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真名(项羽真名是什么)

现今通行的各种版本的《史记》,都称项羽为“西楚霸王”。大部分人对此习以为常,没有认真思考,“西楚霸王”这个叫法对不对。也有古人对此产生过疑虑,不过,最终还是牵强附会地穿凿论证“西楚霸王”。最近,辛德勇先生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项羽不叫“西楚霸王”,而是“四楚霸王”。

本人完全同意辛德勇先生对“西楚霸王”称号的批评,项羽的封地主要在东楚。

本文认为,项羽不是“西楚霸王”,也不是“四楚霸王”,而是“有楚霸王”。从政治体制看,义帝元年,项羽是自立为“有楚霸王”,而不是局于一方(原楚地)的“四楚霸王”。秦末的正式字体仍然是小篆,而不是隶书。“有”和“西”的小篆字形较为接近,“四”和“西”的隶书字形较为接近,“四”和“西”的小篆字体差距非常大。所以,从古文字学角度看,楚汉争霸时期,“有楚霸王”的称号比“四楚霸王”更合理。

项羽真名(项羽真名是什么)

京剧西楚霸王

一、从政治体制角度看:楚怀王(熊心)被立为楚义帝,是为楚朝,项羽是楚朝天下十八路诸侯王的总霸主,称“有楚霸王”更合理

义帝元年(公元前206年,有楚霸王元年,汉王元年)十二月至正月,项羽在关中戏下,跟各路诸侯将领会盟,奉远在彭城的楚怀王(熊心)为义帝。

相当于是项羽主持开国大典。

秦朝(秦国)已灭,必须要有一个天下的国号。如同周武王灭商,自立为天子,以周为天下的国号。义帝相当于是一个虚君的天子,应当把他原来诸侯王的国号“楚”升格为天下的国号。

这个天下的国号,只能是“楚”,而不是辛德勇先生所说的“张楚”。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本质不同。

辛德勇先生的《世间本无“西楚霸王”》一文开篇即说:“一代枭雄项羽,在诛灭暴秦之后,表面上尊奉张楚怀王为义帝,使之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还有,“本来这个‘怀王’只是反秦之楚国的国王,虽然这个楚国始建于首义的陈涉”。

非常显然,辛德勇先生认为,张楚怀王的天下国号是“张楚”,这个叫“张楚”的“楚国始建于首义的陈涉”。也就是,熊心是继承的陈涉的“张楚”。

项羽真名(项羽真名是什么)

颜岸青所画的“西楚国”

但是,这个政治逻辑是不通的。

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张楚”次数是非常少的。

《陈涉世家》只记载了一处,“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索隐》:“按:李奇云‘欲张大楚国,故称张楚也’。”

《高祖本纪》“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项羽本纪》没有“张楚”二字。

《史记》里面更没有“张楚怀王”四字。

《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附近装神弄鬼,“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胜、吴广杀两秦尉,号召戍卒揭竿而起,“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初,用的是“大楚”的旗号,“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自立为将军,以招揽不明真相的广大群众。

没想到事情出奇的顺利。几天功夫,“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很快就攻下陈郡,三十六郡有其一。陈胜的野心也膨胀了,不满足当一个将军,把国号改为“张楚”,自称“张楚王”。虽然“张楚”从“大楚”而来,但陈胜把自己升华为一位开国之君了。他自我感觉优秀(超过良好),号召力太大,跟原来的楚国血缘意义上的王统已经不需要什么瓜葛了。

陈胜在称“张楚王”之前,曾派出葛婴向南方略地,“葛婴至东城,立襄彊为楚王。婴後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彊,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

葛婴不识好歹,擅自立了一位楚王后裔襄彊为楚王。听到陈胜自立为“张楚王”,葛婴就把襄彊杀掉了。但陈胜也没有放过葛婴,立诛杀之。

陈胜的目的,是自己以首义之功来当“张楚王”,比历代的楚王更牛,根本不允许原楚王的后代来染指王位。

首义的号召力已经超过楚故国的号召力。当然,恢复楚故国的号召力还有,只是降到第二位。

《史记》里面也称陈胜为“陈王”,是指姓“陈”的王,或指“陈都”之王,“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陈胜不会自称“陈王”,否则还是会有人觊觎“楚王”的王位。

项羽真名(项羽真名是什么)

