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未来的竞争力

其实,特别想在9月30日(周三)本应发文章的这一天,送出对大家的节日祝福,但制作卡片,写煽情的文字,是我的「短板」,也不想拔别人的美丽文字,纠结了半天,想起了「木桶效应」就放下了。

「木桶效应」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因此,「短板效应」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知识、技能越来越丰富,但——

举手????‍♂️,木桶老师,我有不同的观点:木桶的乘水量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木板

01

定位

即使企业和竞争对手选择了同样的细分市场,针对了同样的目标客户人群,但是企业通过定位,重新构建客户的认知,在客户心智模式中产生「差异化」,即便在同一物理环境中,也能获得「生存机会」。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这么容易被看明白,还有啥护城河呢

模仿,是能赚到小钱,无所谓护城河,这已经是被验证过的,赚小钱,找自己能_上手的,方法对路,照做就好,前提是不要怀疑,努力。但如果要赚大钱,一是靠差异化的认知,二是靠运气了。

可我想说的是,这个时代,要干成一件事,已经不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了,而是“只有东风,其他也许什么都没有 。如果连一个开始的勇气都没有,那就真没你什么事了!

而开始的第一步,是先要下水,可能你会被呛着,喝几口水,可能你会失败很多次,但起码你知道了水的温度、深浅,关键是你获得了「感知」

用哲学家的话说,你要先把自己拋入到一个场景中,近距离的跟这个领域接触,赤膊格斗,短兵相接,才能获取更多的数据和反馈,这才是做准备的有效方法。

举个栗子:

动物世界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比如:狮子就是通过「佯攻策略」提高「捕杀成功率」,而它的进攻成功率只有不到1/7。

我是否能把长版做的足够长,截一半去补短板,行吗?

换言之,与其不断的去补足短板,不如把时间和精力都「聚焦」在自己的长板,即优势上,不断的强化,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别人无法竞争的优势,这种优势即——「差异化的竞争力」。再者:

我去找一块板子,钉在短板上,这不就一般齐了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跨界竞争」。

就好比,虽然我的写作能力不咋地,但我尽量把文章写的干货满满,来弥补一下不够好,可以吗?

嘿嘿,还真不是给自己找理由,很多年前,当有了这个认知后,无论是打工、创业、赚钱还是成长,就变得没那么辛苦了。

这未尝不可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呢?

那么——

什么是「差异化竞争力」?

如何获得?

好吧,又要提到营销了,没办法,我对

「差异化」

的认知,就来源于营销——

2004年,哈佛商学院迈克尔 · 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来中国时讲了一个有趣的

「差异化制胜」

的故事——

印第安人打猎的故事

加拿大魁北克附近曾经有很多印第安人的部落,但只有一个部落一直生存下来,其他都消失了,原因是什么呢?

其他部落打猎的时候,凭借的是

打猎的知识

——他们对

周围环境、猎物习性很了解

,所以他们知道去哪里打猎。

而这样做的结果,要么是猎物被赶尽,要么是猎物被杀绝,剩下还有一些猎物由于长期跟人博弈变得越来越聪明,使得打猎难度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这些部落无猎可打。

只有一个部落不是按照狩猎的经验打猎的,他们用了一种极其原始的方法:每次打猎之前, 他们先烧兽骨,然后根据烤出来的裂纹,由部落巫师给出一个方向。

我们知道,兽骨的裂纹常常是随机的,巫师给出的方向也是随机的,即指哪打哪,这多难复制呀?全凭拍脑袋。

用现在的文明看,这简直太愚蠢了,但这种看似十分可笑的方式却让这个部落周围的猎物没被赶尽也没被杀绝,动物也没被反向驯化得特别精明,所以他们一直有猎可打,就生存下来。

波特教授认为,这些印第安人的决策方式包含着诸多“科学”的成分,这些“科学成分”的背后揭示出来的核心即

「差异化」

正是因为半岛上的其他部落都精心规划,科学分析,结果造成

「竞争合流」

,科学分析过的地方反而猎物被猎完,这个靠“巫术”的部落却获得了

「差异化的生存」。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的核心有五种竞争压力、三种基本战略、但其背后只有一个关键词——

「差异化」。

而作为营销人,产品人首先要抢夺的即:

「认知差异化」——

为什么呢?因为目前市场

「场景重叠」

即我们说的

「红海」

,那么大家在

同一生态环境下,同一「场景」

中,获取资源的能力也差不多。

如果不抢占目标客户的心智,其结果就如消失的印第安部落

这也是

「定位」

理论的核心——

咱不说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咱看看以牛逼文案著称的江小白和红星二锅头——

同样是很便宜的酒,都是针对喝不起茅台和五粮液的年轻人,但如果你想喝酒了,此时此刻的情景和意境呢?

