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160加工网(义乌加工网)

2019-04-16 10:1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胡敏霞

前不久,婺城区妇联召开来料加工工作总结表彰会,大会表彰了2018年来料加工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据了解,婺城区来料加工业起步于2000年左右,自起步以来,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来料加工工作,专门成立了来料加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在义乌设立来料加工联络处、表彰奖励、出台扶持奖补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帮助经纪人(尤其是山区经纪人)做大做强。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有来料加工经纪人421名,加工人员8485人,年发放加工费2.4亿元,已经形成了加工渠道不断拓宽、加工形式灵活多样、加工队伍有新变化、收入稳定增长、促进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良好发展态势。

婺城做大来料加工业 让百姓在家门口念好“致富经”

白龙桥叶店村:村民家门口的“致富窗”

走进白龙桥镇叶店村,一块块显眼的招聘牌摆在村子的道路口,“招聘缝纫工5名。”“招聘数名包装工。”……一个个火热的招聘信息背后是该村来料加工业的蓬勃发展。

2006年开始,叶店村在全村范围内开始了旧村改造,拆旧房建新楼。得益于旧村改造,原本低矮的农房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小洋房,狭窄的村中道路也变得宽敞平整。旧村改造提升了村庄环境,也让该村的来料加工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今,走在村里,房前屋后都能看到来料加工点。

亿美箱包是叶店村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来料加工点。采访当天,笔者走进这家来料加工点,只见工人们各司其职,认真地做着手里的活儿,缝纫、裁剪、整理、打包……“现在每天的订单量都很多,工人们都忙不过来,所以,经常要招聘一些村上的闲散妇女来帮忙。”该来料加工点的负责人说道。

65岁的陈桂云就是其中一位,她告诉记者,自己年纪大了,平常在家偶尔要帮忙带一下孙子,没事的时候就会来这里做点“零工”赚几块零花钱。

据了解,来料加工业的发展,有力地解决了村中的一大批闲置劳动力,让很多妇女在家门口就能上班。38岁的叶燕是叶店村人,一直以来,她的右腿行动不便,还会经常发生抽搐现象。家里人为了她的安全,一直都没有让她出去工作。“她的病,一直都靠药物来治疗,每个月光医药费都要花四五百块钱。”叶燕的父亲叶宝宜告诉记者。

叶店村妇联主席季丽环得知叶燕的情况后,立即帮助叶燕寻找合适的来料加工点,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季丽环得知彩虹爱心家园是一家专门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的来料加工点,工作内容只是进行儿童玩具包装,简单并且容易上手,因此来这里上班的都是些残障人士。在季丽环的牵线搭桥下,叶燕算是找到了一份工作,在爸妈的帮助下,一个月也能赚400多块钱,“这样一来,她自己的医药费算是有了着落,也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叶宝宜说。

“叮……叮……”采访中,季丽环手机里的微信提示音不断响起,她拿起手机一看,说:“这是我们叶店村的来料加工管理群里的消息。”她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来料加工点越来越多,为了方便管理,村里就通过“互联网+”组建了这么一个微信群,“有什么事情只要在群里喊一声,就会有人员作出回应。”除了线上管理,线下,村妇联也时常会把政策、消防安全等免费送上门,让来料加工点的业主尽享政府的贴心服务。也正因为这贴心的服务,让叶店的来料加工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我们村有来料加工点46家。今年一季度发放来料加工费有1060万元,来料加工已经成为了我们村的一大经济支柱。”季丽环说。

婺城做大来料加工业 让百姓在家门口念好“致富经”

新狮街道车头社区:外来务工者的“谋生路”

“嗡,嗡,嗡……”4月9日,笔者走进位于新狮街道车头社区的一个来料加工点,这个90多平方米的简单“小作坊”里,有十几位缝纫工正在埋头认真地作业,脚踩缝纫机,手麻利地转动着布料,不一会儿,一条裤子的成品就完工了。

