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庞然大物的然是什么意思)

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无大男,木兰无长.(《木兰诗》)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例如:

一屠晚,担中肉.(《狼》)
敌骑.(《冯婉贞》)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未能谋.(《曹操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桌、椅、扇、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孤帆一日边来.(《望天门山》)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役,复赋,则如?(《捕蛇者说》)

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解.(《楚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地.(《卖油翁》)

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岳阳楼记》)
西人长火器短技击.(《冯婉贞》)

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三夫.(《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指之(《李恕雪夜入蔡州》)

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捕蛇者说》)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嘻,技艺灵怪矣!(《核舟记》)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以上十二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二、词类活用

以上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虎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用如动词;(4)名词用如状语.

下面分别谈谈这几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但在使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之.(《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大风、挛、瘘、浪,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同上)
又数刀,之.(《狼》)

“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si)之,(xiàn)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例如:“位而无功,奉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

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孙膑.(《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渔人甚之.(《桃花源记》)
之乎?(《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之.(《童区寄传》)
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

孟尝君我.(《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也.(《曹刿论战》)
天下缟,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之.(《卖油翁》)

“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狼》)
击,或能免乎?(《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待之.(《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事之.(《鸿门宴》)

“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游,见两小辫.(《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项王.(《鸿门宴》)
诸越则桃李冬,朔漠则桃李夏(《采草药》)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主之所也;吏之所,法之所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之.(《齐桓晋文之事》)
敌人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远”是形容词,用在代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了解上述几种活用情况,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文言常用句式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赵之良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欺.②非独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③戍卒叫,函谷.(《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七年级(上)

1 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 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 诎右臂支船.(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 而竖其左膝.(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 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 故外户而不闭.(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 每至晴初霜旦.(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5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6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38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

39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40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1 与余舟一芥.(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4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43 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5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46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47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48 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49 策之不以其道.(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50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1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2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53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4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55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7 如鸣 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8 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59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0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1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凄凉;B使……寒泠.

6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形容词用作状语):A在……之前;B在……之后.

63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

64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6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6 泉而茗者.(《满井游记》)(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

67 泉而茗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而歌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68 红装而蹇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69 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

70 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

九年级(上)

71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72 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73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同上)(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74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75 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 B锐得的武器.

76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77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78 天下苦秦久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79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或以……为怪.

80 忿恚尉,令辱之.(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1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睢不辱使命》)(名词用作动词):白色丝织物,指丧服.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

82 (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成为四个人”的意思.

83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8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同上)(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85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同上)(形容词用作状语):A对外;B对内.

86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87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草木)

88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89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

90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

91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92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93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94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95 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96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97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98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99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100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101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102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103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104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105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106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10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108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109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110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

111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知识要点]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ò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8、贴通帖 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0、著同着 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2、诎通曲 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3、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1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5、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记》
17、有通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19、已通以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20、坐通座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2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3、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4、材通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25、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7、唱通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
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5、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亲戚:[今]旁系亲属.[古]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三章》).
妻子:[今]爱人(女方).[古]妻子和子女.[例]遂率妻子荷担者 (《愚公移山》)
所以:[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用来,靠它来.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绝境:[今]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无论:[今]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更不必说.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稍稍:[今]稍微.[古]渐渐地、慢慢地.[例]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唧唧:[今]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古]织布机声.
  [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豪杰:[今]才能出众的人.[古]有声望、地位的人.
  [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何苦:[今]不值得做,犯不着.[古]哪怕,怕什么;怎怕.
  [例]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肉食:[今]肉类食物.[古]指享受优裕的大官.[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卑鄙:[今]品质恶劣.[古]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垄断:[今]把持独占.[古]山川阻隔.[例]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大风:[今]大的风.[古]麻疯病.[例]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烈士:[今]为革命而牺牲的人.[古]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
  [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牺牲:[今]为正义而死.[古]用作祭礼的牲畜.[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判论战》)
交通:[今]来往和运输.[古]交错相通.[例]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秋天:[今]秋季;[古]秋季的天空.例如: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小生:[今]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古]青年人.
  [例]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虽然:[今]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句.[古]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
  [例]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
一毛:[今]一角钱.[古]一根小草.
[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开张:[今]店铺开业.[古]广泛.例]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学者:[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无赖:[今]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活泼好玩.
[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
可怜:[今]值得怜悯.[古]值得同情.
[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于是:[今]承接连词.[古]在此.[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中间:[今]当中.[古]中,当中;间,夹杂着.[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以为:[今]认为.[古]以,把;为,当做.[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可以:[今]能够.[古]可,可以;以,凭,靠.[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从而:[今]连词.[古]从,跟随而而且.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会计:[今]会计,管理财务计算的人.[古]会,聚会;计,商议.
  [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不必:[今]用不着;不需要.[古]不一定.
[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作文:[今]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写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感激:[今]深深的感谢.[古]感:感动;激,奋激.
[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痛恨:[今]十分憎恨.[古]痛心遗憾[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把:[今]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词,将.④量词.[古]动词.握住,端着.
  [例]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再:[今]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古]数词.两次,第二次.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一、 解释下列常用的文言实词