放两张图,大家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江小白:

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充满恶意。

销过不是过错,爱过不分对错。

我们拼尽全力,不是为了活成别人希望的模样。

发情不是因为所以,而是即使仍然

红星二锅头:

没有痛苦不算痛快

用子弹放倒敌人,用二锅头放倒兄弟

将所有一言难尽一饮而尽

(图片来自于百度,这是两年前的文案,去年风格又变了,只是为了说明一下问题,不是本文重点)

这既是用

「差异化手段」

获得了

「差异化生存」

的案例——

还有一类物种,它想的是,在同一场景下,咱竞争不过你,玩不过你,是否能

换一个场景生存

呢?

嘿嘿,这类物种就是蝙蝠——

同样吃虫子,蝙蝠跟鸟之间不形成竞争的原因是,当鸟开始“倦鸟归巢”的时候,蝙蝠才出没——在时间上,蝙蝠抓住了一个

「特定的场景」

,跟鸟发生了错位,这种特定的场景就是我们常说的

「蓝海」

那么夜间捕食的动物也有呀——猫头鹰,但猫头鹰比蝙蝠就略逊一筹了:

17世纪末,意大利的一个科学家把蝙蝠和猫头鹰都放在一个密室里,里面只有极其微弱的灯光,然后他发现,蝙蝠和猫头鹰都能躲避障碍物,但如果把这个微弱的光关掉,让屋子完全陷入到绝对黑暗的时候,猫头鹰就没办法躲避障碍物了,但蝙蝠还能。

蝙蝠牛×呀,不但找到了

「差异化的生存空间」

,还进化出了

「差异化的竞争能力」

——超声波,这种回声定位的能力根本不用视觉。

这一整套的能力,也被人类学会了,大家都知道《深夜食堂》吧,这不仅仅是漫画,的确是有原型的,叫“阿武茶”——

1953年,“阿武茶”开业,住在附近的多为生活贫苦的搬运工。

他们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摸黑起来找活干,或者装卸到半夜才能下班。在正常午餐和晚餐时段,工人要么下班去睡觉,要么在码头随便吃点,直到凌晨才有空正经吃饭。

凌晨两点半到早八点营业的“阿武茶”便应运而生,成为搬运工们的早餐兼晚餐店。

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在“阿武茶”所在的野毛町地区出现大量饭馆和酒馆。

虽然码头上的苦力已不复存在,但这些餐饮店的员工们往往要在午夜打烊后打扫卫生、准备第二天的食材等,忙到后半夜才下班。

“阿武茶”顺理成章成为这些餐饮店员工吃晚餐的“食堂”。——(图片和资料来源于《东京在线》)

敲黑板了——

我这又是理论又是故事的,其实,就想和大家说:

我们在职场中竞争也好,在情场中竞争也好,又未尝不是一场「差异化竞争」呢?

当然你可以选择舒适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正如《人类简史》中所说:

现代社会会出现很多平庸的人,他们没有特殊的技能也能活下来。

人类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超越卡路里的竞争,动物只有饿肚子的和不饿肚子这两种状态,人类的生存显然早已超越这种状态。

因此在对于地球这个生态环境来说,对于整个动物世界来说,人类已进入了天堂,不愁吃喝,不愁冷暖。

而在这种超越卡路里的竞争游戏中,可怕的不是没有饭吃而丧失生存空间,可怕的是在这种超越基本收入的竞争当中

如果不具备满足独特需求的独特能力、即「差异化竞争力」,就意味着变得可有可无。

可有可无是一个结果,一个被漠视的结果。

如果你选择了这样的一个结果,也许就被自然所选择,面临「被淘汰」或被「中年危机」。

如果你不想选择这样的结果,那么

提升竞争力的方法,不是为了去补足短板,而是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生存的地盘,不断的去进化这种认知世界的能力——「差异化竞争力」。

