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认知与思维,从逻辑方面说说能赚钱的细节

我发现很多「想创业」的人,对赚钱这个事情,都比较羞涩,比如个案咨询时,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做某某时?

大家给我的回答:

为了情怀,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做**,从而实现***……;

我自己用的很好(产品),所以想做这个代理,帮助更多的人……;

我不仅仅为了赚钱,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

很多次,当我听他们说完自己想做的项目,开始问我如何做的时候,我都会问一句:

“你想赚多少钱”?

大部分人却直勾勾的看着我,好吧,我感觉到自己很庸俗了,那我:

“换一种说法,你想通过这个项目,第一年赚多少钱”?

……

对了,以上这些创业者指的不是这种:

创新型创业:一个点子引发的创业,比如开发一款APP,这不是普世问题,至少屏蔽了99%以上的人。

这个难度除了有人投以外,想要成功,至少需要非常高的专业能力、独特性来保证在竞争或者市场容积还很小的时候,仍然可以存活。

在<创业准备:宁做创业狼,不做风口的猪>写过,这些创业者,指的是:

对现有模式深入的创业:

比如:

自媒体创业——点亮轻资产创业之路

知识付费,直播变现,社群变现、公号变现等

营销型创业——白手起家小本致富

开个实体店,然后入驻电商平台、用微商、抖音直播、社交电商作为传播手段等等。

服务型创业——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为我创富

线下:社区团购,轻资产玩转家门口的经济,创着干着,也许就新零售了。

线上:各种咨询服务、资源整合,2B、2C。

其实,我之所以问对方“想要赚多少钱”,目的是通过对方的答案,基本上就能了解:

对方对他要做的这个领域的认知程度,他是否参悟到了这个领域用户真正的「麻烦」——

如果参悟到了,那么就肯定是「深入」了,既然深入了,就肯定能大概估算出赚多少钱了,因为是对「现有模式深入」的创业嘛,人家都给你好样了。

怎么说?首先,

「麻烦」这个词是很多年前,我在一篇商业报道上看到的解释:(记不清谁写的了)

任何一个产品都是因某个或某些麻烦而做出来的,或者说任何一个产品都是某个或某些麻烦的解决之道。

我觉得简直太接地气了,可以说它是用户『痛点、痒点、需求』等等的统称。

你砸吧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

我在<拥有这样思维的人,注定越混越好>里说的那两个案例,解决的都是「用户麻烦」:

很多人早晨一边开车-边吃冰激淋,反映吃着吃着冰激淋掉了, 把身上弄脏,或者冰激淋没吃完就顺着手流水导致黏糊糊,非常不方便处理,导致本来能吃三个冰激淋,只买了一个。

说「钻头→钻孔」案例的哈佛营销教授莱维特还有一句令人费解的名言:世界上并没有商品这种东西。

他的意思是说,顾客购买的虽然是商品,但他们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商品来获得显而易见的好处,消除令他们痛苦和不便的「大小麻烦」。

产品从来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

而且满足同样的需求和意愿的,消除同样麻烦的,可以有不同的产品,所以产品是特定形态的物品。

因此,作为解决方案的产品,从来不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这就给我们带来机会了,不是吗?

举个栗子????:

这是一枚「对现有模式深入创业」的经典栗子:

香港有一种老牌的治疗跌打损伤的药油,被称为虎油。虎油的疗效早就被证明了,但其销量一直不好,这个厂商呢,很佛系,从来也没有认真地想过为什么停滞不前。

其实呀,真相都在用户体验上,蛮好的一个产品,却给用户带来很大的「麻烦」,体验感很差:

涂抹这种液态的药品时,如果不使用棉球,用量就会失控,在身体上随意流淌,在衣服上留下难以清洗的污渍,而且又发出一股浓烈的气味,尤其是美女们宁愿忍受疼痛,也不愿意涂抹这种“反香水” 的玩意,因为走到哪儿都散发一种难闻的气味。

厂商却对这么明显的用户痛点,长时间浑然不觉,也许他们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我就是牛逼,爱买不买。

好吧,机会让给了别人,一家日本公司看到了商机,于是开发出了一款软膏式的虎油产品。

它看上去像一管唇膏,药油由液态变成了固态,使用时只需要拧开管套,像使用唇青一样地涂抹损伤处,不用担心药油四溢。

而且固态油的挥发性远低于液态油,由于它的气味非常微弱,所以,飞机上是不禁止的,你只要包装好,根本闻不出来。

软膏式虎油产品一经推出,市场销量就很迅猛,因为美女们也开始使用这种药油。

所以呢?

