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承受损失的选择,就是好选择:关于选择的3个建议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诗作的灵感,来自他的英国好友托马斯。

在英国做客期间,托马斯常带他去乡间漫步。每次出门,托马斯都要花上30分钟思考最佳路线,好给美国朋友展示当地最美的风景。可每次回来,他总是长吁短叹,后悔自己没选对。

实际上,弗罗斯特对路线非常满意。所谓烦恼,不过是托马斯的患得患失罢了。

其实不怪托马斯。对很多人来说,选择都是痛苦的:

A学校和B学校都很好,我该读哪一个?

A公司和B公司都很好,我该去哪家工作?

A先生和B先生都很好,我该嫁给谁?

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往往只能选一条路,风险不可预知,常常伴随失去,后悔没选更好的……

这,就是痛苦的由来。

01

选择,舍与得

什么是选择?

人们根据主观判断,从若干备选对象中确定一个,并付诸行动。

为什么只能选一个?因为,多数人的时间、精力、财富,极其有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必须取舍。

既然是主观判断,就意味着有潜在风险;

既然确定了一个,就必须舍弃剩余的多数;

既然付诸行动,就肯定有得有失,自负盈亏。

想要只得不失,十全十美的选择?很难。

大多情况下,你选择了右边的坦途,便错过了左边的风景。

那么,是不是不选择,就不会失去?不可能。

不选择的人生,要么随波逐流,要么任人摆布,注定是失败的。

这些道理,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花了7年时间才弄明白。

小时候,受父亲影响,他酷爱唱歌,天赋出众。

然而长大后,他发现自己更喜欢足球,希望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最后却被母亲说服,放弃足球梦,决定去当教师。

临近毕业,帕瓦罗蒂又迷茫了。他问父亲:我是做一名教师,还是成为一名歌唱家?

父亲回答:

“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在椅子之间的地上。生活中,你只能选择一把椅子。”

听了父亲的话,帕瓦罗蒂很快做出了选择。可惜的是,他放弃了心中所爱,选择了更稳妥的教师。但他显然不是这块料,仅仅两年,就因为受不了学生的捉弄,赌气离开了学校。

别无退路的他,只剩下唱歌这把椅子了。

当时,帕瓦罗蒂已经19岁“高龄”。可凭借声音天赋和十年如一日的苦学,帕瓦罗蒂终于出人头地,成为“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

回顾帕瓦罗蒂的选择,确实算不上出色。算上读师范的时间,他花了7年,兜了一大圈,才踏上正轨。

这也导致他音乐理论基础奇差,甚至成名以后还看不懂乐谱。

然而,“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藏”。正是这段时间的磨砺,让他找到并坚定了正确的赛道。在我看来,依然值得。

正如帕瓦罗蒂所说:

我的成功,在于我选对了自己施展才华的方向。我觉得一个人如何去体现他的才华,就在于他要选对人生奋斗的方向。

这就是选择,有得有失,权衡在人。

02

害怕选择的本质,是害怕失去

选择带来得与失。那么,人们更在意“得到”还是“失去”?

心理学家卡尼曼的“前景理论”三大定律,回答了这个问题:

1、多数人在面对得到时,畏惧冒险;

2、多数人在面对失去时,更倾向冒险;

3、比起得到,人们对失去更敏感。

什么意思?来看看卡尼曼的心理实验。

某地爆发疾病,预计会使600人死亡。现在有两种方案:

A:可以救200 人;

B:有1/3的概率救600人,2/3的概率一个也救不了。

实验结果,选A的人远多于B。

因为,救人是一种获得,所以人们不愿冒风险,更愿意选择A方案。

再来看另外一种描述:

C:会使400人死亡;

D:有1/3的几率无人死亡,有2/3 的几率600人全部死亡。

实验结果,选D的人远多于C。

因为,死亡是一种失去,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冒风险,更愿意选择D方案。

而事实上,A和C、B和D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仅仅把「得到」的表述换成「失去」,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选择中,人们更在意失去。

人们害怕选择,本质上是害怕失去。

这一点,我在找工作的时候深有体会。

22岁那年,有2份不错的offer摆在我面前。

一份是中型民企,起薪8000,上升空间大;

