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iac(eniac和edvac区别)

作者:丑客

《黑客帝国》中的多层次嵌套: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个人向杂谈

一、前言

虽然很早就着迷于《黑客帝国》系列电影,也和很多爱好者一样,以此为契机接触了进入哲学等领域的大门。但是多年以来,笔者都不敢对这个系列的电影做评论,因为害怕露怯。越是阅览了众多爱好者从中发现出的种种文化符号和背后隐喻,越是感到自身认识的狭隘,和其他人比,自己难以望其项背。于是越发不敢表达自己对于这系列电影的感受,多年来都将它们埋在心底。

写作这篇投稿的契机,缘于笔者和老白关于《黑客帝国》系列的畅聊。正好最近《黑客帝国4》上映,加上机核做了相关电台。在老白的鼓励下,决定把自己对于这个系列的看法成文投出来,也算是圆了一个多年来的梦想。

当然,笔者很清楚,这么多年来,众多爱好者对于这个电影系列的发掘已经到了很透彻的地步,所以这篇投稿的内容,基本也就是拾人牙慧。不指望能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或者能够自圆其说,仅仅能够表达出来就已经很好了。

另一个是,之前粗读了侯世达教授的GEB。这也算在某种程度上给了笔者信心,可以尝试着把自己的很多想法组织起来,而不是像之前那样都是零散的碎片。但是笔者必须强调,这篇投稿不会包含什么真正的知识内容,也触及不到真正的专业领域,仅仅是一个爱好者纯粹的表达罢了,如果能让各位看了一乐,那就是最大的成就了。

那么废话不多说,这里就正式开始了……

二、尼奥的觉醒:哲学史中认识论的演变

首先,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需要一个主轴。这个主轴就像是灯塔,或者轨道。以防止我们会迷失于浩如烟海的文化符号,哲学理论之中。这里笔者要提出的这根主轴,自然就是《黑客帝国》三部曲的叙事本身——现在要加上第四部了。下面要提出的任何延伸内容,都以电影本身为主干,作为对照。而我们会发现,这个系列的电影的剧情线走向是十分明了的。不论是单部电影的剧情线,还是整个系列的大主线,都是融洽的。它们统一的一个框架就是时间走向——从过去到现在都是清清楚楚的,不论是电影中的剧情,还是电影背景里的设定都是如此。

于是这里我们就有了一个基础,这个基础会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会是之后各种领域的零散知识或信息的依附。这样的结构也是这个系列电影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其“深度”的原因所在——它虽然是一根单一的剧情线,却同时具有多个维度的立体信息,它不是平面的故事,而是一个嵌套的立体结构。同时其每一层嵌套都是不同的内容,于是我们从彻头彻尾的“虚拟”中感受到了现实。

《黑客帝国》中的多层次嵌套: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个人向杂谈

2·1、认识论的演变

黑客帝国的文化符号中:后脑插口、虚拟世界……“缸中之脑”的假想命题几乎是不可能绕过去的内容。而这个假想实验同时囊括了认识论的两个最基本问题:“认识什么?”和“怎么认识?”然后我们开始追溯历史,从最早的源头开始。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几乎是之后所有认识论演变的核心,他的命题提出了认识论的一个“公理”——即:认识必然要面对世界二元论的障碍。在柏拉图的描绘中,我们所能感受触及到的“现象界”,是一个更高层的“实在界”的投影和侧面。这里我们就可以展开一个史诗级的分类大工程:一切真、假、是、非、因、果……由于遵循古典逻辑,这个理论有一种简洁之美,它是简单明了的。放到电影中,“矩阵”与“锡安”、人类与机器、虚拟与现实的对立可以清晰地看见。

接下来就轮到我们的主人公“尼奥”登场了,他觉得不对劲,他开始怀疑,随后开始找寻。于是他开始离开自己原本作为程序员的普通生活,逐渐触及到了一些背后的东西。尼奥的怀疑,背后是笛卡尔为自我认识所找到的公理——“我思故我在”。

回看主人公尼奥,在他开始自己在电影中的冒险之前,他和矩阵中的其他人没有任何分别,他自己也是一段代码,他自己和他周围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怀疑的。那么……为什么一定是他?为什么他就会与众不同?尼奥存在吗?他是救世主吗?这些问题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答案,但是尼奥已经可以开始寻找答案,因为他首先找到了自己能够这么做的基础——他在思考和怀疑,所以他能做些什么。墨菲斯告诉他他有选择的权利,而他选择了“红药丸”。

然而很快,“真实的荒漠”是一个过于巨大的冲击,尼奥一开始显然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这一切。而在虚拟程序的演练中,虽然他在和墨菲斯的功夫对打中无意间展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苗头”,但是在之后的跳跃训练中,尼奥还是掉了下去。

