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行动与执行力怎么办?别怕,分享一个好方法

2020年,要过去了。你年初立下的,去年应该做的那些前年的计划,实现了吗?

网上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年度计划,有1/4的人坚持没超过一周,近一半人没坚持够一个月,最后真正完成的人,只有不到10%。

有句话叫:一切没有行动力的目标和计划,都是耍流氓。

深表赞同。

没有行动的目标,就是没有目标。

不去执行的计划,等于没有计划。

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是清晰的目标和完美的计划,而是行动力

影响我们人生成就的,也从来不是空想,而是说干就干的行动。

01

只空想不行动的“积极废人”

几天前,网友@虫子,分享了他一年的经历。

年初,他给自己的目标是考研,也定下了学习计划。

按道理,他应该按部就班地复习。可他却先玩了半年。

中间,听同学说考教师证的好处,他跃跃欲试。突击学习一个月后,他又渐渐把复习忘记。

看到别人边工作边考研,他又考虑找工作。可他既没有认真准备简历,也没有继续考研复习。

一晃到了年底,虫子考研失败,工作也没找到。对自己极度失望,甚至一度患上了轻度抑郁。

之前,网上有个流行词叫“积极废人”。指那些只空想,不去具体做的人。

考研,是虫子给自己的年度Flag。

他不是没做到,而是根本没去做,最终吞下了“积极废人”的苦果。

作家卢苏伟,在《你要配得上你所受的苦》一书中说:

一个人的执行力和行动力,决定了他的成就。

世上有各样的人,有人优秀,有人普通。

而普通和优秀的最大差别,在于是否去行动。

普通人,想得多做得少,在懒惰和拖延中,日渐平庸。

而优秀的人,把好的想法付诸实施,用行动换成功。

02

立刻行动,才能收获理想人生

在《每一天梦想练习》一书中,作家另维,讲了她一个高中同学的故事。

周顺是湖北襄阳人。父母靠摆烧烤摊,维持一家生计。

高一时,同桌去了美国留学。周顺因此了解到,美国高中时就能接触大学课程,并能反推高中的学习规划。

他心生羡慕,也做起了留学梦。却因家境贫寒,一直没能如愿。

周顺想了个好办法。他拿出仅有的零花钱,来到网吧,搜索大学公开课。

一搜之下,他欣喜若狂:

TED演讲、中外名校公开课、可汗学院等课程,唾手可得。所有外语课程都有字幕,而且全都免费播放。

如获至宝的周顺,把全部零花钱都花在了网吧,还给自己列下课程表:

八点,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

九点,斯坦福大学编程方法学;

十点,清华大学荆棘学原理。

……

同样是泡吧,周顺却泡成了“一枝花”。

他效仿国外,给自己定下了“去复旦学金融”的目标。

从这个目标反推,他要选理科,要学好数学,考入年级前10名。

有了目标和计划,他用清晰的行动,一步步达成。

但高考时,他却落榜了。幸好可以补录武汉大学,但不能选专业。

父母和老师都劝他读武大,可他却固执己见。

他放弃武大,选择了上海财经大学数学系,并计划修金融双学位。

依靠早已养成的行动力,大学四年,他出色完成学业开启了“开挂模式”:

进入世界三大咨询公司之一的“贝恩咨询”;

工作过3年后,公司资助他去美国读MBA;

29岁时,他出任一家创业公司CEO兼合伙人。

其实,周顺的成功,并无特异之处。

他只不过将自己的想法,都付诸了行动。

想得到某件东西,就努力去做,遇到挫折也不退缩。

只要持续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丘吉尔说:

若想尝试一下勇者的滋味,一定要像个真正的勇者一样,豁出全部的力量去行动。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种成功,是靠等待和犹豫获得的。

只有像勇者一样,拿出全部力量行动,才能收获自己最理想的人生。

03

认清自己,有效提升行动力

有句哲学名言说:

我们的行动,是我们最后的审判人。

是啊。在梦想和现实之间,隔着一个人的行动。

只有提升行动力,才能缩短现实到梦想间的距离。

如何有效提升行动力?

