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北漂(什么是北漂啊)

首都的发展机遇比较多,所以许多小城市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北京求生存,争取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作“北漂”。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即传统意义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

什么是北漂(什么是北漂啊)

但鲜为人知的是,“北漂”的历史相当悠久,至少有三千年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燕文化的起源。

三十个世纪前,周天子列土封疆,封宗室召公于燕地,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不过,召公在前往封地之前,在周国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于是便让自己的儿子克前往燕地。于是乎,克带着最早的“北漂”一族来到北京,在今房山区琉璃河镇建立家园。

在燕侯克抵达燕地以前,北京一带便有大量商朝遗民,属“边陲”地区。因为这些遗民属“前朝余孽”,所以对周王朝的统治造成了一定威胁。燕侯克来到北京这块“化外之地”,首要任务就是让这些遗民归顺大周,并对这些前朝遗民进行监督和监管。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考古学家来到琉璃河遗址,对该处的西周城址进行了考察,使一些三千年前的墓葬被发掘出来。这些深埋在黄土坡村下的墓葬群,生动地为我们还原了当时周移民与商遗民之间和谐共存的景象。

总体来说,墓葬群被划分为两大区域,泾渭分明。周移民的墓葬坑有显著的周墓特性,而商遗民的墓葬坑则保留着商朝的墓葬风格。显然,远道而来的周移民与原住民和谐并存,颇有“一国两制”的意味。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的周移民与商遗民之间的文化逐渐兼容,二者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逐渐演变为新兴的燕文化。

什么是北漂(什么是北漂啊)

其次,便是秦汉京华风云了。

时间在悄然间流逝,由商遗民与周移民打造的燕国在秦卒的铁蹄下覆灭,随之出现的大一统王朝因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所以十分重视北京一带的战略地位。高祖刘邦继位后,认为唯有“诸侯守国门”才能为中原提供可靠的保证,于是,便在此地分封同姓王。

不过,不知是不是历史的作弄,来到燕地的燕王总是坐不稳王位。这些燕王的下场,大多是被“除国”,而原因又各不相同,不是因为没有继承人,就是因为私生活放纵,还有就是蓄意谋反。到了汉宣帝时期,燕国的建制被改成广阳国,汉武帝的孙子刘建被分封为第一任广阳王。

这些被分封到燕地的大汉亲王,便是两周以后地位最显赫的“北漂”。在上世纪我国备战备荒行动如期开展后,刘建的墓葬被大葆台石油化工厂的工人发现。考古队对这座汉代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后,竟发现这是一座符合“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特点的汉代陵墓!

要知道,“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这种规格的墓葬往往只有天子才能享有。那么,究竟是刘建得到了皇帝的特许,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僭越呢?

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什么是北漂(什么是北漂啊)

再者,就是胡化的北漂民族。

三国时代是两汉的终结,在此期间许多北方少数民族趁着中原混乱,趁机进入华北地区。

200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延庆县东王化营村发掘了一座三国末期的墓葬。这座墓葬的规格比较小,是比较简单的土坑墓,墓主人仅有一位,随葬的物品也相当稀少。经过考古人员的整理,墓葬中总共出土了一个陶罐、一个陶壶和一面铜镜。

虽然这座墓葬的价值不高,但却让考古人员有了新发现。

在这座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具有非常显著的拓跋鲜卑民族特征,此外铜镜又体现出比较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由于,这座墓葬的规格比较简单,并没有墓志一类可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东西,所以墓主人究竟是何许人也,是鲜卑人还是汉人,根本无从考证。

好在这个问题并不重要,不论墓主人的身份是燕地的原住民,还是在三国时期向南方迁徙的鲜卑人,足以说明当时的北京地区存在大量“北漂”。与此前商遗民、周移民被同化一样,在此期间一定也发生了原住民与外地人文化兼容、相互妥协的情况。

什么是北漂(什么是北漂啊)

还有,则是安史之乱中的“北漂”。

在三国之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荡,中原终于再度迎来大统一的隋唐王朝。唐朝是最令中国人骄傲的历史王朝,这一时期的中国实力强盛,四海臣服。

在当时的北京地区,就住着许多附属的外族。这些“北漂”中,便有一位“假天子恩幸,遂乱天下”的突厥人,他便是死后被埋葬在北京的史思明,也就是“安史之乱”的发起者之一。史思明是一名典型的乱世军阀,为人残忍奸诈。

