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人格(危险人格木瓜黄)

本人收藏涉及转基因的网页4800多个,向80多位直接相关专业副教授/研究员以上科研工作者请教过,可以说对关于转基因的综合信息非常了解。

转基因食品入市前都要通过严格的毒性、致敏性、致畸等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不计算实验室时间,仅进入安全评价阶段一般需要五年以上时间。从立项到拿到安全证书,平均时间为15.8年。从拿到安全证书到上市,起步也要3年以上,时间久的甚至长达10年以上。目前还没有其他食品经过了这样严格的安全评价。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具有同样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可以放心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于1997年成立了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制定了转基因领域风险分析原则和指南,成为各国公认的食品安全标准和世贸组织裁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依据。全球转基因商业化应用已经26年,食用转基因产品的人口占全球总人口80%,还没有发生一例被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转基因打破千万年来形成的物种纵向遗传,强行实行基因跨物种横向转移,既可能蕴含新的机遇,也很可能潜藏巨大风险。事实是,国际上对转基因技术普遍采取了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评价技术规范,将风险达到最低并可控。我国也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配套的管理办法,以法律的形式对转基因技术进行管理。欧盟最近的一份官方报告声明,从涵盖超过25年的时间、涉及500多个独立研究小组的130多个研究项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并不比常规育种技术风险更大。

危险人格(危险人格木瓜黄)

被老鼠吃掉的转基因玉米

为了“消灭库存”,先稍微整理几个网页出来。

新闻标题:财经天下随崔某某赴美调查转基因结论迥异

网页链接:

http://media.sohu.com/20131225/n392357867.shtml

http://ent.sina.com.cn/s/m/2013-12-25/06524068125.shtml

http://www.ce.cn/cysc/sp/info/201312/25/t20131225_1990736.shtml

内容节选:

美国人真的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尽管有"反转"人士坚持不懈的抗议,但转基因食品仍然能够摆上美国人的餐桌、被消费者接受,是因为其安全性已经得到了FDA等美国食品安全权威机构的检测,而大多数美国人对这些机构有着充分的信任。

  身处"美国粮仓"的爱荷华州州立大学,由于地理位置优势,生物与农业工程专业长期在全美排名前十,与当地农民、农业协会以及生物科技公司都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Jeff Wolt 是爱荷华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控制。"通过各个国家批准上市、拿到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欧盟食品安全局、美国农业部、FDA还有美国环保署的共识," Jeff Wolt说,"尽管在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程序上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在像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还是中国这样发展中的市场,转基因产品的底线都是一样的,不光是对人没有危害,对环境也是友好的。"在爱荷华州立大学一幢名为Ford的教学楼里,Jeff Wolt向我们展示了他在教"风险分析"课时所使用的PPT,这都是标记为101、也就是最基础的课程。

  Jeff Wolt知道在全球许多国家都有关于转基因的各种夸张的传言,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的英文直译是Transgenic,也就是把一种生物的一段基因编码,移植到另外一种生物体内。不过很多转基因产品并没有真正地把外界的基因转过去,只是对已经有的基因做一些修饰,因此更确切的说法是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也就是"基因修饰生物体"。因为被反转人士长期的集中攻击,GMO这个中性词也有了"谈虎色变"的效果,现在很多相关人士更倾向于使用Biotech,也就是生物工程。

  大多数人对于这两个概念都比较陌生,只是基于直觉做判断。美国信息与临床测试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formation & Study on Clinical Research Participation)做过一项调查,如果问受访者会不会食用GMO,作肯定回答的人不到60%,但如果问他们是否接受生物工程产品,则会有80%的人愿意接受。虽然实际上二者是同一种东西。这也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在网上想搜索转基因的负面信息就搜索GMO,如果想搜索正面信息,就搜索Biotech。

  但在全球主流科学界,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没有分歧。国际食品和卫生权威机构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监管部门,对转基因安全性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转基因只是一种技术,并不能笼统地判定转基因是否安全,而要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产品进行安全评估。经过审核评估获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其安全性跟相应的非转基因产品一样。

