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有惰性爱拖延,如何提高对时间的感知力

为什么会对时间的流逝有错觉?

要让各种时间管理的方法起到作用,还有一个根本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为什么我们对时间产生错觉,觉得有时候时间过得快?有时候时间过得慢?就是因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力不准。

时间的感知力包含短期的和长期的。短期的时间感知力,指的是能否准确地体会到时间流逝了多少?能否相对准确地预估自己在某件事情上要花的时间?能准确的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是准确预估某件事所花时间的前提。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种能力是需要通过训练来的得到的。

因为我们人对时间的感知很容易进入主观判断,我们做喜欢的事情感觉时间过得快,做不喜欢的工作感觉时间过得慢。白驹过隙还是度日如年,都是我们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觉。而客观的时间就是“钟表时间”。

加上我们特别喜欢围绕一件事进行时间判断,而不是按照客观时间。比如,我们喜欢说:做完这件事,我就去做另外一件事。而不是说,三十分钟后,我要去做另外一件事。并且其中我们围绕一件事需要多少时间完成也是很主观的,所以就有了内心主观时间和客观的钟表时间的而不同。

少部分人可能很幸运,两者能够无缝对接。但如果一个人两者相差挺大,还不愿意面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容易挣扎导致拖延。

如何来训练时间短期的感知力呢?

一、装上定时器

1、精准记录时间,每日回顾。

之前也提到过。那同样在“非计划日程表”中,也可以用“事件+花费时间”的形式上详细记录所花时间,并且需要精确到分。此方法需要坚持,一周,一个月,一年甚至更久。——此方法源自苏联一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他就是这样训练的。他对时间能精准预估到分。

2、有意识地给自己的任务限定时间。

大多数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是从开始到做完为止,这样往往不知道这件事到底做了多久,而且也容易导致拖延的习惯。

其实从上次讲到要记录一件事需要花多少时间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去记录了一下,几次下来发现,我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最少要完整的1小时,然后编辑整理检查要20分钟。那今天看到这个方法,我就开始限定自己1个小时内完成这篇文章,我在手机闹钟设置了一个50分钟的闹钟,预留最后10分钟,万一自己还没完成,提醒自己看看能否加速。如果1个小时内没完成,那我再设置一个20分钟的闹钟。直到做完,我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最后到底花了多长的时间。多记录几次,自己对这件事的时间预估就会越来越准确了。(实际上写写完花了55分钟,编辑找图花了20分钟,在第10分钟的时候,听到宝宝在外面哭得厉害,我就起身去抱他,直到1个多小时候,才再次打开电脑,花10分钟收尾)

津巴多六维时间观

二、新概念:利用津巴多的六维时间观,建立长期的时间感知力。真正成为时间管理的主人。

这里的长期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把时间观分成了六个维度,根据津巴多等人的研究,认为每个人的时间观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这这六种时间观混合而成。下表中消极和过于积极都不太好。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就看以下六种观念,你更倾向于哪个?

做事有惰性爱拖延,如何提高对时间的感知力

举个例子:

老公跟我说,今天早点来店里。

而经常迟到的我会很自然地想:“以往这样要求的时候我也有迟到过,迟到了又被骂,这次肯定也是这样,放弃吧”(过去消极时间观)

如果我是这样想:“早到干嘛呢?最近客人又不多,去早了根本没什么用。”(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

如果我是一个不爱迟到,有效率人,我可能这样想:“我以往去得早一点的时候,有些早到的客人还会能感受到更快更好的服务,客人服务好了,也喜欢常来,老公需要的时候我还是早点去吧”(过去积极时间观)

如果我这样想: 好呀,说不定我去早了能看到一些新人新事,而且早到店还能避免我睡懒觉,早晨走在安静的小区内感觉也蛮好 。(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

如果我这样想:“嗯,那我今天晚上要早点睡,明天早上才能保证起得来,现在就要把晚上的一些事情提前做了才好” (未来时间观)

原来是这样的,每一种时间观都会对我们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产生影响。所以想从最根本的角度上拒绝拖延症,就要建立良好的时间观。要多培养自己更重视过去积极时间观,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和未来时间观。超未来时间观一般是宗教信仰的人才会有,因为讲的是来生。它和过去消极时间观和当下宿命主义时间观,并非一无是处,可以帮助我们吸取教训,坦然面对失败,缓解压力等。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找到六种时间观的平衡和偏重。

PS:津巴多时间知觉量表,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找来测量一下自己的时间观导向。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374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