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条新闻——山东一女子撸了900次航空延误险,5年获利300万。
当时我就震惊了!

果然行行出人才,任何一行做精了,都是能赚大钱的,撸羊毛也能撸到这个境界!

但结果却是她被保险公司告上了法庭,原因是——恶意骗保。
那么问题来了,撸羊毛,犯法么?

01
她是如何撸羊毛的?
①掌握信息差
首先她曾经在航空服务类工作过,有办法提前获取到航班取消或延误的消息,能及时掌握信息差,是她撸羊毛的关键一步。
这一点跟大多数撸羊毛的人一样,撸羊毛,本质上就是打信息差,谁先知道,谁就能先获利。
所以她可以大概率选中那些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再去查该航班的行程里有没有极端天气。
她自己并不会去坐飞机,而是时刻关注航班动态,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尽量减少损失。
购买一份保险的保费大概是40元左右,保险公司因飞机延误而赔付的金额在400-2000不等。
从亲朋好友那里弄来20个身份证与护照,每一个身份可以购买30-40份延误险。
从2015年至今,她共操作近900次,获得理赔金近300万元。
整个流程就是这样,撸羊毛而已,并没有什么太高端的操作,而且也是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但规则是规则,法律是法律,不是一两句话能划清界限的。
这个事到现在还有很大争议,毕竟撸羊毛这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参与过。
很多时候商家故意把商品伪装成羊毛,让你来撸,以此来获得客流量。
可能不是直接获得现金,类似于领个话费,捡个便宜等等,实际上商家通过其他途径,照样赚的盆满钵满。
我们被商家套路的时候,很少有人喊商家欺骗消费者;消费者找到了商家的漏洞,就构成了诈骗。
@栏仔仔:最多也就是利用信息差,投机倒把,说保险诈骗感觉够不上啊。
@元宝的快乐生活:学了四年法律我思考了半天,真的觉得无法定罪。她的行为没有虚构捏造事实,保险公司也没有陷入错误认识,何来“骗”?最多盗用了亲戚朋友的信息购买了机票,也只能说是违法构不成犯罪。她的行为的确不值得提倡,说到底我国的保险法规仍有不足之处,有漏洞可钻。
@天天喝了没:跟庄家对赌,庄家输了想赖账,还把人抓起来。
@牛油火锅只吃肉:薅羊毛拿保险公司钱就是有罪了?保险公司天天薅顾客羊毛也没定个罪?真奇葩。
我查了半天,也没有确定的结论,仍然处于讨论阶段,既有说构成诈骗的,也有说不构成诈骗的。
“若当事人确实购买了机票,然后进行了正常的投保,而航班也真的是因为天气原因延误,则不构成保险诈骗。”
“此次利用延误险漏洞薅羊毛的争议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最终可能会促使行业更为规范,这也是此事件最大的社会意义。”
“从刑事角度来看,本案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核心在于,一是保险公司支付延误险赔偿金是否以投保人(旅客)实际搭乘航班完成飞行为条件;二是李某是否虚构了这部分关键的实际搭乘航班飞行的信息证据。”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无分对错,只看利益。站在不同立场,一定会有不同的观点。
王叔查资料得知,撸“航班延误险”羊毛的案例并不是第一起。
2019年12月17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就处理了一场这样的案件。
牛某与孙某,利用航空延误险系统漏洞,反复申请理赔款,共计227200元。
法院认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被害单位财产,二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应予刑罚惩处。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人牛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六万元。被告人孙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看来撸羊毛是有风险的,见好就收。小撸怡情,强撸灰飞烟灭。
作者:王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