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推荐好书:《忏悔录》-列夫.托尔斯泰

它与古罗马奥古斯丁,法国卢梭的《忏悔录》,并称世界三大忏悔录。

不同于奥古斯丁的宗教性,卢梭的文学性,他的忏悔录以思想的深邃性见长。他就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享誉世界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相比于认同自己的伟大,我更佩服他承认自己的软弱与卑微。不同于一般的说教,他不惜毁灭自己的形象,赤裸裸地展现于世人。从人性,到命运,最后到信仰,他层层剖析,刀刀见血,不吝以一个失败者的口吻寻求世人的援助。“就像身在异地,渴望有人来帮助时的那种恐惧,孤独和凄凉的感觉”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到。文人都有这样的特质,来自于智慧的苦果,知识的诅咒。任何生命都是带着原罪的, 他清楚并且毫不保留地揭露以自己为代表的属于人类的肮脏和贪欲。他丝毫不谈论自己所谓的艺术成就和伟大,而是讽刺道:“由于信仰权威,人们把权威的错误也奉为楷模。”对于自己的作品,他说:“我常常很不纯洁,充满种种个人欲念,以至真理的光辉被我的昏暗所遮掩。”

本周推荐好书:《忏悔录》-列夫.托尔斯泰

(34岁的托尔斯泰)对于文字,他认为这只是真理通过某种方式的传递,但愿没有通过个人的传递而受到玷污,呼吁人们通过文字传达的真理来滋养自己,而不是被文字的表象所利用。罗曼罗兰曾经说,托尔斯泰最丑陋的一面是真诚,最伟大的一面也是真诚,是真诚永远地救了他。在思想上的追求纯洁和肉体上的贪图享受这个双重矛盾下,直接叩问生命的意义。“当人拥有了健康、财富、爱情、事业时,死亡却无法避免,这种吞噬一切的毁灭,能把人生所有的追求变成徒劳,那么生存的意义何在?”-《忏悔录》产生这样疑问的时候,托尔斯泰刚创作完《安娜.卡列尼娜》。如果说《战争与和平》为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文豪的称号,那么《安娜.卡列尼娜》则让托尔斯泰成为了“艺术之神”。列宁看完之后大呼:“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罗曼罗兰更是将他与米开朗琪罗以及贝多芬同列,作《名人传》,称他为:“俄罗斯底伟大的心魄!”之后他便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哭喊与苦闷…..“我不得不在每次思考这些问题之前,将房间里所有的绳子都拿走,以免自己会想不开而上吊自杀。”他在日记中如是说。一切文化的苦果都是情感的无处宣泄,一切天才的艺术都是生活苦难的无处可逃。托尔斯泰也不例外。

本周推荐好书:《忏悔录》-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去世前离家出走的乡村车站)
1910年11月的一天,凌冽的寒风吹着阿斯塔波沃车站,一个66岁的妇人趴在其中一个窗口上专注地往里看着。里面躺着他临终的丈夫,相伴48年,此时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仅仅十天以后,他就离开了人世,他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很难相信,一代艺术天才就这么凄惨地走完最后一程。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的老年生活如此“穷困潦倒”?1出身贵族,家遭变故似乎但凡伟大的人都有这么一个桥段,老天爷为了体现“公平”,总是给一些天才刻意制造变故。他1岁丧母,9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空虚,让他的青年时期如“一片沙漠”。而荒漠之下是滚动的流沙,如他的思想,飞速的运转。他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沉迷于某种慈悲的幻梦中。曾经因为一匹马倒下而可怜它,亲吻它,并为它哭泣。也因为看到自己继承的千亩庄园中劳作的农奴而心生慈悲,想着将土地重新还给他们。愿意将自己十分之一的家财分给穷苦的百姓,希望他们不再受奴役。同时又因为拥有这些思想而悔恨,觉得没有面子,在他的贵族圈子里。毕竟有哪个贵族的圈子会去可怜穷人,怜悯苍生,这简直是非主流。为了重新获得尊重,他开始了“离经叛道”的生活。他从十来岁开始热衷于玩女人、赌博和酗酒,包括在喀山读大学时治疗性病,婚前与一名女奴保持过三年夫妻一般的关系、并生育了一个私生子等等,托尔斯泰都忠实地写在日记中。而这种放荡不羁的缘由,罗兰罗曼在给他作传的时候更是直言不讳。他如猿子一般的丑陋:粗犷的脸,又是长又是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瞩视时非常严峻,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这丑相,在童时他已屡次感到绝望底痛苦,他自命要实现成为“一个体面人”。这种理想,为要做得象别个“体面人”一样,引导他去赌博,借债,彻底的放荡。

