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研究报告:DCEP试点快速推广,银行APP又一机遇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金公司,张帅帅、严佳卉、王瑶平)

报告综述:

数字人民币 DC/EP 试点快速推行,运营体系、支付方式等核心要素逐步清晰呈现; 另外,作为 9 万亿 M0 的有效补充,DC/EP 份额有望快速提升,有利于引导培育 C、B 端客群支付习惯,推动银行数字钱包使用从低频到高频的转变,是流量回 归银行数字钱包的重要机遇。重点推荐试点领先的国有六大银行和头部 Fintech, 其 APP 活跃用户的提升和后续用户价值的开发具备相当潜力。

DC/EP 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具备中心化账本。“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 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设计中 将采用基于账户的模式,人民银行具有中心化的账本,技术路线上不设限制,但 是将不会完全采用区块链的形式。央行数字货币旨在 M0 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具 备无限法偿性和不付息的性质,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 IT 基础设施。

DC/EP 试点自 2020 年快速推广。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已经在深圳进行了三次大规 模试点,苏州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试点,北京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试点,测试方式以 红包补贴的形式发放到中签者手中,在指定商家进行消费,支付端载体是数字人 民币钱包,在使用上兼顾二维码支付和 NFC 支持的“碰一碰功能”,同时支持商 家扫码和被商家扫码。试点从深圳“礼享罗湖”的 2000 万开始范围不断扩大, 在春节期间苏州和北京同时进行大规模试点总红包数额达到了 4000 万;覆盖的 场景从单一的线下场景到包含线上线下全方位 C 端消费场景测试,线上电商及线 下商户全方位参与;从支付形式来看目前已经发展到包含银行内 APP、独立的数 字人民币钱包、可视卡、ATM 机双向兑换等多种形式,六大行已经充分参与到运 营中。

引导培育 C 端、B 端小微用户端支付习惯,是吸引流量回归银行 APP 的重要机遇。 对于 C 端用户,新的“双离线支付”、支付安全性和匿名性保护等特性,会覆盖 更广泛的物理场景,同时支付手段也涵盖了当前主流的二维码支付手段,便利性 不减;对于 B 端小微商户,数字货币对于交易欺诈的防范、可能的费率降低,会 吸引 B 端商户接受数字货币钱包。由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松耦合”性质,控制权 在央行,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均属于运营机构,又一次处于新的起跑线上。 考虑到自上而下的数字货币试点推动,从 GtoC 场景入手融入消费生态的环境设 定,国有大行将成为大范围试点的主要推行方,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回顾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大幅提升的历史过程,2013-17 年银行机构针对客户需 求变化并未迅速反应和营销推广,逐步丧失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和重要的金融业务 入口。DC/EP 试点和推广是支付入口争夺的又一重要节点,银行机构应把握用户习惯培养窗口期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相关场景建设。

央行数字货币(DC/EP)体系:双层运营,技术中性

央行数字货币(DC/EP)体系:双层架构运营、“一币、两库、三中心”

国际清算组织对于央行数字货币应用英文名称: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但我 国央行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中国人民央行给予了新的名字: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DC/EP)。早在 2014 年,我国央行便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小组研发数字货币;2019 年 8 月 10 日穆长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称“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而进入 2020 年 后数字货币即在深圳、雄安、苏州等地开始了密集的内测环节。央行推出数字货币具体来 讲,央行数字货币将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特性:

数字货币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 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在基于账户模式和基于代币的 模式中将选择基于账户的模式,因此中心化程度相比于比特币等较强,具有中心化的 账本。

数字货币采用“一币、两库、三中心”的架构。其中“一币”是指央行担保发行的 DC/EP token,“两库”是指央行的发行库和商业银行的银行库,“三中心”则是指登记中心、 认证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

数字货币在安全保障上满足安全性、不可重复花费性、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公平性、兼容性。安全性体现在防止商务中任意一方更改或者非法使用数字货币;不可 重复花费性体现在数字货币只能使用一次,重复花费容易被检查出来;可控匿名性体 现在除了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方(中国人民银行)外,其他的机构都无法追踪用户的购 买行为;不可伪造性体现在用户无法伪造数字货币;公平性体现在支付过程是公平的; 兼容性体现在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环节,要尽可能的参照现金的发行与流通。

