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没那么容易,每个大V都有他的领地

在当当购书,翻到家教和育儿版块,发现和几年前比,整个风格都变了。

之前都是国内外比较经典的一些畅销书长占鳌头,多由亲子专家或教育家、心理家所写,现在多了许多新媒体亲子KOL的书,而且卖的不错。

好几个都是自拥百万粉丝的大V,内容上不敢说,还没看过。但从策划方向,觉得有点讨巧。

其中一位是在美国生娃,一边养娃,一边把老美教她怎么养娃的各种现象和经验整理出来,就做成了书。

还有一位是采访了一些业内专家,把对话内容分专题,每个专题一本书。

总之,都是快阅读的感觉。

以前,亲子教育类,不管以什么内容形态,图书也好,节目也好,要有真知灼见,要么有学术背景,才敢出来说话,才会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

比如你的孩子经过你的养育,有了非凡的成绩(最差也得北大清华),可以出来分享分享教育经验;要么你在这个教育领域研究过多年,有一定的学术功底,是科班出身的,说话才够分量。

现在似乎都被打破了。

当然,这也是流量经济的另一面,野蛮生长出来的大V们,和陪伴成长的粉丝们,一切经验都是即时共享的,哪怕只是教育现场的直接展示,也会被消费的津津有味。

当然,前提还是有圈层差。起码翻了翻,大V们多数是海外教育背景,要么就是人在国外长居,或者有一定的社会身份,才能让粉丝更有“仰望”的向心力。

浏览的偶然所得,是在一众图书里,看到了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的家教课,是他之前做的音频课的同名书。

很好奇他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会有什么经验。因为知道他的儿子郑亚旗是早早就退学,在自己在家里教育长大的,而且郑渊洁是一个对教育体制批评多年的“刺头”,有很多言论今天看起来,也是足够语出惊人。

他女儿倒是没有走哥哥的路,据说从小爱学习,是个学霸,一路被名校录取。

兄妹俩的反差这么大,要说家教经验,郑渊洁肯定是有一堆的,但是否有普适性呢?

本着研究家教领域和见识见识的心思,下单买了一本。

到手后翻了翻,还挺好看的。好看是因为郑渊洁本身是写作高手,能把一件事写得特别有趣和出人意料。

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写家教这个话题,挺朴实。可能也是因为他的状态比较“野生”,没有教育家或心理家那种言必有出处的姿态,所以都是个人经验的表达,很接地气。

比如电脑刚刚在大众市场出现时,他带着儿子去中关村,看到一台电脑,他觉得这是个新鲜玩意,让自己孩子先学到手,将来说不定能先人一步,就花重金买了一台拉回家。

后来又给孩子上了网,在当时一个月网费要六千多(惊了),那可是九几年的事情。

结果倒有一个意外收获,是他发现儿子对电脑其实没什么大兴趣,不像其他小孩有网瘾。

为什么呢?郑渊洁总结出一个经验:但凡大人主动提供给孩子的,孩子多半不会感兴趣。

如果小孩想买手机、买电脑,缠着家长买,家长说你考个好成绩,就给你买。结果孩子拿到手了,因为太在意这些电子产品,又付出了一些代价才拿到,肯定就天天研究,抱着不撒手,就容易上瘾。

反而他这种主动给孩子的,孩子有点逆反心理,就不太会看得上。

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小例子,确实有趣,挺有启发的。

再次印证了:牛人做什么事,只要他想做,就能做的好,做的与众不同。

也想起一件往事。

十几年前,在大学的一次论坛里,郑渊洁是嘉宾,讲完之后,有一个人站起来提问。

那人当时说的大意是,他是郑渊洁的粉丝,少年时读了他的童话,认同他对教育体制的批评,所以就退学了,追求自我,开始在社会上闯荡。现在虽然有一定成绩(他说自己是某报社的记者),但也吃了不少苦头。

他现在回想起来,郑渊洁是大作家,哪怕孩子不上学,一直在家里,也能让儿子无后顾之忧,但作为普通孩子的他,却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他问郑渊洁:当你写那些童话时,是说写给儿子的,那我们这些读者,是不是就是陪“太子”读书了?

记得当时郑渊洁有点愕然,说:是的,是这样的。又说:但你现在也有了这样的成绩,也是很好的,不是吗?

那人很失望的样子。

结语

教育孩子这件事,千人千面,没有谁的方法就一定是对的。最近在读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书,里面也强调,就算在一种文化(往往指西方文化)里,约定俗成或者被证实是有效的方法,在另一种文化里可能完全是相反的做法,却也似乎没产生什么大问题。

所以,最重要的是剥离了这些个体差异、文化差异之后,剩下的那些稳定的、常态的、有普世意义的东西,那就是育儿科学要寻找的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550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