这里我们就从笛卡尔来到了休谟,因为怀疑是可以无限进行下去的。笛卡尔依靠着自身的宗教信仰,为“怀疑”这个无限永动机找到了一个刹车点,但显然这个说法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于是休谟就更加向前走了一步,既然自我本身就值得怀疑,那自我提出的一切都值得怀疑。因果关系既然由一个值得怀疑的自我所提出,那么其本身自然也就值得怀疑(法国人永远会和救世主不对付……)。

代入回电影中,即使墨菲斯展现了那么多不可思议的证据,既是其他人也确实注意到了一些“异象”。尼奥自己依然还在怀疑自己,他在第一部电影的前半部分都处于这个怀疑的状态。自己凭什么就是救世主?就因为墨菲斯相信吗?崔尼蒂都在怀疑着,但是此刻尼奥虽然怀疑着,但是依然有些东西在推动着他往前走,至少在这段时间里:本体不重要,关系更重要。那不如随波逐流……去见见先知吧,老太太什么都知道……

于是他们就去见了先知,这里已经来到了《黑客帝国1》剧情的中间阶段,而这里我们也要离开休谟,来到康德这里。尼奥从开始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是真正了然于胸的,而先知的提示似乎也有些摸不着头脑。尼奥在先知那里只是了解到了墨菲斯的“相信”——感性,以及先知提醒的“了解你自己”(门框上写着这句话),他确实知道了点什么,但似懂非懂。随后第一个转折来到了,墨菲斯为了救他,被电脑特工史密斯抓获,随后他们又遭遇叛徒出卖九死一生。

随后尼奥的除了自己的初步结论,他依然不清楚自己是不是“救世主”,他也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但是他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他要去救“墨菲斯”。在整场救援行动中,尼奥逐渐开始展现出一些能力,他可以和特工一样躲子弹。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尼奥心态的变化,他从一开始的怀疑懵懂,开始初步的建立了自信。然而这一部分的自信依然远远不够,所以在地铁站,尼奥虽然具有了挑战特工的勇气,但并没有打败特工的能力。

《黑客帝国》中的多层次嵌套: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个人向杂谈

这里可以引用康德对于认识的理论:从感性开始,经过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由于知性以感性为基础,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获得的知识,一方面只涉及现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没有达到最高最后的统一。

在《黑客帝国1》的最后,促成尼奥觉醒的契机,是他死于了特工史密斯的枪下。而这里是整个系列电影的一个关键节点,是第一部与第二部《黑客帝国》剧情关系的一个重要提示。

这里要首先来说说第一部的重头反派:特工史密斯。从前面的剧情里,已经给出了很明显的提示,这位特工史密斯显然有些与众不同。相比起那些只会执行任务,沉默寡言的同行,这位特工史密斯似乎表现出了更多的主见,他甚至在审问墨菲斯的时候坦白了自己的心声——他想离开这个腐朽的“母体”,他要自由。

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在于,在最后尼奥逃跑进旅馆的时候,三位特工都在身后进行追捕。而偏偏是史密斯在进楼之前想到了可能的传输通道,抢先一步来到了房间里,对尼奥来了一个守株待兔,然后成功打死了尼奥。而从后面的剧情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一个必然发生的事件。

于是我们又要从康德来到拉康这里,拉康的“镜像阶段”认识论是之后尼奥在第二部剧情中表现的一个关键表述,也包括史密斯——如何自我认识:从镜像开始,不能区分,能够区分,通过镜像认识自我。

到了第二部的时候,显然我们都已经知道了。首先尼奥在第一部的觉醒并不算完全的觉醒,其次他与特工史密斯之间互为镜像关系。史密斯的枪杀促成了尼奥的觉醒,而尼奥的觉醒又导致了史密斯被删除产生逻辑漏洞,使他拥有了超越特工的能力。而在第二部里,史密斯和尼奥的对抗中,一直有提及自己虽然解脱了特工的职责,却还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这里史密斯似乎比其觉醒的尼奥知道的更多,而他也多次强调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黑客帝国》中的多层次嵌套: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个人向杂谈

第二部的结尾部分,尼奥见到了架构师(肯德基爷爷),架构师向尼奥讲述了历代矩阵的版本迭代,锡安多次被重启的历史。尼奥这才了解到,人们一直坚信的“救世预言”,一直都仅仅是机器们升级矩阵的必要程序而已。尼奥得知了真相,面临着选择。最终尼奥由于发现自己并没有了解到真正完全的真相——他还处于康德所说的认知阶段,所以他以感性作为了判断基础,选择了回到矩阵去救崔尼蒂,而这一次的升级就此结束,锡安即将被毁灭。

然而当现实中墨菲斯得知真相,他们的任务失败并且不得不逃离飞船的时候,尼奥更进一步地觉醒了。他居然能在现实中使用出矩阵里的超能力,随后由于受到冲击失去了意识。这里我们终于来到了让·鲍德里亚的认知理论当中:

模型和符号构造着经验结构,并消灭了模型与真实之间的差别,人们以前对真实的体验以及真实的基础均已消失。

此时此刻的锡安,就正面临着鲍德里亚所说的“历史的终结论”:

人们正面对着一个灰暗的没有未来的未来,一切都已完成了,只有同样的事件无限地重复,这就是后现代的命运。

架构师所说的锡安的多次轮回,而同时矩阵的升级也在面临着失败。虽然让·鲍德里亚早在第一部就出现了,但其实他也贯穿了全部系列。

而在第三部的终结篇,故事还在继续推进。锡安面临这灭顶之灾,仅仅依靠锡安本身的力量已经不可能逆转。这个时候,尼奥已经彻底明白了自己的命运,他向奈奥比借了飞船,和崔尼蒂两人单独前往了机器城,前去阻止人类的毁灭。

《黑客帝国》中的多层次嵌套: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个人向杂谈

也正如先知所说,两个世界的命运,都掌握在尼奥和史密斯的手中,而最终的一切,又必须回到虚拟的矩阵当中来解决。在结尾打斗当中,史密斯不停的质问尼奥,他为了什么?一切不都是虚无的吗?尼奥回答的是:“因为我选择了。”

这里我们已经跨入了齐泽克的范畴了,齐泽克所言的“资本神话”:虚拟的价值已经盖过了实际的价值,一切都被符号化,甚至于消费本身都已经是符号而不是实物了。

于是最后尼奥选择了被史密斯同化,他们互为镜像,最终正反湮灭,一切旧有归于虚无……战争结束了,一切重新开始。在这第三部的结尾,笔者相信,这是当时的导演两人所做出的希望。他们的答案并不是理性的解答,而是充满了感性的希望。

撒拉弗问先知:“你一开始就知道吗?

先知回答说:“不,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

萨蒂又问先知:“我们以后还能见到尼奥吗?

先知回答说:“我想会的,有一天……

老三部曲系列,至此结束。

《黑客帝国》中的多层次嵌套: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个人向杂谈

2·2、Matrix的版本历史:逻辑体系的演变

上面我们已经跟着老三部曲的剧情脉络,先走了一遍尼奥的觉醒之路。但正如上面所说,这只是其中一个维度。因为电影中,尼奥既是主角,也只是其中的一环。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维度,一个更加宏大的架构——Matrix本身的历史。

当然一切的展开其实是等到了第二部的后面,架构师和尼奥展开对话的时候,我们才逐渐窥见到了Matrix本身的历史,正如架构师所说:“远比你知道的久远得多。”这一层面的很多内容,其实在第二部展开的剧情中其实一直都在被提起。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法国人“梅罗文嘉”,我们知道这个名字隐喻的历史梗,已经有很多爱好者深挖过了。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一历史隐喻只是表面的一层,它其实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暗示。法国人的名字除了暗喻Matrix有着古老历史之外,他本身的言行和所在的地方无不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古典”。

是的,法国人是古典主义的代表,还记得法国人在餐桌和墨菲斯对话吗?已经有人注意到了法国人所秉持的因果论,法国人是如此斩钉截铁地表达着世界运作的真理。至少在法国人来说,因果就是绝对的真理,为什么?因为它的美,它的简洁之美,它的逻辑简单,所以是最完美的逻辑,无懈可击。

《黑客帝国》中的多层次嵌套: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个人向杂谈

这里要提到的就是“一阶逻辑”的概念:

一阶逻辑是数学基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公理系统的标准形式逻辑。许多常见的公理系统,如一阶皮亚诺公理和包含策梅洛-弗兰克尔集合论的公理化集合论等,都可以形式化成一阶理论。然而,一阶定理并没有能力去完整描述及范畴性地建构如自然数或实数之类无限的概念。这些结构的公理系统可以由如二阶逻辑之类更强的逻辑来取得。

这里要结合剧情比较好理解,其实这在第一和第二部中都有过表述。第一部当中,是特工史密斯向墨菲斯介绍了Matrix的最初版本——那里是个完美的天堂,然而很快人们就都受不了,最终毁灭了。第二部当中,架构师也对尼奥讲了一样的话,他说自己设计的初代Matrix就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其完美已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然而最终却彻底失败了。

请注意,关于早期版本Matrix的描述,都是从纯粹程序的角度出发来诉说的,其中可以感受到它们充满了对人类不确定性的不理解。然而如果我们套用上面关于”一阶逻辑“的概念来看待的话,似乎解答清楚了一些事情。

可以肯定,如果把Matrix看作一个逻辑系统的话,毫无疑问,最早版本的Matrix就是一个”一阶逻辑系统“,法国人很有可能是这个系统曾经的管理员——类似于先知的情况。一阶定理虽然完备,但是却不足以涵盖人类的无限概念,需要在此基础之上的更强系统才能维持运行。

于是架构师说,也许人类想要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世界,换言之他设计出了一个更强大的系统来进行运作,然而为什么更强大的系统反而被程序们认为是不完美的呢?