《陈胜吴广》戴敦邦作品

起义军秦嘉等人攻占东海郡的郯,陈胜派武平君接管军队。“秦嘉不受命”,自立为大司马,并杀掉武平君,渐渐有脱离陈胜控制之势。后来,秦嘉又擅自立了一位楚王。

“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秦二世元年腊月,陈胜被章邯击败,出逃城父,后被自己的车御庄贾所杀。

“秦嘉等闻陈王军破出走,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王,欲与并力俱进。齐王曰:‘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於天下。’田儋诛杀公孙庆。”

秦嘉听到陈胜兵败逃走,马上立原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自此以后,《史记》再无“张楚”的记载,说明秦嘉立的楚王是接续原楚国的大统。秦嘉派公孙庆出使齐国,公孙庆有句话很硬气,也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当时的人心所向,“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楚国有首义之功,因此应当号令天下。

项梁出场了,《项羽本纪》:“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应当是矫陈胜之命拜项梁为张楚王的上柱国。

“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

项梁的政治敏感度不够,感觉自己是“张楚王”陈胜的上柱国,有责任去剿灭擅自称楚王的原楚王血统的景驹。

这时,范增出场了,劝说项梁主导政治风向: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项梁恍然大悟,“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

项梁听信了范增的话,要用楚怀王的名头来号召楚人,所以给熊心取了“楚怀王”的号,来接续原楚王的世系大统。这个号完全是胡扯啊。“怀王”是楚王熊槐死后的谥号,现在熊槐的孙子熊心还活着,竟然冒用了爷爷的谥号。反正始皇帝“焚书坑儒”,天下人不读书。先拢起一帮人再说。错的有道理。

“陈胜败固当”,在范增和项梁心目中,已把陈胜排除在楚王的世系之外。

所以,熊心只能是“楚怀王”,不可能是“张楚怀王”。

项羽真名(项羽真名是什么)

《芈月传》楚怀王曹征饰

范增是楚朝总设计师,给项梁、项羽叔侄二人,策划了立国大计。虽然楚朝实际只存在不足一年的时间,但决不能轻视范增在建立楚朝过程中的作用。

再看最后灭秦和诸侯分封的情况。《史记》之《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刘邦,秦朝灭亡。

《史记集解》:“如淳曰:‘张苍传云以高祖十月至霸上,故因秦以十月为岁首。’”秦朝的岁首在十月,春正月在一月。

《高祖本纪》:“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十一月,项羽率诸侯大军准备入关。刘邦却派人在函谷关防守堵塞,不让项羽入关。项羽大怒,破关而入 ,十二月中到达关中的戏下。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又残暴对待秦国遗民,丧尽秦地民心。

义帝元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

诸侯的军队在戏下住了共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可以想象政治分赃、讨价还价的激烈场面。

《高祖本纪》:“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後天下约。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项羽本纪》:“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羽还对诸侯们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这句话,就暗示了范增在建立楚朝、分封诸侯中的策划之力。

范增策划的是一个改良加强版的齐桓公体制,吸收了战国和秦朝的部分特色。楚义帝,相当于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战国时期,秦国、齐国曾短暂称“西帝”、“东帝”。秦始皇把“皇帝”这个名号搞臭了。折中一下,称“楚义帝”。天下的国号为“楚”,是为“楚朝”。楚义帝毫无实权,虚君,只是一个天下一统的象征。

楚怀王熊心,是真正的楚怀王的亲孙子,项梁所立。楚国又是首义之国(陈胜、吴广皆是楚人,首义时举“大楚”旗号,后改“张楚”,皆是楚国渊源)。楚军北救赵(这个赵国也是楚人拥立复建的),西灭秦,军功最大。项羽立熊心为楚义帝,众望所归,诸侯们都没有反对意见。

“义帝虽无功”,项羽这句话有点不太地道,应该说义帝无军功,但义帝有政治上的功劳。有了楚怀王这杆大旗,至少号召了诸侯,防止了灭秦过程中起义军内部为了争夺头把交椅的自相残杀。

然后,范增让项羽自封为“有楚霸王”,一石两鸟。“有楚霸王”,一方面表明项羽是楚国王,另一方面表明是楚朝诸侯王的伯主。楚义帝没有实权,楚朝的实权在“有楚霸王”手里。所以,项羽可以用“有楚霸王”的名义,替楚义帝恢复六国,分封诸侯王。春秋时期霸主齐桓公帮助卫国复国,就是项羽和范增可以直接参考的故事。

