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少生活有压力,怎样才能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曾经的我,不但非常的情绪化,而且脾气还急,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忽而高涨、忽而低落,这样说吧,好比在一天之内坐了个“过山车”。

起初,是这样的:

和别人争论时,一时冲动,说了很重的话,事后就后悔不迭;

事情搞砸了,不自觉地担忧后果,一直提心吊胆,导致影响了其他的工作;

做演讲,哪怕已经做足了准备,也西想八想的,不是担心自己的仪态是不是不对,发言是不是有瑕疵,就是担心表现不够好。

后来发展成这样了:

这么简单的事情我都搞砸了,我真的是蠢透了;

他为什么对我态度这么差,估计是他讨厌我;

她为什么完不成我布置的任务,她真的很无能;

孩子每次考试成绩都这么差,这是不是就废了;

工作不顺心、事业屡战屡败,我这辈子真的就到头了!

这样的情绪,不仅在家里伤害亲人,而且在工作场合,也让同事和下属小心翼翼的与我相处。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某一个时刻,也许是愤怒,也许是紧张,也许是恐惧——大脑一片空白,短暂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放任自己做出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

过后,又不得不去收拾这些烂摊子,为后果买单。

有时候特别的恨自己这样——

也曾使过很大的劲去改变、控制这种负面情绪,但效果甚微,直到抑郁了,才明白,情绪是不能控制的,真的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究竟如何是好呢?

于是就有本文,今天分享一下,我后来是怎么搞定的,从而再也不会被这种负面情绪所左右了——

01

什么是「负面情绪」?

情绪为什么会失控呢?

其实「负面情绪」是有正反两面的,比如说:

别人真的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会生气;

看到别人受伤害的时候,会感到心疼;

在遇到挫折时,会感到伤心、失落;

碰到很难选择的事情,会纠结;

遇到危险时,会恐惧;

……

这些都属于正常的负面情绪,称之为「理性情绪」。

但如果因为某一件事,越想越纠结,越纠结就越焦虑,搞的生活都无法正常持续,并有了一种极端的想法,比如:“蠢透了、真无能、废了……”

由此延伸,甚至都危害了健康,比如:

生气生的肠胃痉挛,愤怒到血压升高,焦虑到大把大把的掉头发,甚至发展成抑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失控,这时就属于「非理性情绪」。

可为什么好好的情绪会失控呢?

又要提到大脑了,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里,同时并行着两套系统:

一个是快速、自动并且无意识的,称为自动式思维系统;

另一个是缓慢、刻意和深思熟虑的,称为主动式思维系统。

自动式思维系统好比人类的「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由大脑进化较早的部分支配,包括小脑、杏仁核和基底神经节这些部位。

这是人类,其实包括脊椎动物等生物进化的产物。简单的说,就是为了抵抗风险的自我保护机制,即会对外界刺激产生潜意识的反应——

比如一辆车直着就朝你开过来,杏仁核马上就让你产生恐惧,并通知你迅速躲闪,从做出反应到行动,几秒钟的事,下意识的就完成了。

所以,杏仁核是情绪和感受的中心,主要在「生成印象、感觉、意愿和冲动」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而主动式思维系统,且称为「主动驾驶系统」,主要是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运行,这可是人类独有的,它负责的是复杂的「认知、思考、决策、执行」等,也是我们理性居住的地方。

比如,同样是看到车直着朝你开过来,这个时候大脑皮层开始进行分析——它开着转向灯呢,也在不断的摁着喇叭,再接着判断——哦,原来并不是朝我开过来的,这不到跟前就转弯了嘛……。

这个过程就没有刚才那么迅速了,大脑皮层需要经过充分的信息处理之后,才能把信息回传给杏仁核,告诉你不用躲避了,可以停止你的应激反应了。

从这一快一慢,我们可以知道:恐惧是本能,而消除恐惧是理性。

由此可见「自动驾驶系统」激发情绪反应,而「主动驾驶系统」是抑制情绪反应。

既然我们有这个功能,可为什么休谟会说:“理性永远是情绪的奴隶”呢?

为什么一旦情绪出场,理智要不就是退场,要不就做了情绪的狗腿子呢?

这是因为大脑皮层太年轻了,你听听名字,一个是“核”,一个是“皮层”,呵呵,它太薄了,如果面对任何信息要走一个分析、判断、回传的流程,那么它很容易就超负荷的。

所以人类的本性就是能不动脑子,就不动脑子,指望它天天做深思熟虑的决策,让我们少干拍脑袋的蠢事,其实是不太可能的。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天天都在说理性,说思考,但真要做起来就觉得很不舒服,很反人性。

同时也说明了,当我们出现情绪失控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启动「主动驾驶系统」,也就是它并没有工作,也就对情绪起不到抑制作用了。

于是当某个事件激发之后,就由着「自动驾驶系统」任意弛聘,等到了一地鸡毛的时候,想启动「主动驾驶系统」去收拾这个烂摊子时,更是要费十二万分的力气了——

02

「非理性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

专家说了:

人的烦恼并非来自于实际问题,而是来源于你看待问题的方式

——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境况时,由于想法不同,所产生的情绪也有所不同,比如:

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

其中张三,如是想: “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另外李四,如是想: “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同样的激发事件,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张三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什么;

而李四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

由此可见,是我们自己创造了大部分情绪、情感,我们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地以某种有益自身或自伤的方式去思考、感受和行动。

那么用「自伤的方式去思考、感受」就是一种「认知扭曲」,也是导致我们「非理性情绪」的根源:

「认知扭曲」林林种种的大概有十几种,我提炼了以下六种,这六种是我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也请大家参考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中招:

01

错误解读/妄下结论

不经过实际情况验证便迅速武断地得出负面结论。

比如说,一对情侣一起看电视:

女方的前男友打来电话,女方犹豫了一会就把电话挂了。

男方的眼神往手机里瞄了一眼,然后问女方“怎么不接电话”。女方紧张地撒了个谎“是卖保险的,不用接。”

接下来,女方发现男方好像心不在焉的样子,看电视的时候一脸愁眉。晚上他们出去约会吃饭,男方也是很沉默。

女方就着急起来,变得不开心,甚至有点生气了。回家的时候,女方终于忍不住了。跟男方说:

“有什么不能直接说出来吗,不就是今天前男友打了个电话过来吗,看到你今天这样子冷淡对我,我真的好难过,我很珍惜我们这段感情,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好好谈吗?”

可是男方失落的真实原因是: 哎,今天意大利又输球了。”看到女方巴拉巴拉说了那么一大段,一脸茫然和诧异。

02

过滤器:

在某种情形下,只看到负面的东西,而忽视了正面的东西。

常常表现为:总是极力要找一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这种负面的“假设”。即便真的做的不错的,也会认为,这只是一种意外。

比如:

我的婚姻彻底崩溃了,他上次告诉我他爱我的已经过去多久了呀,我不是跟你讨论他帮我修电脑,给我做早饭之类的,这些事,但凡一个朋友也能做的,这跟他是否爱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还有不知大家是否看了目前热播的电视剧 三十而已 ,钟晓芹和陈屿离婚的片段,钟晓芹想要浪漫、小资的情调,而她认为陈屿是最冷的人。

可陈屿呢?默默无闻的安排各种事情,要说浪漫的,也准备了钟晓琴最喜欢的餐厅,给她过生日,而钟晓琴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03

过分概括化:

它常常表现为,把“有时”、“某些 等,过分概括化为“总是 、“所有”等,呈现的形式有「贴标签」、「以偏概全」,即以一件事或者某几件事的结果来定义整个人,片面的把自己或别人公式化。

一个项目搞砸了,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不想去参加某个聚会,认为没有人会跟自己说话;

同事说了一句冒犯的话,就认为她情商低、不会做人等等;

别人做了某件事不和心意,便认为此人在这件事上根本就没有能力,之前都是装出来的;

04

个人化(也称内疚之母):

总把事情往自己身上扯,即使没有证据说明事情与自己有关,而且会认为某个负面的结果罪责都在于自己。

常常表现为:“都是我的错’,“是我没做好”,“是我没这个福气”……。

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怕别人对自己好,或对自己很信任,一旦如此,就想掏心掏肺的对待别人,而如果结果不那么尽人意时,又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总觉得自己背负了天大的责任,出了岔子,就要自己扛,时间久了,就感觉不堪负重,自己把自己压垮了。

05

绝对化

或:必须化、应该化、完美化)

认为不白即黑,不好即坏,不能容忍错误,要求十全十美。

常常表现为:将 希望 、“想要 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者“一定要“等。

比如说: 这件事我必须成功,不成功便成仁”;

别人必须对我好,我付出太多了”;

他必须得按照我说的做,否则我就……”

人要是优秀,就应该在所有方面都优秀

这一次,我必须得到所有人,尤其是我看重人的肯定和表扬”;

……

06

灾难化(夸张化):

置总体前后关系和背景不顾,只看细节或一时的表现而做出一种近乎于灾难化的结论。

常表现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

“我深爱的人拒绝了我,肯定是我表现太差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感情弱智的人,总是会被拒绝,我也许永远都得不到爱情了”。

“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

我没当上主管,不会再有什么前途了”。

以上六条,是认知由浅层到深层的扭曲,不要觉得它们看起来似乎很羞耻 —— 实际上,它们广泛存在于许多人心中。

只不过浅层的还不至于造成太大的影响,可深层的就难说了,严重时就会发展成抑郁、狂躁——

另外,这些也是当我在情绪受到干扰时,首先要做的一步,对照着这些「认知扭曲」进行「识别」——

如果是因为这些想法造成了自己的「非理性情绪」,那么接下来就要采取办法进行「校正」。

所以又到了How的部分——

03

如何不再被「非理性情绪」左右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的「ABCD法则」进行校正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从而改变不良认知的方法,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主要有三个「原则」:

1、你所有的情绪都来源于“认知或思维”,认知即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就是你的感性认识、心态和信念。

它包括你理解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某事某人时,你对自己说了什么。简单的说,思维决定情绪。

也就是说,我们心烦意乱的并不是因为某个事件被激发的,而是我们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导致的。

就比如上文案例的李四对自己说:我是不是上次顶撞上司了,他才不理我的。

2、当你情绪低落时,整个行为、表达方式被恐惧、愤怒、厌恶等负面情绪控制时,就会进入一种非认知和反认知的恶性循环,从而让真实的世界、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离你越来越远。

也就是说,当你一旦纠结于感受,情绪之中,就把「感觉≠事实」这个很简单的道理抛之脑后了。

当然念念不忘,也必有回响,于是,正如“李四,一直忧心忡忡,而无法正常工作”。

3、达观的心态和自助的态度,才能有效管理好情绪,并且伴随着不断的努力和大量的练习。

也就是说,我今天不仅推送文章,还在留言区推荐相应的书籍,但这些也是不够的,需要小伙伴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有所好转,我是折腾了一年,才搞定的。

知道了原则,接下来就是:

「ABCD法则」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性人物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的重要内容。

这个我在 会提问的人才会独立思考 中针对自己的案例写过一部分,今天详细分解一下,如图:

赚钱少生活有压力,怎样才能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赚钱少生活有压力,怎样才能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A(aversive)是激发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

B(belief)是你遇到事件以后产生沮丧、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的「非理性想法」,包含但不限于上文的1、2、3、4、5、6即信念;

C(consequence)反应,是A+B的结果,比如「第二个人的整日忧心忡忡」;

D(dispute)是反驳、质疑,即要对你原来的B启动上文说的『主动驾驶系统』进行干预或抑制;

E(effect)是采取新的思维方式以后产生的效果。

F(further action)进一步采取行动,以避免与过去的循环再度发生。

理论还是很好理解的,那如何落地执行呢?

我总结了以下的实践经验:

第一步,启动「主动驾驶系统」,按照如下的顺序:C→A→B→E→D→F 进行检验复盘;

第二步,采用下面三大类质疑方式(D),对照上文的5种「非理性想法」进行「识别」:

究竟是中了哪一招:是标签化、绝对化,还是……,然后对自己的B(信念、想法)进行质疑、反驳。

三大质疑方式:

经验主义(D)

可以向问自己,有什么证据能支持这种信念?是否有某种自然规律能证明它?

抑或这个“律”只存在于自己的头脑里?

逻辑主义(D)

如果只因为自己想得到某种东西,逻辑上是否发展成了我“必须 得到它?

如果只因为它令人不舒服,是否发展成了它“很可怕 ?

因为我犯了一个错误,是否发展成了我是一个“白痴”?

实用主义(D)

相信它能让我变得更有效率、更快乐吗?

它是否造成了人际问题,前进的阻碍,或者压力呢?

举个栗子:

老板交代的一个项目搞砸了,在总结会上被老板指责了(A事件),当时就觉得要是有个地缝钻就好了。散会之后,一整天大气都不敢出一口,总觉得同事在背后议论自己(B想法)。

而且内心还一直在嘀咕:大家都知道这项工作是我负责的,这么简单都搞砸了,我真的是太无能了(B),会不会被他们看不起(B)?

我还是不要见他们了,要不就辞职吧(C结论),否则以后我一直会被别人压一头(B)——

针对(B)进行反驳:

1、用经验主义的D反驳:

以往有这种事情发生吗?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把项目搞砸了就会被同事看不起,还会被压一头?

回答(E/F):根本没有!这只是我自己瞎想的,真正的经验是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把下一个项目做做好,如果再一次搞砸,我也能接受,并且只对事情反省。

2、用逻辑主义的D反驳:把项目搞砸了,就能推理出「太无能了」吗?

回答(E/F):不对!这不符合逻辑。

只能说明这一次我失败了,不能就证明我就是一个无能的人,我还有很多劲没用上呢。

我不能从「搞砸了」就直接跳到「太无能了」。

3、用实用主义的D进行反驳:如果我真的因为这样的想法而辞职了,那么会给我带来什么?

回答(E/F):事实上即便我辞职了,重新找一家谁都不认识我的公司,是没有人议论我了,但也许在项目上我还是会失败,如果是这样,我只会更认为自己无能,更没信心干好工作了。

最后的话:

“人们并不是被事物所扰乱,而是被他们自己持有的观点所困。”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再次陈述:“万事万物本无好坏之分,只是人的想法将其使然。”

当我们知道了,情绪的本质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应激机制,是由「自动驾驶模式」操控的,我们便能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接受、拥抱它 。

虽然保持「理性主导」依然是比较困难的,但这也是我们人类独有的「主动驾驶系统」,干嘛不好好利用呢,你说是吧。

所以我特别愿意与小伙伴们一起认知迭代,相互勉励。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5566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