  在Borlaug论坛上,欧盟首席科学顾问Anne Glover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人类目前吃到的所有食品都是被祖先们转过基因的,对转基因的反对是基于迷信的拒绝。想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只有相信科学证据。因为那些转基因技术不安全的说法,背后并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支持。"

  她所说的"祖先转过基因"是指杂交育种,杂交也会导致基因转移,而且是"批量"转移。转基因则是将有用的基因定向转移,将具有抗虫、抗旱、抗逆境、控制产量、控制生长期等功能的优良基因"剪切"下来,再"粘贴"到要改良的作物的DNA双螺旋链条上。

  世界卫生组织、FDA等权威机构都表示认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原因就在于,转基因技术原理上仍是传统育种方法的延伸,在健康、环保等问题上,转基因并不比传统作物有更高的风险。

  最常被"反转"人士拿来举例的抗虫转基因作物,其抗虫转基因来自"Bt蛋白"。这种蛋白由于在昆虫体内有特异的受体,因此能够选择性地杀死昆虫,而在哺乳动物的肠道中无毒性作用。比起无差别杀死多种生物的农药,Bt蛋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更有优势。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政府部门厚生省,也曾经发布一个小漫画册子。里面专门有一段就是解释Bt蛋白的——为何虫子不能吃,而人吃了会没有问题。

  而公众对于转基因以及FDA的认可,则主要是来自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

  Jeff Wolt认为,作为转基因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公众有权知道转基因产品获得安全证书的审评和决策过程,以及和安全评价相关的信息——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商、环境和健康评估报告等,"在无法充分获知信息的前提下,并不难理解公众的焦虑心理。"他说。

  而美国转基因食品上市前,都会发布食用安全和环境影响报告,接受公众评议。无论是公司还是政府,都愿意将转基因审批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并邀请公众参与。"如果公众的意见和评论中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之前没有考虑到、没有解决的,我们在作出最终决定之前,会解决这些问题。"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主管Michael Schechtman说。

  正因如此,大多数美国民众并不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他们相信能上市的就是安全的,如果有问题,监管部门不会让其上市。

  此外,杜邦先锋这些生物科技公司也会定期去高中、大学和社区举行活动增加外界对于转基因的了解。

  在美国也有不少转基因的反对者,但大众对这些反对声音习以为常,在一个奉行言论自由和多元化的社会,几乎政府的每项重大决策都有公开的反对者。

  "我对转基因不了解,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所以我还是相信FDA的判断。"Wes Dixon说。他今年25岁,是一个名为Peace Corps的志愿者组织的成员,刚刚从非洲返回美国的家中,他的观点也代表了我们在爱荷华州首府得梅因市的Target、芝加哥沃尔玛超市随机采访时的答案。

新闻标题:中国对54.5万吨美国转基因玉米作退货处理

网页链接:

http://news.sohu.com/20131220/n392113615.shtml

内容节选:

中新网12月20日电 据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消息,截止12月19日,深圳、福建、山东、广东、浙江、厦门等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相继从12批54.5万吨美国输华玉米中,检出含有未经我国农业部批准的MIR162转基因成分。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已依法对这12批54.5万吨进口美国输华玉米作退货处理。

之所以作退货处理,源于贸易壁垒的原因。即对进口产品进行配额限制,保护本国市场。

新闻标题:崔某某反转纪录片被批强势误导 留学生自筹公布真相

网页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07283

内容节选:

如今,一群二十多岁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因对转基因食品这个备受争议问题的共同关注,重走了崔某某当年在美国探索转基因食品路线,也拍摄了一部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纪录片,该纪录片暂时命名为《转基因食品探索之旅》

该纪录片负责媒体推广的何盼娅告诉澎湃新闻,预告片已于7月14日发布,原本正片计划于8月1日发布,但由于一些专家看过样片后提出了相关意见,为确保纪录片能更好呈现,现已推后发布了。

两年多前,某某曾自拍摄了美国转基因调查纪录片。因其是转基因的反对者,该片的立场被认为有失偏颇,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论。比如,彼时纪录片中采访对象的资格受到质疑,片中的部分实验和结论也被称为不严谨,同时带有倾向性,误导了读者。