《高祖本纪》:“项羽自立为西(有)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有楚霸王”并不是十八路诸侯王的上级,而是老大哥,是伯(同霸)。

十八路诸侯王分封如下(《项羽本纪》):

1、“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2、“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

3、“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

4、“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5、“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

6、“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

7、“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未到任)

8、“立(赵将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9、“徙赵王歇为代王。”

10、“立(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

11、“立(黥)布为九江王,都六。”

12、“立(吴)芮为衡山王,都邾。”

13、“立(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

14、“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

15、“立(臧荼)为燕王,都蓟。”

16、“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

17、“立(田)都为齐王,都临菑。”

18、“立(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

十八路王之外,还有封侯,“封成安君陈馀河间三县,居南皮”,“番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侯”。估计还有其他的封侯,恐烦且止。

因此,范增给项羽设计了一种类似齐桓公体制的楚朝政治制度,尊楚怀王为楚义帝,“有楚霸王”则尊帝攘夷,为全天下十八王之首(伯)。

二、项羽的“有楚霸王”,和原楚地分封的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究竟是什么关系?

辛德勇先生的“四楚霸王”要成立,必须证明九江王、衡山王、临江王都是比楚王低一级的王,接受楚王的直接管辖。但其文中,证据极为薄弱。

辛德勇先生认为,“正是为继续保持对这三块土地和这三个旧日部属的有效控制,项羽才创制了‘四楚霸王’这一特别的称号,即谓他这一楚王仍有权力以‘四楚霸王’是名号继续管控衡山、临江、九江这三个楚国旧境内的诸侯国,吴芮、共敖和英布三人旧日是楚臣,现在则依然是他这个‘四楚霸王’的臣属。”

辛德勇先生的意见,是项羽为了控制黥布等三王,才创制了‘四楚霸王’这个特殊称号。但我们从前面的楚朝体制角度看,项羽这个“霸王”是整个楚朝诸侯王的霸主,而不仅仅是三个楚地分封国的霸主,应该是“有楚霸王”。否则,‘四楚霸王’只限于原楚地,显得太小家子气了。

辛德勇先生的主要证据是:“道理很简单,项羽这个‘四楚霸王’对‘四楚’之地都具有绝对控制的权力,除了直属于他本人的楚国之外,衡山、临江、九江这三个诸侯国也都要听命于他。‘四楚霸王’的‘霸’字,首先就体现在这一点上。 当项羽在彭城打败刘邦之后,鉴于英布在楚汉相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刘邦遣随何游说英布,劝诱其背楚从汉。 当随何问询‘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的时候,英布回答说:‘寡人北乡而臣事之。’(《史记·黥布列传》)‘北乡而臣事之’这句话,明确无误地表明了项羽这个‘四楚霸王’与他这个九江王之间的君臣关系。”

这个证据确实非常有力。英布(黥布)明确说“寡人北乡而臣事之”,确实表明九江王是臣,项羽是君。但是,我们仔细分析黥布的经历和说此话的背景,就会发现这个证据无法支撑“四楚霸王”的称号。

《黥布列传》记载,黥布原名英布,九江郡六人,坐秦法被黥,人称“黥布”。黥布被押送到骊山造秦始皇陵,与刑徒中的豪杰相交结,逃亡江中做大盗。

陈胜吴广起义后,黥布和番君吴芮也加入到造反的行列。陈胜败亡之后,“英布、蒲将军亦以兵属项梁。” 黥布在项梁渡长江北上之时,就加入了项梁的队伍,属于老部下了。这时候还没有立熊心为楚怀王。所以说,即使到了后来,黥布和番君吴芮对楚怀王的君臣名分也是很淡薄的。

“项梁涉淮而西,击景驹、秦嘉等,布常冠军。” 黥布追随项梁,可以说战功累累。

“及项籍杀宋义於河上,怀王因立籍为上将军,诸将皆属项籍。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布数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降章邯等。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布常为军锋。项王封诸将,立布为九江王,都六。”

黥布是项羽嫡系部队中的军功第一,理应封王。况且,黥布自认为会当王。“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如果项羽不给黥布封王,黥布就很可能会造项羽的反。

项羽真名(项羽真名是什么)

英布

项羽能够做“霸王”,完全是战功,特别是巨鹿一战,赢得天下心。

《项羽本纪》:“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羽兼“有楚霸王”和楚王为一身,在戏下会盟时,约定占九郡,都城是江都(今扬州)。

