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礴意思(逶迤磅礴意思)

金铎同志生前一直和这首诗的现代解释较劲了几十年,发在这里以示纪念。如有老师能指点一二,予以解困,代老爷子不甚感激。[玫瑰]

唐有一首《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明白如话。但首句耐人寻味,尤其秦时明月四字有点费解。近三四十年出版的唐诗选本注释中,多把秦汉作互文解,说首句之意是秦汉时的明月照临秦汉时的关塞。我把这种解释称为互文说。最早提出互文说的,是明末唐汝询。他在《唐诗解》中说:“匈奴之征,起于秦汉,至今劳师于外者以将之非人也。假令李广而在,胡人当不敢南牧矣。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始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接着,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备胡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师劳力竭而功无成。由将非其人之故,故思飞将军云。”他继承并发挥了互文说。

有人说此诗从千年前下笔,同唐,沈一样把诗中秦汉当作历史上的秦汉,把诗词看做历史教科书了。文学语言尤其诗词语言与一般语言是有所不同的,诗是形象思维,常用比兴手法,贵曲而隐。可以以少总多,或言近旨远,或意在言外。诗中秦汉不必是历史上的秦汉,可以影射隋唐,也可以泛指为前朝与本朝。在唐诗中所谓“汉家”,“汉皇”,“汉军”,“汉将”,“汉营”。几乎全是唐本朝的人和事,说唐为汉,以汉代唐,汉就是唐。王昌龄在诗中用秦汉比喻隋唐,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在当时人们心中可能是不言而喻的。

唐初兵营中有一种既普遍又特殊的社会现象,就是有相当多经历隋唐两朝的老兵。唐高祖李渊原为隋朝太原留守,身拥重兵。隋亡唐兴后,他部下的隋将隋兵就成为了唐将唐兵了。其中原在边关的,自然继续戍守边关。“秦时明月”应该解释为“秦时望见的明月”,正是这些老兵的口吻。他们从“秦时”就在边关天天望见这轮明月,缺了圆,圆了缺,月月年年如此。几十年没有一点变化,现在“汉”朝多少年了,边关上空仍是在“秦时”望见的这轮明月。这就是老兵们眼前所见和口中说出的“秦时明月”。所以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后面隐藏的话是“”我们(老兵)从前朝就来戍边,现在本朝多少年了,还不知哪年哪月才是尽头,何时才能离开边关返回故土,这服役期真太过漫长了。这样首句与第二句连接就天衣无缝,全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此诗是代言体,王昌龄用老兵第一人称写的。“秦时明月”只能出于这些经历两朝的老兵之口,只有出自他们之口才显得贴切自然,合情合理。

王昌龄为什么如此关怀老兵?为什么要写这首《出塞》?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唐初设府兵制,规定男子二十五岁入伍,六十岁老免。但事实上唐代戍边将士往往终身不调,老兵日益增多,成为严重问题。据《资治通鉴》载:开元十六年十二月丙寅敕:“长征兵未有还期,人情难堪,宜分五番,岁遣一番还家沐浴,五年酬勳五转。”这说明皇帝也承认当时征兵制度不合理和戍边士卒永无还期的悲苦。老兵们离家日久,思乡之情也最难排遣,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将帅身上,强烈渴望有一位智勇双全,又爱护士卒的将军,保持边界安宁,自己也许还有生入玉门关的一线希望。王昌龄从开元十一年至十五年在边塞从军,到过萧关,临洮及中亚碎叶城等地。他关怀士卒疾苦,感受很深。于是用老兵的口吻写成这首含蓄婉转的诗。通过两朝老兵的口,说出所有老兵们和人们对边境安宁的共同愿望。

《出塞》原有两首,另一首是: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闸里金刀血未干。

这首写青壮年勇猛将士,也是代言体,第一人称。首句说经过必要的休整,他给战马换上洁白雕鞍,表明战斗结束已经相当时间,三四句说他耳边仍然震响着城头铁鼓的咚咚声,眼前仍闪耀着金刀残留的殷红血迹。可以想见刚才那场战斗时多么英勇,艰苦和激烈

两首《出塞》,一首写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青壮年将士,一首写风烛残年的老兵,都用朴素的第一人称人物语言,都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可谓珠联璧合。把两首诗一起读,更容易理解它的主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当时可能同后三句一样明白易懂,所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从五代到宋,相距年代不远,宋太祖赵匡胤原为后周统帅,人们对历经两朝的老兵也不陌生,所以此诗仍不需注释就能理解。元明情况不同,年代又较久远,更不甚了解老兵及其心态,并且说不定还有宋诗铺陈直叙,议论说理方面的影响,把诗中秦汉当作历史上的秦汉,以为此诗无解。明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秦时明月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因此唐汝询提出互文说,还补充道:“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他和沈德潜都是唐诗研究的权威,我当然不敢望其项背,只是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我对互文说不敢苟同。他们受时代局限,除未考虑秦汉比喻隋唐和老兵口吻的代言体外,还忽略一点历史事实。明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秦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踰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未有还期矣。”他们如想到秦未设关,还会说“月之临关,秦汉一辙”提出互文说吗?我以为互文说包含误会的偶然性。

什么是互文?互文是诗词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周振甫先生说“互文就是两个词组成两句话中都要合用两个词,由于诗词字数限制,要在合用的两个词中各减去一个,解释要根据互文把减少的词补足了才讲得通。像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并不是说牛郎星是遥远的,织女星是明亮的,而是说迢迢皎皎的牵牛星,迢迢皎皎的河汉女,即两个星都是遥远而明亮。”还说毛泽东七律《长征》第二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逶迤和磅礴也是互文,就是五岭逶迤而磅礴,乌蒙磅礴而逶迤的意思。

可见应用互文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词组或两句话必须是同类事物,如牵牛,织女都是星座,五岭乌蒙都是大山脉,否则也必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才能合用两个词。秦汉是不是互文,要看明月和关是否都具有秦汉这种人间朝代的时间属性。明月高挂天上,既未属秦也未属汉,所谓秦时明月只存在于两朝老兵的心目之中,哪有秦汉时的明月?历史上又不存在秦时关,所谓互文不是误会又是什么?

我曾去首图借阅自晚清至解放前出版的唐诗选本,录入此诗又加注释的有22种,其中未注释首句11种,占50%,可能认为可以理解,不必解释。在11种首句解释中,9种是直译式:“秦时明月照在汉时雁门关上”(4种),“月亮今古不变,月亮还是秦时的,关已是汉时的了”(3种),“雁门关今已属汉,而关上明月犹是秦时耳”(2种),只有2种采用互文说,不到注释的十分之一。这种现象能否说明互文说提出后近三百年间应者寥寥,多数注释唐诗的学者专家不赞同互文说。

我对唐诗只是一点业余爱好,仅对此诗多年琢磨而已。现在不辞浅陋提出此文,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关注,并希望专家学者和唐诗爱好者能对文中谬误及不足之处不吝赐教,以利今后对这首《出塞》的欣赏 学习。

作者:黄金铎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207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