因为高于一阶逻辑的系统,一般都会面对一个来自自身的问题,没错,相信看过笔者GEB读书笔记系列的朋友应该能猜出来,它们遇到什么情况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第二部在系统核心处,架构师说出了尼奥的本质,把他称为方程式配平的余数之和。但其实这个表述是一个简单画的表达(毕竟要考虑到这是电影)。如果细究尼奥在Matrix中的作用,他显然不只是余数之和这么简单。

首先尼奥本身不受系统的控制,他所展现出的飞天遁地等等神力,都是他不受系统约束的证明。其次,尼奥作为系统升级的一个必须要素,他和系统的关系显然是密不可分的。于是笔者联想到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在逻辑系统中的表现,恰恰就和尼奥一模一样。

任何强于一阶逻辑的强力逻辑系统,都不可避免的导致不完备的问题。这问题的核心在于——系统无法描述自身,而一旦系统尝试去这么做了,就会产生一个脱出系统之外的产物。而这带入到电影中,如果把矩阵视作一个巨大的逻辑系统,那么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体现正是尼奥。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多次遇到过不完备性定理所导致的系统逻辑悖论,而最终的解决方式是,把这个跳出系统的悖论重新纳入系统的公理(前置条件)里,以此作为基础重新构建出一个比之前更加强大的系统。然而在经过实际操作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新的更强力的系统,依然可以诞生出一个新的逻辑悖论,最终陷入了一个无限的轮回当中。

那么带入到电影里,人类与机器也恰恰陷入了这样一个轮回当中。每一代救世主,最终都选择了拯救锡安放弃自己的爱人。这样的大爱让他们从被毁灭的锡安里找出幸存的男女,重新开始轮回。而这些救世主,自己也就被融入到了锡安的历史传说当中去,成为了系统的一部分。他们成了一个预言,继续启发着像墨菲斯这样的人,然后再在系统中找出新的”救世主“(不完备命题),系统再次重建……无限轮回……

然而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其实带有着某种佛教的寓意。打破轮回的真正方式就是跳出去,怎么跳出去?意识到一个问题的根本,即:问题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回想一下上面所说的系统迭代,人们为什么不停的升级系统试图摁掉不完备性定理导致的意外结果?因为人们相信,这种脱离出的结果有着颠覆系统本身的力量,如果它一直存在,系统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因为这是个悖论。

然而人们最终发现,悖论并没有真的毁掉之前的逻辑大厦,在确定的范围呢,逻辑系统依然是可行的。事实上系统的漏洞可以和系统本身保持共存关系,而真正出现问题的,反而是不断的试图修补漏洞,使得系统真的一次一次的崩溃。但实际上,这个崩溃却是那些自以为在”修补“系统的人自己造成的,正如神话中常见的自我预言的实现一样,其实恰恰是他们自己把系统给毁了。

带入到电影剧情里,架构师就是这样的人,他是如此崇尚逻辑的完美,想要一切都是绝对确定的。结果当不完备性定理发生时,他要强行去修平它。于是尼奥的诞生导致了史密斯的诞生,而史密斯的无限复制差点毁掉了整个矩阵。

电影中,史密斯在复活之后,他的数量和尼奥的力量是互相对应的,尼奥的力量觉醒得越多,史密斯复制得也越多,力量也越强。其实这恰恰是类似于,人们强行把不完备性定理塞进逻辑系统里去进行对照一样,结果就导致逻辑系统内的语句全都出现了问题,人们对照的越多,有问题的命题就越多……

《黑客帝国》中的多层次嵌套: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个人向杂谈

这里其实可以去对照看看现实中数学历史上发生的三次悖论危机,无不是如此。最终结果却是人们依靠这些被发现的逻辑漏洞,扩展的逻辑系统,反而进一步扩展了视野,看到了全新的世界。而这个扩展的过程,也恰恰可以和上一部分提到的”认识论演变“互相结合起来看。

但其实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也是顺理成章的,人们恐惧于理性大厦的崩塌,就和恐惧世界末日是一样的。如果以电影里的背景来对照,其实在那个世界中,人类和机器都面对着同样的问题。人类已经被自己创造的机器逼入了地底,然而机器本身也发现,自己走到了头——因为逻辑系统始终是有限的。机器寄希望于Matrix系统的运作,从中找出一条未来的道路,人类也在苦苦地寻求着,最终双方达成了共识……