项羽虽然功劳大,但一人占九郡,诸侯王们肯定都不服气。汉王刘邦也只占了三郡(汉中、巴、蜀)。项羽也有自己的理由,这九郡要分一块给义帝,义帝的都城是彭城,“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有楚霸王”和楚王虽然是两个称号,但不需要两个都城,一个地方两个牌子就可以了。如果两个都城距离很远,项羽也忙不过来啊。春秋五霸也没有建两个都城的先例,齐桓公也没有在齐国都城临淄之外再建一个霸主的都城。

项羽一开始设想把都城建在江都,是目光短浅,虚荣心作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被人讽刺为“沐猴而冠”。项羽出生于淮北的下相,后来跟随项梁到了吴中。而江都正好在下相和吴地之间。虽然是故乡好地方,但在当时江都偏僻于东南,不利于争霸中原。

项羽不到一年功夫,自己就破坏了楚朝体制。

《项羽本纪》:“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黥布列传》:“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

项羽根本就没去江都,舍不得把战略要地彭城给楚义帝。而是把楚义帝迁往长沙郡的郴县,并秘密让九江王黥布和衡山王、临江王把楚义帝害死了。也许是让九江王黥布和衡山王、临江王再交一次投名状。

项羽能够命令九江王黥布和衡山王、临江王杀害义帝,是不是表明项羽对他们有法定的控制权呢?

根本不是。

前文已经说过,九江王黥布和衡山王、临江王与义帝的君臣名分很淡薄,他们都是身经百战,跟随项氏家族以战功起家。熊心是后来才来的,因血统被立为楚怀王、楚义帝,坐享其成。

九江王黥布和衡山王、临江王,是在秦末的战火中,与项羽结成了实际的君臣之义。这是一种与情感心理有关的观念,而不是有具体的法律和盟誓约束。

况且,项羽势力强大,不听从他的命令,必遭杀身之祸。

义帝元年八月,天下已经再次大乱,北方的齐、赵都乱成了一锅粥,刘邦也进兵关中。需要再一次兵争天下,楚义帝的旗号对于平叛已经没有什么号召力了。

所以九江王黥布等人审时度势杀掉了楚义帝。

《汉书》卷一《高帝纪上》:“二年冬十月(岁首),项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于郴。”

另外,《黥布列传》记载:“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彊,可以讬国也。’”

九江王黥布说“北乡而臣事之”时,是汉王三年。楚义帝已经死了一年多了,楚朝体制早崩溃了。

楚朝体制下,九江王的名义上级是楚义帝,“有楚霸王”只是九江王的老大哥(霸主)。刘邦的说客随何说的很清楚,“大王(九江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 如果是楚朝体制,“有楚霸王”不能比九江王高一级,最多高半级。九江王黥布只是在心理上有对项羽的君臣之义。

但楚义帝死了,情况不一样了。“有楚霸王”弑楚义帝,就相当于篡夺了最高名分。现在恢复了兵争天下的时代,靠实力说话了,九江王黥布向“有楚霸王”称臣,也可以说的通了。随何说的更赤裸裸,“必以楚为彊,可以讬国也”,是因为黥布看到楚王项羽实力强大啊。

在看一下非常关键的《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按月表,原来的七国都分割了,但原来各国的君臣之义并没有保留下来,在新封建的诸侯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项羽占的地盘最大,目的是强己弱他。但项羽目光短浅,没有把战略要地关中和洛阳收入自己的囊中。此战略要地后来被刘邦轻松夺走。

原来的战国七雄都被分割了,楚国也不例外,项羽以此堵住诸侯们的嘴。

“分楚为四”,“分为衡山”,分为临江,分为九江。(项羽的楚国没有改号,所以表中未列出,项羽在楚王的名号上再加“有楚霸王”的称号。)

“分赵为代国”,“更名为常山”,“王张耳始,故楚将”,“都襄国”;“分为代”,“王赵歇始,故赵王”,“都代”。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救了张耳,两人应该可以有密切的同盟关系。封地也非常丰厚,原来赵国最富饶的三郡邯郸郡、巨鹿郡、恒山郡(常山)都给了张耳。张耳继承了赵国的主体,但项羽考虑到赵国势力太大,把赵“更名为常山”,削弱其号召力。而原来张耳等人拥立的赵王歇,被项羽打发到偏远的代国,成为代王。起先张耳是赵歇的臣,分割赵国之后,两人毫无君臣关系了。

