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蠢不是病,蠢起来真要命!

我曾经问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

你更愿意和笨人交往,还是和蠢人交往?

他答:当然是笨人。

因为笨,更多是指天资有限。比如郭靖就是个十足的笨人,却不妨碍他成为武艺高强的北侠,抱得美人归。

而蠢就不同了,它比笨多了一层“犯错”的意思。

聪明人也会犯蠢。比如最常见的,“吹牛被打脸”就是一种蠢。

笨一点没关系,蠢却非常致命。

我又问:

那你宁愿自己笨一点,也不希望自己蠢喽?

“不不不,我宁愿自己蠢,也不想笨。‍‍‍‍‍‍‍‍‍‍‍‍‍‍‍‍‍‍‍‍‍‍‍‍‍‍‍‍‍”

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不名目张胆地双标吗?

老师看我满脸疑惑,解释道:

笨是天份,我改变不了。蠢是天性,是人都会犯,但可以改。

这番话,我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越在生活中摸爬滚打,越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蠢,不是能力问题,更多的是选择问题。

蠢与笨有一个明显的边界,便是“动”的方式:

笨,更多是一根筋,不会迂回和变通,动得少。

蠢则不同,往往是动得太多。

蠢的本意,就是春天万物复苏时,虫子蠕动的样子。看看下面这张图:

你看它,杂乱无章地扭着,却无法前进一步,多么可笑啊。

所以,我们有一个词专门为它而设:蠢蠢欲动。

没有人想犯蠢。可如何避免犯蠢?

先稳住,别乱动,多认知。

01

先稳住

做选择时先稳一稳,往往能把犯蠢概率降到最低。

比如,新入职场的同学常犯一个毛病:

上级刚交代一个任务,便立即热火朝天地行动,以此体现执行力和干劲。

其实,这是为自己挖坑,是一种蠢。

坑1:令人担心

对于新人,上级其实是不放心的。

如果你没有好好思考就开展工作,上级会怀疑你是否真的理解了工作内容。

一旦出了点错,上级便会想:这人果然不靠谱。

这种印象一旦形成,想挽回就很难了。

坑2:效率低下

缺少规划的行动,磕磕绊绊是少不了的。

虽说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但别忘了,我们最终目标是到达目的地。

这当中,如果开了太多路、搭了太多桥,会推迟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消磨你的热情,还会让人觉得,你能力欠缺。

坑3:同事侧目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节奏。当你的节奏过快,破坏了原有节奏,便要付出代价。

比如,老油条的压榨、内卷式竞争的敌意……

踩了上面三个坑,你会吃力不讨好,心力交瘁,成长缓慢。

智慧的做法是什么?

先稳下来,把上级意图想清楚;

获取信息,做好充足准备;

保证节奏平稳,再去追求细节的精致;

效率可以高,但节奏要稍缓一点,给自己更多容错空间。

蠢其实是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而平稳的节奏是蠢的最大克星。

02

别乱动

几年前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只要阅读量一下降,我便会开始寻找这篇文章的缺点。

选题不好,

标题不爆,

受众太少,

语句不妙。

……

原因“找到”后,我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兴奋无比。然后在下一篇文章里加倍改进,满心期待读者的反馈。

可结果是,阅读量仍然没有提升,甚至滑坡越来越严重。

这让我十分沮丧,陷入了一种自我怀疑。

后来咨询了一些读者,终于找到了原因:

我总是在改错,导致自己的风格很不固定。

读者刚建立起期待便被打破,在一次次失望中放弃了我的文章。

我这才明白,自己做了一件特别蠢的事。

反观很多和我一起开始写作的人们,他们的文笔不见得比我好,却比我有了更快的提升。

因为他们稳得住,保持着自己的风格,踏踏实实地写,慢慢吸引了一批自己的粉丝。

后来,我再不会通过一篇孤例去总结。而是周期性地归纳,用各项数据综合分析,再做出一些改进。

最终,我走出了自我怀疑、停滞不前的怪圈。

人的本能反应,是根据反馈脑补出原因。

我们要知道,没有足够的论证,这种脑补是不靠谱的。

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仅凭脑补就草率行动,就是蠢。

如果行动变形,画蛇添足,就更是蠢上加蠢。

03

善认知

稳住了,不乱动,可以杜绝大部分蠢事发生。

但事终究是要做的,要如何避免做蠢事呢?

认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认知越狭窄,犯蠢概率就越高;

认知越多元,犯蠢概率就越低。

路越宽,就越不容易堵车。把认知的路变宽,人生的路就越走越顺。

以下几个方向,供君参考:

1、认知经验

经验是个好东西,它帮我们的大脑节能,让我们快速作出反应。

但经验也是陷阱,它让我们忽视细节,盲目判断。

古语云:淹死会水的,打死犟嘴的。

更何况当今世界多元,变化极快。经验的可靠性,变得越来越低。

当我们的判断完全来自于经验,就是该打起十二分的警惕。

2、认知注意力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它是一种短暂的消耗品。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无法同时处理两个及以上的任务。

但长期专注于一件事,大脑耗能太快,就会自动切换。

这时,我们容易犯蠢。你的认知将无法发挥效力。(请自行脑补:上课溜号被老师突然叫起来,一脸懵逼的样子。)

所以,我们要训练专注,这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3、认知偏好

生物的本能,是趋利避害。

受动机、环境、习惯等因素影响,我们常常做出,倾向于自我偏好的行为。

可事实与自我偏好,往往是存在偏差的。

比如我的偏好是:皮肤黑一点好看(因为我自己黑)。

但如果我因为这个偏好,就认为宋小宝比王一博帅,会分分钟被打上愚蠢的标签。

自我偏好,一叶障目。我们要学着把叶子打开。

3、认知压力

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人们总想做些事情去缓解。

可这样有用吗?

今年疫情期间,很多行业受到了冲击。复工后,打工人们发现公司有开不完的会,打不完的鸡血,审不完的查。

结果是会越开越多,鸡血却越打越泄;大量时间被浪费,经营逐步恶化。

这其实是管理者们,在压力面前的动作变形。

动作变形,等于蠢上加蠢。

4、认知情绪

情绪,是愚蠢最好的朋友。

人的大脑其实是两套系统,一套理性,一套感性。感性应用的场景要多得多,并经常会用错地方。

其中,最具破坏性的就是愤怒。一旦愤怒,我们的智商会急速下降。

这里有一个很极端的例子:

18年,江苏一女子怀疑老公出轨,盛怒之下竟放火烧房。

之后才发现,是老公要出远门,担心她独自一人,找了个女同志陪她,并一起分摊房租。

但为时已晚,女子被判刑三年半。

这就是情绪失控酿成的,又蠢又惨的悲剧。

我们要明白,犯蠢的元凶不是智商,而是自我的这些心魔:

经验主义

专注力差

自我偏好

压力过大

情绪失控

当发现自己可能进入了某种认知偏差,就一定要给自己敲响警钟。

写在最后

爱因斯坦说:“只有两件事是无限的,宇宙和人类的愚蠢,不过第一种我不确定。“

只要是人,就免不了间歇性地愚蠢。毕竟,人也不过是一种动物,就和春天的幼虫一样,有着蠢蠢欲动的天性。

不同的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天性,不断修正自己;让自己沉下来,慢下来,多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蠢自然会越来越少。

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即便犯了蠢,只要尽了力,也是一种乐趣。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6250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