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下一句(桐宫放太甲下一句)

汉灵帝年间,一小酒馆内。

一人坐在酒桌前,桌上已是一片狼藉。那人站起:“小二,结账”。

“好,您还是老规矩?”

“对,笔墨侍候。”

那人来到墙壁前,饱蘸笔墨,一会功夫,几排大字洋洋洒洒立于墙壁之上。

墙壁前一会聚集了一群人,大家品头论足,好评不断。

并有人不断奉上大钱打赏。那人估计够了酒钱,又把所写的字擦掉,然后结账走人。

此人便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师宜官。

用书法题壁来向观赏者讨钱喝酒,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也应该是街头艺人的雏形。

师宜官不知道,他其实开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墙壁体。

墙壁体始于两汉,而兴于唐朝。

只不过到唐朝已不是书法,而是唐朝的标志——诗。

说道题壁诗,自然少不了李白,他游览名山大川,足迹踏遍半个中国,所留在墙壁上的是自然不会少。

有一次,他游历到“水西寺”,见其横跨两山,廊庑皆阁道,泉流其下,心中有感,就在墙上写下一首诗:

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

……

何当一来游,惬我雪山诺。

这里的景色很美啊,是个避暑的地方,大家来玩玩啊。

果然,多年之后,晚唐的一颗明星杜牧也来到这里,也写题诗一首:

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首句先提到李白,算是对前辈的尊敬,后几句则写了“水西寺”的风光特点,水平一点不比前辈差。

李白则一边喝着小酒,一边继续游山玩水,寻找自己的前途。

有一次,

黄鹤楼

天空白云翻转,脚下大江奔腾,芳草青青处是那迷茫的鹦鹉洲,不觉诗兴大发,提笔就想留下自己的墨宝。他一抬头,靠,竟然看到墙上已经有了一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已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的落款是崔颢。

一个无名之辈。

但就是这样一个无名之辈写的诗,竟把眼前之景和胸中之情如此完美的展现了出来,竟然自己的才思无法超越。

李白思索良久,竟不可得,无奈吟出一首打油诗:

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然后扬长而去。

但崔颢却因李白的这首诗声名鹊起,这首《黄鹤楼》也得以成为诗词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李白这种情况遇到的并不多,毕竟天底下就一个崔颢。

然后他又优哉游哉的到处游玩题诗,没想到竟缔结了一段良缘。

李白离开长安沿黄河冻下来到洛阳,遇到了蹭蹬不遇的杜甫及高适,几位意气相投,相携同游。有一日来到梁园,正逢有人在抚琴,琴声悠扬,触动了几位游子的心弦。于是他们三人对坐痛饮,吟后题诗。李白大醉之后,提起笔来,在雪白的墙壁题下了著名的《梁园吟》: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三个人写完之后就离开了。第二天僧人起来一看,雪白的墙壁上被写满了文字,很是恼怒,命人擦掉。却被一个女子阻止了,那女子说:“粉壁不值分文,题了这首诗就价值连城。我愿意千金买之”。

这就是“千金买壁”的故事。

这女子就是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煜,知音律,善操琴,是梁园有名的才女。后经杜甫、高适等人的撮合,李白和宗煜结为伉俪。

一首题壁诗,赢得了人生伴侣的心,这事,没谁了吧?

自然是有的。

一天,亦师亦友的温庭筠和鱼幼薇到城南风光秀丽的崇贞观中游览,正逢一群新科学子在观壁上题名,待他们题完,

鱼玄机

也写了一首:

云峰满月放春晴,

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

举头空羡榜中名。

我要是个男的就好了,一定会金榜题名,可惜是个女儿身。

不久,出来长安的李忆游崇贞观,看到了这首诗,大感惊奇,很是钦佩。

机缘凑巧,后来李忆拜访温庭筠,在他家看到一首诗:

寓言

红桃处处春色,碧柳家家月明。

楼上新妆待夜,闺中独坐含情。

芙蓉月下鱼戏,螮蝀天边雀声。

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看到这首诗,李忆为之心动,后来了解到这首诗的主人竟然和自己在崇贞观中看到的诗是同一人,更大为赞赏。

在温庭筠的撮合下,这对金童玉女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在墙壁上留下墨宝,很多时候是一种荣誉,这其中,“雁塔题名”最具代表性。

最初是在“雁塔题名”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春风得意,喜不自胜,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

以后那些文人学子纷纷效仿。在曲江宴饮后,呼朋引伴地来到大雁塔下,吟诗题名,以期能流芳。

最有名的,当属白居易。

那年新科题名之后,十七个人欢天喜地的来到大雁塔下。二十七岁的白居易,踌躇满志,展望未来前程大好。只见他玉树临风,衣袂飘飘,手执一把纸扇,饱蘸浓墨,写下他的得一心情“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元稹

和白居易同榜题名的还有一位牛人,也是他一生的好基友——元稹。

两人一生唱和的诗很多,可谓对题壁诗做出了贡献。

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元、白二人也亲为题壁。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云:“元白齐名,有自来矣。元微之写白诗于阆州西寺, 白乐天写元诗百篇,合为屏风,更相倾慕如此。”

正如白居易在《答微之》诗中所说:

君写我诗盈寺壁,

我题君句满屏风。

与君相与知何处,

两叶浮萍大海中。

有意思的是,两人曾先后被贬,白居易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在蓝桥驿驿站的墙柱上发现了元稹在正月路过这里时写的一首《西归》绝句:

五年江上损容颜,

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

小桃花树满商山。

看着好友的诗句,白居易百感交集,没想到他乡没遇到故知,却看到好友的诗句,这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啊。

在好友诗的旁边,白居易也提笔题了一首绝句:

蓝桥春雪君归日,

秦岭西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

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哪里是寻诗,这是寻找朋友平安的消息啊!