一位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曾在2014年的一篇文章中分析称,“(崔某某)这部纪录片,从宣传上看是成功的,而从科学角度看则是失败的。在宣传上,神奇的个例、丰富的个人体验和对一些转基因支持者激烈的反击,让这部纪录片具有很强的煽动性。但其背后,无论从被采访者的构成、所表述的观点还是其论述的科学性上看,无不流露着被操纵和选择的痕迹。而从科学角度来看,一个好的调查,需要对采样和采访对象进行良好的设计,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全片来看,由于调查取样的偏向性,使得本片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客观。”

在国内知名科普网站果壳网“2014十大科技谣言”中,崔某某的转基因纪录片因“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而名列榜首。

对于为什么会重走崔某某之路、拍摄这个纪录片,何盼娅解释称,此次重走该路并不是针对崔某某或者质疑崔某某,而是希望以大学生和刚毕业大学生的身份来客观呈现多方面声音。当时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就读社会工作的研究生南冰一直对农业问题特别关注,她提议后,就有一群同学朋友来响应,又加上他们有一部分人本科都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对于转基因问题也有一定关注。何盼娅称,他们的团队对转基因也并不是十分了解,大家基本上都是抱着求知的心态,秉持相对客观的立场,尽可能多的呈现多方相关者的声音,使大家能从更多元的视角来认识转基因。

何盼娅称,团队共有二十人左右,年龄都在二十多岁,有一部分人在美国留学,主修生物技术、社会工作、传播学等。该团队身后还有一个六人成员的科学小组,主要以生物学和医学背景为主,提供专业知识的支持。

危险人格(危险人格木瓜黄)

拍摄项目介绍

(图片来自微博@小N考察转基因。)

早在今年年初,该团队成立并制定了初步计划,开始学习转基因知识;3月份,该团队完成了资金募集,众筹资金为3.5万元;3月中旬,团队开始进行相关的采访和拍摄。何盼娅强调,当时为了保证立场的相对客观,该团队曾拒绝了一家公司的赞助,资金主要靠众筹所得。

危险人格(危险人格木瓜黄)

大学生们

在分工上,几个在美留学的成员主要是负责重走崔某某调查美国转基因的路线,从戴维斯-伯克利-斯坦福-洛杉矶-芝加哥-圣路易斯,对相关人士采访和拍摄。国内的采访基本由一些校内大学生协助完成。该团队在新浪微博注册的账号名为“小N考察转基因”,记录了该片筹划和拍摄的部分过程。

目前,正片还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澎湃新闻在此前简短的预告片和“小N考察转基因”微博中注意到该团队采访了多方面的专家,力争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阐述对转基因的认识。

其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植物学家Peter Raven博士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回答了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一系列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参与第一批转基因植物研制的华盛顿大学教授Roger Beachy解答了转基因植物研制的相关问题;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Omri,主要围绕转基因食品标签和监管问题,分析了消费者心理、民众意见、立法博弈过程等,并分享了转基因相关的个人生活经验。此外,该团队还采访了洛杉矶市一位有机餐厅的创始者Ron,其就餐厅理念、进货来源以及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介绍。在目前已公布的资料中,国内的采访对象主要有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

纪录片《转基因食品探索之旅》的播放地址在:

https://v.qq.com/x/page/e0343dfqnsm.html

再重复一遍,在:

https://v.qq.com/x/page/e0343dfqnsm.html

重要的事情再重复一遍,在:

https://v.qq.com/x/page/e0343dfqnsm.html

新闻标题:袁越: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转基因

网页链接:

https://news.sina.com.cn/zl/zatan/blog/2014-05-21/13011446/2939969575/af3c60270101hi6q.shtml

内容节选:

一,转基因根本就是安全的

  第一部分说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这个问题貌似很多人关心,但谬误也最多。NoHeart等人甚至在培训记者的讲座上瞎说八道,我觉得很有必要纠正他们的错误。

