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三的你要逼自己突破舒适区

前不久,48岁的罗永浩宣布进军直播电商。不愧是老罗,真能折腾。

老罗17岁辍学进入社会,到今年48岁,他卖过二手车,教过英语,做过手机,他用31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

做啥啥不行,不是不做的理由。

逼自己不断突破舒适区,你才能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

01

闺蜜的公司是业内一家有名的自媒体公司,闺蜜所在的内容团队是公司的核心部门。

上周公司不知道是因为疫情还是别的原因,公开了一份调岗名单。凡出现在名单上的都必须强制性调岗。

“如果不同意会怎样?”我问。

“可能会被劝退。”闺蜜说。

“让员工自己辞职,公司逃避赔款?”我质疑道。

“现在还不清楚,就说强制调岗。”闺蜜摇摇头。

闺蜜在公司里有个非常要好的同事,他很会剪辑,为公司的抖音账号剪辑出了多个爆款。但是他的名字竟然出现在调岗名单上。整个部门的人都很吃惊。

闺蜜发现,出现在那份名单上的人都是入职超过2年的专员。她猜想,很可能高层认为这些人入职2年了还是专员,说明能力一般,所以想换换血。

我非常反感这种拍脑袋的决定,大骂闺蜜公司的管理层脑子有病,业绩好的人得不到晋升,难道不是管理层没有设计好晋升通道的原因吗?

但骂归骂,哪家公司不存在问题?尤其是快速发展中的公司,管理方式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

这个剪辑技能一流的员工,一直安于把领导交给他的工作做好,从来没想过站在更高的格局上做点什么,比如策划短视频,或者干脆自己做一个抖音账号出来。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安于舒适区,总有一天会被现实逼出舒适区。

有个资深HR曾告诉我,比起给老员工升职,公司会更倾向于招聘新员工。

因为一个老员工的资质,通过一两年就能看出来了。但是招聘新员工有许多未知,公司更愿意相信新人可以带来新的想法,创造出新的成就。

闺蜜的这个同事才24岁,才进入社会2年,他的公司就因为在他身上看不到成长性,而决定放弃他了。

如果你安于待在舒适区,不主动成长,那么,这就是你开始废掉的迹象。

因为你身边的人,不会一直呆在原地。你的同事、你的伴侣,总有人一直在突破舒适区,一直在成长,如果你不成长,就会被抛弃。

只有逼自己突破舒适区的人,才能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02

如果你在25岁安于舒适区,那么你到35岁之后会很难。

今天,雇佣我的公司发布了新的招聘计划,因为内推是有奖金的,所以我非常积极地介绍朋友来应聘。

其中有一个岗位是APP内容主管,我觉得很适合一个人。他是我的前同事,做过广告文案、图书编辑等,在我印象里他是一个很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客户甚至还专门给他发过感谢邮件。

我跟他一说,他也对这个职位很感兴趣,很快就投递了简历。

但是,当我信心满满地问HR,他什么时候可以面试时,HR却委婉地告诉我,他没有通过简历关。

我很吃惊,因为我知道他毕业于国内TOP10的985高校,怎么可能过不了简历关。

HR迟疑了一会儿,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跟我说:“他今年38岁了,年龄有点大。”

我问:“年龄大有什么关系,你看他的作品很棒的,客户还给他发过感谢邮件。”

HR撇撇嘴:“你看看我们公司,哪有38岁的主管,38岁至少是总监级别了,再差也该是个经理。让他来了,领导都比他小好几岁,他受得了吗?”

我说:“他不是走管理路线的,没关系。”

HR见我不依不饶,只能告诉我实情:“我们需要一个有开创精神的主管,他的简历没有给我这种感觉。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没有做过什么突破性的事。从简历看,他应该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不然为什么38岁了还在做25岁的岗位?你也知道,我们公司现在发展得很快,他这样的情况不适合来我们公司。”

我不说话了,琢磨了好久,才把HR的意思委婉地告诉了前同事,并向他表达了歉意。他现在仍在找工作,已经找了一年多了。

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因为我今年28岁了,但是岗位和薪水和我25岁时没有很大差别。

在职场发展道路上,摆在我面前2条路:

1、走专家路线:在专业能力上做到我们领域的专家级,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2、走管理路线:在一家公司稳定下来,研究晋升机制,经营人际关系,往管理路线上走。

如果我不突破舒适圈,那么等我35岁之后去应聘,HR就会问我:“为什么你年过35岁了,既不是专家,也不是管理层?”