在“安史之乱”末期,史思明遭到属下和儿子的陷害死于非命,真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弑父的史朝义不知是为了与唐朝怄气,还是对亡父心存愧疚,他为父亲修建的陵墓完全参照了汉武帝的皇陵,充分彰显了史思明地位的尊贵。

由于陵墓的结构参考汉制,所以史思明墓并无突厥风格(该时期的突厥民族施行火葬,连随葬品都要一并焚烧)。虽然后来史思明墓屡次遭到盗墓贼的“光顾”,但仍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随葬品,如:鎏金铜牛、鎏金铁马镫、玉册、鎏金铜坐龙、铜铺首等。

可以说,若是这座坟墓没有墓志,无法确认史思明的身份,那么,考古学家多半会将其当做唐朝时期的某个住在北京的贵族。

什么是北漂(什么是北漂啊)

再有,就是女真与契丹民族了。

辽、金两朝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现阶段的考古发现中,辽朝时期北京的墓葬大多以“圆形单室砖结构”为主体,而到了金朝则主要以石椁作为主体。

那么,为什么辽金时期的墓葬形制会是这样呢?

有学者做出了分析,认为圆形单室砖结构的设计就是参照了契丹民族的帐篷。不过,类似的圆形墓葬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形制始见于河北、山西地区。由此可见,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圆形单室砖结构未必参照了契丹民族的帐篷。

之所以契丹人会使用这种结构,是因为辽朝时期合葬墓逐渐流行,所以丧葬对墓室空间的需求逐渐扩大。圆形单室砖结构,充分解决了这一需求。

时间来到金代,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石椁是东北民族(靺鞨)的传统丧葬风俗,也就是说女真人沿用了祖先的葬俗。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后,越来越多的女真式墓葬出现于北京。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当时许多为金朝效忠的汉族官员也开始效仿这一葬俗。

值得一提的是,金代中期还出现砖石混搭结构的墓葬,这或许是金地汉民对外来文化做出的妥协。从这里我们也能侧面看出,金朝对汉人的控制远比辽朝强势不少。

什么是北漂(什么是北漂啊)

最后,则是明清时期的四九城。

构成历史的,不仅是垂名史册的名臣名将,普通的老百姓才是构成社会的主体。只不过,处于普通阶层的老百姓大多在百年之后薄棺殓葬,在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化后,简单的墓葬终究化作一捧黄土,失去曾存在过的痕迹,生于现代的我们很难了解到他们所经历的过往。

不过,明清两朝距离我们仅有数百年,该时期的墓葬受侵蚀的时间还很短,即便是普通人简单的墓葬,我们也能从里面找到许多蛛丝马迹。明清时期,北京有许多来自河北地区的底层劳动者——宦官,这些可怜人往往生于贫苦的农村,为了混口饭吃不得不“去势”来到紫禁城找工作。

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要为王朝效忠一生。在去世之后,亦没有资格归葬祖坟,只能被集中埋在北京的宦官墓,十分凄凉。在这些宦官里,自然有许多地位较高甚至权倾朝野的。例如,晚清的总管太监李莲英,他的墓地远比其他宦官更加考究。

据文献记载,李莲英的墓葬占地面积足有二十亩,其中设置了祠堂、牌坊等。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挖掘了这位晚清大太监的墓葬。由于墓葬的结构过于结实,所以人们足足耗了一个月的时间,这才挖通了前室。当事人在进入墓葬之后,立即被墓室内豪华的陈设震撼了。

墓室内有汉白玉雕刻的石门,雕有图案的石墙,以及数不清的精致文物,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出李莲英生前的荣耀。不过,虽然李莲英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品惊人,但棺椁中的李莲英却四肢不全,仅剩头颅及部分骨殖。

那么,李莲英生前究竟遭遇了什么?他是寿终正寝还是受人谋害?因为文革期间的无序发掘,现今这些历史证物已不复存在,我们已无从考察当初的真相。

什么是北漂(什么是北漂啊)

看来,不仅是现在,历史上也有许多为了生存迁居北京的“北漂”。这些古代的“北漂”,在不经意间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信息,或许这就是人类历史的魅力吧。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北漂”史》、《中国通史》】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284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