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怀孕期间抽烟大排量车(柴静孕期吸烟)

一个柴静,刷屏三天。

从“骂柴静的人我就问你一句话”到“让柴静消失”,从人品存疑到数据造假,你方唱罢我登场,或褒或贬,朋友圈仿佛上演了一出奥斯卡,热闹之至。

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在第一时间跳出来标明自己的立场。打开朋友圈,你点击分享的时候有多少篇是看完的?而你分享之后又有多少人和你讨论过这件事呢?

众声喧哗,海量的信息背后,很多时候大家只是需要一个态度,内容恰恰成为了最末等的东西。只有通过声势浩大的气氛,才能实现实现自己的诉求。因为占据话语上峰,就能压制他者,而且规避风险。

道德的制高点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永远都是对的。面对所有问题,中国人总是擅长从个人私德的问题上进攻,比如小三、老烟枪、阴谋论。其实这些问题跟雾霾有毛线关系。但是,小三天然该死,烟枪还有脸说,都是高层指使,人们的窥私欲是天然的,将矛头直指个人私德,你无法反驳。

木子美攻击柴静是小三的微博

微博上对柴静抽烟和开车的质疑

微信上的阴谋论

同样的,站在“公民”这一边,是另外一个道德制高点,也最无可厚非。其中,互联网的“民意”总是自然地压倒性地倾向于弱势者一方,对于强调理性讨论的知识分子的发言总是不屑一顾,或者口诛笔伐。

对于柴静的否定

对于否定柴静之否定

掌媒就是这样一个角力场。微信一个标题、微博140个字能说清什么道理——况且大多数人只看标题。一个人难以孤军作战,一站队就有了组织。其实人的天性是逃避自由的。

让我们站队

信息传播中有一个“破窗效应”,只要 “爆料”涉及社会矛盾,就会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议题。网络意见的博弈,根本一点在于对注意力的吸引,引起围观,引发共鸣。

或许你还记得伟大的安妮那个引发亿万人关注的微博,《对不起,我只想过1%的生活》。

这至今仍被视为非常成功的传播案例,一天之内引发了四十万此转发,感动了无数人。情绪,或者说情怀,成为了微信传播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第二天,公众舆论迅速转变成为了“1%的生活,99%的泡沫”。昨天还在朋友圈里为“1%的梦想”泪流满面的人们,开始痛斥伟大的安妮的虚伪。

同样的,“激怒了整个互联网圈子的90后”、“超级课程表”的创始人余佳文也一度引发了众人热议,众人纷纷钦佩这个90后的勇敢和才华。

而后,反对意见迅速攻占了朋友圈。哦,原来如此。原本还纷纷称赞“少年有为”的大家忽然改了口变成“谁给了他在央视吹牛的勇气?”。

为什么这样一窝蜂地站队,一边倒地评价?

在社交媒体的时代,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更为频繁。网络舆论的形成中 ,群体心理的影响也就格外突出,从众和站队也就格外明显。网络虽然赋予了人们更多自由表达和民主参与的机会,但并不会在一夜之间提高人们民主参与、独立思考的素质。

虽然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怀着善良的愿望来交流,但更多时候,人们的动机下面隐藏着的动机是关键——通过网络发泄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积蓄的不满,释放自己的压力,通过转发来赢得某种地位。

这时,意见表达早已经成为了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

结论?并不重要

我们理想的交流,或许是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理性的平等的公民对于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一种批判性的辩论,形成近乎一致的公众舆论,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

但路,似乎还很远。

谁还记得谁还记得于佳文是不是个骗子?为什么裙子究竟是蓝黑还是白金?近一点地来说,看了这么多文章,请问,柴静事件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在社交媒体上,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注意力总是迅速被一轮又一轮的热点所吸引,一个事件有没有结论甚至是无关紧要的,正如同社交媒体里的热点总是很快被遗忘的。

最后的真相,并不重要。

本文由领英原创,作者Liz。欢迎更多媒体、企业与组织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联系邮箱bzou@linkedin.com

?2015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5783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