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做营销太难了

世界上最难的三个职业:足球教练、后妈、营销人。

我去北京读研之前,老家有亲戚问我去干嘛,我说学营销,对方喔了一声:“做销售啊。”

第一年放假回来见亲戚,他们都问我在北京“推销”好不好做;

第二年放假回家,他们口中的“推销”,已经变成“上门推销”。

第三年,他们问我“传销”做得怎么样。

这么多年过去了,连小姐的社会接受度都提高了不少,营销人的行业地位其实一直没啥变化。有一年我参加一个相亲大会,遇到个大姐,她一看我资料,嘟噜了一句:“小伙子长这么帅,干嘛做这个?”我一度怀疑她是不是把我和前面那位KTV男公关的资料弄混了。

现在“营销”这词儿,已经由一个“中性词”,慢慢变成了“贬义词”。网上有一类洗稿蹭流量的账号,内容非常低劣,本来叫“抄袭号”或者“洗稿号”比较合适,但是不知道谁给取了个名字,叫“营销号”,导致现在提到“营销”,大家就是负面印象。

像我每篇文章都是原创,因为我自己是营销人,所以我的账号也被一些黑粉骂做“营销号”,搞得我心里很容易烦,准备改名叫吴易烦。如果有一天,小姐和男公关改命叫“营销女”和“营销男”,我们营销人就彻底没机会正名了。

这年头做营销真的太难了,除了容易被污名化,还在于特别容易背锅,跟隔壁老王差不多。

一个项目的成败,其实取决于很多东西。比如战略、产品、技术、售后,甚至是老板娘对第三者的容忍程度。

但是一旦业绩不佳,市场部首先是背锅的。代码写的好点差点,设计搞得好点坏点,前台胖点瘦点,老板都没那么在意,但是市场业绩一定不好,老板肯定气得跺脚(听懂掌声)。

特别是在中小型公司,很多老板也不是很懂营销,对市场部提要求,基本就跟写玄幻小说差不多:一千块的预算,要整出一千万的效果。哪怕自己是罗玉凤,也要求嫁给吴彦祖。

而且作为营销人,你还不能说做不到,你要做不到,老板就会甩几本书给你读:

《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把梳子卖给和尚》、《把壮阳药卖给猛男》。面对这种无礼的要求,你当然选择原谅。

除了上面说的两点,营销人之所以难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众口难调。

优秀的营销方案,往往都是很创新、前卫甚至有点极端的,就像明星博出位一样。宁愿丑得出众,也不要美得雷同。

但是你读过《乌合之众》这本书就知道,一旦涉及到群体决策,最终的结果都会趋于保守和中庸。举个例子,有一年我们市场部做一个产品的媒体发布会,讨论到如何设计媒体邀请函。科普一下,媒体邀请函在传播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如果设计得好,传播声量甚至会超过发布会本身,我当时主张做成酒店门缝塞进来的小卡片形式。

我觉得这种擦边球的形式很新颖,特别适合互联网传播,只要有一部分媒体晒出来,这事儿估计就在业内朋友圈爆了。但是我们内部一开会,情况一下就不一样了:

一会儿公关部的人跳出来说,这样可能会影响公司形象;

一会儿法务部的人跳出来说,这样搞有侵权风险;

一会儿设计师跳出来说小卡片不美观。这些人虽然眼界窄,但是管得宽。每一次妥协一点,我们方案就修改一次,邀请函就从最初的“找小姐的小卡片”变成了“找大姐的寻人启事”。

事后验证效果不佳,还得由我们市场部背锅。

作为营销人,当你摔倒的时候,只有马路会同情你。虽说失败是成功的妈妈,但若败得太多,最后也许就是妈妈桑了……

这还是我在甲方的情况,要是在乙方,难度更大。你在甲方嘛,还算是老板的亲儿子;你去了乙方,别说是亲儿子,可能连后妈都算不上,最多算奶妈。

像我创业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做乙方,为甲方提供公关和营销策划的服务。面对出钱的甲方爸爸,那话语权比在甲方时更低,很多时候劝不动。老板一个意见,老板娘一个意见,老板的小舅子一个意见,众口难调。我只能顺着拍两句马屁。想着:来都来了,不如磕两个头再走。