  那些说转基因能够致癌、减少精子、不孕不育之类的谣言我就不一一解读了,错的太离谱,如果你们还信这个,就不用往下读了。

  我要批评的是以NoHeart为代表的一部分挺转人士的观点,即转基因需要严格监管,严格严格再严格。这个说法满足了乌合之众的道德想象,但毫无科学道理,纯属是民粹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转基因是什么?就是人为地把一段基因拼装进植物基因组。基因是DNA,这种分子是由ATCG这4个核苷酸按照不同排列方式组成的长链分子,几乎所有生物都是如此。所以,不同DNA的唯一区别就是ATCG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已。我们平时吃的食物里含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DNA分子,排列方式也有成千上万种,没听说谁在吃饭前要查查食物的DNA序列的,那是神经病。也许有人会说,现有食物是老祖宗们试吃过的几千年的,证明里面的DNA顺序没有问题。但你听说过基因突变吧?万一你今天吃的这根胡萝卜有个基因突变,变得和老祖宗吃的那根不一样了怎么办?你要不要做一晚上噩梦啊?或者,你真的认为政府应该检测一下每一根胡萝卜里含有的DNA是否突变了?如果你真的这么想,恭喜你,你成为公知了。

  结论:食物中的DNA是安全的,没有例外,根本不需要做任何测试。

  当然了,科学家把DNA导入农作物是为了让它生产出不一样的蛋白质。蛋白质原则上和DNA一样,也是由20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排列方式组成的长链分子,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如此。但蛋白质的化学属性和DNA不一样,确实有一小部分蛋白质可以让人中毒,或者引发过敏反应。问题在于,这样的蛋白质非常少见,在所有的食物安全案例里,因为蛋白质导致的中毒事件非常罕见,你要是遇上一个,可以去买彩票了。

  退一万步讲,蛋白质是否有毒是可以很容易地测出来的,任何转基因种子公司事先都会这么做,不费什么事。如果你还是坚持要让FDA花钱做这个测试,原则上也可以,但实际上毫无必要。你想,如果一家企业生产出有毒的食品,它本身也就完蛋了,所以企业在这方面的担忧不比政府小,监管力度也不比政府少多少。

  结论:食物中的绝大部分蛋白质也是安全的,如果没有特殊理由(比如你有某种罕见的过敏症),你根本不必在这件事上浪费粮食。

  所以说,各国FDA对于转基因的现有的审批过程在食品安全这一步上都是白花钱,至今没有见到任何例外。但是,因为这个程序又慢又费钱,导致转基因种子的研发和上市成本变得毫无道理地高昂。我采访过的巴西国家农业研究公司研究出了一种转基因菜豆,研发过程只花了20万美元,但用于应付各种安全审查和审批程序的钱却高达330万美元,这还仅仅是巴西境内的花费,如果这家公司想让这个品种种到其他国家去,还得再花更多的钱去通关。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转基因技术为什么会那么贵,发展速度为什么那么慢,为什么全世界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做得起。

  一个行业,如果因为政策法规的限制,使得来自民间的活力全部被压制,这是什么?这就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年纪稍微大一点的读者应该都不陌生。

  最后说说草甘膦。这种除草剂本来和转基因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因为不少人指责转基因扩大了草甘膦的使用范围,有必要简单说几句。关于草甘膦本身的所谓“毒性”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去查查相关资料,都是公开的。我想让大家知道的是,草甘膦早在在转基因出现之前很多年就有了,而且是被当做一种非常安全的有机除草剂来使用的。只是当转基因技术侵害了搞有机的那帮人的利益时,才被反咬一口的。

万字长文告诉你,中国到底离不离得开转基因?