题壁诗兴盛于唐代,到宋代仍方兴未艾,内容也是五花八门。

王安石的一生起起伏伏,颇多坎坷。有一次他被罢免,隐居在金陵,和朋友杨德逢游山玩水,谈古论今。在杨德逢的家的墙壁上,王安石曾题了一首诗: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杨德逢是个勤快人啊,把家里收拾的很干净。这儿的环境也很不错,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我喜欢。

作者的恬淡闲适之情一览无余。

和王安石不同,苏轼却能从游山玩水中玩出哲理来,不愧为苏大才子。

那一年,苏轼被贬游览庐山。庐山的美景很容易就撩动了这位大才子的情思,一首著名的《题西林壁》就脱口而出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是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原来庐山真是不简单。我之所以看不清它的模样,只是因为我置身其中啊!

喜欢在墙壁上涂鸦的还有那抗金名将岳飞。这位在人们心目中威风凛凛,叱咤风云的的人物,有时候也喜欢在墙上画一画,写一写。

题青泥市寺壁

雄气堂堂贯斗牛,

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

不问登坛万户侯。

虽是写在墙上,但那收复失地,为国雪耻的爱国之情仍表达得酣畅淋漓,可谓力透墙背。

和以上几位不一样,南宋的林升的题壁诗所抒发的情感就有点让朝廷不大高兴了。

一天晚上,住在临安小旅馆里的林升睡不着觉,虽然身处皇城之中,却觉得看哪儿度不舒服,他拿起笔来,在墙上一气呵成一首诗: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不知怎么,看到这首诗,忽然想起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来,是不是你也有这种感觉?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题壁诗也不例外。

大诗人陆游深有体会。

自离开唐婉之后,陆游经常愁眉不展,借酒浇愁,精神萎靡。

一个春日,陆游来到沈园散心。沈园花红柳绿,游人如织。眼前的美景让陆游暂时忘了忧伤,且行且赏。

冥冥之中,陆游感觉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没错,正是他日思夜想的婉儿,依然妩媚绰约,美若仙人。

四目相交的瞬间,天地万物已不存在,只留下一对可怜人。

那盈盈秋水里,是思念?怨恨?不舍?无奈?还是心酸?

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一个痴痴地陆游,也留下了沈园墙壁上的那首著名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第二年春天,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回想起以前两人的生活,心如刀割,泪流满面。在陆游词的后面,和了一阕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此后,唐婉忧郁成疾,郁郁寡欢,不久离世,只留下那阙《钗头凤》引人嘘嘘。

多年之后,七十五岁的陆游有重游沈园,风景依然,斯人已逝,自己垂垂年老,往事已不可追。沈园二首脱口而出: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又往沈园,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此后,陆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溘然长逝。

今生不能相守,但愿来生不再相见,那就不用一辈子都断了心肠。

题壁诗到了明代就比较少见了,但有一首很有特色。

相传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陈友谅,统一天下的形式已经很明朗了,朱元璋很高兴,就到处走走转转。偶然间进了一座寺院,因为朱元璋曾经做过和尚,很感兴趣,就在寺里转来转去。

他的举动引起了老方丈的注意,方丈见朱元璋贼头贼脑的样子,不大像好人啊,现在兵荒马乱的,听说附近刚打了一场大仗,不能掉以轻心。

方丈就过去和朱元璋搭话,朱元璋却不理方丈,兀自转悠。

方丈又过去问朱元璋,朱元璋大怒,提笔在寺院墙上写到: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

只管哓哓问姓名。

写完转身就走了。这首诗杀气腾腾,血腥气很重,是对方长得严重警告。

但方丈却以为这是朱元璋写诗泄愤,没啥了不起的。

来人,把这首破诗擦掉。

几年之后,朱元璋几经厮杀,终于抢到了天底下那一把最至高无上的椅子。又回到寺院,想重温一下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看到自己曾经提在墙上的墨宝被人擦掉,不由勃然大怒,要杀尽寺院中的和尚。

还好方丈够机智,命悬一线之际,献上一首诗:

御笔亲题不敢留,

留下鬼泣与神愁。

谨将法水轻轻洗,

犹有龙光射斗牛。

这首马屁味十足的诗令朱元璋龙心大悦,转怒为喜。

这件事的经验是:墙壁诗不是你说想擦就能随便擦的。

到了近代,墙壁诗就越来越少了,但有两首不得不提。

清光绪年间,清廷监狱内。

谭嗣同身带镣铐,满身伤痕,面对酷吏,依然微笑。

为了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他宁愿抛头颅洒热血,只要能唤醒民众,只要这个国家能够兴盛就够了。

他拿起笔,在墙上写下自己最后的心声,那就是让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的《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古往今来最强的一首墙壁诗,因为这是用血写成,凝结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爱国的志士,我们的国家才会蒸蒸日上。

古代的题壁诗的出现是有其原因的,再加上很多题壁诗写的很好,且背后往往有着美丽的故事,所以流传了下来。

现在如果到公共场所的墙壁上乱写乱画,那就不是文雅的事,而是会受到指责的。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577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