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习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及涉及的节日风俗)

来源: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关于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呢?10月8日,记者进行了走访了解。

敬老

市区五一路一家川菜馆的老板小张是四川人,在漯河打拼5年了。小张说,他媳妇是漯河本地人,他们平时和岳父母住在一起。“在漯河的这几年,我很少回老家。国庆期间,我把在老家的母亲接了过来,一起过节。”小张笑着告诉记者,自从到漯河打拼,就很少陪伴父母。只要父母在身边,他就感到很幸福。 在上海打拼的漯河小伙儿杨勇,已经两年没回家了。他告诉记者,父母都六十多岁了,自己因工作忙一年或者几年才回一次家。但是,他每月都会给父母发红包。“去年重阳节,给爸妈买了按摩椅。漯河这几天降温,我在网上给爸妈买了保暖衣,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心意。”杨勇说。 市区淞江路附近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每逢重阳节,学生和爱心人士来慰问老人,院里的大爷大妈都非常高兴。他们喜欢和年轻人聊天、唱歌,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让他们充满了活力。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每到农历九月初,在漯河周边,人们都会把自家种的玉米、小麦、芝麻等农作物在自家房屋前后晾晒,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家住舞阳县张庄村、今年85岁的张建设说,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渐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的素材,并创造出诗意般的美丽作品。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品种繁多。漯河自培自种菊花者不在少数。菊花又是长寿之花,因此,每到农历九月前后,公园或是景区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花与重阳节关系密切,因此,重阳节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节花。

赶庙会

在漯河周边,赶庙会是最热闹不过的。到了重阳节这天,四邻八乡的人都会赶庙会。“那时,庙会要唱大戏。舞台上,彩灯闪烁,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服装晃来晃去,豫剧的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从搭戏台到拆戏台,从摆摊到收摊,记忆犹新。”今年39岁,家住受降路的祁隆说,重阳节这天逛庙会的人最多,因为这一天是正会。街道两旁的商贩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有玩具、水果、干果、糕点、特色小吃等,孩子想吃什么就有什么,那种感觉非常满足。吃完就开始玩,有蹦床、小木马、套圈。老人们的心不在这里,而在戏台上,他们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除了戏台后面,其他三面都坐满了。老人是忠实的戏迷,坐在前面,听得认真,中间是中年人和挤不到前面的老年人。后面的人就只能站在三轮车上,伸长了脖子或者踮起脚看,那种感觉很是令人怀念。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记者翻阅相关资料发现,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漫长的传续过程中,重阳节逐渐成为深具中国民俗文化特征的重要节日之一。重阳节别名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敬老节等。 家住郾城区沙北街道前周社区、今年73岁的周纪安老人告诉记者,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期,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对道家非常崇拜,对道术更是沉迷。于是他遍访大山,找到一个道观并拜观中一名老道为师。桓景勤奋刻苦,老道对他很重视,几年道术学得就很不错了。有一年秋天,师父告诉他,农历九月初九务必赶回家去,因为那一天有瘟疫降临在他的家乡,并且师父教了他避祸的方法。桓景回到家和家人团聚后,九月初九这一天把茱萸香囊戴在身上,然后带父母和兄弟姐妹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一直到日落西山才回家。一进家门,桓景一家人就惊呆了——家中养的猪、鸡、鸭、鹅都死了。他突然想起师父对他说的话,登山就是为了避祸,家禽替他们消灾了。于是,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很快在乡间传开了。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净旖

本文来自【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501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