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代写(草根钓王二代)

一个仅读到初中的人,凭借一股韧劲,发表文章几百篇专著数百万字,他无机会参与官方课题研究,却被天津问津书院聘为头号民间近代史研究员

在天津的文化圈,提起李瑞林,多数人都会从内心发出“佩服”二字。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人,硬是靠自学及顽强的韧劲,在不具备任何资源和优势的条件下,却洋洋洒洒写出了许多深具影响的论文和专著;在30多种报刊杂志登载文章600余篇。

李瑞林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李瑞林不会任何武功,却对形意拳的发展了若指掌;李瑞林联系实际读书,以严谨的学风,更正了一些历史遗留的不妥答案,校正了一些世传的谬误结论,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李瑞林凭借胸中热血,为解放家乡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革命倾尽全力弘扬,为被莫须有遭玷的英烈名誉四处奔走呼喊。

李瑞林不计报酬,敢于担当,宁可自己掏腰包;对欠缺记录、曾经发过的史事,对有争议的史事,做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努力,挖掘出史实真相。

草根代写(草根钓王二代)

一、草根的前行之路

之所以称作草根,就要从他的经历谈起,他下过乡,扛过枪,当过工人,又被裁员下了岗,性格上的倔强、耿直,不善奉迎及圆滑之道,注定了他一生的平民之境,尽管他饱读诗书,一身文才。他以踏实做事、诚实为人为风格,自己以 “乡径樵夫”作笔名,也着实贴切。

说他草根,也体现在其行事风格上。他命运多舛,生活道路坎坷,困顿艰辛,五味杂陈。由于他过早地被下岗,收入菲薄,生活清贫,因为心中的那个梦想,坚守写作,为了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李瑞林冬不惧寒,夏不避暑,在近地搜集素材,骑坏了加重自行车;三下深州,简食陋居;下江南,坐最便宜的板车,吃馒头就咸菜,还不敢吃饱,担心亏空,不以坐公交、睡澡堂为丟面子,有时还街头露宿,三餐不济。在撰写《形意拳侠》第一部书时,花去了他五年的时间。这五年,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受尽了冷遇、白眼、嘲讽、轻蔑。

为了《形意拳侠》的多次修订及续集的编写,李瑞林多次自费赴河北、山西、辽宁、江苏、广东、香港等地采访,先后召开座谈会数十次,走访知情人200余人次。全国各地不少人士为他提供了珍贵翔实的史料。其中《形意拳名家黄柏年》《张秉铎及“东兴张”》等20多篇文章引起反响,其成果填补了我国一些领域的空白。

说他草根,也体现在著述及研究角度上,他研究历史的一个特色就是关注底层,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与历史。当时社会上虽有大量的历史研究机构,但这些专家多是承担着各种课题,完成国家下达的研究任务。内容和视角也多为从上往下看,大多以政治年代、大事、大人物为主线。李瑞林既没有担负这些任务,也没有官方提供的资源,更没有社会提供的研究条件,但他有先天的优势,那就是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是社会最基础的细胞。他的感知是真实、朴素的。他走上了一条由下往上看的视角、由近往远推的习惯,他遍访了耄耋老人,记录下大量的笔记。

他梦寐五彩缤纷的前景,激发了他这个草根历史学者,植根于汉沽,以汉沽为原点,将其与天津周边及以外的关联因素当做一个文化圈,去做整体研究。二十年来他历尽困苦,走华北、访江南,应邀赴台湾,完成了几十个课题的研究。

草根代写(草根钓王二代)

二、文侠之称的特质

李瑞林是个文人,却有尚武之人的侠义。这就是肯付出,勇于担当的豪气,不畏艰难困苦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他不是武林中人,但确长年涉猎武术文化,愿意为他们著书立说,这种侠义,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本分,热心,帮助别人认可吃苦受累,把省下来的钱花给别人。李瑞林的这种侠义也是受到其家祖“侠义李”的家风熏陶。

他锤炼着,奋力跋涉的韧劲和自强不息的毅力,以求真务实的姿态,深入生活、扎根民间,理直气壮地、饱蘸蓟水,挥笔写作,精神抖擞地著书立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非同凡响的闪光之路。

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丁正耕先生,在其《第四次浪潮》中提出当前文化的几种类型:

(1)配合官方宣传需要的官用文化;(2)单纯追求美学价值的艺术文化;

(3)卖萌作秀逗人搞笑的娱乐文化;(4)少数探究文化的功能、文化的教化、构筑民族精神有忧患意识的精英文化。

李瑞林就是草根中的精英文化之人。谈起他所写作的内容时,李瑞林的思考是: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是振兴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既往鉴今,只为了早日实现强国梦,需要进行崇德向善的人文文化教育,特别是地域文化,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就是乡愁、民俗、风土人情,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他说:我喜欢读书,在有感悟的时候总产生想做点“为文不朽”的事情的骚动。我饶有兴趣回忆往事,从中获得感悟。和耄耋老者聊天,他们也希望我把发生过、散发着“草民”气息的乡愁繁杂琐事辑成籍,留下历史的痕迹,记述充满生活情趣和泥土气息的家乡文化,慰藉为创造汉沽历史的先贤,挖掘人文历史,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弥补被淡漠、遭湮沉的家乡历史,用文字记录下来,慰藉先祖,飨育后世。