三、Matrix的迭代:计算机发展史

这里要从上面提到的法国人这里开始延伸,但是是从另一个维度来看的。当然我们这里要再次提及,电影中提到过的矩阵历代版本迭代的历史,最重要的仍然是法国人“梅罗文嘉”。

梅罗文嘉在第二部当中收集了大量的所谓“流放者”,根据先知的描述,它们都是已经被淘汰的古旧程序,被梅罗文嘉收容了,同时这些古旧程序在Matrix当中的表现如同妖魔鬼怪,它们似乎也具有着某种程度的“超能力”——和尼奥打斗的时候也能飞,双子星病毒的灵体化。

《黑客帝国》中的多层次嵌套: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个人向杂谈

要想看明白这里的设定,需要带入另一个领域的内容了,也就是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史。当然了,“黑客帝国”的设定里怎么可能没有计算机?而现实中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展,恰恰是电影中,这些程序们身份的定义。同时,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展,也和计算基本上的硬件发展有着必然的关系。

那我们就从最早的部分开始,早在巴比奇设计“差分机”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进行最初级的计算机语言设计了——主要都是算式。而莱布尼茨通过研究《周易》创立的二进制概念,也成了日后电子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之后众多的杰出人物,比如:冯·诺依曼、图灵等人进行的工作,都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乃至未来)的重要推动力。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之后从1946到1958年的第1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在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其运算速度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

1958到1964年的第二代晶体管数字计算机,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操作系统和高级程序语言以及编译语言来进行编程和运算,运算能力已经达到了每秒数十万次,极限可以达到每秒三百万次运算。

到了1964年,开始迭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在软件方面已经开始出现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运算能力已经达到了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

而从1970年至今,已经达到了大规模集成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

今天的计算机的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其中系统软件包括了: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服务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一般要依据具体要求而设计,根据其服务对象一般可分为专用软件和通用软件两大类。

当然电影中没有要交代那么复杂的计算机预言的具体内容,但是在设定上确实有参照。还是要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来看,一共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机器语言:电路控制开关状态的具体指令,早期电子管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编程。然而由于规模巨大,专家们需要更有效率的指令编写,所有就有了中间层次:汇编语言。汇编语言就是机器语言指令的大规模集成,不再是点对点,的对电路进行控制,而是进行面对面的成规模指令控制。但是之后硬件还在升级,电路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汇编语言的工作量急剧增加,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开始使用编程语言。编程语言是最高层级,典型的就是C++这类的。它们已经开始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自然语言的指令内容,而不再是具体管控下面的硬件运作,因为现在的计算机,底层语言已经被直接做进了硬件和操作系统当中。

《黑客帝国》中的多层次嵌套: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个人向杂谈

《黑客帝国》当中,程序都以拟人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它们身上也有着上面所说的计算机语言的种种特性。首先第一个例子就是由邹兆龙扮演的守护天使“撒拉弗”,尼奥可以看见编程语言的时候,他发现撒拉弗的代码与众不同,是金色的。于是就有影迷猜测,撒拉弗作为保护先知这个系统核心的防火墙,他应该是用更底层的机器语言编程而成的,所以他的代码与众不同。正因为如此,撒拉弗在系统中有着极其强大的力量,因为他是更底层的逻辑指令构成的,所以他甚至可以短时间内和救世主不相上下。

而在现实中,计算机防火墙的构筑也是要同时依靠软硬件配合,包括外部设备连接口,系统数据、服务器、网络等等,这些综合构成了防火墙的保护能力——具体技术很复杂,研究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比较能说明白。电影里就用比较直白的方式来表现了。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人的那些妖魔鬼怪的手下,他们的表现在前面尼奥和先知的对话中有提到过了:

先知:“当你听到有人说见到了天使与魔鬼,每当你听说了吸血鬼、狼人,幽灵和外星人的时候,说明系统正在吸纳它们的程序,做他们本来不应该做的事。

尼奥:“程序入侵程序?为什么?

先知:“他们都有自己的原因,但当一个程序面临被删除的时候,他们往往选择被流放。

尼奥:“为什么要将一个程序删除?

先知:“也许是遭到了破坏,也许是被更好的新程序取代,这是常有的事。而每当这个时候,一个程序可以选择到这里隐藏起来,或是返回其源码。

尼奥:“也就是机器主机?

先知:“是的。

这里不得不涉及到计算机系统迭代的问题,不论是操作系统迭代,还是应用程序升级,或者是硬件设备更新。迭代必然导致了老旧程序被淘汰,但有些时候由于一些特殊功能,老旧程序必须被留下来。而由于更新产生的差别,新系统被要求对于老程序具有向下兼容的能力……这些都是计算机科学还有IT领域常见的事,甚至是电子游戏行业都有类似情况所以比较好理解。

但千万不要因为老旧程序而小看他们,恰恰是由于年代久远,老旧程序往往更接近计算机结构的更底层,所以每当在系统中运行的时候,他们比起一般的程序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有较为优先的权限。具体在电影里的表现就是,法国人的那群手下可以在一定程度内违反系统的物理规则,他们不怕受伤,可以飞檐走壁——因为他们本身的老旧代码让他们在某种层面具有了较高的优先权,但是依然需要法国人的庇护。

