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如何把碎片化知识 变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框架

写在前面的话

现如今,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这不仅体现在人和人之间的竞争,甚至是人和机器人的竞争,正如《人类简史》的作者所说的:终极不平等可能即将会出现;

当我们意识到认知升级及可迁移的能力越来越重要的同时,就意味着两大学习行为不可避免:

1、碎片化学习不可避免

2、终身学习不可避免

那么问题来了,碎片化时间获得的学习内容也是碎片化的,这就会造成一些让我们非常苦恼的现象和结果,比如我和朋友们聊天时,他们的焦虑:

朋友甲:我每天很努力,杂七杂八学很多东西,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不仅学商业英语,还学情商;做贸易的,觉得懂法律也是必须的,又开始学法律;

可是兜兜转转,回头想想,有些东西现在压根儿都用不到;而有些东西也不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于是开始自责和懊恼,似乎时间没有用到正地方。

朋友乙:对对,我特别有同感,学的时候,认真记笔记,现在线上学习都是训练营,似乎就为了满足打卡时的成就感。当时感觉自己学会了,好快乐的样子。

本以为自己在砌房子,为成长添砖加瓦的,其实是堆了一个沙峰,当问题的风吹来的时候,一下子就把沙子吹跑了。

因为我每次为了找一个知识点,都耗费大量的时间,迷失在茫茫的笔记中,好烦。

朋友丙:我倒是跟两位不同,我可不瞎学,只学跟我工作关联性强的,但我的问题是:本来只是想学一个点,做思维导图,逻辑树,但结果是越学越深,越学越发散,知识点越来愈多;

由一个思维导图,派生出无数个导图,这可能和自己是完美主义者有关系,最后直到工作都要来不及做了才收手。

生活、工作在如此高强度、强竞争时代的我们,不仅给自己设定了很多目标,还时不时的给“上进心”加砝码,每天把自己搞得很累,也从未懈怠。

本想能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缓解我们“怕被淘汰,怕跟不上时代”的焦虑,可回头却发现自己付出了时间,克制了欲望,却在能力的提升上,没什么本质上的改变,这太摧折人心了——

如何是好呢?

01

如何把碎片化的知识

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碎片化知识,只有能够被「内化」才能变成自己的能力。

什么是「内化」?

内化是说接纳、吸收与合并外部东西为自身的一部分。而知识的内化是指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成为人内在素质的一部分。

大白话,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

那如何「内化」呢?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朋友甲的学习方式,有个名词,称这种学习方式为“集邮式”。

其实我们的内心是非常羡慕那些拥有渊博知识,能迅速解决问题的高手。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多年以来,沉迷于读书,一本接着一本,手不释卷,看到精彩的段落划重点,一个模型一个模型的记录,然后开开心心标记今年读到了第50本书,又积累了30个思维模型,哇塞,我懂了很多耶,然后嗮朋友圈,各种装B。

可后来才知道,对那些「渊博知识,解决问题的高手」来说,看书只是最简单的一步,他们的学习方式是“打磨钻石式”。

他们所学的知识、思维模型是用于切割和打磨钻石的,而这个钻石,就是他们的认知,思维方式,可迁移的能力,每一本书,每一个思维模型,都是为了把钻石切割出更完美的切面,让他们的整体认知体系和知识体系不断的优化,迭代,最终光彩夺目。

于是拥有“钻石”的“他们”到任何一个职场,任何一个岗位,或者说创业,都能信手拈来,弯道超车。

那高手们是怎么做到打磨后内化的呢?