如果你是对现有模式深入的创业,其实路还是比较容易走的,问题是你有没有一双发现「商机」的慧眼,这取决于你的「认知」——

那么如何提升这种认知呢?

有一个模型可以协助你发现其他商家「未解决的麻烦」或者是「解决的不够好的麻烦」——

绘制「用户体验流程地图」——这也是产品人,营销人必学的一个工具。

「用户体验流程图」是以视觉化呈现用户为达成某一目标所历经过程的工具。

通过创建流程图,能够更好地理解目标用户在特定时间里的感受、想法和行为,以此寻找用户的痛点。

如图:星巴克额用户体验流程图:

聊了认知与思维,从逻辑方面说说能赚钱的细节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要求删除)

如果你想开一家咖啡厅,除了要知道李嘉诚的:地段、地段、地段,最重要的是找一家对标的咖啡厅,绘制这么一张体验流程图,然后找出用户的「负面感觉」「糟糕」的体验,即用户觉得很「麻烦」的地方。

以此类推,餐厅、奶茶店……都这么玩,是不是比自己拍脑袋想、或做用户调研找用户痛点容易的多呢?

接下来怎么做,你肯定知道了是哇?好了,快点谢谢我,哈哈,给个“在看”。

不知道怎么画?再加点料:

常见的用户体验地图通常包含五大基础要素:

聊了认知与思维,从逻辑方面说说能赚钱的细节

聊了认知与思维,从逻辑方面说说能赚钱的细节

聊了认知与思维,从逻辑方面说说能赚钱的细节

用户角色(Who)

用户角色,又被称为用户的画像或者原型,是一类用户的特征的合集,这些特征包含了这一类特定用户的需求、目标、想法、感觉、观点、预期和痛点等特征。

时间线(Timeline)

又称为时间轴,主要是用户完成一个客户体验闭环经历的时间。

接触点(Touchpoint)

接触点是指用户与企业或产品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瞬间。

用户的预期(Expectation)

用户预期是指用户在企业或产品接触的每一个接触点上,带着什么样的预期,期望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服务或体验。

实际的用户体验(Experience)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与企业或产品接触的每一个接触点上,实际获得的体验是什么样的,用户的情绪和感觉是什么,比如:喜悦、舒服、满意、一般、负面感觉、糟糕等等。

前几天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群里探讨过一个问题:

如何边学习边赚钱呢?

即如何通过知识付费赚钱呢?

同理,你也可以找一个对标的知识付费公众号,画一个用户体验地图。

即能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也尝试着找出用户觉得『麻烦』或者『负面感觉』,又或是你有自己的价值主张都行,随后深耕这个领域,假以时日,也一定能在这个领域赚到钱,比如我这样的:

其他的公众号呢,估计写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而且也干货满满的了,也有朋友跟我说,文章都太长,看的都累,可我傻乎乎的,都说到这了,怎么能不告诉大家:

「普通人」的财富增长公式呢?

当然也是我的,

这才是普通人逆袭的路径——

(认知 ↔ 思维)+注意力+时间+风险承受力

=出售的价值

为什么说这是普通人的赚钱公式呢?

因为不普通的人比我们多两个能够出售的价值:

资源+资本

这里的资源除了耳熟能详的各种「二代」之外,还有一些你知我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呵呵。

资本,也很好理解,比如某讯公司曾经说过,自己从不做研发,让市场上那些小公司去研发,如果一旦成功,就花钱买过来。

当然,有些朋友说可以投资做股票,基金等等,没错,本质上还是出售自己的价值换来的钱,去投资,钱生钱。

这样一梳理,大家其实都已经明白了,普通人逆袭的方式,就是:

调高自己出售的价值,这样就可以卖更多的钱,从而也就赚更多的钱。

而调高自己出售的价值,回归本质即:

你帮别人解决的「麻烦」越多,或者是解决了越大的「麻烦」,那么你就赚的越多——

一般普通人出售价值的三个场景:打工、自己创业,或者一边打工,一边搞副业。

打工,你能帮老板解决更多,更大的麻烦,你的职位就高,薪水就越多;

创业,你能帮用户解决更多更大的麻烦,你赚的钱就越多——

所以呢?

如果你能在「现有模式」中发现「未解决的麻烦」,或者说你认为「解决不好的麻烦」,那么毋庸置疑,你的

认知和思维方式,就和其他普通人拉开了差距,当然也就抓住了「商机」,因为:

商机是由于认知差距而错配的资源——龙猫

如何拉开这个「认知差距」并抓住「商机」呢?

