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情愿加班?穷让人工作生活充满不安全感,只能加班或兼职副业

每个孩子都会有大人会问他“你长大想做什么?”

有的说想当科学家,有的说想当宇航员。

可对于这个问题,孩子答案不止一个且随年纪而变化。

米歇尔·奥巴马曾经说过,“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这句话的问法就有问题。

这句话默认了成长是有限的,好像到了某个时刻你的故事就结局了。

可是真实的人生是复杂多变的,几乎是个无限的游戏,你可能换好几个工作。

不过,有些人的理想工作就是进入一家企事业单位工作,然后辛勤工作直到退休。

对他们来说,干出一番事业就是专精一条道路而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

这有点像人们在经历了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之后对于婚姻的看法。

过早地想好了自己这辈子是什么人,心理学家对此有个说法叫做“身份过早认同”。然而,你还没有经历过人生,没做过调查,也没有拼搏过,怎么知道你是谁呢?

身份过早认同会让你思想闭合,等于是把其他的可能性都屏蔽了。

身份过早认同,不遇挫折还好,遇到挫折会更麻烦。

有些挫折其实只是尝试了,失败了,一般人会选择换个方向,但是有身份过早认同的人不但不会考虑换方向,而且会加倍地投入,对承诺升级。

这就如同NBA 球队用很好的顺位选到一个新秀,如果新秀的表现并不好,他们往往会给他不是更少、而是更多的上场时间和更好的合同。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和工作的时间更长了,可能工作到65岁、70岁,甚至更大年纪。

“一辈子就干一份工作”变得越来越不符合实际了。

社会变化太快,谁知道长大以后要做些什么?

像失业和以后能做些什么等棘手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

有些人会用努力工作(加班)来降低工作的不安全感,可那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而选择离职、换工作。

我们可能会因为加班到身体受不了,休了病假之后就跳槽。

然而,换了个工作就能解决问题吗?

只要我们对失业、职业不稳定的不安全感还在,996式的加班还会继续,一次次地重复「换工作-职业倦怠-换工作」的死循环。

难不成我们只有把所有清醒时间都用来工作才算敬业吗?

难道我们要像机器一样不停运转才算工作量饱和?

对不起,我们是人,不是机器。

除了工作之外,我们还有生活。

问题不只是所谓「工作生活平衡」,而是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麻烦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在变化。

人生是漫长的,你不太可能一下子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也一样不太可能很早就遇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或许,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最适合你”的职业,每个阶段的你适合不同的职业。

亚当·格兰特建议每年重新思考职业两次,问问自己:“理想是否发生了改变?当前的工作角色是不是做到头了?是不是考虑换一种工作?”

从元旦到除夕夜,每年可能会有一个多月,我会用那段时间重新思考人生,也重新思考职业。

今年,我也反思了测评研发顾问这份工作是否适合现阶段的我。

在限定「不被动加班」的条件下,它很适合现阶段的我,暂时不需要换工作。

至于我能干多久,我也不知道,清楚的是当前的工作角色还没有做到头,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老大和同事们都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怎么做才能在这个加班氛围浓厚的环境里做到「不被动加班」也是一个需要深思和不断摸索的问题。

格兰特曾在《重新思考》里举了一个学生的例子。

这位同学到沃顿是冲着排名来的,可是来了之后觉得沃顿的社区感不强。

这里的同学都埋头学习,大家不怎么交往,她感到很难融入这里,想要转学。

格兰特告诉她,你先别急着换地方。

与其重新思考去哪上学,你还不如重新思考如何度过你现在的时间。

沃顿不好,你可以改变沃顿啊?

就算你改变不了整个沃顿的文化,你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亚文化啊。

结果这位同学就找到了另外几个同学,发起了每周一次的咖啡聊天活动。

他们形成了一个小社团,还邀请到其他同学一起。

这个小社团不但让这位同学感到了幸福,而且让其他同学也感到幸福。

同理,公司的职场环境不是我能改变的,但我能重新思考自己该如何度过在公司的几年时光。

我也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亚文化,在某个小团体内部组织一些活动,让大家能在这里过得幸福一些。

像西班牙的流浪小孩一样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光明共和国」。

如果我们能在一个组织里有归属感,那么我们就会在那里多待一段时间。

每当想到未来的职业时,我难免会想到我还会做多久。

我不喜欢“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的职业发展路径。

毕竟,我们就只活这一辈子,那就不必局限于一个特定的职业。

我们可以尝试追求多重职业,这也是解决「工作不安全感」的正途。

再者说,广义的工作不一定是那种能直接给我们带来收入的活儿,也可以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而磨练某些技能(比如编程、演讲)。

反之,如果我们把清醒的时间都投入到一份工作中,那才会给职业生涯带来风险。

因为谁也不知道公司会不会随时完蛋或自己会不会出现在下一份裁员名单里。

这就跟投资一个道理,我们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除了目前从事的职业之外,我们还需要有一个备选方案。

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努力工作,也不是说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敲来敲去。

恰恰相反,在开启职业生涯时,我们都有一个起点,且称之为“起步职业”,我们得重视它,因为这个起点与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相关联。

