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格瑞玛锦绣谷传送门在哪里(锦绣谷怎么回到过去)

从大西北到黔东南,穿越大半个中国

我的家在中国的西北,但是没有大漠孤烟、烽火硝烟,有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川,和那些生长在平川之上的庄稼。芒种到了,我们开始抢收麦子,秋天到了,我们又要抢收玉米,年复一年,不敢耽误,不敢懒惰。因为土地会惩罚那些不按时种地收割的人,一两次下来,再懒惰的人也会变得勤快起来,毕竟饿肚子,手里没钱的日子英雄汉也寸步难行。

冬天是土地漫长的休息时间,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永远没有休息的时间,忙完秋收,女人们要开始给家人准备过冬用的棉衣棉被,男人们要么外出去城市里找点赚钱的活计,要么在家里做点小生意找点钱,好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一点点。

之所以毫不犹豫的从中国的大西北穿越大半个中国风尘仆仆地来到黔东南,是因为之前通过河伯的朋友圈了解到,锦绣谷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碧玉之地丹寨附近,而丹寨不仅自然环境优美,更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手工文化著称,诸如刺绣、织布、织锦、蜡染、银饰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得丹寨有“中国手工第一县”的美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人文风俗使我对锦绣谷念念不忘,而轮值谷主刚好使得这个愿望得到实现。

我要去的黔东南,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历史上的贵州一直到明代以前,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而且土地贫瘠,没有什么战略价值;虽然从春秋战国开始,在历史上就已经有“鬼方”“片羊片可国”“夜郎国”等当地自然形成部落的记载,但是跟中原地区的中央政权一直保持着一种松散的主从关系。即使是秦汉唐宋等中原大一统的朝代,对贵州一带还是保持着松散的“羁縻”关系。一直要到明朝时期,才正式将中央政权的势力延伸到贵州,明朝先是维持了元朝以来的土司制度,并先后设立30个卫,140多个所,卫所是明朝的部队建制,派遣部队屯军驻扎以威慑少数民族,明永乐11年及即公元1413年。设贵州成宣布政史司,贵州正式建省,成为明朝全国13个行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今天,经过不断的重组改造,如今的黔东南自治州辖1市15县。

黔东南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因为在其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几乎是“地无三尺平”,也因此,这里的原始生态保存的比较完好。在这块东西相距220公里,南北跨度24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的土地上,汉族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因为这里80.3%以上的人口都是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33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42.5%,侗族人口占29.5%。作为“少数民族”,对于即将开启的少数民族之旅,因为语言和风俗以及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使我在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忐忑不安。

关于为什么要去锦绣谷?

所有看似突如其来的决定,实际上早有预谋,至少是内心深处早已积攒已久的爆发。因为焦虑,害怕自己不再学习和成长,害怕自己在精神上迅速地老去,而熟悉了的工作,让自己失却了初心变得越来越焦虑。相较于在未来回忆起往事,对曾经的经历表示遗憾,更害怕自己悔恨为什么当时没有试一试呢,至少自己努力过、奋斗过。

要稳定的一眼可以望到头的工作,还是选择未知的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是听从家人的安排过按部就班的舒服日子,还是遵从内心选择在未知的旅途中辛苦打拼?是在安全的环境里日复一日的重复,还是在新鲜的旅途中不断升级认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我不认为选择本身有什么对错之分。但是人生漫漫,如果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这一生又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

离开自己熟悉的人际关系,既定的轨迹,投身到另一个陌生且未知的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在工作交接完毕、退完房子、打包好行李出发之前,还和表姐长谈过一次,她羡慕我有说走就走的勇气,“你想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有时候我也渴望像你一样,放下一切,去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去其他的地方看看那个地方的人是怎么样生活的;而不是每天朝九晚五、两点一线,数年如一日。”我则羡慕她对一成不变的的生活葆有的耐心和坚韧,“实际上我很羡慕那些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过着安稳的生活,并且知足常乐的人。只是我自己缺乏对这种生活的耐心和忍耐,只好选择了另一种相反的生活来对抗这种平淡和稳定。”

当然,最后我们还是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是各自最好的生活方式,至少我们都乐在其中,并且甘之如饴——我向往表姐稳定的生活,因为稳定意味着熟悉,熟悉意味着可控,可控意味着一切都在既定的轨迹上运行,不越雷池,不出差错;当然也意味着单调、无聊,偶尔想要找寻新鲜感,渴望着未知的旅途和陌生的环境;而表姐艳羡我选择的未知的世界,因为未知蕴含着很多的可能性,而所有可能性里又都同时蕴含着惊喜和惊吓,如果不能对惊喜泰然处之,对惊吓从容不迫,那么为了猎奇而行走的旅途很快就会陷入厌倦。

