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大规模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很高兴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带来拆书分享。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名字的时候,感觉就是又是一本成功学的书,瞬间兴趣全无。后来有段时间,发现自己做什么事儿都做不好,总会遇到挫折,完全被困住了,于是我开始寻找出路。

后来我开始仔细的拜读这本经典书籍。这本书我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习惯,积极主动,影响圈和关注圈。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被称作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五双手之一,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启蒙家。其思想成就,绝不亚于杰克·韦尔奇、卡内基、巴菲特、德鲁克中的任何一位。

书中所讲到的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那么接下来我就开始这本书精华部分的分享。看看这个家喻户晓的七个好习惯到底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其实这七个习惯可以分为两个板块,最底下有三个好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三个好习惯可以帮我们从一个依赖性人格变成独立性人格。

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赖。依赖型人格就代表着我们还是个孩子,还没有长大。比如,“这事儿不怪我”,“这事儿是他们要求的”。

慢慢的,我们需要从依赖型人格变成独立型人格,就是知道这事儿是我的问题,这事儿我能够想办法。要完成这样的转换其实是很困难的,就需要我们养成积极主动,以终为始。

那么经过了转换之后,我们又需要养成三个习惯,分别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让我们完成另外一个改变,让我们从独立型人格变成互赖型人格。

完成了这六个习惯,从依赖型——独立型——互赖型的转换。这个更有挑战性。最后一个习惯,是不断更新,保证你的人生螺旋式上升。

在正式开始解读这七个习惯之前,我先来介绍两个相关的概念。

Part 1

一、思维定式

也可以称作“惯性思维”,就像我们常说的“套路”。

它的危害在于一旦我们用惯了一个套路,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容易条件反射出该套路的操作模式,从而造成无法就事论事地、全面地、有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

就像有的人永远会在一种节奏下生活,而且摆脱不了生活当中的困境,是因为他们看到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用自己习惯性的思维定式去解读。

如果你不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话,你就会永远生活在既定的节奏和循环当中。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没有太多改变的原因,有人开玩笑说,“你不是有十年的工作经验,而是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记住有“思维定式”的存在,并在每次处理事件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要随便轻易陷入思维定式。

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作者说,习惯是三个东西的结合体,就是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技巧,还要有意愿。

通俗来讲,就是我会做,我知道怎么做,我想做。这三个圆环交界的地方就叫做习惯。

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是习惯,那么一个人要改变习惯有多难?如果你能够改变最开始的几天或者是十几天,那么后面就会越来越容易。举个栗子,发射火箭的时候,在这个火箭上升的两三分钟之内,所消耗的能量,是它在轨道中运行的十几倍还要多。

接下来,我们来分享下七个好习惯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什么叫积极主动?我们需要从一个新的概念出发,就是什么是人类最终极的自由。《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认为人类最终极的自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你做为一个人,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生活中大量的人,就是从刺激到反应。从而有三种决定论。第一个,叫基因决定论。“我这人就这样,天生暴脾气”。第二个,叫心里决定论。“小时候我爸就是这样揍我的,所以我脾气不好”。第三个,叫环境决定论。“环境就这样,否则我活不下去。”

这三种决定论都是责任向外推。核心都是,我受到了某种刺激,所以我会产生这样的回应。史蒂芬.柯维也发现,在从刺激到行动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空间叫选择。罗斯福夫人说过一句话,“没有人能伤害你,除非你同意。”

记得上学的时候,有的同学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而放弃好好学习一门功课,就是把选择权交给了老师。一个真正积极主动的人是不会放弃选择的权利。

史蒂芬.柯维说,你必须能够坚持有选择,而有选择这件事情要有四件东西支撑,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有这四样东西,你才能够真正做到不放弃选择的权利。

人生都是你选择的结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换个角度看,可选择的空间就太大了。这就是积极主动的开端,习惯主动负责,遇到再不好的境遇,才会知道没有人可以逼迫我,我永远有选择走哪一条路的主动权。

积极主动还有第二个定义,我们的人生当中有一个影响圈,还有一个关注圈。中心的部分叫影响圈,外面的部分叫关注圈。影响圈就是你做了事情可以改变周围,关注圈就是你只能发表评论,发表意见,却没什么用处。

古往今来,成功人士都是把精力放在影响圈里做事情。而失败的人则是把精力放在了关注圈,他们抱怨,责骂,愤怒,那么影响圈就会逐渐缩小。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这个意思。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开封读研究生,皇帝来视察了,大家都跑去看皇帝了,范仲淹就在那儿看书。旁边人问他,“皇帝来了,你干嘛不去呀?”

范仲淹说,“我今天如果书读的不好,见了皇帝又有什么用,我今天认真读书,总有一天他会见我的”。果然,范仲淹最后做了副宰相,天天见皇帝见到想吐。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534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