创业:从0到1还是从1到10?

目前很多创业公司的困境是夸大了市场上所谓的少数成功项目,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错了。显然,只能实现1的项目必须定位于实现10,这是中国整个创业环境的内在悖论。

创业:从0到1还是从1到10?

资本泡沫时代,大量的资金都投注在各种项目上,每个投资者和企业家都有自己的逻辑,但核心不变的是,——始终希望其项目前所未有,不仅有创新,而且快速扩张后能够垄断市场。然而,正是资本的强制成熟导致了大量的虚假需求,产生了太多的虚假创新。很多时候,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从0到1并不难,各种奇妙的需求可能会给人一种它是一个巨大市场的错觉。真正帮助市场形成核心判断的是如何从1到10。只有真正能从1到10的公司才能创造价值,这也是对资本市场有意义的创新。

创新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时候真的很难根据现在的市场来推断成败。但是,要判断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是否能够顺应未来的市场趋势,核心还是需要了解市场变化的驱动力,这还是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基于现状和常识进行逻辑推断。在这里,我们必须区分常识和常识。常识是指通过历史发展总结出来的对人类社会的一般认知,而常规知识只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两者最大的区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常规知识在不断变化,而常识总是新的。

因此,对于创新来说,理解和认可常识是根本。只有从常识出发,才能不被市场绑架,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技术的创新,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都离不开母体的彻底彻底改变。与庞大的市场相比,小规模的变化已经非常显著。例如,虽然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与传统商务相比,仍然无法占据市场的主力军,但谁也不能否认,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的变化,催生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但在2000年,大部分电商公司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电商规模化发展的条件还很欠缺,线下物流和线上支付系统都无法支撑。所以一方面要认清市场趋势,另一方面要认清产品定位和服务能力。无论需求有多旺盛,如果一直不能满足供给,这种模式还是很难发展。

因此,从1到10的难度不仅在于发现市场趋势,还在于供给能力的大小。从0到1,市场只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不仅可以轻松获得需求端,也可以轻松获得供给端。但是如果需求太小或者供给跟不上,从1到10就会完全失效。

在出租车模式下,需求旺盛,但供给容易得到补充。在中国的大中城市,日常对出租车的需求非常大且随机,大部分都是突发需求。但原来的供给模式属于垄断控制,一旦需求大幅度增加,就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自然会有更多的个人加入进来,从而利用业余时间满足需求。

在互联网医疗的情况下,在看似火热的需求下,供给面临严重短缺。随着年轻化、老龄化慢性病的快速增长,医疗需求快速增长。然而,由于我国医疗服务体系长期以来无法建立完善有效的分级诊疗体系,无论是从医生的技术能力,还是从药品和设备来看,基本医疗的供给都面临着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选择去大医院就医,导致供给严重不足,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在线上本身面临严重供给不足的前提下,强行通过线上改善交易流程来解决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互联网医疗目前面临严重制约,无法发展。而且,医疗中存在第三方支付的问题,正是这个第三方支付方,——保险,决定了医疗未来的发展路径。单纯解决供给不能最终获得出路,需要通过支付推动改革。

从上面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想要获得真正可以商业化的大规模创新,就必须抛弃虚假需求,找到真正的供给,而在一些特殊的市场,比如医疗,也需要找到解决支付问题的办法。在一个供需都严重不足,或者一方已经过剩的市场,发展和创新真的非常困难。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成功创造需求或供应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帮助一些公司走出了困境,实现了快速发展。

比如在全球产能严重过剩的时代,一些IT公司通过转型赋予了某些类型产品特殊的意义,从而创造性地拉动了市场需求。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对Pad产品的开发。微软曾经开发过Pad产品,但最终失败了。而随着苹果赋予它时尚便捷的功能,它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但需要明确的是,苹果看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的市场趋势,精准捕捉到传统手机无法满足用户移动娱乐需求,然后通过自有品牌的号召力一举成功。苹果的成功也带动了这个市场其他公司的发展。

产能过剩时代,创造供给的案例更多体现在服务短缺行业。以优步模式为例。在大中城市,打车一直是让人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优步模式创造性地有效管理了个体车主的碎片化时间,从而创造了更多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矛盾。比如Airbnb,西方学生或普通白领在旅游时一般会选择便宜一点的酒店或短租公寓,但寻求这样的供应并不会。

容易,信息往往很分散,而且无法达到有效目标用户。Airbnb通过搭建平台,让更多的供给在平台上有效展示,这也是一种将个人房屋的碎片化时间有效管理后增加供给的模式。
  
  但是,这类增加供给的模式只可能在较为容易获取供给的行业进行,特别是提供的是以产品为主的或者所需技能较为简单,大众都能掌握的领域。而一旦进入对高技能行业或者无法在短期内复制的服务领域,供给增加的模式就无法使用,只可能从0到1,不可能从1到10,也就永远是一个小作坊,而不是一个大公司。
  
  再以医疗服务来看,中国病人在线下获得普通医生的可能性非常高,从这个角度看并不存在供给短缺。但是,病人都渴望去三甲医院看病,但三甲医院的医生数量是极为有限的,这就造成了巨大的短缺。而大医院的医生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找到合适的人才替代。因此,无论是采用技术的手段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无法在短期内推动供给的增加,这导致医疗服务市场始终处于一个较难高速发展的状态,这也是所谓的互联网医疗无法找到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体来看,如果我们只看到需求或者供给的市场趋势,而无法从全局上去把握,势必会对市场产生理解偏差,从而对很多创业项目产生误解,误以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没有认识到大量的伪需求的存在和供给无法跟上的困境。在中国市场,从0到1并不难,而从1到10才是真正考验创业公司的最大难关,可以说99%的公司都无力迈过这一关。
  
  其实,在成熟的市场,做个小公司没什么不好,每年有着稳定的客户来源即可。但这与资本无关,目前很多创业公司的困境正在于市场过多的渲染了所谓的少数成功项目,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错误,明明是只能做到1的项目一定要定位成做到10,这才是中国整个创业环境的内在悖论。因此,对创业者来说。脚踏实地的从0做到1并且养活自己和公司就已经是成功了,而不是强迫自己去实现那遥不可及的从1到10。而对投资者来说,很多只能做到1的项目根本没必要去撒网,当前赌性过强的投资环境造就了大量的僵尸项目,进退不得,对市场各方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1383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