央行数字货币的数字货币指定部分机构参与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并提出技术中性的赛马机制,不完全采用区块链的技术路线。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 ,“DC/EP 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 不同的技术路线做 DC/EP 的研发,目前属于赛马状态,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 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会跑赢比赛”。

数字货币研究报告:DCEP试点快速推广,银行APP又一机遇

技术中性:全盘采用区块链技术路径难以满足央行数字货币(DC/EP)要求

仿照比特币等基于公有链的数字货币全面采用区块链的技术路径在可扩展性、安全性与匿名性、去中心化上难以满足国家央行数字货币的要求,同时基于目前已有的数字货币面领着货币信用和监管等问题。目前我国央行层面属于技术中性,这就意味着央行不会进行干 预商业银行和商业服务机构的技术研究选择。但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局限,不会在整体全部 采用区块链技术,可能会在部分模块和领域与区块链相结合。央行的数字货币需要货币的 控制权更加集中,货币存储更加安全,整个系统可以适应高频的金融支付需求,因此难以 全面采用区块链的技术。同时,以 Libra 为代表的稳定币一经推出遇到了强大的各国监管阻 碍,基于其他数字货币进行改造也不适用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行。

对于可扩展性的要求,完成高频海量的数据交互。如果推行数字货币全面取代现金和 M2 层面的货币后,当将区块链用于零售支付系统时,区块链的每个节点需存储完整的历史交 易信息。近年来线上交易由于“双十一”、“双十二”等购物狂欢节的出现,对于交易峰值 阶段的系统承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2020 年“双十一”,天猫巅峰时段每秒的交 易量(TPS)达到了 58.3 万笔,网联处理业务峰值达到每秒 10.9 万笔,而对比现阶段主流 数字货币,即使采用其 TPS 上限,也与交易峰值有量级上的 10 倍以上的差距,数字货币如 比特币 TPS 仅有 5-10 左右,因此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难以满足节点的存储和海量高频交 易的需求。

对于安全性和匿名性的要求,保证国家货币不受网络攻击侵害。首先,区块链普遍采用国 际通用的密码算法、虚拟机、智能合约等核心构件,这些构件并非完全自主可控,增加了 受攻击的风险。其次,区块链存在内生的安全缺陷,也就是 51%攻击问题,即若一个攻击 者控制了全网 50%以上的算力,那么他将能够修改他自己的交易记录,可令自己进行双重支 付。出现该问题是由于当前主流数字货币及其底层的区块链架构采用权益证明类的共识算 法。在 POW 机制中,当节点接收到了从其他节点传来的更长的区块链时,会自动放弃当前 的链,转而继续在新的主链上进行挖矿,这样一来拥有 51%算力的矿工,就能够撤销之前 的交易记录。

对于中心化的要求,需要央行控制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货币不同,需要将货币的发 放管理权放在自己手中,而观察目前最著名的公链项目,如比特币,以太坊和 EOS,已经 出现几大矿池垄断挖矿算力的情况出现。

数字货币研究报告:DCEP试点快速推广,银行APP又一机遇

基于公有链的数字货币还会面临对于国家信用背书的要求。Libra1.0 的诞生为了推行受到了 各国政府的监管阻碍。与比特币(BTC)、以太币(ETH)等加密货币不同,Libra 是有法定资产抵押支持的稳定币。但是在推行之初,各国处于对于本国金融风险的考虑,都对 Libra 有着严格的监管要求。为此 Facebook 其对该计划进行了大幅修改,Libra1.0 版本将与各 国法定货币挂钩,并由全球监管机构监督,希望这种缩小规模的改革能获得监管机构的批 准。因此作为具有国家信用背书,具有无限法偿性的央行数字货币,很难以现有的数字货 币作为载体对接。

2019 年 10 月,G7 稳定币工作组发布报告,反对 Libra 在满足监管要求前仓促投入使 用,认为 Libra 可能造成包括全球金融体系风险在内的九种风险,需要证明其安全性。