节选:

3,科普转基因的目的,并不是向人们推销产品,鼓励大家都来吃,而是提供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让更多的人在接受科普宣传之后,从狂热的“逢转就骂”,变得冷静理性,学会了独立思考:“为什么一部分自媒体和主流科学界的说法截然相反呢?为什么全球所有的权威机构都替转基因说好话呢?我是不是应该再观望观望?是不是再等一等其他科学结构的结论?是不是和生物分子育种科学家交流交流?我不能再随随便便骂科学家了,万一我是错误的,误伤了拳拳之心报国的好人怎么办?”这样,科普的目的就达到了。科普不是强行给了给你灌输什么知识,而是教你少一点盲从和冲动,做一个心存善念、懂得独立分析,会在混乱舆论下冷静观望、怕误伤好人的理性君子。换言之,科普就是让好人更好。

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他完全可以不懂某一方面的科学知识。比如,他可以不知道转基因原来是百分之百可以留种的,他可以不知道杂交育种与转基因育种的区分,他可以不知道在大自然界跨物种转基因现象已经大规模持续了30多亿年,他可以不知道草甘膦的使用比种植转基因作物提前了20年,他可以不知道全球科学界对转基因安全性的集体共识,他可以不知道原来中国政府在20年前就严格立法制定了强制标注名单,他可以不懂得如何正确的查询SCI论文,他甚至可以不懂得外语,不会上谷歌学术…..这些知识并非需要普通人都时时刻刻掌握的,没有那个必要。所有的人都不是神仙,可以通晓一切。

但一个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人,他或者她在遇见某一个争议话题的时候,应该首先承认“我自己对之不算完全了解”,即使心里有些疑惑,也不能立即解决思想困扰,出于一种对科学的尊重,也应该存有一种心态——“再等等,再瞧瞧,再观望观望”;“如果我立即贸然站队,会不会误伤好人啊?所以我要再谨慎一点。这肯定没错。”

如果是这样,即使这个人接触到了来源于某些自媒体的真伪难辨的信息,一时半会心里产生疑惑,他也会以一颗仁心宽容地看待事物,而不是立即破口大骂。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上当受骗,也不太容易误伤好人,特别是值得尊敬的科学家。

一个固执己见、听风就是雨、从来不怀疑不独立思考的人,我不承认他有健全的人格,我不认可他做人的及格。科学素养,其实就是让人具有这样的基本能力:懂得自己怎么样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合格的人。

新闻标题:小伙力挺转基因直播连吃百日

网页链接: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203/t20151203_520677275.shtml

内容节选:

从报社辞职“为科普公益”

  近日,项栋梁“连续吃100天转基因食品”的新闻在网上走红,引发许多网友争议。

  “这是为了钱?还是在作秀?”很多人在跟帖中质疑。项栋梁表示,事实上,是自己的经历和专业背景让他萌生这一想法,“我是想趁着没什么家庭负担,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项栋梁大学就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11年成为广州一家报社的记者,主要从事农业方面的新闻。在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频繁接触中国农村与农民,通过与专家的对话,又对转基因食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在江门采访水稻虫灾”,2013年,江门发生稻飞虱虫害,项栋梁到农村实地采访。临近早稻收获的季节,近200亩水稻田一片枯黄,“叶子千疮百孔,稻穗干瘪,好好的水稻被虫子吃个精光。”

  项栋梁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农民因为在城里打工,来不及给水稻打农药,“有些即便打了农药,因为害虫数量太大,也没有效果”。当年,全村五六十户人家的稻田颗粒无收。

  “我越来越明白,现在不是精耕细作的年代,需要通过一些技术去提高农民的收获”,项栋梁说,如果让农民种植抗虫的转基因水稻,就可以避免那一场虫害,“这种基因对鳞翅目的虫产生作用,对其它虫类乃至人类都是没有影响的”。

  在阅读大量关于转基因的文献资料,采访了武汉、北京等地的专家之后,项栋梁决定做一件考虑了很久的事情:连续吃100天转基因食品,连续在网上更新,让大家相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今年8月,项栋梁从原来的报社离职,理由是“从事科普公益,无法与目前工作兼顾”。进行这项活动,他需要每天在家做饭、拍视频,此前的工作经常需要出差,时间上并不允许。

  行动:连续吃转基因食品

  决定之后,项栋梁开始在市面上寻找转基因的食品,“因为按照规定,使用了转基因食品的原料,商家必须在标签上标明”,这一找项栋梁才发现,其实市面上有明确标志的转基因食品并不多。