「差异化竞争力」=满足独特需求的独特能力,并能同时激活这个场景——

正如:

蝙蝠的超声波能力激活了夜晚的这个场景,获得了

「差异化生存的机会」

印第安人用烧兽骨狩猎的

「差异化手段」

重新构建了动物的认知,使整个部落存活到今天。

夜间觅食、近巫术式的捕猎——严苛的环境约束,严格的遵守习俗。

不管这种约束是来自于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不管是自律还是他律,

他们都把自然选择中严苛的约束设定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在竞争中进化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就叫「学习」

因此「

学习」不是存储,不是缓解「知识焦虑」,「学习」是认知的加工,是帮我们做出选择,选择一种严苛约束的物理环境即「场景」,去接触、去搏杀、去格斗,最终进化出一种卓有成效的能力——「差异化的竞争力」。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差异化竞争力」呢?

首先要进入到

「场景」

中学习

先获得

「场景化的认知」——

我在上篇文章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注定会越混越好 写了火锅底料、自媒体的案例,给大家的建议是,起步如果无从下手,就先去效仿大咖们的做法。

有个朋友给我留言:

其实我想表达的除了上面一堆对「差异化」的认知,

「效仿」

也是进入

「场景学习」

的一种方式——

就好比小时候,刚刚练毛笔字,首先就是拿着大师的字帖开始临摹,一边临摹,一边获取写毛笔字的知识。

假如练了20年,即便未成名成家,对书法的认知还和当初一样吗?显然深刻的不是一点点。

假如成名成家了呢?那肯定也不会跟大师写的一模一样,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法,自成流派——

反之,如果我们

不进入这个场景,学了再多,看了再多干货也没用,只是获得的一种「知识」而已,并不是「认知」。

那什么是认知呢?

认知是知识的内化,它是一种产品:是认知主体借助于手段、工具、设备制造岀的产品。

——《认知方法论》

同时认知也是一种生存手段——

比如:蝙蝠在夜间这个特殊场景捕食,经过几代的进化,从而具备了它认知世界的产品——超声波。

而处于「非场景化」的人,不仅会形成某种知识幻觉——以为自己都看懂了,学会了,甚至还会端着「傲慢与偏见」坐山观虎斗,扒桥望水流……。

只有沉浸在场景中,先学习那种可被复制的信息,流程,比如写毛笔字时“笔要拿稳,身要坐直”;

开火锅店时,走一遍美团、饿了么的流程,搞清楚平台的排名规则,学习一下那些成功火锅店是如何配送和服务的,进入到

「场景中学习」

,才算刚刚开始——

开始什么?开始积累数据——

20万像素的照片和1600万像素的照片之间只是最简单的数据量的差别。

所谓

「场景」

,其实就是

「数据」

所谓场景中的优化,就是通过大量数据不断试错,形成了某种稳定态的认知模式

——《认知方法论》

说到这,咱用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上述问题:

我一个徒弟,去年年初来找我,说他离婚了,一个人带孩子已经三年了,本也习惯了。

但今年以来,他碰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孩子问:爸爸,其他小朋友都有妈妈,我的妈妈呢?(心酸、泪崩)

徒弟的前妻在孩子一岁不到就走了,可想而知,内心深处,他对前妻……。但他知道,不能把真实想法告诉孩子。

于是有关教育的书,看了一箩筐,课程也听了无数,但他觉得根本解决不了他的问题——按照书里的理论知识,非但说不出口,也说不通自己:什么妈妈是爱你的……。

简直是扯淡,妈妈爱你,怎么会离开你呢?又不想欺骗孩子,又不能说真实想法,百般纠结的情况下,他找到了我——

我给他介绍了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专家……

没想到咨询完,不但解决了他的问题,还重启了他的梦想和事业——

好吧,这才是符合我文章调性的重点——跟赚钱和事情有关

他居然是想成为一个家庭教育家,并且用15年时间,帮助100万个孩子拥有爱和坚毅的能力。

乖乖,当时他跟我说完,直接被我拍:

“你一个互联网卖减肥产品的人,做家庭教育家,当然买家你是认准了,宝妈是个巨大的群体,可咖也多呀,哪个不比你牛,你拿什么竞争?更别说形成什么差异化的竞争力了”。

换句话说,买家凭什么信你,买你?