安:风雨不动安如山.安得广厦千万间.
安能辨我是雄雌.衣食所安,
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犹得备晨炊.
被: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
崩: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先生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比:其两膝相比者,天涯若比邻.比至陈.
曹操比于袁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鄙: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兵:兵革非不坚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上使外将兵.
薄:薄暮冥冥.狐裘不暖锦衾薄.
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曰.策勋十二转.
称:不能称前时之闻.人生在世不称意.
先帝称之曰能.称大楚.
乘:公与之乘.车六七百乘.从今若许闲乘月.
诚:今诚民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帝感其诚.
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民弗从也.从民欲也.
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求闻达于诸侯.
旦:每至晴初霜旦.
当:当窗理云鬓.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当奖率三军.
道:不足为外人道也.会天大雨.
得道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策之不以其道.益慕圣贤之道.以咨诹善道.
得:家贫不能常得.得鱼腹中书.
余因得遍观群书.犹得备晨炊.所识穷乏者.
度:关山度若飞.度已失期.
端:东坡右手指右端.果如鹤立云端.其人视端容寂.
伐:伐无道,诛暴秦.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反:窥谷忘反.始一反焉.
方:方七百里.方其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余年幼,方出神.
分:今天下三分.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余.男有分.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奉: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妻妾之奉.
奉命于危难之间.至于负者歌于途.负势竞上.
更:是日更定.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室中更无人.劝君更尽一杯酒.
故:温故知新.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扶苏以数谏故.既克,公问其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故独亲其亲.
广故数言欲亡.
顾:顾野有麦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固:固以怪之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观:启窗而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由此而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归:男有分,女有归.一屠晚期归.云归而岩穴冥.吾谁与归.
国: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夫大国,难测.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过:人恒过.及鲁肃过寻阳.
号:阴风恕号.故自号曰醉翁也.因以为号焉.
和:春和景明.政通人和.西和诸戎
衡:左手倚一衡木.困于心,衡于虑.
会: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宾客大宴.
每有会意.长风破浪会有时.会当凌绝顶.
惠:小惠未偏.甚矣,汝之不惠.
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必为有窃疾也.
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日中则如盘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极:感极而悲者也.初极狭.
南极潇湘.此乐何极.
既:既加冠.将军既帝室之胄.既而儿醒.
加:而山不加增.弗敢加也.既加冠.
假:乃悟前假寐.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间:山间之四时也.骈死于槽枥之间.遂于外人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见:风藐小之物.见渔人,乃大惊.
曹刿请见.于是见威王.才美不外见.
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上使外将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燕为楚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公将战.
自将磨洗认前朝.
景:春各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径:小园香径独徘徊.一狼径去.以径寸之木.
旧:增其旧制.亲旧知其如此.
居:面山而居.居届堂之高.佛印居左.
不可久居.居数月.
举:举大计以死.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杯消愁愁更愁.
具: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故人具鸡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绝: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沿溯阻绝.群响毕绝.
猿则百叫无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空:空谷传响.浊浪排空.
而或长烟一空.空乏其身.
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此皆良实.、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
执策而临之曰.把酒临风.
临表涕零.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名:题名其上.死即举大名耳.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又患无硕师名人游.
能:虽有千里之能.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期:期在必醉.度已失期.
陈太丘与友期.斯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奇:明有奇巧人.邑人奇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以弱为强者.赏赐百千强.
亲: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贤臣.不独亲其亲.
秋:明察秋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去:一狼径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阙:不知天上宫阙.必能裨补阙漏.略无阙处.
如:天时不如地利.日初出如车盖.
若:仿佛若有光.若听茶声然.曾不若孀妻弱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若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择其善者而从之.京中有善口技者.
以咨诹善道.
上: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负势竞上.
上使外将兵.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陈涉少时.宾客意少舒.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胜:战必胜矣.我言秋日胜春朝.
高处不胜寒.予观夫巴陵胜状.不可胜数