2019 年 10 月,G20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方达成共识,认为 Libra 在监管方面 “将引发严重风险”;会议结束后,G20 发布了将 Libra 作为监管对象的协议文件,认 为 Libra 存在被用于洗钱、用户保护方面的隐忧,明确表示在“对严重风险采取恰当 处置”前不允许发行。

DC/EP 宏观意义:货币可追溯性与稳定币冲击

央行推出数字货币,在宏观层面具有如下的意义:

加强央行对于货币控制力,对于“三反”及贷款投放追溯具有积极意义。第三方支付 平台逐渐垄断了支付端的资金流向数据,而监管需要加强货币去向的追溯能力用以打 击洗钱、促进定向资金支持等,因此亟待推出一种受到央行监管可控可追溯的货币形 式。

契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提高支付效率和体验。国内银行的 IT 基础设施已经可以满足 数字货币推行的条件,疫情之下线上化的金融需求更加强烈,可以借助第三方支付发 展出来的银行和运营机构的数字金融能力迅速推行数字货币,满足“无纸化”支付需 求。

Libra 等稳定币的崛起,各国央行需要捍卫货币主权。Libra 背靠 Facebook 在全球 20 亿 以上的用户群体,可以快速地推行。然而,其监管问题以及具体运行机制对各国带来 的潜在金融风险,一直被各国监管层面加以限制。

DC/EP 可追溯性有助于增强央行对于货币控制力,在精准扶持小微企业、反洗钱、打击不 法资金活动等领域有着重要作用。数字货币的可控匿名、可追溯性和可编程性等特性,可 以使央行对数字货币流通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增强对货币流通的调控效果,通过央行的中 心化管理,可以在精准贷款和资金投放、反腐反洗钱等方面提供支持。在实现央行数字货 币的可追溯性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底层加密技术包括哈希算法、非对称加密等,与区块链 技术紧密相关,同时在机制设计上通过实现开通追踪权限、授权追踪权限、关闭追踪权限, 实现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可追踪,精准抵达资金救助方可以关闭追踪权限实现后续资金流 动的匿名化。例如以医疗扶贫为例,传统的扶贫资金发放流程需要医院先垫付扶贫款,再 通过层层审批后扶贫办得到许可,将资金从商业银行调拨给医院。这一过程中如果需要追 溯资金的流动,则需要对接不同的商业银行得到资金在各个环节的流动记录从而拼凑出完 整的资金流动。而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在系统中记录资金的流向,并在到达医院后关闭追踪 权限以保障扶贫对象使用资金的匿名性。除此以外,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大力发展虽然提高 了支付的便利性,但是也让央行更加脱离了对于资金的把控,从传统的央行清算结算模式, 到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逐渐掌握用户支付端控制资金流向信息的直连模式,再到推出网联之 后的“断直连”模式,推出央行是数字货币同样可以帮助央行更好地利用货币政策调控市 场。

数字货币研究报告:DCEP试点快速推广,银行APP又一机遇

契合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提高支付效率和体验。随着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据中信 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测算,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 35.8 万亿元,占 GDP 比重 的 36.2%,电商网购、网络直播等新兴数字产业依然不断涌现。尤其是在疫情之下,隔离 导致社会活动取消,大量的娱乐办公都迁移至线上,头部 APP 月活在疫情较为严重的 2020 年 1-3 月增长强劲。随着远程办公和线上娱乐成为新常态,数字货币的推出适应新的经济 形势。此外,数字货币的推行可以刺激支付全产业链上的数字化进程,包括流通运营服务 商(以各家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负责数字货币流通、支付、清算等)、银行 IT 服务 商(帮助银行 IT 系统进行改造)、核心安全认证技术提供商(App、身份认证、安全加密等)、 数字货币生态相关方(衣食住行等各个生态下的互联网企业),对于提振产业链上的各参与 者均有积极意义。

