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反常识结论,帮你只做对的事

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电影《后会无期》里面这句台词,让很多人找到了共鸣,成为金句。

可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利弊又怎么看呢?

你会发现真实生活中,利弊往往是复杂的,彼此纠缠。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利弊总是在不同情景下不断发生转换。

在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往往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逐一权衡利弊。

让你做出选择的,更多还是心中的倾向,是植根灵魂身处的是非观。学会分对错,才能“得利驱弊”。

大人,更要分对错。

让对错总是指向有利方向,是一门学问。

01

站在谁的立场,谁就是错的

前两天,我请两位朋友带小孩来家做客。他们的孩子,就叫小A和小P吧。

小P比小A大,处处蛮横,压制着小A。

小A忍无可忍,和小P打了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两位智慧的母亲联手给我上了一课。

小P妈妈大声训斥了小P,态度强硬;

小A妈妈安抚了小P,赞扬他很勇敢。

可当小P道歉,两个孩子分开,私下两位母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小P妈妈称赞小P是知错能改的男子汉;

小A妈妈却责备了小A,用打架解决问题并不明智,要好好反省。

看到这你可能会觉得,这两个妈妈怎么翻脸比翻书都快?

小P与小A发生争执时,两位母亲都选择站在了道义的立场:

要让孩子明白公序良俗上的对错,给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所以她们没有和稀泥,小P要道歉,小A要被认可。

可到了私人语境,小P的母亲转换到母亲的立场,鼓励了小P。为的是,恢复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打消孩子心中的委屈。

小A的母亲转换到小A的立场,责备了小A。为的是,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会为自己带来伤害,得不偿失。

为什么不能争执的当时说呢?

因为那会让小P更骄横,让小A失去安全感。

这就是立场转换的妙用。

后来,我们三个大人聊了起来:

小P妈妈说着抱歉,是自己把孩子惯骄横了;

小A妈妈说着抱歉,是自己把孩子养小气了;

我也说着抱歉,是自己没准备足够的玩具和零食,考虑不周。

在这里,他们都没错,错的是我们。

小孩的情绪是很难控制的,他们的行为要大人负责。两位母亲和我都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动向,我们有错。

因此,立场再次转换,我们不约而同站在了大人的立场,给足了彼此尊重。

所以你看:

站在道德和小P的立场,是小P错了;

站在小A的立场,是小A错了;

站在大人的立场,是大人错了。

这就得到了一个很反常识的结论:

发生坏事时,站在谁的立场,就是谁错了。

反常识,却很有用。

你可以站在别人的立场,指出错误,据理力争,撇清自己。

但如果想解决问题,想下一次更好,就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反思自己怎么做是对的。

这是趋吉避凶的最佳方式。

毕竟成人的世界,我们除了自己,其实谁也改变不了。

02

谁改错成本最低,谁就是错的

某公司,规定早上8点半上班。可因为公司离员工住所很远,堵车严重,写字楼电梯又只有一个,所以员工们经常迟到。

老板三令五申,可员工还是经常迟到。老板认为队伍散漫,挥起了大棒,迟到者狠扣奖金。

迟到虽然改善了,可员工怨声载道,精神状态下降,工作效率变低,业绩不增反降。

站在公司的立场,你觉得谁错了?

答案是肯定的:老板错了。

因为通勤困难是很难解决的问题,解决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公司在附近租员工宿舍,资金成本很高;

施以处罚,搞得人心惶惶,管理成本很高;

员工睡眠不足,直接影响效率,人员成本很高。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上班时间改到9点。

如果确实在意这半小时,可以从其他时间里调整。这样做,即解决问题,又彰显老板的仁义,公司也不会蒙受损失。

这是成本最低的办法,老板不去做,自然是老板错了。

这就得出了第二个反常识的结论:

谁的改错成本最低,就是谁的错。

荆棘学家克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指出:

从“社会总成本”角度,谁解决问题的成本最低,就应该谁负责。

说社会可能太高大上,我们可以从家庭问题说起。比如:

老人节俭惯了,房间凉快了就关空调,热了再开。

可我们知道,空调启动其实是最费电的,这样做既浪费电,体感也不舒适。和老人解释了很多次,可他就是不听,双方都生气。

这件事里谁错了?

从成本的角度,是子女错了。

因为老人改变观念是很难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去改正。强行改变,老人心里憋闷,真生了病要不要后悔?

子女想解决成本其实很低,只需要一点理解、一点电费就可以了。

子女也许觉得委屈,觉得明明自己是对的,凭什么啊?

你确实说的对,但不代表你做得对。

也许你会问:这不是“谁弱谁有理”吗?

这与强弱无关。

和对撒娇的女朋友服软是一个道理,不能赢了辩论,输了情谊。

老人开心身体好,女友开心有奖励。得到好处的,还不是自己?

03

谁损失最大,谁就是错的

一个行人在绿灯的时候过马路,要不要观察来往车辆?

要。

可如果行人说:我在人行横道上,车要礼让行人。谁撞我谁就违法!然后他被一辆违章车辆撞死了。

然后,到底谁的错?

违章车辆肯定是全责没跑了,可行人的生命也消散了。

所以作为行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不观察路况都是错的。

因为人绝对撞不过车,被车撞到会死。

常听到一些男性告诫女性:

晚上不要穿着暴露出门,不要去人少的地方。

可有一些女性却说:

我想穿什么,想去哪里,这是我的自由。

错的是那些坏人,不是我们这些善良的姑娘。

你说这些话,是荡妇羞辱!呸,渣男!

这些话肯定是对的,我们应该改善治安,惩处坏人,不该干涉女性自由。但这世上就是有坏人呀,作为女性,八成斗不过身强力壮的变态。一旦被盯上,后果你承担不起。

君子不能立于危墙之下。不知道保护自己,一定是错的

所以,我们得到第三个反常识结论:

谁损失最大,谁就是错的。

意识到错,才能警惕,才能避免。

对与错,不只是评价体系,也是获益的手段,更是保护自己的工具。

遇到垃圾人,遇到大风险,遇到不可承受之重,先学着认个错吧。

为了个对错,置自己于深渊,不值得。

写在最后:

为大家总结一下,我们该如何判定对错:

1、立场

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侧重,也有不同的对错。

错误,不只是看做了什么,还要看没做什么。

能站在越多立场考虑,越清晰。

站在自己的立场反思永远比指责对方有用。

2、成本

如果只要很小的成本,就能让事情向好发展:

做了,绝对是对的。

不做,就是一种错。

别错过机会,等到时过境迁后悔。

3、损失

保护自己总是对的,

疏忽大意总是错的。

别当他人犯错你买单的冤大头。

孔子曾说: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实为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

什么是对?

就是让本应发生的好事发生,让本应发生的坏事避免。

什么是错?

就是让可避免的的坏事发生,让本应发生的好事变坏。

面对问题时,全盘考虑后,可以问问自己,是否可以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如果可以,但没行动,要认错,哪怕这个错很小。放下怨念和抱怨,用更好的自己迎接下一次挑战。

如果无能为力,就放过自己,不要苛责。把精力放到自己能改变的事上,做对的事。

这就是三个看似反常识的认知,背后的底层逻辑。

共勉。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536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