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职责)

在中国共产党的诸多领导人之中,有这样一位独特的人物。他在党的许多重要历史阶段都并非站在第一线,比如井冈山根据地的保卫和建设、红军长征中的突破重围。除此之外,他也并不像许多开国将帅那样有着赫赫军功。可以说,他的资历要比他的同代人要低出许多。

但就是这样一位并不广为知名的人物却深受毛主席等领导人的器重,他就是王任重。曾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王任重: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王任重

一、主席的挚友

政治领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抛开国家领袖的身份,毛主席也是志趣颇多,文采飞扬之人。

有人说政治家看起来高高在上,其实他们内心也有孤独的一面。政治生活向来都是充斥复杂的人心与斗争,所以政治家更加渴望能够拥有志同道合且能够表达真情实感的朋友。对于毛主席来说,王任重就是这样一位挚友。

王任重: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王任重的资历并不突出,直到1937年来到延安,他才真正走进了中央的政治生活。王任重从儿时起就坚信苦难的日子终会过去,并表达了想要到延安追随着党,跟着毛主席搞革命事业,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1953年2月,毛主席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首次南巡,途径湖北重镇汉口时遇到了王任重,当时王任重就任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给毛主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每当毛主席莅临湖北,与王任重的交谈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王任重: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特别是他在1954年武汉爆发的洪水灾害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赞扬。

这种政治人物之间的良性互动的确是难得可贵。更为可贵的是,王任重在毛主席面前也可以做到畅所欲言,谈到投机之处和气氛融洽之时,二人都会由衷欢笑。

毛主席和王任重也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文艺和体育都有涉及,特别是游泳成了二人共同热爱的体育运动。

毛主席早年便有着泅渡长江的佳话,直到晚年高龄,毛主席仍继续坚持这项自己无比热爱的运动。十年间,毛主席大多数都是在湖北境内跳入长江游泳,而王任重几乎每一次都成为陪游之友。

在党的干部中,能与毛主席在山林绿水间畅游谈心的人,也仅有王任重一人。由此可见,毛主席对王任重与其说是器重,不如说是能够在与王任重的交流中感受到一丝普通人的快乐。繁重紧张的政治工作之余,毛主席私人的文化生活总是少不了王任重的身影。

王任重: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当然,王任重并非仅仅是与毛主席意气相投。毛主席,周总理,邓子恢等党的领导人对王任重的肯定是一致的。因为他的确做到了政治觉悟坚定,办事精明干练,这在他就任武汉市委第一书记期间就充分体现。

特别是他在1954年武汉爆发的洪水灾害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赞扬。

王任重: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二、严酷的考验

1954年,长江流域爆发了特大洪水,灾情蔓延到枝江以下1800公里的河段。加上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持续了50天左右,这又助长了洪水的迅猛之势。长江水位也突破了历年水位的最高纪录,位于长江流域地理要冲的湖北首当其冲,成为灾情最严重的地区。

这对于时任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的王任重来说无疑是一次严酷的考验。

江河治理问题是中国几千年来的难题。建国初期,党中央便在长江荆江流域启动分洪工程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荆江分洪工程于1952年春末开始动工,第一期主体工程仅用了75天就宣告完成。这为之后长江洪灾的治理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技术基础。

但工程的竣工却引发了党中央内部的争论。有人认为这项工程并无用处,在灾害发生时也不适合通过开闸的方式缓解灾情。1954年长江流域的全面洪灾成为了荆江分洪工程的试金石。

王任重: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关于是否开闸分洪,武汉党委和防汛总指挥部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是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反对开闸,另一派是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认为应当立即开闸分红。双方争执无果之时,邓子恢向武汉方面传达了中央同意开闸分洪的意见。

长江灾情持续到7月达到了最高点,洪水几乎与堤坝平齐,其浪头时而翻过堤坝,冲击田野低洼之处,江汉堤坝两岸成为当时最危险的地方。从7月开始,荆江分洪工程共开闸三次,泄洪总量达到约122亿立方米,几乎将所有的分洪区和蓄洪区填满,甚至是超过饱和。

在王任重的得当指挥下,分洪区和蓄洪区民众的撤离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使荆江所有的分洪区无一人死亡。

王任重: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荆江分洪工程的启用保障了荆江两岸和江汉大堤的安全,也降低了洪水对武汉的威胁。随着洪灾形势的缓和,王任重便将重心放在移民的安置问题上。