自从从读过的书里,听过的故事里明白了人生是用来探索未知,用来经历冒险,颠沛流离是成长的代价之后,促使自己坚持己见甚至一意孤行的,并非仅仅是对陌生的好奇,探索未知的惊奇,更多的是想要通过对陌生世界的认知,寻找自己还有哪些潜力可以发掘,还有哪些进步空间,还有什么需要提升的……人说:“少年人不怕吃苦和冒险,怕的是努力和爱得不到回应。怕的是停止进步,怕的是精神的衰老。”所以我选择了,趁着年少,出去看看远方,看看全世界。

初遇锦绣谷

到锦绣谷的路途比想象中更加波折,之前对接行程的时候,河伯提前打了预防针,自己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想到最终抵达的时候,还是有些唏嘘,对于一个从小在西北长大,看惯了平原和田野的人来说,很难想象生活在在四面环山,盘山路像迷宫一样绕来绕去的地方。从大西北到黔东南以后,开始慢慢地习惯了看不到尽头的盘山路,和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大山。

我先从西安坐飞机到贵阳,再从贵阳坐高铁到三都站,然后从三都站坐大巴到丹寨县城,在等待谷里派人来接我的间隙,在车站附近找了家米粉店填饱了肚子,在车站和谷里来的人对接上以后,我们差不多又开车走了差不多三十分钟的路程,才抵达了这次旅行的目的地: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山国家森林公园韭菜沟景区锦绣谷。

锦绣谷最初并不叫锦绣谷,而是韭菜沟,直到现在,很多当地人提起锦绣谷依旧会说韭菜沟。从丹寨县城到锦绣谷的途中,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村寨里都修起了柏油马路,在马路两边还有正在修建的房子,车子进入锦绣谷大门的时候,会看到木制的大门,上面正中间写着锦绣谷三个大字,进入谷里以后有停车的地方,经过停车场,走过浮桥,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不多久就能看到一座漂在水上的建筑,后来我才知道它就是——锦驿。

锦驿是木质结构的,外表古朴,和锦绣谷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住进来仔细研究,会发现在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外表之下,锦驿的内部装饰在现代化之中又蕴含着少数民族的风情。锦驿正房分为3层,1、2层可以供客人吃饭,娱乐休闲,3楼是简单的酒吧,客人不仅可以在那里喝喝小酒、品品饮料,还可以在旁边的台球桌上一较高下。

锦绣谷的风景比我想象还要秀美,曲折的廊道,碧绿的湖水,山上是密密麻麻苍翠茂盛的树木,时不时还能遇到翩翩起舞的蝴蝶。在锦绣谷中庭,首先看到的是两位正在做刺绣的阿姨,她们都穿着深蓝色对襟外套,头发一圈一圈的盘在头顶,象古代的发髻,在盘好的头发一侧别着鲜艳的花朵,脑后还别了个大发梳。因为是初次见面,并且语言还没有互相熟悉,打过招呼之后她们就又低头刺绣了。

锦绣谷的大日子——酿米酒

锦绣谷里很热闹,夏蝉不停地鸣叫,蝴蝶和蜻蜓飞舞着,植物们随心所欲的生长着,但热闹是属于动物和植物的,人却是谷里少数且安静的。随着一阵阵叮叮当当的声响,一位慈眉善目身穿节日盛装的阿姨走了过来,只见她笑盈盈的走过,头上的发髻高高的挽于头顶,头上戴着银花、银簪和银梳,上身穿着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外罩缎质绣花围裙,下装是百褶裙,刚刚听到的声响就是她身上的银饰品发出的。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身穿盛装的阿姨是苗族人,那一天她穿的正是苗族人在节日期间才会穿的盛装,不过,锦绣谷里的人都把眼前这位身穿节日盛装的阿姨称为吴大姐,我也就跟着他们一起叫吴大姐了。

穿过中庭,沿着后门的鹅卵石小路一路往上走,经过餐厅、酒坊、染坊以后,可以看到很多小木屋,这些小木屋大都采用了当地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方式,因为在黔东南地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所以在黔东南,当地建筑历来依山傍水,这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也叫“吊脚楼”。正在小木屋边上流连忘返的时候,又听到了叮叮当当的声响,原来是身着盛装的吴大姐在为锦绣谷的大日子——酿米酒忙前忙后地准备着。听着她走过时身上的银饰品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和着山间的清流流过的声音,使得原本安静的山谷一时间热闹起来了。