「单点极致」

即把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聚焦到一个目标上,一个领域里,你或许才能看到商机,并赚取属于普通人的「苟且红利」——

「苟且红利」

是何帆老师提出来的,罗振宇借用了,说的是那些稍微有成就的人,真的是天赋异禀吗?并不是,是因为这些人在某一个场景内,比别人稍微认真了那么一丢丢而已。

我的理解即,

赚钱的时候,在别人觉得没必要的地方,在别人看不上眼的地方坚决不吝惜地投入,同时:

这也是对「现有模式深入」创业的第二种方式——

再举一枚典型的栗子????:

小西国义,是日本快剪理发店QBHouse的创始人。(又是日本人,好吧)

他有一次去一家理发店理发,等了很久,才坐到理发师的椅子上。

但是理发并没有立即开始,洗发小工们先是给他递上一条又一条热毛巾,然后开始没完没了地按摩肩头和手臂,同时开始推销各类美发产品。

繁琐的理发流程,漫长的等待时间,令人生厌的各种推销。这种理发体验很不好,小西国义想要改变这个现状,并付诸了行动。

他认为,传统的理发,有大量不需要的服务,以及浪费的时间,最后还要收取不低的费用。

而他本人想要的,

只是快点剪短头发

于是, QBHouse由此诞生,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日本最成功的连锁理发店。

QBHouse只做剪发,染烫、按摩等其它服务都不做,自然也没有推销。每次剪发只需10分钟,费用很低廉,只要1000日元,差不多是钟点打工族一小时的平均工资。

小西国义就是在

别人看不上的眼的地方深耕,赚取了「苟且红利」,也获得了「差异化」的竞争力,

当然这一套也被咱们中国人学会了,我们家楼下就有这样的理发店,开在家乐福里:

(图片来自于百度,如有侵权,可要求删除——)

所以呢?

人的智力其实都差不多的,只不过像我开篇说的那样,很多人对赚钱这个事情吧,如果不是过于羞涩,那就是不够认真。

如果你不一头扎进一个领域(注意力),不投入(时间)去研究,如何找到「差异化」的竞争力,如何找到「用户麻烦」呢?

商业知识不像技能型的知识,技能型你可以按部就班的从低级到高级去学。

商业知识每天都在变化,市场在变,你的经验沉淀所带给你的理解在变,在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提升认知,所以我们说

创业过程就是挣认知的过程

一旦你获得了这样的认知,经过了这样的思维转变,你会发现赚钱真的不是很难——

来,再给你开一扇窗,看看别人是如何赚取

「苟且红利」

的——

(这个案例,是从师兄龙猫拿来的)

疫情期间,民宿的生意很难做,然后呢,有些博主就非常牛逼的想到了这样的赚钱方式——

博主通过抖音展示合作民宿的美景和服务,主页资料留微信,筛选意向客户到微信,然后通过朋友圈打造,引导潜在客户进行咨询和成交。

成交啥呢?

主要产品是1680元的会员卡和5980的超级会员卡,另外就是提供一些指定民宿的预定,赚取推广佣金。

你可以说,我去携程呀,飞猪呀也可以定呀,干嘛找她们呢?

好吧,其实赚钱赚的就是信息差,即便是这个,人家也给补上了——

通过博主预定民宿的话,除了不收服务费之外,直接携程价格基础上打八五折,已搜索查到携程的佣金是20%,那么到商家手里的钱有80%,这边他收八五折,也给商家80%的话,就有5%的代订利润,甚至指定酒店谈来的专属协议内部渠道价利润更高。

这个民宿卡产品能做出来,也有很大概率是因为疫情期间急需现金流,一群民宿不得不打折集中出售疫情后房间预约名额,来回血撑过这几个月。

总结一下:

民宿老板有装修好的场地但不会拍闲着干烧钱,博主会拍但没有场地空有时间,民宿老板们有日后的产品但没有分销渠道现金流着急,博主有渠道但没产品无法变现,民宿客户们想以后便宜但多数跟民宿没有直接议价的能力只好通过旅游网站预订。

各方面资源都因他们的认知差距,而错配,机会存在于产业的每个环节。

造成这种认知差距,胆识、眼界、原始资本等都不是主要问题,主要是看问题的思维习惯。——龙猫

这个案例可谓是很细致了,你可以立马实施操作——

最后的话:

找到「用户麻烦」、赚取「苟且红利」是普通人赚钱的两条路径,方法论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寻他千百度”是一种也许有、也许没有结果的努力,但没有这份努力,也许你连“蓦然回首”的能力都没有,也就发现不了

「商机」=

灯火阑珊处等你的人。

如果今天的文章,能给你启发,或者直接开干,也不辜负我的辛苦码字;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572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