一份是大型国企,起薪5000,上升空间不确定,但胜在稳定。

如果只是这样,那我肯定青睐更稳定的国企。因为面对得到,人们大多不喜欢冒险。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

选择国企,就要去一个偏远小城工作;

选择民企,可以留在上海本地,还解决户口。

哪个年轻人不喜欢大城市?我也不例外。这时,我又开始劝说自己选择民企,爱拼才会赢。

因为选择国企,就会失去大城市的生活。面对失去,人人都是冒险家。

矛盾与纠结,就这样产生。

03

能承受损失的选择,就是好选择

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分享3个建议。

1、识别"垃圾选择”

选择是一时的人生,人生是永恒的选择。小到下一顿饭吃什么,大到做什么工作,选择无处不在。

这么多的选择,真正决定人生的,往往只有那么几次。更多的时候,都是无关痛痒,可左可右。

但是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在不必费心的选择上,消耗了太多的精力。

你肯定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吧:

为了平台奖励,疯狂拉人“砍一刀”,消耗一份人情只为几毛钱;

为了“瓜分几个亿”的营销噱头,花几天时间集五福,成功获利2元;

为了每升汽油便宜5毛钱,开车排队几十分钟去加油,成功节约20元……

巴菲特曾经说过:

假定你一生只能做20次交易,你的选择自然更有价值。

善于选择的人,从来不是以数量取胜。他们赢就赢在从不浪费时间精力,而是专注于最重要的选择。

人生的每一步,都容不得含糊。要把每一次鸡毛蒜皮,当成对生命的浪费。

选了,就干脆利落;放了,就手起刀落。

2、不必纠结对错

从得与失的角度看,选择永远没有对错之分。

因为任何选择都要付出成本,都有潜在的损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选择。

更何况,千人千面,百人百性。每个人的三观不同,对得失的感知也不尽相同。

回到选工作的例子。有的人天生向往小城市的舒适安逸,你又凭什么说他选错了呢?

所以,不必纠结对错。能够承受损失的选择,就是好选择。

如果你能够承受996的压力,和随时失业的风险,留在大城市就是个好选择;

如果你能够承受小城市的封闭落后、人情世故,和早早到来的职场天花板,留在国企就是个好选择。

3、选择之后,在行动中调整。

好的选择,只是个开始;好的行动,才能真正左右结果。

选择之后,我们需要问题导向、小步迭代,让选择“扬长避短”,趋近最优解。比如:

选择大城市的民企工作,那就多接触公司外部活动,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资源,触达更高圈层。

下班就宅家“躺尸”,打游戏,刷视频,你就浪费了大城市的好处。

选择小城市的国企工作,那就要学会维系人际关系,争取更多发展机会。如果闲暇时间多,不妨学点技能,填补精神空虚,增加一份收入。

不论你想不想往上爬,会做人是国企生存的第一准则。不会做人,不学着处好关系,只想着独善其身,铁饭碗也有打破的一天。

写在最后

如果你读到这里,依然迷茫,那我建议你看看这个故事:

有一对年轻的情侣,在北京工作生活。有一天,女孩因工作原因,被调到了上海。

彼时,轨道交通还不发达,往返北京上海,得坐20个小时火车。对996的小年轻来说,想见一面都十分艰难。

双方都希望对方放弃工作,到同一座城市生活。为此,两人从争吵,到冷战,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这时,一位心理医生给他们支了个招:

你们每周末,在北京上海之间选择一个地方见面。这样,既不必舟车劳顿,又能保持新鲜感。

于是,两人照做不误。一年后,男孩给心理医生打了个电话,请他去喝喜酒。

原来,他和女孩要结婚了。两人在美丽的青岛约会后,双双爱上了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决定在此终老。

一个关键的选择,挽回了一桩良缘。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方案,但我们可以拓宽选择的范围。

选择不是非黑即白,还有灰度区域的第三选择.

做到这一步,需要漫长的学习和精进,拓宽思维和认知,走进“灰度认知区域”,才能找到更多、更从容的选择。

正如罗振宇所说:

选择决定命运,任职决定选择。只有梯子搭对了墙,努力爬才有意义。

加油。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626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