三、集腋成裘,众多著述引观注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李瑞林先后编写出版了五册《形意拳侠》,还有《汉沽乡土轶闻》、《豪英侠士驿津门——纪念天津中华武士会诞辰一百周年特辑》、《汉沽情怀》、《汉沽 维护民族尊严的一方热土》等专著,在30多种报刊杂志登载文章600余篇。2015年6月,滨海电视台拍摄了“文侠李瑞林”的视频,被央视网转播。他还荣获了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的荣誉。

草根代写(草根钓王二代)

2016年7月9日上午,由天津问津书院与滨海新区汉沽文化馆联合主办的“李瑞林与汉沽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汉沽广播电视中心召开。参会的有来自天津问津书院相邀的多位文化学者。其中有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天津历史学会副会长张利民,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万鲁建,《今晚报》出版部主任、天津地方史专家王振良,天津地方史、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河北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王勇则,天津市档案馆编辑研究部副主任周利成,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天津地方史学者尹树鹏,天津市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局地热处处长侯福志,天津市档案馆李胜基研究中心研究员杨仲达,河北省霸州市作协副主席阎伯群。汉沽当地参会的有作家、出版机构等。

草根代写(草根钓王二代)

问津书院一方的专家从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对李瑞林多年执着的搜集、整理乡土文献轶事,对汉沽地区整体文化的调查和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对他坚守自己的学术观点以及通过社会调查、田野调查、乡间访谈的历史研究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他对天津地区武术传播历史的基础研究、他身上那种不计报酬,一定要挖掘出事实真相的可贵精神。尤其对碧霞文化的搜集与整理、汉沽地区农、盐、渔、工产生发展的细部微观历史研究,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研讨会上问津书院特聘李瑞林为近代史首位民间研究员。

2009年汉沽撤销区级行政编制,与大港、塘沽合并为滨海新区。文化地理的规律告诉我们,行政区划的变更对文化地理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这使他感到了抢救汉沽文化的紧迫性。他骑上自行车,背上几个馒头,带上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对自己仍有深刻印象的1970年代的汉沽区所辖的乡镇与村落进行了田野调查和社会走访。他逐个的访问了茶淀公社、杨家泊公社、桥沽公社、大田公社、营城公社、双桥子公社、蔡家堡公社、汉沽公社、寨上公社、工矿企业宿舍区和社区居委会。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着手编著了一部《汉沽乡土轶闻》。内容涉及十多项,包括汉沽的形成、汉沽文化、盐渔之利,中国近代海洋化工,有为的汉沽儿女,汉沽的船舶、汉沽的农业、汉沽的武术文化等十几项。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沽飞镲、评剧等项目的发掘让这些民族瑰宝得以弘扬。引起了社会关注。

2009年初,经著名电影导演王家卫的引荐,李瑞林编著的《形意拳侠》一书面市台湾文化市场,促进了海峡两岸武术文化的交流。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之后王家卫亲来天津,和李瑞林做交流。也得到了中国武术类期刊《武魂》、《武当》、《精武》、《全球功夫》的关注。在中华武士会成立百年纪念大会上,李瑞林做了重点发言,并在《海津讲坛》面对天津听众(读者)进行了解读。

草根代写(草根钓王二代)

2013年,李瑞林应邀参加了冯骥才主办的“当代社会中的传统文生活”国际研讨会。在会上做了论文《汉沽飞镲的历史、传承与嬗变》发言,为抢救地方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论文被辑入论文集。

2015年李瑞林参加了《中国海洋文化 天津卷》的编写工作。

李瑞林还曾经代笔为多位名人撰写纪念文章。曾为王惠芬老妈妈代写纪念丈夫、人民的音乐家、《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先生撰写“共同谱写爱的旋律”纪念文章。代笔为邢燕子大姐撰写纪念周恩来总理的文章《周总理和知识青年心连心》。

草根代写(草根钓王二代)

2019年,为了弘扬家乡传统文化,李瑞林主编并亲自撰写出版《茶淀文化》刊物11期,约25万字,到处收集历史珍贵图片,刊载于此刊中。

被即将举办的2021年“武术春晚”的总导演宋荟芝慧眼识珠,邀聘李瑞林为文学统筹,更让李瑞林添翼。

四、笔耕不缀结硕果,迎得家乡父老及社会各界的盛赞

许多民间人士对李瑞林给予肯定及鼓励,赠予墨宝:书法家谢云生的墨宝:“写人生沧桑,道岁月真情”。

原沈阳“复华党(抗日组织)”负责人后裔、高级教师李志斌给李瑞林的墨宝:“沽上春秋笔,民间觅宝人,求真扶正气,轶事得钩沉”。

作家、编剧田宗友作诗,读《形意拳侠》 赠语奇人作家李瑞林:

形意拳侠武之魂 散落民间百余春

一介布衣挖宝藏 史料翔实字字真

谁人能品艰辛味 苦酸泪水肚里吞

十年立说形意史 华夏堪称第一人

书法家卢克利先生挥毫赞赏:

道往今心怀社稷 传民情英杰流芳。

曾经扛鼎天津中华武士会的闫道生先生之嫡孙阎伯群,对李瑞林编撰出版《形意拳侠》《豪英侠士驿津门》,面市台湾图书市场,给以诚挚的祝贺。认为:“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有限,但有时候历史就是由个人的力量来擎起的,一个人的努力成为了历史的重量。民间人士做弥补民族文化史说,是一项艰苦的事业。李瑞林先生在没有分文经费支撑、也不拿官差俸禄,居然甘心情愿地担当枯燥的重任,痴著18年,出版《形意拳侠》、《豪英侠士驿津门》两种书,梳理了形意拳技艺的世代传人,令人耳目一新。李瑞林先生超凡的付出,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轶事凝聚成文字再现,其胆识作为脱凡。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执著、锲而不舍、无私无偿奉献的精神,积功德之为之贡献,令人由衷地敬佩”。

天津《今晚报》:李瑞林虽然没有金钱、家产留给儿孙,但他有记录历史的百万文字,有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留给后人。究竟何为人生的价值?李瑞林觉得,能够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事,得到社会的认可,就是一个人的价值。

霸州文联副主席阎伯群谈起李瑞林,回忆了这样一件往事:2012年9月,“纪念中华武士会百年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图书馆举行。为了操办这次大会,李老师联络全国各地中华武士会传人,一个月电话费就花了好几百元。哈尔滨的武术家张凤焕先生,听说李老师为了采访节衣缩食,条件很艰苦,主动赞助李老师2000元。李老师并没有收下,而是把我和振良叫到一起,把这2000元转给纪念中华武士会百年学术讨论会的会务组,用于参加会议人员的支出。

对李瑞林的著述,阎伯群给予了如下的评价:李瑞林是打开天津中华武士会历史尘封的开拓者。天津中华武士会是民初北方地区最大的武术社团,也是第一个得到政府支持的民间团体,与当时的上海精武会双峰并峙,时称“南有精武会,北有武士会”。武士会使形意、八卦、太极及八极等拳种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中国武术的黄金期。但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武术社团,在中国传统武术史上却缺乏研究,与其历史地位、贡献极不相称。

正是李瑞林先生打破了这种现状,为中华武士会的研究带来了生机,可是说是这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值得高兴的是,以李瑞林老师为首的中华武士会研究团队,经过努力,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效应,引起了国内外武术媒体、武术史学家、武术爱好者的关注,中华武士会这个议题正在走向世界,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份量正在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天津市档案馆编辑研究部副主任周利成对李瑞林的著作也有如下的评价:《形意拳侠》一书,可以说是形意拳史料大全。是最早做得形意拳的学问,一个人捧起了研究武术文化的一片天,就像一个苦行僧一样。

天津近代史研究学家 河北区文史委副主任王勇则也认为:李瑞林先生是研究“中华武士会”开拓者之一,具有历史性的贡献。虽然在李先生出版相关专著之前,对于中华武士会的沿革、事件及人物生平,也有不少介绍性的文字,关于形意拳的历史脉络,也有不少文献史料可供参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全方位、整体性的专题梳理明显不足,也未上升到系统化研究的范畴。正是李先生的深入开掘,逐一探究,立意铺陈,才使大家比较清晰地甚至是愈发深刻地了解到并发现了中华武士会的历史价值、历史作用和历史传承。而且,李先生兴味盎然,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增补编订,相关出版物越出越厚实,内容越来越丰富,足令人钦佩有加。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举,对于认识中华武士会的历史地位、把握其历史内涵、传播近代武术大师的尚武精神和爱国情怀,都提供了可兹参考的史实,为今后深入开展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是武术史研究者都应直面的基础性史料。如果没有李先生的不懈努力、不懈追求,如果没有李先生的不计成本、不计报酬的辛苦爬梳和执着的奉献精神,中华武士会如今的知名度可能不会有这么大,影响也不可能如此之广泛。因此,李先生这项专题研究是立得住的,是可圈可点的,称之填补了一项空白,似不为过。

天津档案馆项目负责人 天津地方史研究专家杨仲达先生的评语:李瑞林的作为是对官方史学的一个有力的补充。李瑞林先生退休后致力于汉沽文史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挖掘、整理了大量有关汉沽的文史资料,真可谓成果丰硕。从下往上看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潮流,关注底层,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与历史,才是我们历史学者更应该去做的课题。所以李瑞林被聘为口述历史编委。

这也是天津“问津书院”首次为民间学者举办研讨会。

李瑞林在花甲之年 与民俗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依旧精力充沛,笔耕不辍,凭着个人的品德、学识,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作文,豪迈地走上了津门乡土文化的讲坛,成为擅写民俗文章的布衣作家,讲述乡间文史的平民学者。

李瑞林拥有并献给社会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335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