面对以 Libra 为代表的稳定币,DC/EP 推行有利于加强本国的货币主权。Libra 自去年 6 月份 发布白皮书之后,便受到来自各个国家的质疑与抵制,其中原因主要为:1)监管问题;2) Facebook 用户广泛,有可能会对主权国家的货币造成威胁。截至 2020 年 10 月,BIS 的调查 中,超过 80%的央行正在着手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工作。Libra 可能带来的冲击,一方面来 自于 Facebook 全球的庞大的用户规模,另一方面是可能带来的对于各个国家的金融风险。 Facebook 旗下 APP 基本上垄断了西方国家在社交通讯方面的用户终端,截止 2020 年第三 季度全球范围内月活超过 27 亿人,并且在亚太地区仍然有扩张迅速。一旦获得各国政府许 可,依靠着全球范围内庞大的用户规模,libra 可迅速实现货币替换。另一方面,Libra1.0 以 联盟的形式管理,各国的监管都对其币值是否稳定、用户隐私安全、是否能够有效防范跨 境金融犯罪等问题均持有谨慎态度。在此背景下,Libra 继 2019 年发布 Libra 1.0 白皮书后, 又在 2020 年 4 月发布 Libra 白皮书 2.0,回应之前阻力最大的监管问题,包括在多币种代币 外提供单币种稳定币、通过强大的合规性框架提升支付系统安全、为 Libra 的资产储备建立 强大的保护措施等。各国在 2019/2020 年均开始了对于本国央行数字货币开发的进程。相 比来讲,金融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国家更加倾向于建立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原因可能在于 在金融基础设施欠发达的国家央行数字货币的高效、低成本、可控力强等优势将更加明显, 有助于提高金融支付系统的效率,提高金融普惠。

数字货币研究报告:DCEP试点快速推广,银行APP又一机遇

DC/EP 微观影响:流量回归银行 APP 提供新机遇

央行数字货币(DC/EP)支付过程示例及特性总结

央行数字货币的支付方式全览:以深圳“礼享罗湖”测试为例,数字人民币在 C 端用户和 线下商家流通阶段将采用数字钱包的形式,可以选择用户扫商家或商家扫用户,可以选择 二维码支付或者“碰一碰”功能。10 月 9 日开始,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人民银行开展数字 人民币红包试点,开启“2020 礼享罗湖”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 1000 万元人民币“礼享 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在测试前,深圳市政府详细指出了下载数字货币钱包,注册开通数 字货币及使用数字货币的过程。可以看出从下载到注册到开通,与当前的第三方支付手段 较为接近,在下载端可以通过收集厂商的自带 APP 商城进行下载(如苹果的 Apple Store), 注册时需要设置支付密码。在收款端,形式上与 POS 收银机无异,例如中国银行提供的数 字货币 POS 收银机,只要按一下“扫一扫”就会弹出一个“二维码消费”的页面,输入金 额,对着用户数字货币 app“向商家付款”页面扫描即可收款。

总结来看,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交易在端用户有如下特点:

央行数字货币志在于 DC/EP 对于 M0 的补充,首先专注于小额支付的领域,会充分利 用现存的支付体系。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其 1 月 25 日发表的《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 点考虑》提到,DC/EP 将作为 M0 的补充,而非完全替代,并且将针对于小额支付场 景。特别的,该讲话指出支持 M1 和 M2 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行内 系统等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用央行数字货币替代 M1 和 M2,既无助于提高 支付效率,还会造成对现有系统和资源的浪费。

对于端用户,将以数字钱包 APP 的形式实现数字货币的流通,支付方式以“双离线支 付”、“碰一碰”作为特色,同时包含主流的二维码支付。数字货币由央行推动,率先 在银行试点,由深圳、苏州等数字货币钱包测试的截图看,数字货币钱包不限制支付 APP 类别,可以是银行类 APP(工农中建交的网上银行 APP),也可以是互联网类 APP (如京东)。支付手段既包含了目前第三方支付以二维码作为支付手段,同时也可以实 现两个特色功能: “双离线支付”和“碰一碰”功能。“双离线支付”的方式目前主 流的短距离数据传输方式为二维码、NFC、蓝牙三种,蓝牙功能是需要预先配对,然后 相互信任之后才可以传送数据;而 NFC 则不必提前配对,直接可以近距离传输。采取 NFC 手段短期内有可能受制于 NFC 设备的需要 NFC 硬件芯片。对于一个典型的支付流 程,需要进行下载 APP,注册用户,进行安全设置,在交易前需要兑换现金,交易过 程可以通过二维码、或者“碰一碰”等功能实现。