所以正如前面所说,越是底层的代码,年代越久远——程序员们估计都知道……所以法国人作为第一代系统,他和守护天使撒拉弗可以说是老相识了,他们互相认识的时间甚至早于先知的诞生——因为先知比起他们算是新系统核心。第三部电影当中的火车人和他的火车站也适用于类似的情况,他的火车站更像是一个服务器和客户端的中间地带,所以他可以把尼奥困在其中,因为那里的数据有限,不足以支撑尼奥的超能力……而且除了火车人本身的特殊连接代码之外,任何人进出不得。当然这个角度的解读是牵强附会的,因为火车站有limbo的寓意,所以纯以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来看是有谬误的,这就当是笔者自己的脑洞吧。

但不得不承认,《黑客帝国》确实是以一种生动的方式表现了“数据处理”、“存储”、“传输”等等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的概念,实在是引人入胜。一个可以举出的例子是第二部电影当中的两处场景:法国人城堡和后门走廊。两者有些共同之处,门可以通向不同的地方。区别在于在后台走廊里,是具体的后门对应不同的路径。而法国人的城堡则是一道门反复开关通向不同的地方。

结合上面关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来看,笔者有理由认为,这两处场景分别对应了Matrix的软硬件底层位置——后门走廊是软件操作系统的后台区域,而法国人的城堡则是硬件底层的基础电路区域,可能是某个核心电路板——这里可能用词不是太准确,如果专业的大佬还请在评论区指点一下。

但这里要涉及到《黑客帝国》第四部了。

相信很多人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感官上就觉得不对劲,没有了老三部曲的质感,但是笔者觉得,以计算机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第四部的设计风格恰恰很合适——因为计算机的软硬件都已经迭代了,并且从UI层面乃至外观都已经和过去截然不同了。这样来看,第四部的很多看似不合理之处,恰恰变得合理了——想想法国人,他还在那里,只是他变得落魄了,但他依然有着权限。(有些滑稽,又有些唏嘘)

《黑客帝国》中的多层次嵌套: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个人向杂谈

四、人类与机器:热力学角度下的Matrix

让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看看这个世界。如果以“地图”的概念来划分《黑客帝国》的整个世界,我们可以得到三个地方,分别是:地表的机器世界、地心的人类世界和虚拟的Matrix世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但是它们的关联性又是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而逐步展开的。

又要回到第一部的剧情里了,起先我们是从二元划分开始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Matrix控制着被机器奴役的人类为机器提供能源,现实世界则继续着人类和机器的战争。这就是第一部的模糊背景,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在第一部里,现实世界的场景仅限于“尼布甲尼撒”号飞船内,虽然提到了锡安,但是并没有真的出现。

到了第二部,整个世界才完全被展开了,我们终于明白了,Matrix这个虚拟系统并不仅仅只是机器的控制系统那么简单。不论是提供能源,或是不断的升级迭代,某种意义上,从第二部所展现的信息来看,Matrix其实控制权甚至可能还要高于机器世界本身,而不完全是表面上看到的,机器世界控制着Matrix。而同时,在第二部的结尾部分,架构师的爆料其实告诉了我们,现实中人类世界的锡安,其实与Matrix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加紧密——锡安的每一次重启都要从Matrix里找人,而系统升级迭代本身就控制着锡安的命运——机器世界遵循系统控制派兵攻打锡安。

而且有一个小细节值得注意,锡安中人类的元老议会人数和架构师提到的救世主带领被挑选的人类重建锡安的人数正好一样……这可能也从某种角度上解释了,议会成员们对于墨菲斯还有尼奥近乎偏执的信仰——导致人类将军没法安排合理战术……所以可以说Matrix其实才是真正的核心,它从根源上同时控制着人类世界和机器世界。

《黑客帝国》中的多层次嵌套:一篇关于《黑客帝国》的个人向杂谈

而整个第三部之后,我们会注意到一个贯穿了前三部曲的共同主题。我们会注意到,在《黑客帝国》的世界中,“末世”、“后启示录”的标签也是适用的。从剧情里来看,这两个标签是对于人类来说的吗?毫无疑问是的,人类文明已经被机器毁灭了,幸存的人苟延残喘。然而第三部之后,我们会明白,其实这两个标签并不仅仅针对人类,它们也同样针对机器。

实际上,在《黑客帝国》的世界中,人类和机器都在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已经走到了极限了……机器寄希望于系统的升级,而系统的升级又依赖于人类的觉醒。结果到最后,两个种族之间成为了互相依存的情况,但同时两者又在互相进行着对抗,这种内部矛盾的悖论如果不被及时解决,最终将会导致世界的毁灭。