本周推荐好书:《忏悔录》-列夫.托尔斯泰

而这种对“放荡行为”的解释来源于他的家族观念,他的至亲好友的灌输。养育他长大的姑妈说:“最能造就一个男人的,莫过于跟体面的女人做爱。”

本周推荐好书:《忏悔录》-列夫.托尔斯泰

这个桥段后来被他用到了他的觉醒之作《复活》之中。聂赫留朵夫简直就是托尔斯泰的原型。从第一次到姑妈家,见到了玛丝洛娃开始,这个翩翩公子哥便爱上了他,并且在青春的懵懂和原始的欲望下,他诱奸了玛丝洛娃,然后拍拍屁股跑了。可怜的玛丝洛娃从此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当过妓女,做过工人,成为阶下囚,最后被流放。在与落难的玛丝洛娃重逢之前的聂赫留朵夫早已抛弃了青年时候的理想与责任,光荣与使命,完全沦为物质与欲望的奴隶。玩弄各种女人于鼓掌之中,和各种贵族夫人偷情…… 整个《复活》的前期生活就是托尔斯泰对自己年少无知的回忆与忏悔。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从看到法庭上落寞的玛丝洛娃开始,她被人诬告因为钱财毒杀嫖客,那个因为他的欲望被毁掉的女人……而托尔斯泰的“复活”从信仰的破灭开始。2“我沉湎于放荡的生活以后发现,在一切方面不如我的人在这一方面远胜于我,这使我痛心,于是我确信,这不是我的使命。”-《托尔斯泰日记》他发现那些给予他价值观,支持他,赞扬他的人,原来也是一副副丑陋的嘴脸。他们表面一套,背地里又一套,彼此欺骗,弄虚作假,并以此为荣。价值观的崩塌,信仰的毁灭,让他对于所处的圈子产生颠覆性的认识。“作家们都是一群无良之人,大部分都是坏人,毫无品格,他们要比我过去寻欢作乐或是当军人时看到的人还要坏得多。”甚至于对写作的动机,他更是直言不讳:“当时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为了猎取名利,我必须把美隐藏起来,而去表现丑。”动机一旦暴露,信仰一旦崩塌,人自然陷入无尽的迷茫和痛苦之中。于是他开始怀疑生命的本源:我为了什么而活?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女人,财富,名声,一切一切都带着肮脏和虚伪,难道伟大生命的诞生就是为了这些?在灵魂的伟大和肉体的完美的双重标准下,他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他承认了自己的,甚至于整个人类的不完美。“在道德和艺术的杠杆上,总有一高一低,这边延长多少,另一边就缩短多少,一个人失去道德的目标,他便对美对一份敏感。”-《托尔斯泰日记》我想这大概就是古往今来多少伟大的艺术家,撇去伟大的艺术成就,而总有难以启齿的生活污垢的主要精神缘由。跳脱不开物质的世界,就永远受物质世界法则的支配,这种支配带来的不自由便是生活痛苦的来源。我们极力的寻求幸福与欢乐,却往往在寻求的过程中沾染了更多的不幸与堕落。