造成这一切的结果,我觉得核心原因还是大众对于“营销”认知度太低了。前面所说的污名化、背锅侠、众口难调的问题,都来自于此。

大家对于医生、律师、教师等职业的认同感都很高,但是说到“营销”,很多人不觉得这是个行业,是门科学,因而对专业人士缺乏尊重。

你如果是做技术的,你说啥大家都认,因为大家都听不太懂;但你是做营销的,这个认知门槛就很低,谁都能来插几句,有一次我们开营销会议,旁边正在捡矿泉水瓶的保洁大妈都能进来插两句话。

但是话说回来,营销虽难,但是也不能放弃。自己选的路,含着泪也要走完。我给各位营销人以及想要从事营销行业的朋友几个建议:

1

保持“兴趣”

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因为老子喜欢。

熟悉我的读者肯定知道:我一直坚持一个观念:兴趣是第一生产力。

包括很多笛友想要转行做营销,问我适不适合。你是是男是女,外向还是内向,0还是1.这些都不重要。

只要有兴趣,你肯定就适合;没兴趣,就不适合。有兴趣就能钻进去,没兴趣就只想摸鱼。

为什么所有机场的男安检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没有兴趣,每天都要摸上百个陌生男性的身体,能对工作产生兴趣吗?

2

去“大公司”

倒不是说大公司的人做营销要厉害一些,主要是因为营销这行没啥门槛,所以你需要想办法增加“门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大公司镀个金。再难喝的酒,装进高大上的瓶子,也能多卖两个钱。

有了大公司的经历,不管你是要跳槽,还是要创业,大家都还是比较认可你的。

像我在奇虎360负责智能硬件的营销,参与过的项目包括360随身wifi和360智键,都卖了几百万个;我在新浪微博工作的时候,负责旅游领域的运营工作,一个双十一做的话题曝光量就有几十亿次,像之前微博热炒的“青岛大虾”事件,就是我带团队在微博把话题炒起来的。

有了大公司的经历,基本上就能把自己和野路子的江湖人士区别开来,以后的路就好走了。

3

预期管理

创业公司做营销,有一个普遍的误区:总是想要四两拨千斤。

特别是互联网的初创公司,因为融资更容易,所以老板出现笨蛋的概率比传统行业还要大很多。他们经常会被诸如“黎万强不花一分钱,就把小米粉丝做到了百万”这样真实性存疑,又不具备可复制性的故事忽悠。

做营销不要老想着四两拨千斤,四两能拨个半斤就不错了。作为营销人,不仅要做好自己的预期管理,也要做好老板和客户的预期管理。

不要“过度承诺”,不要夸大营销的效果,不要把人家胃口吊起来,最后人家把裤子都脱了你就给他看个动画片。

4

创业和副业

打工的话,其实大部分时候很难体会到营销的乐趣,因为你只是商业机器里面的一颗螺丝钉。

但是创业或者做副业,你只要有一个小生意在,当你每次把东西营销出去,看到源源不断的现金进来,这种正反馈的刺激感是非常强烈的。这种感觉连最近出狱的窃格瓦拉都懂,所以他才会说:打工是不可能的 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

5

多跟年轻人混

营销之所以越来越难做,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渠道特别分散。光是卖货的话,按大类就分为实体店卖货、电商卖货、微商卖货、直播卖货,每个大类里面还可以细分出无数渠道,而且这些渠道还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

为什么叶茂中这样老一辈的营销人,在互联网时代有点玩不转了呢,主要就是老了,学习能力下降。昨天出个快手,今天出个抖音,明天出个视频号,老一辈连微信都没用熟,哪儿跟得上。

大家做营销的话,还是要多跟年轻人混,了解他们最近在听、在看、在玩什么。

一年前有个同行请教我这方面的问题,我就建议他多跟年轻人混,他应该是听进去了。最近我问他事业做得怎么样,他说受疫情影响,没啥起色,但是准备跟99年的小女友领证了。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530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