数字货币的底层实现上不会完全采用区块链的技术路线,上层应用会与互联网支付场 景广泛融合。区块链虽然是现存多数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但是由于其去中心化、可 扩展性,算力集中等问题导致其无法成为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选择。央行的数字货币 需能应对“双十一”等大量网络金融交易的承载能力,需要由央行完全控制,因此难 以全部采用区块链的技术路径,但是会沿用其中重要的加密算法,部分区块链可适用 的功能也会采取区块链的路线。此外,数字货币会互联网公司开展广泛的合作,如京 东、美团、滴滴、哔哩哔哩等,并不会限制任何运营机构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使用发 行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在支付安全性上会要求具备不可重复花费、可控匿名性、不可伪造性,其中 可控匿名性是又一支付亮点。数字货币通过哈希算法、非对称加密等手段,实现商业 银行与商铺合力也无法追溯发送者,相比于第三方支付的支付手段其对于支付方的隐 私保护更加完善。数字货币的特色功能“双离线支付”应用到的 NFC 支付方式,相比 于第三方二维码支付,交易速度更快,安全性更强。

数字钱包将采取基于账户的“松耦合”方式。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采用“账户紧 耦合”方式,需要绑定银行账户,通过银行账户进行资金转移,在实名制的账户管理 制度下。而法定数字货币将会采用“账户松耦合”加数字钱包的方式,脱离银行账户 实现端对端的资金转移,在转账过程中不必依赖于银行账户,不需要绑定银行账户, 减轻交易环节对金融中介的依赖。

央行鼓励其它商业银行参与到数字钱包的运营中并统一账户,数字货币可与纸币一比 一兑换。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银行成熟的 IT 基础设施及应用服务体系,银行被鼓励 参与到数字钱包的运营中,并且为了缓解单独设立数字货币体系对于银行系统的冲击, 鼓励在银行现行账户上加入数字钱包账户,实现同一账户之下既可以使用数字货币也 可以使用传统货币。此外,数字货币与实物人民币之间可以进行一比一的互换,其互 换机制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完成。

数字货币研究报告:DCEP试点快速推广,银行APP又一机遇

央行数字货币(DC/EP)对于流量回归银行 APP 提供了新的机遇

数字货币引导 C 端用户和 B 端小微用户端支付行为变化,是吸引流量回归银行 APP 的重要 机遇。具体来讲,对于 C 端用户,新的“双离线支付”、支付安全性和匿名性保护等特性, 会覆盖更广泛的物理场景,解决特定人群对于电子支付的安全性需求,同时数字货币的支 付也涵盖了当前主流的二维码支付手段,便利性不减;对于 B 端小微商户,数字货币对于 交易欺诈的防范,可能的费率降低,会吸引 B 端商户接受数字货币钱包。相比于第三方支付方式,以上特性可以吸引到端用户采用数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由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松 耦合”性质,控制权在央行,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均属于运营机构,均需要进行 APP 端改造,纳入新的数字钱包,因此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又一次处于新的起跑线上。考虑 到自上而下的数字货币试点推动,从 GtoC 场景入手融入消费生态的环境设定,国有银行将 成为大范围试点的主要推行方,互联网巨头入场进度也将产生差异,因此国有银行具有一 定的先发优势。参考第三方支付市场垄断格局形成的过程,数字货币的到来使得银行的数 字化运营处在新的时间节点上,有望吸引流量回归银行 APP。

C 端支付端,数字货币将会具有离线支付场景优势:“双离线支付”在网络信号不好的情景 下有着优势,对于 C 端用户该功能可以满足第三方支付难以满足的需求。离线支付的便捷 性在使用的步骤上并没有比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路径更加简洁,但是在使用的物理 场景范围上会比第三方支付平台更丰富,可以适应在无线网络信号不稳定的地下室、野外 等地小额支付。与此同时,从当前的测试场景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的支付仍然可以使用二 维支付,支持商家扫和被商家扫的双重支付方式,便利性上不会逊色于二维码支付。

离线支付在专利描述中,可以选择 NFC 的通信方式,需要在支付过程中完成“打开数 字钱包—打开支付界面”的步骤,在流程上和二维码支付一样便捷;第三方支付平台 对于支付科技的深度开发拓展,类似于支付宝的“刷脸”功能已经极大限度地减少了 支付步骤,将步骤限于两步即可完成支付。