那这里就可以引入热力学的一些概念,来对整个《黑客帝国》的世界进行一下阐述了。首先就从最直接的部分开始,根据上面的“地图”划分,我们可以在热力学的基础概念当中找到对应:

在热力学中可以划分出三个系统类型,分别是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和孤立系统。

  • 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能量和物质传递。
  • 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
  • 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之既无能量传递,又无物质传递。(任何能量或质量都不能进入或者离开一个孤立系统,只能在系统内移动。

在电影第一部的时候,展现给我们的Matrix毫无疑问是一个封闭系统。虚拟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仅仅只有能量传递而没有物质传递,Matrix系统以联网的形式传递数字信号(能量)。而与之相对的,机器世界毫无疑问是一个开放系统,因为它盘踞了整个世界的表面。而人类的锡安地下城,则变成了一个孤立系统,仅仅依靠自身苦苦支撑。(当然,除了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个孤立系统之外,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存在绝对的孤立系统,只有接近的情况。

但这样的系统关系在第二部就被打破了,第二部展开的世界观当中,我们发现三个区域都变成了互相连接和影响的开放系统。因为它们要想存在的更久,就必须这么选择。而且惊过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剧情演绎,我们发现了三个世界之间的联动关系,这可以用热力学第零定律来阐述:

“若两个热力学系统均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此两个系统也必互相处于热平衡。换句话说,第零定律是指:在一个数学二元关系之中,热平衡是递移的。”

人类的锡安和机器城如果被视作两个孤立系统,那么Matrix就是那个中间的连接系统,而前两个世界都和Matrix产生了所谓的“热接触”,这导致了人类与机器的两个系统都受到了热平衡传递的影响。直观的例子就是史密斯的无限复制渗透到了机器城和锡安里去,而Matrix系统的崩溃状态也能导致另外两个系统产生崩溃。第三部中,锡安基本被彻底毁灭的同时,机器城也快不行了,因为史密斯彻底占据Matrix导致机器城也快崩溃了。

热力学第零定律定义了温度这一物理量,指出了相互接触的两个系统,热流的方向。有了温度的概念之后,才能接下去定义热力学的另外两个基础概念“内能”和“熵”,所以该定理被称为“第零”定理,以示其重要性。在热力学中,温度、内能、熵是三个基本的状态函数,内能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确定的;熵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确定的。

再来看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内能”这一物理量的存在,并且与系统整体运动的动能和系统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势能是不同的,区分出热与功的转换。用一个详细一点的说法:

物体内能的增加等于物体吸收的热量和对物体所作的功的总和 。即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当系统是开放的,它和介质之间不仅有热的和机械的相互作用,还有物质交换,则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中还应增加一项因物质交换引起的能量的增量或减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本质,以及将其推广所获得的结果就是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

可以说正是热力学第一定律,也是能量守恒定理,限定了人类与机器共依存的关系。机器人造不出永动机,它们必须依赖人类产生能源,反之亦然,人类的生存也必须依赖机器。二者可以在虚拟数据和现实能量之间进行来回的转换,但是总量是永远恒定的。恰恰是因为不可能无中生有,所以才会在有限的条件下产生冲突。这个设定可以看作是一个最底层的设定,是人类与机器之间冲突的一个根本矛盾的必然前提,也是故事中最终解决人类与机器之间矛盾的最终答案。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目前人们比较熟知的“熵定律”,这条定律的简单表达是:

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或者“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由此引申出了熵增原理:“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所以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

这一原理的推广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宇宙热寂说”,但是这个假说现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否决了。

第二定律在电影中的表现也很抽象,主要表现是电影中很多的“不可逆”。尼奥一旦开始觉醒,就不会倒退回去。系统升级的过程和积累的问题也不会减少,史密斯一旦开始失控,不占据全部系统就不算完……很多表现都可以视为《黑客帝国》世界中“熵增”的一种体现。其实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看待《黑客帝国》电影设定的说法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有影迷提出来了,笔者不过拾人牙慧。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自由能”的概念:

自由能是指在某一个热力学过程中,系统减少的内能中可以转化为对外做功的部分,它衡量的是:在一个特定的热力学过程中,系统可对外输出的“有用能量”。可分为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要明确一点,自由能是自发过程的判据:一个过程的自由能降低就能自发进行;能自发进行的过程,其自由能必然降低。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如果带入电影中,我们差不多可以通过自由能的判断概念,来猜测架构师到底在干什么。电影中架构师一直在尝试做出方程式平衡,换言之他一直在计算自由能降低和熵增之间的平衡(自由能的变化=内能的变化+熵能的变化)——因为他要维持系统的运作,一旦自由能过低或者熵增到了极限,则系统奔溃。而在电影中我们看到,Matrix系统的自由能流失几乎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过程——因为只要尼奥觉醒开始带领人类觉醒,结果就是越来越多人会要离开Matrix,而我们都知道,Matrix相当于人类种植场和机器城总电源的控制系统,而这个系统做功产能的能力必然会降低。(所以不得不屡次重启,包括毁灭锡安)

