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个靠谱的写作系统

目前,我从事的工作是测评研发顾问。

日常工作是每天阅读各行各业的资料和社会热点新闻,然后整理资料和出题。

每天需要看不同行业的信息,我就会找信息并存在印象笔记里。

然而,信息是凌乱的,曾经散落在40+个笔记本里。

我只能靠检索去找笔记,却往往找不到,浪费了很多时间去找笔记。

更要命的是,这些笔记往往没有经过加工,很有可能是万字长文。

每次工作,我都得反复查找和看文章,浪费了很多时间。

正是因为工作中遇到这种效率偏低的情况,我看到印象笔记上推送的“第9期写作系统”课程才会在第一时间就下单。

一方面,重新规整印象笔记里的笔记本和标签的构成,让它显得更清爽,也方便我长期整理和使用各种信息。

另一方面,欢喜老师提到的写作系统这个概念非常吸引我。

出题工作本质上是每天要写3-5篇文章,对写作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看到知识卡片,我眼前一亮,每天看到的书、文章都编写成一张张知识卡片。

到出题时,我就将他们当做组块编写在一起,再进一步修改,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文章质量。

来了哪个行业或社会热点,就搜索相关主题的知识卡片,花半个多小时就能整理出一篇初稿。

私人google

(一)笔记本体系

原有笔记本未保留,比较混乱,一般根据最近要完成的项目和学科等设置。例如:毕业论文、心理咨询、金融投资、学习笔记、语言学习、案例。很零散,导致只能靠搜索来找资料,经常浪费很多时间去看。所以,我往往是有项目时会用一段时间印象笔记,项目结束就弃用印象笔记。结果是过去工作时的资料堆积在印象笔记里,没有变成我的写作资源。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会让工作的启动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

现在的笔记本体系是根据欢喜在课程教的方式去简化和命名笔记本。

目前比较混乱的是收集箱,因为有不同的来源,就还保留着原来的模式,如得到、微信和我的剪贴板等。

欢喜老师点评说:“收集箱是这样的,各种渠道的信息来源,只是需要抽时间做专门的整理”。

比较清晰的是「1-Create|创作」、「2-Project|项目」和「3-Archive|归档」。

「1-Create|创作」分为11-Cards、12-Writing和13-Mindnode。11-Cards里,每天用见感思行模板去编写1-2张知识卡片,打上标签和编辑好标题,成了知识银行和范例银行。12-Writing存了之前写的公众号文章,以后就是整合几张知识卡片来写成一篇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13-Mindnode还未启用,目前想的是以后每天用Mindnode做个十几分钟的头脑风暴再丢进去。

「2-Project|项目」里分了三个:21-晨夕笔记、22-见感思行和23-前程无忧。「21-晨夕笔记」是时间银行,存下了每天的想法、计划和反思等;「22-见感思行」是范例银行,把我看到的金句整理到模板里,结合自己的想法、思考,再仿写一段话。「23-前程无忧」里是日常工作的点滴,每周做一次整理,年终总结时再集中整理一次。

「3-Archive|归档」分为零碎归档、ex2019和「文档/程序/照片」。大部分内容整理后都会放在零碎归档里;ex2019里放的是过去六年的笔记,后续会进行较多的删改;「文档/程序/照片」是我之前犯的错,存了很多pdf、程序和照片,不知该怎么处理就先归类在这个笔记本里。

(二)标签体系

原先的标签是按照学科来写标签,要么就是看到文章时想到了啥就随意打上标签。

现在的标签是根据欢喜老师教的方式设了三大类:#100学习类、#200生活类和#300工作类。学习类又分为:-100阅读、-101写作和-110学科等11类标签,每一类里再细分至如“100-阅读-0读书笔记”和“110-学科-0心理学”等。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最后一层的“-0心理学”或“-0读书笔记”,以前会打成“心理学”或“读书笔记”。现在这种标签体系的优势在于我检索和添加标签的效率都会提升很多。毕竟,敲数字会比敲文字省时间和节省注意力资源。

在查标签和整理标签时,我可以看到同类标签收拢着,看起来简洁清爽,不会像以前那样看着就觉得烦。随着笔记数量增加,标签量也会持续增加,但可以丢进不同的类别里。

另外,标签体系可以分为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主题两种,熟悉的主题可以分成不同的要素,不熟悉的主题先搭思考框架,等我对该主题熟悉了再细分要素。

写作系统

(一)写作认知

写作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盯着空白的纸张或屏幕却无从下手。写作指南的作者总是告诉你,自己也有写不出来的时候,只要坚持写下去,早晚能够顺畅地写下去。哪怕你没什么想法,一天也要写上个几百字,就是所谓的练笔。受到此类说法的影响,我多次尝试每天写一篇文章,却都在几个月后自然而然地断了。