01

设置一个学习目的,

或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无目的读书,还不如散步。——胡适

因为无目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进入我们的大脑中,会产生两种命运:一种是被分类、安排、放置到了一个格子里,所谓“知识的收纳箱”。

这就是我们平时常做的事情,看了好的文章,就忙不迭的收藏,备注,贴标签;

还有一种找不到归属,就像流串犯一样,虽然在大脑中存在,但很快就被遗忘或者消失掉了。

虽然“收纳箱”的方式,看似不错,但这会给我们产生一种幻觉,让我们认为不断的加大初始输入量,就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其实只是完成了牛人们最得心应手的那一步。

我上文中“朋友甲、朋友乙”都跟我之前差不多,当我们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知识就像沙子一样,分散在大脑的各个角落里。

而以上种种状态,就是网上一直讨论的“伪学习、伪勤奋”的一种表现,而“真学习”必须是目的性非常强,怎么“功利主义”都不为过的一种状态。

比如,自从我开始重新更文,就对如何起标题,特别头大。于是我开始在微信里搜索“如何起标题”的文章和课程。

让我震惊的是,二年前,我就已经收藏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以及群友们的精彩分享。

好吧,我承认收藏即封存。

而这次我带着“强功利性”“强目的性”去学,为什么是“强”呢,因为同样是辛辛苦苦的写大几千字,好标题比差标题在文章的点开率上要相差1倍以上。

于是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框定学习的时间和范围,这几天,只专注学如何起标题,其他所有的学习都放下。

可没想到是,花了几个小时,就在一本《思维力》的书中,找到了一个非常棒的起标题方式:

“这最好(How)玩(why)”,然后我再去验证,发现,真的耶,那些大V,大牛写文章的标题,符合这个模式的占60%以上。

当然还有更好的起标题的方法,但贪多嚼不烂,以后看到再归纳。

我在意的是这个过程,非常兴奋的是,带着目的性去学习,不仅效率非常高,而且很有效,学完了之后,这次文章的标题,就是按照这个逻辑起的。

经常关注我的小伙伴,可要监督我哦,留言点评,我们一起成长。

当然这是碎片化知识内化的第一步,以目的为导向去学习,那么学到的知识后,就要进入到下一步,因为:

学习的本质不是为了存储和输入的活动,而是一种生产、加工后输出的活动。

这里有个必要前提条件:

02

代入场景的加工

我们说碎片化知识的输入,就好比购买食材、囤积食谱,只有我们按照食谱把饭菜做出来,才能切实地感受到,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下次如何改进。

比如,前段时间,看书,学到了一个认知理论「认知立场」,这个我在上篇文章中写过

认知的三个立场:物理立场、设计立场、意向立场

换做以前,学了就学了,觉得蛮有道理,就好了。但现在不同了,要干呀。

可如何把这个知识代入场景加工呢?

正好,孩子跟我说了他们班上同学谈恋爱闹掰的故事,大概过程是:

男同学因为考试,两个星期没有跟女同学联系,而女同学也很乖,巴巴的等着,并没有打扰男同学。

但女同学脑子可没闲着,设想着男同学来找她之后的各种浪漫场景……

结果这个直男考完试,很过分的打了一天的游戏,第三天才找女同学,还很坦然的表达自己嗨完了,才想着跟女孩子打招呼。

这时候,女同学的反应,估计大家也就猜到了。

这个故事不仅加深了我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让我想起来之前看到过的、听到过的各种场景:情人之间的别扭,夫妻之间的矛盾等。

不仅如此,很久以前看到过的“爱情理论”也从脑袋里涌现出来。而此时,又正好赶上520.于是,就紧锣密鼓的加工知识,代入场景,最后输出了上一篇文章。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套用本篇所讲的方法论,点评一下,在留言区讨论。

走完这两步,小伙伴们肯定猜到第三步了,那就是说的嘴皮子都起泡的“刻意练习”——

03

反复的实践+考试

为什么要加上这个考试呢?

想象一个场景,你去听一场2个小时激动人心的演讲之后,我让你大概说一下,到底听了些什么?我估计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可能10分钟都讲不下来。

但是在听演讲之前,我就告诉你,回来要交作业,起码要写出5000字的内容,而且还要作为季度考核。

此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讲个所以然了。

这就是一场考试,考试本身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可是我们都忘记了,或者早就对考试深恶痛绝了。

但是你还记得吗?小时候考试结束后,往往对考不出来的那部分记忆犹新。

这是为什么呢?

