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字田字格(在田字格)

 

 

豆在古代专门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豆在商周时期已经成为了贵族燕飨必不可少的饮食器具。豆字田字格(在田字格)

 

从商代到春秋战国,豆的使用都很流行,豆的材质也很多样,贵重的豆是用青铜铸造、或是用漆器制造,老百姓用的豆大多是用陶土烧制,或者是用竹木制作,《礼记·礼器》中记载说:“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天子可以同时使用26件豆,而公侯、大夫依次递减。豆字田字格(在田字格)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用到如此多的豆呢?因为使用的这个豆越多,它这个调味品种类就越丰富,从而越能体现使用者身份的尊贵。这种做法完全体现了,古代礼制中间尊卑贵贱有别、长幼有序的这样的核心思想。豆字田字格(在田字格)

 

甲骨文中的豆字,是一个象形文字,像一个浅盘最顶上的一横表示它的盖子,下部呢是一种高柄圈足, 有点类似高脚杯的脚,西周金文中的豆字,已经依稀可以看到今天楷书相类似的轮廓了。战国简帛文字中间表示这个豆盖的短横被省略掉了,小篆和隶书都承袭了金文的写法,到了楷书阶段,下半部分表示高柄圈足的这个“八”字形就演变成了一个倒“八”字形,那么字形最后就固定下来了。豆字田字格(在田字格)

 

战国以后的人们假借豆字用来代替五谷中间的“菽(shū)”字表示豆类作物和它的果实,从此豆的含义就发生了大的转折。豆字田字格(在田字格)

 

豆类作物中的大豆是我国的特产,大豆原产于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宁安大牡丹屯就曾经发现四千年前的大豆。豆字田字格(在田字格)

 

曹植在他著名的这个《七步诗》中曾经写道:“萁(qí)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曹植的七步成诗,这种敏捷才思被当时的古人称之为“豆萁才”。战国时期“豆”原本是被假借来指豆类植物,却阴差阳错地被赋予了很多美丽的情感,而当初作为饮食器具的豆,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作为植物的这个豆,却成为今天人们最为常用的汉字之一。豆字田字格(在田字格)

 

下期预告:明天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准教授将继续为您讲解与古代饮食器具相关的汉字——尊。您知道吗?尊在古代竟然是最普遍的饮酒器具。一个喝酒的器具和尊敬有什么关系呢?汉字解密,敬请关注!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414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