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什么意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王是什么意思)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太史公记载的陈胜起事时与人交谈的话语。

陈胜其本意最初大致是: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天生就是好命、贵种吗?结合当时他起义的情况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陈胜主要是想通过这些话语来刺激人民的气愤共同对抗当时秦朝的残暴统治。

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印度种姓制度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按照当时法律,如果不能按时到底也是一死,陈胜与吴广商量之后,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起义最终失败,但此次农民起义意义十分重大,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之后,各地纷纷爆发了起义,极大地动摇秦王朝的统治,为后续推翻秦朝统治奠定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或许在如今看来稀松平常,但是在当时看来却是十分不寻常,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此时中国大多数平民虽然不再是奴隶,但是他们仍然受封建统治者无情的压迫,当时中国人口在2500万至3000万之间(前210年),但是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在当时生产效率较低的情况下,这样一件十分耗损人力国力的浩大工程,许多人去修长城或许有去无回,终于秦朝的激进举措引起了巨大的民愤,不甘于被压迫的中国底层农民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这句话在历史进程不断演变,在中国历史上,伴随着不甘于被压迫的中国人两千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印度种姓制度

但是与中国相邻的印度,时至二十一世纪,许多人仍然被种姓制度影响,在印度前,印度底层人民更是饱受其苦,有人不禁会问,印度人民为何不反抗?

所谓印度种姓制度,是指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几千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印度种姓制度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来到了古印度,经过几轮征战他们战胜了古印度土著,成为了印度次大陆新王。相比中亚这里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于是雅利安人开始了殖民印度土著的计划,他们利用带来的“吠陀教”,与当地文化逐渐融合,其核心就是种姓制度。婆罗门,负责掌控宗教,主要成员是雅利安贵族、僧侣,刹帝利,是婆罗门的护法,掌控着军事、行政大权,吠舍,他们大多是雅利安平民,主要从事工、商、渔、牧等行业,首陀罗,大部分是被征服的土著,是雅利安人的奴隶,除此之外,最底层的人则是贱民,甚至没有资格拥有种姓。种姓制度的可怕之处不仅仅在于划分阶级,而在于它是一种世袭的制度,生而为奴,世代为奴。

其实古印度人民是有过反抗的,佛教是当时反婆罗门教思潮中的主要代表,代表势力逐渐强大的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工商业主的利益,这些新兴的社会势力对婆罗门的专横腐败和各种特权深感不满,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和大量杀生献祭深恶痛绝,佛教是在婆罗门与刹帝利之间的势力斗争中诞生的,但是这仅仅是高等种姓的内部矛盾。佛教最初的观点,是得到了许多底层人民的支持,但是随着内部的腐化,佛教在古印度也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

雅利安人留给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控制了印度几千年的政权和思想。底层人民没有想着去反抗,因为他们从小的思想就是顺从,不能去怀疑,印度古时候的大多老百姓或许永远也未曾敢想过有朝一日能成为“王侯将相”,这与他们的宗教统治息息相关,那中国为什么没有演变出种姓制度?

其实种姓制度是一种固化阶级,中国最早的成熟的等级制度,是周朝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了周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奴隶的统治序列,就官制而言,大体上有卿士-诸侯-卿大夫,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土地,似乎这也是一种固化的阶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度瓦解,为了能在战争中获胜,战国七雄都纷纷开启了变法图强,贵族统治阶级被打破了,秦国商鞅变法里最重要的一条——“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老百姓可以通过在战场上杀敌来进入庙堂。经过几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周朝社会制度已经礼崩乐坏,贵族天生论逐渐为人们所厌弃,当底层百姓活不下去时,就开始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古代史其实是一部战争史,而与战争息息相关的是土地和人,随着社会发展,人的作用主要会体现在生产力提高,新的阶级不断出现,而土地则体现在统治阶级能掌握多少生产资料,要获取更多的利益,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战争,获取更多土地,大一统的古中国不管哪个朝代边境线都是十分绵长,要维持统治,必须依靠底层群众来保家卫国,如果仅仅靠贵族阶级,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统治阶级的统治需求之上,九品中正制,最后被科举制度取代,贵族-士族-庶族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印度那片肥沃土地则完全不一样,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拥有天然的山脉、海洋屏障,让古印度的统治者不需要太多兵力,即使生产力发展,通过宗教的影响,古印度底层人民仍然难以产生新的阶级,新的外族入侵后,他们只需要继续继承原来印度留下来的种姓制度,便可以很好地统治印度。

种姓制度最终会逐渐消失,这个过程或许会比较漫长,只是希望这一天不要来得太晚。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5539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