“分齐为三国”,“更名为临菑”,“王田都始。故齐将”,“都临菑”;“分为济北”,“王田安始。故齐将”,“都博阳”;“分为胶东”,“王田市始。故齐王”。由于田荣屡次与楚作对,项羽怨恨田荣,故意不封田荣为王。田都、田安,都是原齐国贵族,后来投靠项羽,成为项羽部下,项羽封他们为王,是想牵制田荣。但是三齐王都是平等关系,新齐王田都并不能管辖济北王和胶东王。项羽吝惜兵力,不肯借兵护送田都赴国,结果田荣迅速击败田都和田安,成为当时项羽最大的祸患。

“分关中为四国”,这里没有什么好说的。

“分燕为二国”,“燕”,“王臧荼始。故燕将”;“分为辽东”,“王韩广始。故燕王”。燕王对辽东王也没有管辖权力。

“分魏为殷国”,“更为西魏”,“王魏豹始。故魏王”;“分为殷”,“王司马卬始。故赵将”。西魏王对殷王也没有管辖权力。

“分韩为河南国”,韩王成还没赴国,就被项羽杀掉了。韩国对河南国也没有管辖权力。

既然这七国分割后的十八国之间都没有管辖权力,那么项羽的楚国对九江王、衡山王、临江王也没有法定或盟誓的管辖权力。因此,“四楚霸王”这种称号无法成立。

三、古代氏族的命名传统对项羽“有楚霸王”的影响

古代氏族部落名前多加一“有”字,如有巢氏、有蟜氏、有苗氏、有熊氏、有虞氏、有夏氏、有穷氏等等。

“有”字并没有什么实际含义,只是一个敬词。

项羽当然可以自称“楚霸王”,但他可能觉得不够大气,太低俗,就加一“有”字,成为“有楚霸王”。

四、从古文字学角度看,项羽应当是“有楚霸王”

秦代文字的主要字体是大篆、秦小篆、古隶。大篆继承了周朝的金文与籀文。在战国中晚期,小篆和古隶开始分别从大篆发展出来。秦统一六国后,李斯只是将小篆进行全国规范化而已。现在的考古学界基本可以断定,古隶是从大篆发展出来的,而不是以前通常认为的是从小篆演变过来。

秦朝建立后,小篆是朝廷的正式文字,主要用于高文大册。而隶书是日常文字,普通的公告文书、律令书抄、信函札记等,均用隶书。目前大量出土的秦简,绝大多数都是古隶。

有必要讨论“四”、“有”和“西”三个字的讹化,到底是从小篆讹化的还是从隶书讹化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就天下大乱。

如果是在楚汉相争的时期,讹化为“西楚霸王”,是从小篆字体讹化的可能性更大。

楚汉相争是兵争天下,对秦朝的文字没有任何改变。

“有”和“西”的小篆字体(《说文解字》),是非常类似。(当然真正的秦小篆和《说文解字》的小篆也是有差异,我们不去钻这个牛角尖)

“四”和“西”的小篆字体,差距巨大,是不太可能讹化的。当然“四”和“西”的隶书字体,是有类似性的。

项羽真名(项羽真名是什么)

西、有、四三字的小篆字体(汉字叔叔)

项羽等人在戏下的诸侯会盟进行了三个月,当然不是空口说白话,只用口头语言来表述分封列国的情况,而一定是形成了文字。

最庄重的方式,是给诸侯们各铸一件青铜器,上面刻上小篆。但项羽屠焚咸阳之后,技术条件不再具备。

很有可能是用的木牍,开国的分封文字也算是“高文大册”,一定是用小篆字体刻字。

“有”和“西”的小篆字体较为相似,存在讹化可能。

但具体是怎么讹化的呢?

五、是刘邦无赖,将“有楚霸王”讹化为“西楚霸王”

我们可以脑补一个电影镜头:

字幕:楚义帝元年四月。

初夏时节,陈仓故道,山路狭窄崎岖,长长的汉军士兵队伍在造午饭。远处有栈道,周围郁郁葱葱。

架在石头上一口大釜,木柴燃烧,正在煮大块牛肉。

刘邦在旁边踱来踱去,气鼓鼓的,手里捏着一块木牍。

“什么玩意!”刘邦大骂。

刘邦斜着眼睛瞄着木牍,说:“什么‘有楚霸王’,分明是‘西楚霸王’!”