或许,问题不在我毅力不够或能力不行,而是这种方法太反人性。写作并不应当是一件痛苦的事,何必拿它来折磨自己。如果写不出来,那就先不写了呗。想想怎么能让写作变成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

回想起写作最爽的时刻就是心里确实有很多话想说,它就顺着指尖的敲击流淌在屏幕上。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只能是偶尔为之。或者,我对某个主题已经思考许久并有了较为清晰的逻辑,可能会写得更顺。

结合欢喜老师的课程,我觉得知识银行、时间银行和范例银行都是很好的素材库。每天整理几张知识卡片、写一写晨间笔记和仿写一段话,这都不是多么费劲的事情。在正式开始工作前,花45分钟时间写一写,正好可以启动写作状态。

(二)主题研究

读研三年,我只研究了“关系等级偏好”这一个主题,却并没有做出值得赞赏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在我那三年有非常强烈的知识焦虑,去学了很多别的东西。即便就在研究选题过程中,我也把精力分散在了神经科学、决策和两性关系等。

可以想见,精力如此分散只能是略懂皮毛却无法深入,停留在初学者的兴趣水平上,并不能支持我走得很远。还有一种专家的兴趣,需要我深入到一个领域之中,才能体会到一些很微妙的东西。这种微妙的东西会强烈地吸引我继续钻研,越钻研越感兴趣,越感兴趣就越会花时间去钻研。

要想突破目前学习和工作的困境,我可能得放下初学者的兴趣,沉入到某一个细分领域里去做主题研究。

结合目前的工作和个人兴趣,我选择做商业案例分析的主题研究。

基础框架来源于「张潇雨的商业案例分析课」,先精学课程,再把他每一个案例背后用到的书籍都拿来研读,换一个视角重新编写案例,可以变成“案例分析题本”,其他类型的题本也可以从中找到思路和素材。

(三)见感思行:范例银行+知识银行

我缺乏虚构写作方面的实践,也没有用“见感思行”模板仿写过。

直接引用欢喜老师的话:「当你研习一流作家的行文结构时,你会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好文字,好的表达技巧是什么样的,文字中打动你的点是什么,这样刻意练习后,用在自己的文字中,你的文字整体水平会提升一个档次,你会建立对好文字的掌控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你会越写越好。」

我主要干的是非虚构写作,需要收集资料,再创作成知识卡片,逐渐形成知识银行。

知识银行就是把读过的书和收集的信息,用「见感思行」加工一遍,就变成我的知识净资产,然后存储在专属的笔记本(11-Cards)里。

「见感思行」是一套思维框架,是一个从客观→主观→思考→行动的过程,可以直接套用课程配套的模板编写就好。

(四)晨夕日记:时间银行

第一周晨夕日记写的就是日记,写的是当天最烦恼的事情。写出来后,感觉思路清楚点,情绪也没有那么烦躁。但是,这种日记式的晨夕日记非常容易中断。写着写着就放弃了。

我还是参考欢喜老师的建议:固定使用一个晨夕日记模板;把 woop 思维构建在晨夕日记里面;通过日期+关键词优化每一条晨夕日记,打上年月标签来管理晨夕日记。

WOOP :W(Wish愿望,罗列你的当日事件)→O(Outcome结果,完成事件后带来的美好结果是什么)→O(Obstacle障碍,你会遇到哪些障碍)→P(Plan计划,遇到障碍你应该如何做)。

写一篇晨夕日记,大概就是5-10分钟,它可以启动当天的工作状态,也可以让过往的每一天都清晰可见。

综上,这门课程帮助我开始搭建私人google和写作系统。

用印象笔记来搭建私人Google和写作系统,也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不会停留在当前的岗位,需要考虑工作同时能够收获些什么。

既需要完成当前的工作,也需要继续发掘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从而在工作本身的价值和未来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近几年,我可能先试着往专家条线努力,成为一名专才,刻意练习写作、演讲和沟通等技能,一步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升职业技能,再转变职业角色。

这些都得走一步看一步,每年做一次回顾再做出相应的调整。

到年终回顾时,晨夕日记就会是非常好的资源,能够看到当时的想法,无需再费劲回想过去。

长期来看,我需要以写作、演讲和咨询为生。

这些工作都需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并整理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件事不是一两年能做好的,可能得五年、十年才能初见成效。

我们通常高估一年能做到的事情,而低估十年能做成的事。

不怕时间花得长,就怕自己又半途而废。

找一个好的工具,用更高效、轻松的方式做,方才能变成日常的习惯,而不会轻易放弃。

我也不急着做成啥事,就慢慢搭建知识体系和打造写作系统。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525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