当然还有第3条路,自己创业,但这个难度,比前2条更难,更需要突破舒适区。像现在这样,每天安于上下班打卡,回家追剧玩游戏,是不可能实现的。

03

突破舒适区为什么很难?一句网络用语说出了真相:“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大多数人都渴望改变现在的状态,但是大多数人都一边懊恼,一边继续呆在舒适区里。我自己也是如此。

明明想要减肥,却忍不住吃榴莲蛋糕,有一段时间,甚至每天晚上11点都要吃一碗泡面。

明明想学日语,但是一回家我就葛优瘫在沙发上玩吃鸡游戏,一局又一局,直到眼睛酸涩,头脑昏沉才关掉游戏。

我明明那么“想”改变,却一直无法“做”。到底是为什么?

我在《自我发展心理学》里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陈海贤,他告诉我:我之所以无法在行动上改变,是因为我的心理一直都很需要舒适区。

这个心理舒适区,是我应对环境的方式。

那段我必须晚上吃泡面才能睡的日子,并不是因为我饿,而是因为我在用吃泡面的行为抵抗焦虑。

那段日子,我因为工作压力经常失眠,所以快到睡觉时间时,我就会变得异常焦虑,害怕自己睡不着,第二天没有精力面对工作,所以就靠吃泡面来缓解。

在书里,我学到了不能一刀切地改掉这个习惯,因为这是我原本应对焦虑的方式。

我可以每周一三照样晚上11点吃泡面,但是每周二四改成听音乐或者做瑜伽放松,去尝试其他的睡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果然,尝试了2周后,我的焦虑的症状真的有好转。现在我已经一个月没有吃过泡面了,体重也减了4斤。

03

书里还提到许多突破舒适区的方法,我总结了3个对我有用的,分享给你:

1、奇迹提问:

比如我想在工作日的晚上学2小时日语。但是2小时对我的压力太大,还是吃鸡比较爽。那么我就问自己:“如果我要学日语,下班后第一步该做什么?”

“第一步我可以在车上听一下课文。”

“到家后呢?”

“到家后,我可以复习一下上次学过的语法,这样下次老师问我的时候,我就能回答上来了。”

想到这里我就不往下想了,因为到这步为止的任务不会给我很大压力,我去行动的可能性就很高。

还记得《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的“关注圈和影响圈”吗?奇迹提问可以让你只关注到,那些你能轻易改变的事,而不是整个影响圈。

2、创造环境场:

我家很小,我没有单独的房间。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琢磨着怎么创造环境场。然后,我硬是在不到30平方米的区域里,开辟了3个“场”——学习区、娱乐区和运动区。

我在油烟机前的餐桌上铺了一层亚麻布,摆上台灯、闹钟、文具,这张餐桌就是我的学习区;沙发是我的娱乐区;镜子前面的空地摆上瑜伽垫,是我的运动区。

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场”都只能做固定的事,不然就会破坏那个“场”的氛围。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把手机带到床上的原因,因为这会破坏睡眠的氛围。

3、接纳自己:

书里提到,很多人会把接纳自己当做获得平静、幸福的手段。以为只要接纳自己了,就会变得更好了。

但实际上,自我接纳也是一种改变,它的本质是舍弃,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

比如我有个朋友,今年25岁,毕业3年但是换了6份工作了,因为他太想获得工作成就,但是总觉得目前的工作太琐碎,无法达到他的目标。

他以为换工作就是在突破舒适区,但却越换越焦虑。

这是因为他打断了事物自然发展的历程,因为要获得工作成就,是需要积累经验的,但是他半年换一次工作,就打破了自然的工作积累历程。

无效的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舒适区。换工作已经成为那个朋友的舒适区了,不换工作,在一个岗位上精耕细作,才是他突破舒适区后的状态。

而他首先要做的,是自我接纳,接纳自己不是一个半年内就可以升职加薪的天才,然后在一个领域扎下根来。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有改变的需求。想早起、想减肥、想学会一门外语、想赚更多钱、想拥有一个好伴侣…

但是大多数人都停在了“想”上。

这是因为改变的本质是突破舒适区,而你离不开舒适区的原因是,舒适区是你应对焦虑的方式。

突破舒适区,意味着我们要改变原来应对焦虑的方式,用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去取代它。

王潇说,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吃东西、玩游戏,都会刺激多巴胺分泌,奖励你再多吃一点、多玩一下;

而内啡肽是一种补偿机制,刚开始运动你会痛苦,但也会刺激内啡肽分泌,让你产生快感,让你下次不再害怕做运动。

罗振宇说,一个有出息的应该“摆脱多巴胺,追逐内啡肽。”

所以,是时候“更新”你的舒适区了!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5434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