离线支付便利性优势主要来自于使用的物理场景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适应在无线网络 信号较弱地段的支付需求。但是其支付额度会受到离线额度的限制,额度不会太高, 同时也需要在联网之后完成划转,以增加新的离线支付额度。

数字货币研究报告:DCEP试点快速推广,银行APP又一机遇

C 端支付的安全性优势:数字货币的支付安全性相较于目前的第三方支付更强,C 端用户有需求使用数字货币方式进行支付。第三方支付如淘宝等常采用的二维码支付存在静态付款 码被替换、资金被盗刷的风险。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对于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保护不强, 交易信息传递各方均可查看个人手机号信息。而相比来讲,NFC 支付的安全性更强。首先 NFC 支付距离是 10cm 范围内,数据传输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得到保障;其次,NFC 手机采取 SE芯片硬件加密和软件加密相结合方式,不到0.1秒时间就可以完成ID与密钥等数据传递, 支付的安全性大大得到保证。数字货币除在近场支付环境下的安全性以外,通过将现金转 换为一系列加密的电子的密码、安全的芯片技术、后台可信赖的 D-RMB 的云计算技术三个 方面实现了“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方式,兼顾了用户隐私、交易安全性和非法交易风 险问题。在交易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是需要收款方和付款方的手机号作为起点和终点,中 间传输过程受到非对称加密和哈希加密,商业银行等经营性机构只负责查验收款端的合法 性而难以获得具体的个人信息(如果不与银行卡账户进行绑定)。

数字货币研究报告:DCEP试点快速推广,银行APP又一机遇

B 端支付的费率有望较低,对于小微商户具备吸引力:支付转账费率将远低于现在各家支付结算平台。央行原副行长苏宁曾表示,数字货币的好处在于去中介,支付成本预计会将 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对于消费者来说,DC/EP 的费率高低吸引力不强,但是对于商户来 说,无论是交易手续费减低,还是提现费率降低都能带来可观的成本降低。相比于支付宝、 微信支付 0.1%-1%的费率水平,如果数字货币可以达到 0.1%以下的费率,对于 B 端用户 的大额支付会更加偏好选择数字货币进行支付。在“断直连”的环境下,配合着数字货币 的环节简化,对于小微商户端的费率要求有望进一步降低。在试点过程中也体现出对于商 户端成本将会降低:商户端 POS 机的改造不需要商户自身承担,并且交易过程中也没有手 续费存在,相比于目前与第三方合作的二维码收款在总费用上有所降低。