旁边的将领唯唯诺诺。

刘邦顺手把木牍丢入石灶的火焰中,窜出一股火苗,吞没了。

CUT。镜头结束。

项羽真名(项羽真名是什么)

刘邦

项羽没有遵守义帝的约定,没把真正的关中分封给刘邦,反而借口汉中、巴蜀也属于关中,把刘邦打发走了。

刘邦自然是一肚子怒火。

刘邦年轻时“试为吏,为泗水亭长”,粗通文字,至少认识一些简单的小篆和隶书。项羽发给刘邦的木牍,上面写着封项羽为“有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项羽还霸占了魏豹的魏地,迁其为“西魏王”。刘邦精神很受刺激,“这个坏蛋项羽”,这个小篆“有”很像“西”呀,“你只配作‘西楚霸王’”。

《项羽本纪》:“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索隐】:地理志有项城县,属汝南。【正义】:括地志云:‘今陈州项城县城即古项子国。’故姓项氏。”

刘邦当然知道项羽的籍贯是项,项属于陈郡,陈郡属于西楚。《货殖列传》:“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颜岸青认为,项羽的九郡是:砀郡、东郡、薛郡、会稽、泗水、东海、鄣郡、陈郡、东阳郡。项羽的九郡中,只有陈郡属于西楚,会稽、泗水、东海、鄣郡、东阳郡五郡属于东楚,砀郡、东郡原属于魏国(梁),薛郡原属于鲁国。

刘邦气鼓鼓地认为,项羽只配拿西楚的一小撮地(项羽老祖宗住的陈郡),东楚和天下都城彭城应该给义帝,所以故意把“有楚霸王”讹化为“西楚霸王”。

部下也不敢得罪喜无赖的刘邦,从此汉国人都把项羽叫作“西楚霸王”。

刘邦是个无赖,已经众所周知,这里只列出几个故事,足以证明刘邦可以干出这种事。

《高祖本纪》:

“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

“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

《项羽本纪》: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魏豹彭越列传》

“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

《郦生陆贾列传》:

“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大无赖刘邦,将“有楚霸王”故意讹化为“西楚霸王”,是非常可能的。

六、“西楚霸王”讹化的时间一定比司马迁时代早很多

辛德勇先生认为,“这样看来,今本《史记》中所谓‘西楚霸王’,理应是‘四楚霸王’的譌误,只是这处文字譌误产生的时间相当早,因为我们看到东汉前期撰成的《汉书》就已经同样误书为‘西楚霸王’(《汉书·高帝纪》)。”

他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原本是“四楚霸王”,后来在传抄过程产生譌误,东汉时人们已经流行“西楚霸王”的说法了,所以《汉书》是依据传抄错误的《史记》来记载“西楚霸王”的。

但是,《史记》有多处“西楚霸王”,西汉抄本不可能把所有的“四楚霸王”都抄错为“西楚霸王”。

《项羽本纪》有一处,《高祖本纪》有一处,《秦楚之际月表》有一处。

传抄失误是偶然情况,不可能把三处的“四楚霸王”都错抄为“西楚霸王”。

更为合理的解释是,早在司马迁时代,人们就已普遍认为项羽叫“西楚霸王”。这是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故意讹化项羽所致。司马迁写《史记》,顺应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没有起心思去考证“西楚霸王”这个称号是否合理。

可以总结如下,项羽给自己的封号是“有楚霸王”,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楚王;一个是全天下楚朝的霸王。但刘邦根据小篆,故意把“有楚霸王”讹化为“西楚霸王”。刘邦夺得天下之后,“西楚霸王”之说已流行全国各地。数代人之后的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写的是“西楚霸王”。“四楚霸王”之说,不符合范增给项羽设计的楚朝体制,也不符合秦汉之际小篆为典册所用字体的实际情况。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

裴骃,史记集解

司马贞,史记索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

班固等,汉书,中华书局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辛德勇,世间本无“西楚霸王”,辛德勇自述(微信公众号),2021年3月25发布

颜岸青,项羽之西楚九郡释疑与西楚国疆域变迁考实,历史地理. 2016.1

韦一,西楚九郡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李斯,项羽“都江都”考论——从“西楚霸王”名号说起,秦汉研究,2013

晋文,刘鹏,项羽和楚怀王的几个问题,华中国学,2019.2

孙鹤,试论秦简牍书与秦小篆的关系,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1729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