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们”还能“造”多久

上周,换脸软件zao一夜之间霸屏了一哥的微信。「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这话说的一哥都心动了。

于是一哥也精心打扮了一番,拍了几张精致勾魂的自拍,正打算上传玩玩的时候,关于ZAO的一大波负面信息却接踵而至。

怎么回事?

ZAO用户协议事件始末

“ZAO们”还能“造”多久
“ZAO们”还能“造”多久
 8月30日,AI换脸软件ZAO疯狂刷屏 

 病毒式迅速传播,一夜爆红 

“ZAO们”还能“造”多久
8月31日,其用户协议被质疑存在

隐私泄露风险等网络安全问题;

ZAO的微信分享链接被停止访问

“ZAO们”还能“造”多久
9月1日,隐私安全问题引发全网焦虑,ZAO修改了部分争议内容

 9月2日,舆论持续发酵 

 ZAO软件评分暴跌

“ZAO们”还能“造”多久
9月3日,工信部约谈ZAO所属的陌陌公司

“ZAO们”还能“造”多久
当日下午

ZAO运营团队针对被工信部

约谈问询一事做出回应

“ZAO们”还能“造”多久
“ZAO们”还能“造”多久
日前,随着ZAO更新用户协议,这场隐私信息安全风波算是告一段落。然而,就像身边很多朋友一样,一哥内心的担忧似乎仍未平息。

对于这次事件中暴露的问题,一哥认为还是有必要拿出来跟大家讨论一下。

“ZAO们”还能“造”多久
是“考虑不周”,还是“ZAO们”还能“造”多久

用户协议在网上引发众怒,舆论态度从一开始的质疑、担忧很快演变为恐慌。ZAO的运营团队也很快站出来回应。

面对网民提出的质疑,ZAO两次回应都将问题的原因落在“考虑不周”上。

“ZAO们”还能“造”多久
“ZAO们”还能“造”多久
什么地方“考虑不周”?有多“不周”?一哥先跟大家回顾一下ZAO原始用户协议中最受争议的两条。

“ZAO们”还能“造”多久
「完全免费」「不可撤销」

「永久」「可转授权」「可再许可」

这一连串的关键词,每个都在挑动读者的神经。如此明目张胆地提出“霸道条款”,说是团队考虑不周,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这样敷衍的态度,也难怪网友不买账,更有媒体直指ZAO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ZAO们”还能“造”多久
而事实上,“装糊涂”的又何止ZAO一个。9月6日,广东警方曝光42款存在违规行为APP。

监测显示,「西瓜视频」「贝壳找房」「芒果TV」等42款APP,存在超范围收集用户信息行为,以及无用户协议、隐私政策或未说明业务逻辑、权限与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用途等突出安全问题。

“ZAO们”还能“造”多久
“ZAO们”还能“造”多久
很多网友都不清楚自己手机里的应用程序

收集个人信息的用途和目的

看到这里,一哥不禁想问,这些违规行为难道都是运营团队的一时疏忽吗?

App对用户的个人信息为所欲为,有关协议、说明形同虚设,莫非都是“考虑不周”?是什么给了“ZAO们”集体“考虑不周”的胆量?

“ZAO们”还能“造”多久
用户协议沦为安装流程“ZAO们”还能“造”多久

为什么App敢堂而皇之地将“流氓条款”放在用户协议里、在隐私政策中有所隐瞒?因为他们算准了大部分用户不会仔细阅读这些内容,甚至都不会打开浏览。

以这次事件为例,在舆论爆发前,很多用户虽然对AI换脸心存疑虑,但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用户协议上写了什么。

而根据一哥平时对小伙伴们的观察,似乎大家都没有阅读协议的耐性和习惯。在很多人眼里,软件安装的流程就是:跳过 > 跳过 > 同意 同意 全部同意 > 下一步 > 完成。

「我已阅读×××××」

「已仔细浏览×××××」

「本人同意×××××」

「我知道了」

「允许授权×××××」

……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消费者本来就应该主动了解协议内容,否则就是维权意识薄弱的体现。

但向来苦口婆心劝人谨慎的一哥,今天却想替“懒惰的”用户们说句话。

“ZAO们”还能“造”多久
“ZAO们”还能“造”多久
“ZAO们”还能“造”多久
“ZAO们”还能“造”多久
“ZAO们”还能“造”多久
用户协议长什么样相信大家都见过,通常具备四个特征:长篇、小字、密距和看不懂。像一哥这种眼神不好的,还要专门把老花镜戴上也没什么用。

有些良心厂商会在里面给用户划重点,不过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就是 加粗、黑体、下划线。至于内容,该看不懂的还是看不懂。

面对这样一份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协议,试问谁会真的一字一句去看去读。就算读了,又有几个人能完全理解里面陌生的专业词句?

我太难了

“ZAO们”还能“造”多久
显然,运营方甩出这样的文字告知,用户看完了也完全get不到重点,所以干脆不看。与其说是双方达成的协议,不如说是开发者和运营团队向用户展示的免责声明。

一哥认为,若是有心向用户明确授权,运营方完全可以通过更简单的方式、用用户看得懂的话语说明自己信息收集的需求。

“ZAO们”还能“造”多久
更新后的ZAO添加了隐私解释提示窗口

讲解了App实际使用的信息

“ZAO们”还能“造”多久
个人信息规范取用,任重道远“ZAO们”还能“造”多久

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截止今年6月份,中国网民人均安装App总量多达56款。可以说现在我们使用手机,已经完全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应用程序。

事实上,App需要通过收集用户信息提供服务无可厚非。收集的信息越多,用户可能享受的服务类型就越丰富,但与此同时,用户信息的安全性也有所下降。

今年8月,《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草案)》正式发布,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草案中提出了「最少信息」和「最小权限范围」两个概念。即只收集保障某一服务类型正常运行所必需的个人信息、获取保障某一服务类型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最少系统权限。

「两个最」防止了App以运营为名对用户的个人信息“一网打尽”。在这个最低基础上,App可以针对其他服务的技术需要,向用户提出收集个人信息的需求,但给不给、给多少,用户自己说了算。

“ZAO们”还能“造”多久
只有在取得用户授权后

第三方才能通过微信获取用户信息

此外,如果还有哪个任性的App想要收集的信息不可撤销、永久保留,不可能了。

草案明确指出,当用户退出某服务类型后,App应终止该服务类型收集个人信息的活动,并对仅用于该服务的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或匿名化处理。也就是说,用户的信息可以“被记住”,也有权“被遗忘”。

“ZAO们”还能“造”多久
最后“ZAO们”还能“造”多久

对于这些新规,一哥举双手支持,也期待相关规定尽快落地,保护用户在虚拟空间的隐私安全,也让无度收集个人信息的App不再任性。

不说了,一哥要去换脸了。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3839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