那些起步职业就像一个出发点,可以帮我们追逐下一个更理想的职业。

起步职业可以为你打下根基、打造职业关系网等,这些东西在你调整职业方向时都将发挥作用。

再者说,在冒险尝试新事物时,你最好选择保留起步职业,因为它能给你带来一定收入,而这有助于你利用零散的空闲时间让自己浸淫在新事务之中。

你可以通过非全日制学习模式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或艺术硕士学位。

你也可以参加远程学习课程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或公开演讲技能。

你还可以参加考核获取认证,成为房地产经纪人或营养师。

多数时候,斜杠青年都是通过实践学习的。

前些年,我一度陷入一种状态:对什么都意兴阑珊。

我不得不对自己的生活做减法,而我不喜欢这样。

曾以为,要学会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就得经年累月地学习才行,所以最好忘记它们。

但我内心还是有些抗拒,仍然想学、想做新东西。

“××看起来真有趣,我也想学。”我们或多或少都发出过这种感叹。

但是,没时间、报班贵、找不到头绪,面前的障碍总是那么多。

久而久之,曾经胸中炽热的学习火焰渐渐熄灭,每天一边放空吐槽,一边机械性地重复前一天的生活。

很多人都深陷在成功主义的陷阱之中,用各种数字来衡量人生,花无数个小时追求一件事的完美,却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各种潜力。

你可以通过微精通做成那些你想要做、乐于做的事情,可以是烘焙、摄影、绘画,也可以是酿酒、缝纫、木工……

只要遵循兴趣,找到重点和难点,加以针对性的反复练习,你能摆脱沉闷的昨天,重塑有趣的灵魂,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

大多数情况下,抛弃一种职业并非人们在到达稳定期后重塑活力的唯一途径。

相反,你选择增加一种新职业来改变现状,而不是用它取代原来的职业。

你可以坚持起步职业的部分工作,从而保持与所处行业的密切联系,与此同时发展相关事业。

斜杠不同于大学时代的兼职,增加一种职业不是因为我们迫切地需要那一笔钱。

以往,人们只有在缺钱、需要支付更高的生活费用时才会选择兼职。

现在,教育水平更高而且生活非常稳定的人才具备兼职多项工作的条件,因为只有这类人能够掌握相关技术、得到更多支持,以灵活的方式从事一项工作,同时又有时间追求另一种喜好。

许多人在追逐梦想、追求发挥创造力的过程中,或在从事薪酬较低但收获巨大的工作时,都会通过增加斜杠职业来获得更多的收入或保障。

这些人与老一辈的兼职人员不同,他们不会只为赚点外快而随意选择沉闷的全职工作或夜间工作。

如今的斜杠青年会努力寻找最完美的斜杠职业或者斜杠职业组合,从而更好地追逐自己的激情所在。

你不知道一份以赚钱为目的的临时工作能否转化为一项事业,但你可以将薪资标准放在次要位置,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工作,进而按自己的喜好为事业增加筹码。

同理,你也不知道一份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工作有没有可能转化为未来的一份事业,为你的人生开启一个新篇章。

格罗斯曼一心只想尽己所能宣传顺势疗法,为了实现目标,她尝试过很多方法。

她发现教学和演讲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发表文章则可以帮自己将信息传递给以前难以触及的受众。

但是,要成长为一名作家,她需要克服自己长期存在的心理障碍。

她解释说:“在康奈尔大学的新生研讨会上,一位教授单独找到我,跟我说‘我可以帮你个忙,那就是告诫你永远不要提笔写作’,我很受打击,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恢复过来。但所有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执拗,后来我继续寻找合适的老师,几次失败之后,我找到一位编辑,她非常支持我,让我终于有信心提笔写作。”

格罗斯曼的教学、演讲和写作发展之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开始想要传达某个信息,继而寻找所有可行方法来达成目的,发现某种方式相对高效就专注于它。

后来,格罗斯曼克服了自己对写作的恐惧,已经可以胜任大部分主题的写作任务。

从迎新会上听到教授危言耸听的警告到现在,一路走来,她无疑实现了巨大飞跃。

人生,本质上就是一个精进和经验累积的过程。

如果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你大可以在本职的相邻领域或人脉存在交集的领域开启斜杠职业。

我们可以将职业生涯看作一种平衡的投资组合,成功的斜杠人生必须拥有平衡的投资组合。

你可以选择一些工作来保障自己的投资回报,再选择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工作。

作为余兴活动,你可以临时起意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让斜杠人生变得更加灵活。

问题的关键也不是要守住你的职业、另一份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而是要让各种职业和身份混合在一起,这样有时候你就很难分辨,自己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了。

在把写作当成终身职业之后,坚持自我已经成为我最自然的状态。

哪怕我写的东西没有报酬,我依然会想办法抽出时间完成。

就像现在写的这篇文章,恐怕没人会给我什么报酬,甚至可能就没人会看,但我仍乐此不疲地写下来了。

每当我出门旅行时,我也能找到某种方式发表有关此次旅行的感想。

如果我想了解某项事务,我就会围绕这一主题读几本书,看几篇文章,然后再自己写篇文章,就像我现在正在写「斜杠人生」这个主题一样。

现在,无论我在阅读、写作、交谈,还是在独自思考,我都已经很难明确划分工作和生活。

最后,祝所有爱好广泛、追求卓越的朋友不要因为当下繁重的工作而放弃对另一种人生的渴望。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7838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