热力学第三定律在这里其实能套用的内容没什么,如果牵强附会来说的话,只能套用给史密斯探员的情况了。热力学第三定律认为:不可能透过有限过程使系统冷却到绝对零度。换言之,史密斯探员想要做的事永远不可能做到,他毁灭不了世界,只会成为一个必然的有限过程,最后会在达到他自己的目的之前就自动结束——简单来说就是,史密斯探员的失败是注定了的……(所以他在第四部里也算想开了233333)

以上都算是笔者个人的胡扯和脑洞,牵强附会仅仅为了博得大家一乐,还请不要较真。

五、关于《黑客帝国4》:相信希望

这里想来谈一谈关于第四部的一些随想,还有关于老三部曲人物的一些看法。当然这里会尽量不涉及剧透。而且现在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评流了出来。我知道很多人感到了失望,而且大家也都知道,这部电影受到了很多来自电影之外的很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内外加起来所产生的这个结果,确实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笔者来回看了第四部好几遍。第一遍的时候,笔者确实能理解到那些差评是怎么产生的。它是《黑客帝国1》的复刻、它是对现在流行和资本的妥协、它是一个未完成品,敷衍的产物……相信我,这个感受是正常的反应,尤其是人们带有着对黑客帝国过去的那种期待的时候。但是笔者必须强调,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觉,想要理解清楚,多看两遍,随着看的遍数多了,会有变化的。

首先要强调的是,4确实是一个彻底的续写,它既不是复刻,也不是狗尾续貂。笔者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去看,却意外的发现它居然和前三部有着相当程度的融洽,而且在观看第二遍的时候,其完成度才展现出来,这一点令笔者感到惊讶。

《黑客帝国4》不论是电影内对于现实的映射,还是电影外现实因素的影响都非常的密切。然而这其实并没有影响这部电影本身的象征和内涵深度。很多人的差评其实也来自于此,他们觉得第四部过于流于表面,没有过去三部曲的那种深度。笔者在这里必须指出,这是电影中的“嵌套”结构造成的。人们自然而然的相信表面的现象就是肤浅,而于表面现象不同的表达才是深刻——所以科幻很深刻、文艺很深刻、艺术很深刻……这就是二元对立给人们的认识造成的错觉。人们无意间将其划分对立,而忽视了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关联性。

这里依然要提到法国人,笔者在前面提到他代表着“古典主义”,而看看他在第四部电影中的情况……联想一下今天互联网上,所谓“古典主义”所遭遇的那种待遇……

另一个是尼奥和史密斯这对镜像,他们的关联是一以贯之的,这些信息在电影预告片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在第四部电影中,他们之间的对照关系依然存在,而且有了更进一步的联系。笔者个人的看法是,尼奥和史密斯在这里的对照,是哲学概念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照。尼奥自然是“主体”的代表,而史密斯则成了“客体”的代表。带着这样的前提再去看电影,相信能够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千万要注意台词。

同时前面认识论提到的内容在第四部依然延续,这一点机核电台里已经有了详细讲述,这里就略过了。其它还有一些零碎的具体角色设定,比如萨蒂她们一家三口的特殊地位。萨蒂的父亲是电厂循环系统的管理程序,母亲是交互系统的开发程序。萨蒂自己就是新一代的人工智能程序(先知的接班人),这里也可以把当代的计算机软硬件迭代的概念带入进来,这样就合理解释了第四部电影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风格。但是很多人又批判这个,想要回归古早味,想要文艺复兴……注意第四部里法国人他说了啥2333333。

由于不能剧透,笔者能说的就很有限,但是这里笔者要说的是,既是已经看了很多沉重的内容,即使在整个系列里似乎到处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笔者能够感受到导演自己想要表达的,她们仍然选择相信希望,多年前三部曲完结的时候她们这么相信,今年的第四部依然如此,这令笔者感动。

六、后记

本文其实所提及的内容很有限,因为其他还有很多内容早就被很多评论和分析文章(包括机核电台)都已经说的很详细了:从宗教到神话、历史符号、社会科学……这么多年的时间大家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本文仅仅只能算是一点碎片的描绘。

笔者在此想要感谢老白给予的启迪,没有和老白的交流就不会有这篇文章。在交流完的两天内笔者就写完了这篇文章——这辈子都没有写得这么快过……所以笔者也想在这里表示对老白的感谢,谨以此文献给机核的,受人敬爱的“老白斯基”。在这里,他是笔者的“墨菲斯”。(当然我们知道机核还有一个,但是正如电影里所说:“任何人都可以是你,我也可以是任何人。”)

感谢有耐心看着笔者扯闲篇到现在的各位读者,谢谢各位!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326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