首先,要认清自己的行为导向。

上世纪8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Kuhl,提出了行动控制理论。他把人分两种类型:

行动导向者:面对目标能快速执行,做事果断不依赖外部环境。

状态导向者:做事依赖情绪状态,思虑过多,面对目标拖延行动。

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做法,最能清晰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导向。

公司年中,安排了统一学习Python编程。

我选择用半个月时间,学完了课程。而同事小冉,直到年底才完成学习。

行为导向的人,行动快、执行力强,但易快速丧失对事物的热情。

比如我,将课程学完就抛在了一边,后续即使有需要,也很少用起。

状态导向的人,想法多、行动拖延,但做事时易听从别人的意见。

像小冉,就参考了别人定期回顾的方法完成了学习,并结合了后续的问题处理。

所以,两种导向类型的人,应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完成补益和调整。

行动导向者,要通过及时反馈,有效补充热情。

而及时反馈,是让人持续行动最有效的方法。

就像游戏之所以使人沉迷,是因有着积分、升级、奖励等反馈信息。

这激活了我们大脑的奖赏回路,让人欲罢不能。

《好好学习》作者成甲,是逻辑思维评选的“全国最会学习的十个人”之一。

他的秘诀,是每天记录反思日记

为养成“要事第一”的习惯,他在日记中总结:

今天最重要的目标,达成了什么结果,做事方式是否要继续保持?

不重要的事,有没有延缓或委托出去?是否需要调整改正?

他每天都给自己一个清晰全面的反馈。这也练就了他,超强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养成的热情。

反思日记是自我反馈,我们同样也可以从外部获得反馈信息。

《朗读者》一期中,作家贾平凹讲述了自己开始写作的经历:

我当年十七八岁,开始模仿别人写东西。给张三写一段,给李四写一段。写完后念给大家听,大家兴奋的哈哈大笑。

人有时候就要被鼓动,然后就不停的写开了,写了那么厚一本。

贾平凹老师写作,不断收到周围人的反馈。

这些有效反馈,成了他行动的热情,让他坚持到最后。

不论是记录日记的自我反馈,还是跟别人沟通获得外部反馈,只要有适合自己的反馈机制,就能让我们保持热情,长效行动。

状态导向者缺乏执行力,怎么办?

我建议,做事要从微量开始,快速执行。

心理学上,有个“飞轮效应”:

做事情就像转动飞轮。要使静止的飞轮转起来,一开始要用很大力气。但等飞轮转起来后,只要很小的推动,就能让它转的越来越快。

一件事,在最开始阻力很大时,人们会逃避和拖延。

比如《微习惯》作者斯蒂芬·盖斯,是个美国宅男,做事懒散。

他靠着每天先写50个字的方法,完成了这本畅销书。

微习惯的办法,是先不考虑计划、意义等内容。而是专注于行动本身,从最简单、最微量的执行开始。

要健身,从做1个俯卧撑开始;

要读书,从每天读2页开始;

要做事,从先执行5分钟开始。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是以极低的意志力消耗,立刻开始。

一旦行动起来,做事就会像转动飞轮一样,产生持续不断的惯性。做事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小,从而能持续执行。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人最大的智慧是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性格特质,认清自己的行为导向。对应改善调整,强化循环补益。如此,才有最高效的行动力。

写在最后

有一则小故事:

小沙弥问师父:那只木鱼听了经书、受了佛号,为什么还是木鱼,没有成佛呢?

师父回答说:因为它只会说“懂、懂、懂”,却从不去行动。

我们常说,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背后,都是缺乏执行的恶果。

行动,才是最直接的修行。

没有完不成的事,只有不去做的人。

2021,让我们一起打造行动力,为自己的人生赋能!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1052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