之所以存储、收纳式的学习方式往往无效,是因为我们大脑的记忆方式与存储卡大不相同,它就像用水在纸上写字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字迹很快就干了、没了。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在《追寻记忆的痕迹》一书中,已经通过非常可靠的脑神经研究实验表明,在学习完成后的1小时内,记忆量就会极速下降。

要形成长时记忆,就必须让神经元长出新的突触,并且使突触强度得到长时强化。这就意味着,必须重复足够多次,才能让突触强度发生持久的改变,从而形成长时记忆。

这就是反复实践+考试的原理——

好了,道理讲完,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知识「内化」的三个步骤:

很多人说写作是个很难的事情,但是富兰克林,在一年的时间里,就从印刷厂的一个工人变成了专栏撰稿人(目的),他学会写作的时间可以说是“神速”。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采取的就是:

目的+代入场景的加工+反复实践+考试

富兰克林当时是个印刷工,每天要接触报纸, 于是看到很不错的文章后,就把报纸放在一边,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重写这篇文章。

但在写的过程中,他发现,原以为已经看懂了、了解了、领会了的文章,一旦落笔的时候,用自己的话能够写岀来的东西却很少,就那么几句话,而且跟文章一对比(考试),这些话表达的还是相当不准确的。

接下来,他不是放弃了,认为自己没有写作天赋,而是,重新思考文章,把自己代入到作者写作时的场景,当时写文章的背景等。

这样一来他不仅能获取之前没有体会到的那些微妙的、精微的,又是关键的数据和信息,而且很多他自己之前输入但潜在遗忘的,那些隐藏在大脑黑暗处的东西,就显现出来了。

富兰克林常常自我解嘲说,这种自我训练方法看似很笨很慢,但是非常有效。因为经过七次这样的反复之后(反复实践),最后写岀来的文章跟原来那篇文章的差距就不是太大了(再考试)。

富兰克林在一年的时间,就是用这种笨方法反复训练自己,最后成为了一个专栏撰稿人。

当然这里的“重写”不是“默写”,而是在看了作者的文章之后,力图跟作者实现真正同步的状态,与此同时,“重写”也是在自己头脑当中建立“框架”的过程。

这个建立“框架”的过程,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如何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小结一下:

当我们把碎片化的知识,通过以上的步骤,吸收内化成能力后,但也只做到「构建知识体系」的第一步。

因为我们只具备了单一层面的知识点转化的能力。就好比,狙击手是单点出击,个个击破,但是整体部队作战,就要各个班、连、团的协同,拥有一套系统的战术。

所以,我们还要把狙击手,炮手,侦察兵的单个能力,组织起来,依靠提升思维能力,才能构建立个人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对知识进行分类过滤和体系化吸收,成为我们自己知识军队的指挥官,随时提取,随时调用,随时处理和解决问题——

02

如何构建个人的

「知识体系框架」

首先构建知识体系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举个栗子:

公众号粉丝中有个小伙伴是开奶茶店的,最近她的奶茶店营业额不断的下滑,苦于找不出问题的原因。

于是她去学习了5Why分析法。

很多创业者都知道界定问题可以用5Why来探究问题的本质。所谓5Why,就是针对一个问题,连续问5个为什么?这种方法最初是由丰田佐吉提出的。

高手是如何把碎片化知识 变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框架

高手是如何把碎片化知识 变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框架

可学了几天,她还是没找到营业额下滑的原因,于是来咨询我。

”敏芊,我开的奶茶店,这个月比上个月收入少了几万,我用了5Why分析法分析了下,但还是无解,怎么破”?

我问她:你是怎么分析的?