本周推荐好书:《忏悔录》-列夫.托尔斯泰

而这种不幸与堕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的。所以在整个抑郁期间,托尔斯泰正是用那种“超然”的态度去思考自身的,于是注定他就是那个时代永远不会满足的郁郁寡欢的孤僻者。他无法撇去人身上沾染的弱点,去正视一个人真正的渴望与述求。于是他开始了从科学,哲学,生物等各种学科苦苦探寻生命的奥秘。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就像证明“X=X”这样的恒等式,现有的一切理论,在理智的世界里,你永远找不到答案。看到这里,突然理解了牛顿为什么最后跑去相信上帝去了。就像刘慈欣在《三体》中一开始描述的那些顶尖科学家一个一个相继自杀一样。正是“科学界限”的存在让他们奋斗终生的事业失去了原始的意义。此时的托尔斯泰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危险的关头。于是他想到了宗教,想到了释迦牟尼,想到了苏格拉底,想到了叔本华。“人生就是不可避免的痛苦、衰弱、衰老和死亡,应该使自己摆脱什么,了脱生死。”他开始研究这些超凡脱俗的理论,妄图将物质的生命形式向无尽的虚空转换。于是他提出了四个摆脱困境的方式:无知、享乐、毁灭和苟延残喘无知:对生命中的荒谬和罪恶一无所知,所谓无知者无畏。享乐:他们已经了解了生命的绝望和困境之后,毅然决然地享受现在的幸福,因为忘乎所以而心安理得。毁灭:自杀苟延残喘:即便意识到生命的绝望和荒谬,知道未来什么也不会得到,仍然继续苟活。第一种不符合托尔斯泰伟大智者的身份,明明懂不可能装不懂。第二种属于绝大多数平凡人的生活方式,只要自己满足绝对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即便考虑也只是流于心理活动。一边嫖娼一边骂这个世道文明的荒诞,一边大肆挥霍,剥削穷人,一边又悲悯天下苍生,要做农奴反抗的带头大哥,这种不要脸的事情,他也不屑去做,虽然他这么做过。第三种,他没那么大胆量,虽然他不承认。第四种,也正是他痛苦的缘由,也是绝大多数人感觉到人生迷茫,绝望的缘由。

本周推荐好书:《忏悔录》-列夫.托尔斯泰

他形容自己像“一只蹲在井底的蛙”。他孜孜不倦地翻阅各种学科,探寻生命意义,陷入了知识的陷阱之中。在浩渺的知识海洋里,靠自身的力量永远无法穷尽,探寻的越多,越感受到自身的无知和迷茫。0=0,生命并无再多可以供人类参考与展示的东西,如果妄图证明,只会自讨苦吃。他开始明白,一切形式都是虚无,一切繁杂都是简单。3享受幸福和逃避痛苦本身就是不可分离的两个状态,它就像呼气与吸气,进食与排泄。我们的人生绝对不能以享乐和逃避痛苦为目的,那样只会陷入深渊而无法自拔。人生的目的应该在快乐和痛苦之外,它只能是通过享乐和痛苦来实现的。以享乐和逃避痛苦为目的,意味着失去那条贯穿它们的路,无论往哪一头都是死胡同。-《托尔斯泰日记》承认这种人生的流动性才能赋予生命存在的意义,而指引我们前进与后退的只能是最单纯的信仰。于是托尔斯泰解放了自己家庄园的农奴,穿了破烂衣服下地干活,把自己的全部财产赠送给了妻子。放弃拥有的一切财产,抛开世间的一切荣耀,用不知疲倦的劳作去感受生命最原始的律动。他羡慕农奴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简单和单纯。“那些对我来说废话连篇的结论,对他们却是金科玉律。”但对于绝对的真理和善意的谎言,他又无法容忍着去看待,他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东西。所谓的信仰不过是用来教唆和驱使的魔鬼的谎言。
于是他又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
虽然他探寻得生命得以永恒的真谛,抛开一切世俗的牵绊,劳作在滋养万物的黑土地上。他仍然发出了“靠别人为生的人不去感谢劳作者,而劳动者却去感谢靠他们的劳动为生的人,多荒唐!”这样带着浓烈世俗气息的感慨,不难想象他对于信仰认识的局限性。寄希望于用人去指引人,注定他只能是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不能当一个洒脱的苦行僧。于是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他走出了家门,走向了那个永远的归宿。不知在他弥留之际,他有没有享受到那种“精神的自由”,亦或是对“生命的意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所有的这一切我们只能从他留下的作品中去探寻,去感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535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