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掌握自己的内心?你需要照照这4面镜子(深度)

前两天收到了一位粉丝的私信。她说:

我想知道,如何做一个真正掌握自己内心的人。

如何掌握内心,是个好问题,也是个难题。

因为道理谁都懂,但是却很难执行。

掌握内心的是什么?还是内心啊。

眼睛不通过反射,能看到它自己本身么?这是个悖论。

掌握的前提是认识,我能提供的也不过是映射内心的镜子而已。

我们一起来照照这几面镜子吧。

01

底色之镜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底色。

这份底色是根深蒂固的,只能掩盖,改变不了。

马东说过这样一段话:

正因为我的底色是悲凉,所以才觉得,至少新鲜的边界会让你有一些幸福感,多巴胺会旺盛一点。

当你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那一闪而过、不加修饰的感受,便是底色。

真正的强者,都敢于去正视和承认自己的底色,并以这份底色为基,野蛮生长。

比如:

一个乐观的人,内心的底色有可能是悲观的;

他知道最坏的结果,再坏又能坏到哪去呢?所以释然。

一个悲观的人,内心的底色有可能是乐观的;

他向往最好的结果,因为怕不是最好的,所以焦虑。

重要的不是底色是什么,重要的是它生长出了什么。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父亲是个酒鬼,去世时只有37岁,母亲则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憨豆先生罗温·艾金森小时候因为口吃,深受校园暴力伤害。

周星驰在7岁时父母离异,被母亲在贫民区含辛茹苦养大。

其实,那些带来快乐的人,底色多是悲凉的。

他们无惧自己的底色,做出了最勇敢的选择,从而改变自己一生。

02

行为之镜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

如果一个东西看起来像鸭子,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

东方的先贤王阳明早在500年前提出了心学,发现了“知行合一”。

想把握内心,先把握行为。

当你的行为成为了习惯,内心也会与它达成统一。

希望内心是乐观的,就先笑吧,哪怕是苦涩的,也先笑出来,笑着笑着就不苦了;

希望内心是平静的,就先调整呼吸吧,哪怕其实在发抖,呼吸平稳了就不抖了;

希望内心是热烈的,就先跳起来吧,大声的表达出来吧,哪怕觉得自己很傻,傻着傻着就high了。

这并不是自我欺骗,而是一种发掘。

王阳明回答学生陆澄的提问时,这样说道:

如果你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那就偏要去看书。

这就是对症下药的方法。

很多人觉得这个故事是在讲自制力,其实不然。这是在讲塑造内心的方法:

不想看书,就不去看书,就不知道看书的妙处,就不想看书。这是个死循环。

能打破这个循环的,只有去看书,知道看书的妙处,才能想看书。

没有行为的反馈,内心是无法做出应变的,行为得到反馈的同时,内心也就变化了。

你的渴望,是你内心的一部分,是你真真切切拥有的。

要做的不过是通过行为,把自己原本拥有的东西发掘出来。

做你希望自己做的事,你自然就是你希望的人。

03

开放之镜

人们总说:最了解自己的只有自己。

这话对,也不对。

就拿最开始说到的眼睛能否看到自己举例。

眼睛痛不痛、涩不涩确实只有自己知道。

这是感受的范畴。

可它却看不到自己是什么颜色的、是大是小。

这是表现的范畴。

表现和感受并不总是统一的。

比如,它充满了血丝,自己却感受不到,直到照了镜子才发现,才想到要休息和看医生。

内心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一面名叫「外界」的镜子。

人生无非就是个求索的过程,时而向内求,时而向外求,都很重要。

对于像我这样写文章的人来说,都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面对读者的评价?

如果完全不在意,只在意自己想表达的,这叫固步自封。

如果只是迎合受众,那就失去了写作的乐趣,也无法继续。

所以我们都要拥有这样的能力:

面对评价先想为什么,而不是想凭什么。

通过那些评价内视自己,无视与自己无关的,把有用的养分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让自己与外界达成平衡。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再过激的评论,也不会生气。

只通过自身感受了解自己的人必定自私狭隘。

只通过外在评价了解自己的人必定患得患失。

保持开放的心态,相信却不迷信自己的感受,接受并警惕着他人的道理。

反复多次的检验印证,内心坚定稳固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多。

04

矛盾之镜

无法掌控自己内心的人,无一不存在这样一个弊病:

当内心出现矛盾的想法时,总是习惯用一个去否定另一个。

比如当我们想勇敢,却表现出怯懦自私时,一般人会有两个表现:

1、对自己的怯懦非常失望,开始怀疑自己。

2、为自己开脱,认为人都是如此,没啥大不了。

其实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人的内心也是如此。

近期火的一塌糊涂的法学老师罗翔说:

让自己最难受的是他教给学生的东西,自己其实很多都做不到。

这种自我怀疑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后来他释然了。

他承认了自己的虚伪和怯懦,同时也相信自己的勇气。这两者在他的身上达成了和解。

所以他成为了那个能感动我们,真实带着温度的人。

接受真实的自己吧:

固执又灵活,稳重又幼稚,无私又自私,喜欢观望又不安分的跃跃欲试。

这其实一点都不矛盾,我们都是这样的多面体。

认识到这些,才能成长,找到自己想要的路,达到“心自由而不逾矩”。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

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不是世界复杂,而是你把世界变复杂了。

认识自己的内心其实就是把复杂变简单的过程。

找到单纯的底色,认识本来的你;

做到才算是想到,做好本来的你;

从外界得到反馈,印证本来的你;

放下纠结与矛盾,接受本来的你。

现在回到最开始这位可爱的粉丝提出的问题,人怎么能掌握自己内心?

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

掌握内心的想法之所以迷人,是因为遥不可及。

人是无法刻意去掌握自己的内心的,反而是内心在自然地掌控着人。

我们只能认识并接受它,去做它能做到的事情。

通过做出勇敢的选择去锤炼,通过吸取养分为它补充能量,给他进化的时间和空间。

终有一天,它会给你惊喜,给你本该拥有的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7838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