随着自上而下地推行数字货币,率先受到 GtoB 和 GtoC 的推动,对于支付环节上的参与方 在 C 端、B 端均会迎来新的场景结合点。C 端用户受政府层面自上而下推动,法定节假日、 便民服务(水电费、社保、工资代发)等环节会率先进行试点,重点在日常消费环节拓展, 同时包含线上和线下支付的消费场景。由政府引导的实践正在密集进行,目前包括在深圳、 雄安、苏州、北京等地已经开始了六轮试点(深圳三次、苏州两次、北京一次),成都即将 进行第七次试点,试点城市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成都等地区。数字人民币的 试点从小范围试点,覆盖面逐步扩大,并发量不断提升,测试地点未来将不断纳入新的城 市:在深圳“礼享罗湖”测试中首先展示了成熟的基于数字钱包的支付过程;在苏州的“双 十二测试中”纳入线上线下两个层面的数字货币支付功能,纳入了六大行的作为运营机构, 京东作为子钱包运营机构,同时推出了“双离线支付”测试;在 2021 年春节期间在苏州和 北京同时进行测试考验央行系统的承载能力,成功承载了同时进行 4000 万红包的发放和交 易,同时北京“数字王府井”测试中推出了不依赖智能手机的可视卡和可穿戴设备,实现 了 ATM 机双向兑换功能。在苏州的数字红包测试是目前与消费端结合的,规模最大的数字 货币测试之一,以该测试为例可以全面地了解央行数字货币和数字钱包在支付端的使用和 场景建设。在苏州双十二期间,苏州政府向市民发放了高达 2000 万元的数字货币红包,是 深圳数字钱包的两倍,共有 10 万人中签,每个红包 200 元,使用场景覆盖上万家商户,涵 盖商场超市、日用零售、餐饮消费、生活服务等,并首次引入电商平台京东商城。在未来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数字货币的测试依然会以政府端推动为主,以六大行作为测试的主 要承接方,包含部分头部互联网企业。而在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方选取上,京东在苏州双十 二数字货币测试中是最主要的线上商城支付的承接方,微信和支付宝尚未纳入其中。在企 业应用端同样存在对于数字货币的场景需求。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对于定向贷款可追溯性 的需求,数字货币可以广泛应用于在精准扶贫领域;企业间供应链金融对于资金流向、公 平性的要求,数字货币可以与银行间系统进行合并,广泛地用于数字货币供应链金融等对 于可追溯性要求较高的金融环节;小微商户在硬件改造端目前免费进行 POS 机升级,数字 货币所带来的安全性对于小微商户吸引力更强,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营销。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支付宝和微信把握住了移动支付的支付方式变迁,银行应当在数字钱 包的这一支付转移窗口抓住流量回归的机遇。虽然银联及银行体系的电子支付改造要先于 二维码支付的兴起,但是支付宝和微信通过 2014-2016 年的春节的红包大战、2014 年开始 的出行补贴大战、2015 年开始的外卖补贴大战、2017 年开始的共享打车大战、2019 开始 的 O2O 的补贴大战、“双十一”及“双十二”的补贴大战,将二维码支付方式推广并成为 最主要的支付手段。一系列补贴大战中,可以看到打车出行、共享单车、社区卖菜等场景 特点均在于基于线下环境、贴近用户的日常生活、交易小额高频。这些场景下,第三方支 付相比于现金可以显著地提高支付便捷性,因此对于用户的使用习惯培养转换迅速很有成 效。比较来看,数字货币的推行和其特色功能同样契合小额、高频的线下支付场景,主打 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领域,同时兼顾到了线上消费和第三方支付已经形成的用户习惯,尤其 是在交通出行、支付安全等场景需求中拥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同样可以被视作支付 端入口转移的重要机遇。目前来看线上生态中,互联网巨头的入场顺序可能会呈现出差异, 头部互联网巨头如京东已经在研发、试点、解决方案等环节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形成 深度合作。总体来看,以政府端作为入口自上而下地推行数字货币钱包,银行具有得天独 厚的先发优势,应当把握好这次抓取 C 端及 B 端小微商户流量回流的机遇此外,以 NFC 为主的付款方式也有望获取二维码支付垄断下的更多的市场份额。NFC 支付由银联主导于 2000 年后开始推行,但是在 2010 年后受到微信、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的巨额补贴的冲击, 在日常使用的支付方式占比中依然较低,但央行数字货币推出的“碰一碰”等功能有望帮 助 NFC 支付的推广普及。

数字货币研究报告:DCEP试点快速推广,银行APP又一机遇

公司业务端影响简析:对于区块链结合的跨境服务有天然优势

央行数字货币率先在 C 端进行试点,B 端应用场景有待开发,跨境支付结合受看好。目前 央行数字货币主要的着力点仍然在于零售端 C 端的 M0 替代,对于公司业务端的结合方式 仍在探索。但由于央行数字货币支付不受到物理条件的影响,完全线上化,高效快捷及低 成本的优势,其与跨境贸易的结合备受看好。在银行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区块链主要应用 于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交易环节中信息不透明、不可追溯的 问题。央行数字货币从目前零售端推行来看不以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但是同样可以应用 嵌入到目前跨境贸易的平台中作为跨境业务的底层货币。目前已经有包括 SWIFT、跨境支 付平台 CBP、阿联酋央行等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开展关于数字货币用于跨境支 付领域的研究。从国际上来看,根据国际清算协会 BIS,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分为批发型和 零售型,即为:批发型更多针对于公司业务,零售型更加针对于 C 端零售。两者的讨论在 各国央行中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不同国家对于两者类型优先发展顺序不同。不少新 兴市场国家之所以选择零售型 CBDC,部分原因是解决普惠金融与提升民众支付效率的需要。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6801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