刚开始和吴大姐聊天的时候,基本上听不懂她的苗语普通话,大部分交流的内容都是靠我的猜测和比划,后来我才知道,在锦绣谷里,吴大姐的普通话已经很好了,至少还能和人交流,而谷里其他的阿姨大姐,说的普通话在我听来和她们本民族的土话没什么区别,有的甚至只会说本族的土话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在和吴大姐的聊天中,我得知苗族很早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他们大都能自酿甜酒、泡酒和烧酒,但以糯米酒最普遍,所以这次酿的甜酒也是用他们自己种的糯米。在黔东南,酿传统米酒需要先泡米,因此,吴大姐早在一天前,已经将这些糯米淘洗干净,并且泡了一晚上。

在苗族,吴大姐说苗族人喜欢喝酒,每家酒的用量是很大的,如建新房、过年过节、婚、丧、祭神、敬神、敬祖宗等,都要用酒,特别是做重活,放工时更是餐餐离不开酒。因为酒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接待亲朋的佳品和桥梁,因而苗族人创造发明了牛角酒、栏路酒、双脚走路酒、团圆酒、祝颂酒、交怀酒、送别酒等等独特的饮酒礼节。在苗家,无酒不成礼仪,即使菜肴很丰盛,没有酒的宴请,会让主人感到怠慢了客人。俗语说:“酒吃人情肉吃味”,重酒不重菜,只要有酒即使只有酸汤菜或一碟辣椒水都行。

“很多外地人初到黔东南,第一次喝苗家的米酒时会觉得淡而无味,然而过不多久口里就会感觉到淡淡的酒香。此时对于爱喝酒的人,最容易激起他们的豪情,很多人会直端起大碗猛吼:干!干!干!觉得喝米酒比喝水还要顺口、简单。不过一般好景不长,苗乡米酒最讲究的就是后发制人,刚开始喝的时候确实没什么感觉,但是米酒的后劲很大,不消一刻钟功夫,米酒的后劲就会反弹上来。到那个时候,当初一口一个干酒的人一个个好似下水的面条软下来了。有些酒量好的,还能勉强在坚持一会儿,酒量差的,就只能被扶着走了。” 只见吴大姐微笑道。

清洗完酿米酒用的工具以后,就要开始蒸米了,因为米经过浸泡,已经涨了,不需要象蒸饭那样,在饭盆里加水。所以沥干水分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将米直接放在屉布上蒸熟。大概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米饭就可以蒸好了。蒸好米饭以后,等它冷却至30度左右(用手摸不烫手)蒸熟的米放在干净的盆里,待温度降到30-40度时,按比例拌进酒曲。装缸前,吴大姐先在缸里洒酒曲,然后把拌好的米用缸装好。用勺把米稍压一下,中间挖出一洞,然后在米上面稍洒一些凉白开,盖上盖,放在20多度的地方,经30小时左右即可出味。

真是山中不觉岁月逝,因为想要了解苗族酿米酒的过程,我跟着吴大姐后面跑前跑后,放好拌好酒曲的米酒以后,不知不觉已经过了晌午,黄昏下的锦绣谷又恢复了宁静:溪水潺潺的流着,蝴蝶翩翩的飞着,是不是有细微的风吹过,如果没有蚊子偷袭,所谓岁月静好,大约如是了。

夜晚的锦绣谷格外清净,树梢上蝉一声接一声的叫着,仿佛不知疲倦,又或者早已自知生命的短暂,所以更要在活着的时候尽情的呐喊;在鹅卵石小路上是不是会有不明动物出现,或是蟾蜍,或是青蛙,或是斯蟲……只有在没有人来往的夜晚,才会闪现它们的身影。因而在回住处的途中想起来李娟说她在新疆时:就喜欢这样慢悠悠地走啊走啊,没有人,走啊走啊,还是没有人。没有声音,停下来,侧耳仔细地听,还是没有声音。对耳朵来说,这里能够听到的最重要的声音便是沉默;尽全力去聆听沉默,就会发现真正的沉默有多罕见。人类世界充满噪音,但在这儿,这种赤裸而原始的野蛮状态,这种取自亘古以来宇宙运转所需能量的微小声音切片,并没有摧毁一切,而是令人振奋。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5823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