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核心课题:工作、交友、爱

大家周末好。小丫已经和大家一起读了两期《被讨厌的勇气》,根据上周的投票结果,有将近8成的小伙伴选择继续读这本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把这本书余下的内容读完吧。

先回顾下前两期读过的重要内容。

PART

01

第一期内容是《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感那么低》,阿德勒心理学认为: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是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更详细点说: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我们的人生,取决于每一个当下。所以,想要获得幸福,我们首要做的,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第二期内容是《自卑感强的人,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很多人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只有缺点,对自我的评价非常低。为什么会那么自卑呢?

并不是没有任何优点,而是我们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潜意识中我们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它是一种能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就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这并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比如我因为学历差所以无法成功,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无法结婚,其思维模式是“因为A所以才做不到B”。
所以,你究竟是有自卑感?还是有自卑情结呢?区分清楚这两点,对你的人生发展非常重要。

PART

02

接下来是这本书的另一半内容,关于人生的三大课题:工作、交友、爱。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社会性的环境下才能成为“个人”,阿德勒心理学把作为个人的“自立”和社会中的“和谐”作为重大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工作、交友和爱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三大人生课题,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三大羁绊。
首先是工作课题。
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任何人可以独立完成。比如一名在家里专心写作的作家,尽管他可以独立完成写作,无人可以替代他的创作,但书的装订、印刷、出版,还是需要有专人协助,这项工作必须通过协作才能够成立。原则上来说,不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成果”这项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所以门槛很低,这种关系只要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很多不想工作或者拒绝劳动的人,其实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工作的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
比如,在求职面试时没有收到录取,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从而怀疑工作的意义;比如在工作中遭受重大挫败,于是开始讨厌再去公司上班。这些都不是因为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收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你不适合这个工作”的无能标签,更讨厌自尊受到伤害。

其次是交友课题。

这是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朋友越多越好吗?当然不是。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如果要想交到好朋友,不能只等着别人发生变化,而是由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最后是爱的课题。
爱的课题有两个阶段的关系,一个是“恋爱关系”,一个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这是三大课题中最难的一个课题。

阿德勒认为,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基于一种不信任的想法。比如由朋友关系发展成为恋人关系的时候,有些恋人会限制对方结交异性朋友。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不过,恋爱或者婚姻关系都可以选择“结束”,但亲子关系原则上不可以如此,这也是亲子关系的难点。

所以,无论是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即便最终发展成要切断关系,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PART

03

人是如何逃避自己的人生课题的呢?

以爱的课题为例。

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

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环境所决定的,那还有可能转嫁责任。但是,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确了。请记住阿德勒所说“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阿德勒并不打算用善恶来区分人生课题或人生谎言,我们现在谈的也不是善恶问题和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阿德勒心理学不是关于“善恶”的心理学,而是“勇气”的心理学。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PART

04

活在他人期待中的人,是因为没有做好“课题分离”。

人为什么会寻求别人的认可呢?更直接点说,人为什么想要得到别人的表扬呢?

有人认为是为了让自己“有价值感”,通过别人的认可,可以消除自卑感,增加自信心。

这里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假设你在工作单位捡了垃圾。但周围的人根本没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也没有人说一句表扬的话,那你以后还会继续捡垃圾吗?

很多人可能不会继续捡垃圾。想获得“认可”的危险就在这里,由别人来判定自己是否“有价值”,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着。

太多人一生都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比如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如果一味的追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当然,这并不是提倡大家做个“任性自私”的人,旁若无人地任意横行。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主张——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比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很多人认为,父母有责任告诫孩子“必须好好学习”,“让孩子学习”是父母的课题。但我们需要区分清楚的是,父母究竟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支配欲和虚荣”才告诫孩子要好好学习?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推崇放任主义,让父母完全不理会孩子在做什么。而是主张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要妄加干涉。

也就说,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直面自己的“课题”,孩子在直面课题的过程中向你求助的时候要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守护好他。

有个国家有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若无视本人的意愿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强烈的反作用。

其实回想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父母强迫我们学习带来的只有痛苦,而自己真正对学习感兴趣,才能自发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并找到乐趣。

所以,即使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

当然,很多父母会因为担心甚至想要去干涉,但请记住“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所以,关系亲密的家人才要更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对孩子施以援助,但孩子在陷入困境时是否想要真诚地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从平时开始就建立起那种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要做到不干涉他人(包括孩子)的课题,确实太难了。

但请你这样想,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也会让别人的人生沉重而苦恼。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那首先请弄清“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那都是对方的课题而不是自己的课题,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样做可以减轻人生负担,让自己的人生更为简单自由。

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其实要付出“被人讨厌”的代价,因为你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不追求他人的认可。这也是这本书为什么叫做“被讨厌的勇气”的原因。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至此,我们分享完了《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的核心内容,感谢大家坚持和小丫一起读完这本书。当然,我们不一定能通过三期内容就完全理解书中的重要观点,建议大家将这本书买来作为床头书,日常看一看,解一解自己的困惑。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5428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