但事实是,我这个前浪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好吧,我也端着「傲慢与偏见」了,这个后浪告诉我:

“敏姐,别人三年能学会的东西,我一年就能学会。(旁白:他曾经是高考全市第三名的学霸)

这种可复制,可学习的知识,很快的”。(旁白:心理学知识)

“你不是说要进入场景才能获得认知吗?我天天在场景中跟“神兽”斗智斗勇,自己每天24小时带着孩子,没交给父母,这是别人不具备的,即便大咖也做不到,很多心理学家,自己的孩子都出问题,只能拿别人的案例说事,不是吗?”

“再者,我懂互联网、懂营销,你知道的,凭这些能力日入1万+,

我是一个有结果的人;

又做过讲师,还会写文案。说白了,我既是产品经理,又是运营、营销、讲师、小编……。

而且,

15年,天天记录,天天积累

,天天有机会跟幼儿园宝妈,小学宝妈沟通,

天天学习,天天反思

……,

我积累的数据

,是那些教育专家无法跟我比的。

所以,我一定能研发出一套有关家庭教育的产品,而且这套产品,会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商业闭环,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因为它一直在迭代……”。

一年多了,他做到了,估计下个月,他的产品要上线了。

准确的说是15个月,他不断的在「带娃」和「幼儿园宝妈交流」的这个

「场景」中通过大量的「数据」不断的试错、优化、迭代他的「产品」,从而获得了较稳定的认知模式——「场景化认知」。

而他的确还拥有一个专家也许无法拥有的能力——「跨界竞争力」

02

什么是「跨界竞争力」?

如何获得?

漫画作者斯科特亚当斯,他是发表在全世界58个国家,超过两干种报纸上——“呆伯特漫画”的创造者,已经发表的作品有22本,热卖超过千万本,其中有两本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的榜首。

这是个绝对的大牛吧,但是单论画漫画的能力,他或许只能得75分,而他对办公室政治的了解程度估计也只有70~80分,讲笑话的能力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

但当这三种能力结合起来的时候,便催发出一种「神奇的竞争力」,让他成为了前1%。

因此如果只钻研单一的技能或一门学科,只是在一个维度上去竞争,就好比一条直线比长短。

但是如果你同时具备两种技能、三门学科呢?那将从多个维度击溃单个维度,大幅度的扩大了竞争优势,而竞争对手就越来越少了。

比如,徒弟的「懂互联网、懂营销、做过讲师,还会写文案」,既是「产品经理,又是运营、营销、小编」,但据我所知,他每项技能充其量达到及格水平。

可话说回来,他的每一种能力都是进入到场景中去实践过,演练过的,用他的话说,他是一个

「有结果的人」——

所以如何获得这种「跨界竞争力」呢?

答案已经有了,当然包括我其他文章,都翻来覆去的写过——

比如: 这三种思维误区,让你裹足不前 提供的方法:

先「佯攻」后「格物致知」

的方法:

比如: 转行/跳槽容易吗?这里有一份全指南 提供的是

先「眼高」再「手低」,用「火力侦察」

的方法:

总之,「场景」决定认知,「场景」决定竞争力——

写在最后:

我工作了20年,画过图纸,做过销售,当过高管,创过业,卖过公司,也做过投资。

如果问我做过这么多的事,最喜欢哪一样?

我会说,营销,为什么呢?

因为我认为营销能力是人的一个底层能力。

拥有营销能力,不仅能让人感觉到自信踏实,还在于对未来有一种确定感,至少是不怎么惧怕风险——

营销要认知他人,就要学心理学,配合的能力,即沟通、说服、谈判、演讲……

营销要有市场的敏锐度,知道哪里有机会、哪里有风险,配合的学科,经济学,管理学,投资理财……

再者,营销要知己知彼方能拿下订单,因此需要自我认知,这是一场人生的修行,当然在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先干能赚钱的,求得生存,才能求发展。

在这些过程中,

在每一个「场景」中,不断积累大量的数据,渐渐就会形成高度的场景化认知,此时,我相信就能涌现出超强的竞争能力——像蝙蝠的超声波一样属于自己的「认知设备」。

我的认知设备即——营销的逻辑,那么你的呢?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5364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