由于分洪区已经蓄积洪水,农民不便回到原地耕种。于是王任重便下令在分洪区内建造安全区,即使移民迁回原地也可以保障耕作安全,待洪水完全消退后再陆续重建。这在洪灾逐渐消退的过渡期间发挥了有效的应急作用。

武汉向来便是洪灾频繁之地,历史上便有无数次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的悲惨教训。距离1954年最近的一次便是1931年的长江洪灾。

虽然规模比此次要小很多,但是破坏力却非常惊人,近3000万人口受灾,死亡人数也达到了约15万人,时间持续130余天,为武汉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痕。而1954年的洪灾在王任重的多方统筹下以极小的代价成功平息了灾情。

王任重: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武汉得以保全,毛主席也题词祝贺,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洪水。此后,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时也曾向中国请教武汉防洪的经验,得知全国上下一心无偿支援武汉抗洪救灾,尼赫鲁也深感钦佩。

由于王任重在武汉抗洪中做出卓越的贡献,1954年,王任重也由武汉市委书记升为湖北省委第一书记。

武汉抗洪是王任重一生中的光辉之笔,从他初到湖北就面临这样一次严酷的考验,而他也不负众望,为党中央和湖北人民呈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979年,王任重被调到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又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但他仍然心系湖北这片他曾战斗过的土地。

王任重: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三、荆楚的英才

王任重被调往北京后,主管国家农业事务。在此期间,他格外注重湖北武钢的一米七轧机工程和三峡工程,这些都是毛主席生前所寄予厚望的项目。

一米七轧机工程是由毛泽东和周总理批准引进到湖北武钢的重工项目,这一项目于1981年正式验收合格并宣布投产,使武钢成为当时国内钢铁行业的领军者,有助于改善我国钢材一度过于依赖外国进口的困境。

后来王任重做出关于武钢发展的汇报时,他还力主加快改革步伐,赋予武钢进出口权,打开武钢的市场,使武钢走向世界。

王任重: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三峡工程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1954年长江防洪的经历使王任重将三峡工程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长江洪灾平息后,王任重始终关注着长江流域的治理问题,对水利工程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后来湖北省的水利规划方案就是在王任重的领导下制定出来的。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王任重坚信治理长江水患的根本之措正是在于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但三峡工程最初的推进并不顺利。

当年施工队伍准备在三峡破土动工之时,全国政协却传来了反对的声音。当时有167位政协委员提出了慎重考虑三峡工程的延缓性议案。为此,中央决定成立了一个协调小组重新论证三峡工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问题。

作为四人协调小组成员之一的王任重并不反对关于三峡工程的异议,也不反对进一步的论证,但久拖不决是不行的。他强调如果一直犹豫不决,那么1954年的洪灾的悲剧可能会再度上演,为了长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三峡工程应当尽快上马。

在王任重的努力下,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工作也顺利进行完毕,这为中央就三峡问题做出最终决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最终,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通过了可行性报告。关于三峡工程动工前的争议至此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这项伟大工程的破土之时。

王任重: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王任重为了三峡工程竭尽心力,耗费心血,为了三峡工程能够推进下去,他多次前往湖北宜昌视察,以老迈之身不遗余力地为三峡工程造势宣传,一再地向中央建议尽快动工修建。超负荷的工作使呕心沥血的王任重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弥留之际,王任重并没有因三峡工程项目尚未得到正式批准而表现出焦躁和抱怨,他反而认同常委和委员们对三峡工程的反复酝酿,让正反两方都能充分发表意见,毕竟这是关乎全国人民前途的大事,任何人都有自由提出想法的权利。

1992年,王任重因心脏病与世长辞。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就正式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为了三峡工程奔波十余年的王任重最终没有能看到议案通过的一天。他在遗书中要求将自己的骨灰埋在三峡工程的坝址。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完工。

王任重: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王任重将他的后半生献给了湖北这片热土,从抗洪救灾,到筹建武钢,再到三峡工程,每一件功绩都令人敬仰。

长江三峡是王任重最浓墨重彩的一页,虽然他为了三峡工程的尽快动工就用了七年的时间,直到逝世也未能见到它破土之日,但他从未因此而丧失理性,反而是务实地接受各方对三峡工程的论证和质疑,这种务实与民主的精神更是他令人称道的品质。

武汉是一座多灾多难的城市,它在历史上饱受天灾,历经沉浮;武汉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无数次灾难面前不屈不挠。

即使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恐怖肆虐中,武汉人民团结一心,坚挺到拨云见日之时,他们继承了王任重在湖北留下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万众一心,艰苦奋斗。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561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