21岁的年轻小伙陈洁是这家来料加工点的负责人。三年前,陈洁在妈妈张萍的支持下开起了这个来料加工点,专门做裤子。三年下来,这个看似不大的来料加工点每年的销量都在逐年递增。“我来金华已经有十几年了,刚开始是在服装厂里上班,后来,儿子说要开来料加工点,我们就自己干了。”张萍告诉笔者,“金华的环境好,很适合创业发展。”

据了解,车头社区是新狮街道的村改居社区,属于城乡接合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良好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居住生活、工作。“我们社区共有4000多人,其中,外来人口就有3000多人。”车头社区妇联主席高英见说。

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一方面,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富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众多的外来人口,如何管理便成了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婺城区妇联积极鼓励村、社开办来料加工点,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以解决妇女的就业问题。这两年,车头社区积极响应区妇联号召,积极开办来料加工点,目前,该社区已经在辖区范围内办了8个加工点,让148名妇女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就业机会。去年一年,8个加工点共发放加工费481.5万元,加工人员人均收入超过2000余元。“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一个月下来,也能赚到3000来块钱的工资,赚钱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孩子,真是一举两得。”来自安徽的陈严严说道,两年前,自己跟着老公从老家来到金华。到金华以后,老公就在厂里上班,因为自己要照顾小孩,就在家附近的来料加工点挣点小钱。“对我们外来务工的妇女来说,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陈严严说。

这两年,随着来料加工点的不断增多,为了更好地助推辖区内的来料加工点发展,车头社区妇联也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定期组织来料加工负责人进行消防安全培训,上门宣传相关优惠政策,让来料加工点的负责人第一时间能够享受到政策所带来的“红利”。

“其实,对于我们工作来说,最难的还是消防安全管理问题。”高英见说,许多来料加工点在生产管理上并不是很规范,一间出租屋,放几台机器就成了来料加工点,所以消防安全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每天,社区的网格员就会到各个来料加工点巡查,叮嘱负责人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每个月,高英见都会到各个来料加工点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并让每一位来料加工点的负责人填写一张《来料加工消防安全检查及基本情况表》,“消防安全是基础,基础打好了,才谈得上发展。”

婺城做大来料加工业 让百姓在家门口念好“致富经”

经纪人熊细林:发展自主品牌的『引路人』

在乾西乡湖头村创业路1号,有一家名为“金华市骑士旅游用品”有限公司。走进公司里,车间几条生产线正开足了马力加快生产,“现在我们进入了生产旺季,每月的订单量都很大,所以,你看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进行生产。”说这话的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熊细林。

其实,熊细林所创办的这家公司是乾西乡规模最大的一个来料加工点,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以生产户外旅游用品为主,涉及背心、手套、背包等多个产品种类,远销中东、北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国家,去年一年,共发放来料加工费196万元。

公司发展到今天,是熊细林没有想到的。他回忆道,十几年前,自己从江西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金华发展,靠理发这一手艺混口饭吃。2005年,在妻子的建议下,开始涉足来料加工行业,“当时就我们夫妻两个人自己做,从设计、裁剪再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很是辛苦。”但好在夫妻二人齐心,再加上诚信经营,来料加工生意还算不错。2008年,熊细林注册成立了“金华市骑士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公司从最初的2个人发展到现在50多个工人,一年营业额达到400多万元。

熊细林坦言,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婺城区妇联以及乾西乡政府的帮助。2008年,当时,熊细林想壮大企业规模,但过去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他却在找场地时犯了难,要去哪里找面积大、租金便宜、交通便利的场地呢?正当他犯难的时候,乾西乡妇联了解情况后,立马帮他寻找合适的场地。在乾西乡妇联的帮助下,很快,场地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在婺城发展的这几年,我深深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与帮助。”据了解,为了帮助像熊细林这样的来料加工企业发展壮大,这几年,婺城区专门成立了来料加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在义乌设立来料加工联络处、表彰奖励、出台扶持奖补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帮助经纪人(尤其是山区经纪人)做大做强,同时,区妇联还通过组织经纪人开展培训,参加义博会、广交会等形式拓宽经纪人接单渠道。 “我已经连续参加了三届义博会,通过义博会让我们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走得更远了。”熊细林高兴地说,“接下来,我会继续专注于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做大做强。”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588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