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齐师败绩.
时:一时齐发.然则何时而乐耶.
学而时习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人莫之许也
食:食不饱,力不足.日再时,无鲜肥滋味之享.皆出酒食.食马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
书:无从致书以观.乃丹书帛曰.家书抵万金.
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召令徒属曰.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
数:又数刀毙之.卒数万人.
扶苏以数谏故.项燕为楚将,卒数万人.
珠可历历数也.
说:马说.爱莲说.学而时习之,不以说乎.
诣太守,说如此.
汤:及日中如探汤.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通: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鸣之不能通其意.中通外直.道不通.通计一舟.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以死.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国恒亡.暮果大亡其财.
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王.
罔:学而不思则罔.罔不因势象形.
望:潭西南而望.先达德隆望尊.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见藐小之物.微斯人,吾谁与归.
委:委而去之.
谓:是谓大同也.谓为信然.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予谓菊.
太守自谓也.
鲜: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向:磨刀霍霍向猪羊.寻向所志.秋天漠漠向错黑.
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小信未孚.
愿陛下亲之信之.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行:三人行.将军向宠,性行淑均.行拂乱其所为.大道之行也.
许:曳物许许声.杂然相许.时人莫之许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高可二黍许.一百许里.遂许先帝以趋驰.
寻: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阳:已而夕阳在山.阴阳割昏晓.河阳之北.
要:便要还家.
遗:邻人京城氏霜妻有遗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已:是亦不可以乎.死者长已矣.
易: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如反掌.
益: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曾益所不能.香远益清.
意:目似暝,意暇甚.宾客意稍舒.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每有会意.鸣之不能通其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阴:佳木秀而繁阴.朝晖夕阴.达于汉阴.
引:属引凄异.友人惭,下车引之.丁壮者引弦而战.引喻失义.
应:前者呼,后者应.佣者笑而应曰.为天下倡,宜多应者.急应河阳役.
游:皆若空游无所依.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有:则有去国怀乡.为字共三十有四.
语: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如有所语.旦日,卒中往往语.欲语泪先流.
此中人语(yù)云.
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逆旅.
援: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远:有朋自远方来.亲贤臣远小人.
知:人不知而不愠.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孰为汝多知乎?
指: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手指不可屈伸.
不能指其一端.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止:一狼得骨止.河曲笑而止之曰.止有剩骨.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至:前狼止而后狼又至.寡助之至.色愈恭,礼愈至.
走:录毕,走送之.
卒:爱士卒.卒获有所闻.
作:其中往来种作.属予作文以记之.、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盗窃乱贼而不作.冻风时作.一鼓作气,再而衰.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二、解释下列常用的文言虚词
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公与之乘.
小大之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马之千里者.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辍耕之垄上.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
一室之内.四海之内.
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诸葛亮孔明者,卧龙也.
而:温故而知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若夫日出而林霖开.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河曲智叟亡以应.
朝而往,暮而归.
其:食马者,不其能千里而食也.其人视端容寂.其一犬坐于前.不能指其一端.
其如土石何.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扶苏以数谏故.
策之不以其道.以残年余力.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投以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以光先帝遗德.
属予作文以记之.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焉:且焉置土石?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忽啼求之,父异焉.不复出焉.惧有伏焉.
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然:父利其然也.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然足下卜之鬼乎.
闻之,欣然归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乃:太丘舍去,去后乃见.乃重修岳阳楼.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告之于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还于旧都.
受制于人者不致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士卒多为用者.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中轩敞者为仓.行拂乱其所为.
为宫室,器皿.武陵人捕鱼为业.为坻,为屿.
孰为汝多智乎.
所:无何,见宫殿数十所.衣食所安,乃大惊,问所从来.
此先帝之所以兴隆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吾知所以距子也.
何:何以战?又何间焉?
或:或王命急宣.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异二者之为.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士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壮士不死即已.存者且偷生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2024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