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吗?

有一天,姬昌想出门去打猎,就让人占卜。

占卜的人告诉他“:今天打猎所得的不是什么野兽,而是霸王的助手。”

姬昌听了,很高兴出发了。

走了一会,遇到一个钓鱼的老头,和他相聊甚欢,这人就是姜太公。

此后,姜太公把军队训练得很强大,歼灭了几个意见不合的的诸侯国。可惜的是,姬昌没等到讨伐纣王就先去世了。

继位的是周武王,大家耳熟能详的武王伐纣就是他干的。

周武王十一年,武王得到消息,比干因劝谏纣王,被纣王杀死并剖其心;箕子因不满纣王残暴淫逸,被囚;微子见国势将危,多次劝谏不听,也走了。

武王问姜太公:“仁者贤者亡矣,商可伐乎?”

太公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夏条可结,冬冰可折,时难得而易失。”

然后武王就带人在牧野跟纣王打了起来,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王朝从此覆灭了。

牧野之战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姜太公出了很大的力气。

李舟小时候看电视,特别是有战争的时候,有个很疑惑的问题,为什么带兵之人是最重要的,也常常在想,同样一支军队,换个将领指挥真的能影响成败?

随着年龄的增加,也懵懵懂懂的明白了人才的重要性,人和人的差别确实很大。

直到工作几年后,才真正明白原因。

拿秦来说,秦为了灭六国实现大一统,对内利用商鞅变法,以军功进爵的方式让军队的战斗力大幅提升,以奖励耕织的形式让补给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对外呢,秦惠文王不拘一格重用其他各国的人才,特别是用张仪为相,邦交为主征战为辅,让秦逐渐成为强国,为之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不过后来继位的秦武王就不一样了,弃张仪不用,只会逞匹夫之用,非要去举鼎,年纪轻轻就丧生于此。

之所以决策者如此重要,就在于她们更懂如何选择,明白时机的重要性。

有些时候,抓住一个机会,比努力100次都要划算。

认识一个国企的朋友,他毕业后,去到单位,主动争取去了一个苦逼的岗位,一个人在那熬了半年,没娱乐没休息。

半年下来,所有流程全部搞懂,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的薪酬,一个月能抵普通小白领2年。

有次聊天,他就说了,就算让他再选一次,他还是会那样去做。倒不是因为回报的问题,而是他当时就有很强的目标性,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会失去什么。

很多人以为想小有所成,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就够了,李舟认为还是有失偏颇的。就像秦一样,除了自身的变革,也需要张仪的邦交。

国家如此,个人也是这样。

资源的获取,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你今天赚了200块,一定有人为此付出了这200块。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无数的选择,从毕业后去哪个城市,从事什么岗位,甚至最后跟谁结婚,看似每次选择都是孤立的,其实都是一个叠加的过程。

秦要强大,靠自身是一方面,还必须削弱其他国家才行。个人要想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奋斗,也需要正确的选择和所处的环境。

不要小看每一次选择,那都会对我们整个人生轨迹产生意想不到的改变。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539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