她发给我分析的内容:

◆ 问题一:为什么这个月销售额下降了3万?

答:因为买奶茶的客人变少了。

◆ 问题二:为什么买奶茶的客人变少了?

答:因为旁边新开了一家奶茶店。

◆ 问题三:为什么旁边新开了一家奶茶店?

答:因为中国人做生意看到别人赚钱,就跟风!

◆ 问题四:为什么中国人做生意喜欢跟风?

答:…………

乖乖,不能再问了,再问下去,不是奶茶店经营的问题了,活生生的就是人类学家,或者社会学家思考的问题了……。

“敏芊,为什么我学习了“5why分析法”,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呢?你告诉我还要学什么?我吃得起学习的苦,我不怕的。”她说:

“你不需要再学了,而是你大脑里没有知识体系的框架,也就是说,你没有把一个知识点和另一个知识点建立固定「连接」的能力,所以,你大脑中的知识点,都沉积在黑暗世界里,没有激活。

我问你,营业额的公式是什么?实体店经营的公式是什么”?

她回答:“营业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实体店的公式,好像记得你文章中说过,营业额=产品✖️客户数量”。

“ok,我们把这两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再结合5Why分析法,重新分析一下:

◆ 第一问:为什么这个月销售额下降了3万?

答:因为买奶茶的客人变少了。

这个时候,踩一下刹车,要连接其他知识点,客人变少了,只是流量的问题,因此:针对第一个问题,营业额还与转化率和客单价有关呢,分析了吗?

◆第二问:为什么买奶茶店的人变少了?

因为旁边开了一家店,抢走了流量。

◆第三问:这家店抢走流量,采取了什么营销手段?做了什么营销活动?

.答:……

◆第四问:她们做的这些活动,是暂时行为?还是长期行为?你有什么应对措施吗?

.答:…..

◆第五问:你们家的奶茶产品种类和新开的那家口味对比过吗?

答:……

知识体系是什么?

就是把一个知识点和另一个知识点之间建立的一个固定「连接」。连接强的话,你激活了一个知识点,那么另一个知识点就跟着活跃起来了。

这里遵守一个规律,知识点之间连接的次数越多,带宽就越大,固定性就越强。

所以,当每个知识点都是碎片化时,这个连接根本就没发生,或许是偶然发生过一次,因此带宽就很低。

那么你想解决问题时,只提取了一个知识点,而另外一个相关知识点在那里,估计你都暂时遗忘了,根本就活跃起来。

这里重要提示,别忘记上文说的:

我们学习时,一定要设置一个目的、基于一种应用场景,再建立符合这种场景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学习,利用放射性思维,去连接各个知识点,增加每个知识点的固定性,加大带宽。

总结一下:

以目的为导向分解出实现这个目的所需的知识,并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是碎片化学习是否能内化成我们能力的基石。

这样才能把一本书、一篇文章中最有用的知识分别拆解出来,从一个个关键点,连接成线,再铺成一个整体的知识面,聚沙成塔,让最有干货的知识应用到你的实际场景中,解决根本性问题。

那些瞬间能够把握本质、给出解决方案、完成解决问题的高手,正是形成了这种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高带宽的专线连接,即拥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

当别人还在茫茫的脑海里玩“知识点的对对碰”时,高手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写在最后的话:

如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框架」?

以及如何把个人「知识体系」变成「可迁移的能力」呢?

我们下篇文章通过我自己的案例来拆解:

我是如何从销售人员开始「搭个人业务领域的知识框架」,然后运用这个框架,一步步爬到营销总监「搭行业领域的营销知识框架」,最后爬到市场总监,并自己创业的过程。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小伙伴们说我的文章太长,干货太多,看起来好累。哈哈,好吧。

不过的确如此,我是尽己所能,倾尽所有,把自己这十几年在职场,创业上的认知、思考、方法论告诉大家,希望小伙伴们能少走弯路,加快步伐,弯道超车,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86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