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缺爱的人长大后会怎样?这本书把我看哭了

晚上好呀~

最近看了一本书,很有感触,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爱天下一切狗》,作者季羡林。

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是爱,他爱母亲、爱爱女佣、爱女房东、爱乞丐、爱狗、爱花草树木……唯一一篇没有爱的散文,题目叫《寂寞》,而我觉得这篇才是作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季羡林的儿子季承,曾13年未与父亲见面,他说“父亲的一生都处于巨大的矛盾之中,他对外人不管是谁,一律和蔼可亲,但对家里人,总有点冷若冰霜。”

为什么季羡林在笔下有那么丰富的情感,但在生活里却缺乏爱的行动?

他在书里写道,6岁被寄养在家境好的叔父家中,学习生活,因为他是家族里唯一的男孩。

他说“我唯一被喜欢的资格,就是我是一个男孩。”

6岁离开母亲,到20岁母亲去世,整整14年间他只回家乡过3次,3次都是奔丧,也就是“无大事、不回家”。

母亲去世后,他埋怨自己道:“难道你就不能在任何一个暑假内抽出几天时间回家看一看母亲吗?”

母亲的离世成为他“永久的悔”,但这根源正是幼年离开母亲。

他说“常言道,没娘的孩子最痛苦。我虽有娘,却似无娘。”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因为他6岁与母亲分离,所以他爱一切有母亲影子的人,女佣、女房东、哪怕只是一个在角落里对他微笑的陌生人。

童年寄人篱下的日子让他尝遍了寂寞的滋味,所以他爱一切能抵挡寂寞的事物,他曾把马缨花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因为“花香慰我寂寥”。

季羡林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时候,没有得到爱,那么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就不知道怎么爱孩子。

季羡林先生是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学贯中西。

但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宁可平庸一生,也不要这终身成就。

他写道:“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 红的 。”(红的指季羡林童年里最次的事物红高粱饼子)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小时候缺少什么,长大后就会渴望什么。

这本书适合所有成年人看,如果你感到孤独,季羡林有几十种方法,让你在心理层面上爱上世间万物,让你感到有人陪,有人爱。

如果你打算生孩子或有孩子,那更该看看这本书,如果你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那么纵使他考上名校,事业有成,也很难拥有爱的行动,他很有可能只能在心里爱,他会经常性遭受寂寞的苦。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787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