  “可以说是太少了”,项栋梁走遍了家附近各大型超市,一排一排货架地去看,只找到三样东西:木瓜、调和油和一种沙拉酱。通过查阅资料,项栋梁得知市面上95%的木瓜都是转基因种植的,而后两种食物都在标签上标明使用了转基因的大豆制作。

  “其实只要留心,你会知道你吃的是不是转基因食品,”项栋梁说,很多人谈转基因色变,怕自己不知不觉就吃下了转基因食品,事实上市场上并没有那么多转基因食品,“传说中的彩椒、小番茄、紫薯什么的,都不是转基因食品,它们只是因为颜色形状特别,被人们误解了。”

危险人格(危险人格木瓜黄)

项栋梁

  利用自己此前采访建立下的资源,项栋梁联系上了华中农业大学转基因水稻团队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转基因玉米团队,前者为他提供了200斤转基因大米,后者提供了50斤植酸酶玉米粉,均为无偿提供,但要求只能作为科普用途,不能扩散以及携带出境。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教授陈茹梅是植酸酶玉米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在项栋梁联系她之后,她的第一反应是“很有意义”。她表示,该团队为了研发转基因玉米,用了12年的时间,“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经过严格规范的实验,从实验室到试验田,由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报告,经安委会评价,最终拿到安全证书。”

  陈茹梅表示,这种转基因玉米与普通玉米的差别在于多了一种植酸酶基因,表达的植酸酶可以将饲料原料里面的有机磷分解成游离态的无机磷,“作为动物饲料,可以更好帮助动物吸收利用营养。”除此之外,对人与动物并没有其他负面影响。

  玉米粉、大米、木瓜、调和油、沙拉酱,项栋梁没有办法只吃这五样基本原料,因此,他的食谱只是包含这些转基因食物,而非仅有转基因的食物。

  直播:“拍不一样的纪录片”

  11月30日,项栋梁的食谱是用转基因调和油烧制的带鱼以及一碗转基因水稻煮成的米饭。在这之前,项栋梁还做过用转基因玉米粉和调和油制作的葱油饼、炸洋葱圈、木瓜玉米羹等,他说,美食是吸引人的,因此他要做100道不重样的食物,也算是给自己的挑战。

  最开始,项栋梁想拍一个纪录片,“和崔永元那个不一样的”,走访全国各地采访专家,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8月,项栋梁为了拍这个纪录片,发起了一次众筹。“当时筹集到3万元,拍那个纪录片至少需要20万元,只好搁置了”,项栋梁用2万元多拍了一个小视频,再加上前期调查的差旅费用,筹款基本花光。

  9月15日,项栋梁正式开始“直播”。每天,他会先设计一份食谱,在做的过程中拍照。做好之后,项栋梁会将手机架在桌上,一边吃这些食物,同时讲一个科普的知识点。晚上,项栋梁会将照片与食谱发到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同时写一篇科普文章,“完成这些工作每天也要花费7到8个小时,相当于全职工作”。

  连吃100天转基因食品,项栋梁并不打算“证明”什么,他甚至连体检也不做,“这不是一个实验,不需要前后对比”。如果非要一些什么证明,那么,充其量就是到血站义务献血。11月22日,项栋梁到血站献血,随后收到短信,“您的血液检验合格”。

  面对质疑:采取开放态度

  活动开始之后,项栋梁遭受到不少质疑,刚开始,几乎每一条帖子下面都有类似的评论:“你是有病的人”,“你是收了钱吗?”项栋梁说,有更激烈的,甚至会诅咒自己的子孙后代。

  甚至连妈妈和姐姐都对此表示怀疑:“吃转基因食品不是生不出孩子吗?还是不吃吧。”

  “但我对这一切都采取开放的态度”,项栋梁说,如果每个人都能理解,他就没有做科普的必要了。

  渐渐地,有一些微信群会邀请他进行实时的讲座,“我就在群里连续讲一个小时,不少人听了之后,都表示对转基因的食物更放心了”,现在,他覆盖到的微信群大概有2000人,家人也因为他的科普日渐接受了转基因食品。

  “100天代表不了什么,但这只是我为转基因代言的方式,我会吃一辈子”,项栋梁说。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8730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