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都懂得抓住“思维时间”

我们经常会有一个错觉,认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

所以用投入的天数来衡量自己努力的程度。

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同样是30天,有的人已经小有成绩,可你还是职业“小白”;同样是多领域发力,别人休闲工作两不误,你已经被逼到极限……

《暗时间》这本书给出了答案:真正决定人和人之间差距的,是“思维时间”。那些大脑没有运转的时刻,时间只是徒然地流逝而已。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延长自己的“思维时间”。

1

学会抓住时间“缝隙”

作家东东枪讲过这么一件事:

刚做文案几个月的时候,他接到了一个汽车广告。

当时美国那边的创意总监做了一张平面稿,画面上是一辆汽车停在一面大镜子前头,镜子里也是这辆车。

文案写的是:Meet your alter-ego

结合这些资料,东东枪便这样写道:遇见新我、遇见自己、恰逢知己……

然后拿着去跟当时的领导,奥美首席文案李桂枝交差,得到的回复是“再想想”。

无奈之下,他只能坐回工位,继续“创作”,但效果还不如最开始的几个版本优秀。

最终,品牌方选择的是李桂枝写出的版本:何妨自恋。

那是东东枪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顶尖文案在产品定位和创作能力上巨大的差距。

而后来李桂枝回忆这件事的时候,也分享了自己的“秘诀”:抓住任何一个生活的空隙,去观察、琢磨。

她提到,当时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她首先想起的是午饭时间经常碰到的一位光鲜亮丽的男士。

这位男士喜欢从装潢华丽的电梯镜中,不经意或者故意侧身看自己,可能他觉得自己英俊,也许他认为自己很成功。

这不是和这款车的受众,非常贴近么:高收入、愿意花钱、注重身份。

所以,“何妨自恋”这4个字,就这样自己跑了出来。

由此可见,成功人士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懂得如何减少“大脑热身”和切换的时间,把工作都做在了前面。

老话说:功夫在平时。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个小时,但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拉长自己的“思维时间”,而不是白白放任时间溜走,日积月累,一定能有惊人的进步。

2

提高思维密度

科学研究证实,当人们进行类似玩手机、看电视这样的娱乐活动的时候,脑电波发出的频率和我们睡着的时候极为类似。

也就是说,那段时间我们的大脑,完全没有工作。

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无时不刻都在接收信息。

大脑也像饕餮一般渴求更多信息,永不满足。

看起来,我们获取了更多的资讯和信息,但实际上,这类信息密度极低,往往“纤维”含量少而“脂肪”和“糖分”含量高。

消费过量,只会让我们患上“信息肥胖症”,变得越来越浮躁,注意力涣散。

日比野省三也认为:过量的信息,会导致大脑慢慢地产生疲劳,进而对重要的事情也变得麻木不仁。

而要改善这个问题,就要像减肥一样,用节食方式选择摄取有营养的信息,排出占据大脑空间的垃圾信息。

对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刺激源。

卸载不必要的软件,取关没营养的直播间、大V,关闭App推送通知。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学会给大脑“断舍离”,删繁就简,隔绝多余信息。

只有过滤掉无用信息,才能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获取真正为你所用的信息。

正如公关专家卡尼森说的,你不需要什么事情都关心,你只需要关心对你有用的事物。

其次,应该注意的是,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尽全力“多维度”的思考和解析。

在不具备太多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向行业内的大佬请教,也可以自行搜索、学习,千万不要偷懒“想当然”。

否则时间久了,大脑就会陷入低效的简单重复工作,“思维密度”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了。

3

设置时间进度条

前段时间特别忙的时候,我的心态出现了一点问题。

经常莫名其妙觉得焦虑又烦躁。

看着一项又一项未完成的工作,觉得完全无从下手。

后来我坐在书桌前,认真算了一笔帐。

结果不管我怎么回忆,每天都有3—4个小时,完全想不起来自己去干嘛了。

那时候我才发现,工作量是一个问题,但我对时间的安排和掌控,无疑也是需要调整的。

博恩·崔西曾说过:列一份清单,工作效率可以提升25%。

想要延长“思维时间”,就要给自己设置一个时间进度条。

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前,每一个时间段要做什么,清清楚楚写下来。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勾。

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自己的安全感。

《暗时间》里说: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对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想想也是。

能坚持去做一件事,就要在时间上建立里程碑,随着时间推进,能肉眼看到自己的改变,才能更有勇气地去坚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过早退出的人也许并非缺乏毅力,而是看不到希望而已。

用工作清单、进度表格、写总结等方式建立时间进度条,你打下的每一个勾,体现的都是一次微小的进步。

抓住时间缝隙、提高思维密度、设置时间进度条……

“思维时间”管理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时间管理,你看不见别人的时间巧妙地用在哪里,但会肉眼地发现彼此的差距。

鲁迅说,时间像海绵,挤一挤还是有的。而思维时间是,多想一想,也还是有的。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972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