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是谁说的(不耻下问是谁说的话)_1

不耻下问是谁说的(不耻下问是谁说的话)_1不耻下问是谁说的(不耻下问是谁说的话)_1

撰文 | 李山 责编 | 黄悠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谥号

孔子是鲁国人,可是他的弟子有卫国、陈国、齐国甚至楚国人,可谓四面八方都有。所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他的学生从各国来向他学习。在诸多弟子之中,子贡是卫国人,所以他对卫国的事情总是比较关切。

卫国有一个大臣,叫孔文子,“文子”这两个字是他的谥号。古代有年号、庙号,当然也有外号。谥号就是古人去世之后给他的一个评价,谥号的作用主要是评价这个人一生的作为。根据现代学者的考据,谥号起源于商代,流行于西周,然后一直延续到了近代。过去关于谥号有很多争执,比如在金文之中看到穆王,“穆”字就是他的谥号。很多学者认为金文中称他为穆王的时候他还活着,因为有“穆王”赏赐的记录。所以有一段时间也提出了生号的说法,大学者王国维和后来的郭沫若都认为活着就可以有谥号。但根据现在的研究,以及随着出土的青铜文物数量的增加,发现这个说法不成立。当铭文中出现穆王两字时,一般都是在穆王身后了,也就是说这个器物是在穆王去世之后才做的。

谥号,简单地说就是对一个人死后进行盖棺定论,古人对它的态度很慎重。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例子,楚王去世之后,后人拟了一个谥号,结果楚王两眼瞪着死不瞑目。大家才发现坏了,这个谥号他不接受。于是改了谥号,他的眼睛才闭起来。当然,现在的学者认为人死后有一段时间因为生理原因眼睛会睁着,但古人就会认为是谥号不对导致死不瞑目。

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谥号之中也有褒贬。孔文子的谥号是一种褒扬,但是清代光绪皇帝的谥号德宗就暗含着讽刺意味,因为将他比作唐德宗,而唐德宗是被人从京城赶跑的,光绪皇帝也是被八国联军从京城赶到了西安。

在周代的谥法之中,“文”作为谥号有几个含义:一种说法是经天纬地谓之“文”,就像周文王一样。另一种说法是勤学好问谓之“文”。很多学者认为孔文子的“文”就是好学,并不是经天纬地,毕竟他无法和周文王相比。将这样一个字给孔文子,是很高的评价。有一种说法是这个字是孔子给他的谥号,因为孔文子和孔子是朋友,他死后卫国的国君就请孔子帮忙起个谥号,正是因为这个,子贡才向孔子问原因。

不耻下问是谁说的(不耻下问是谁说的话)_1

孔文子的好学精神

《左传》详细记载了孔子和孔文子的事:

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鲁国人以币召之,乃归。

“胡簋之事”就是簠簋之事,古代祭祀所用的簋是圆形盛米的容器,簠也是类似用途的东西。现在出土的文物中簋比较多,簠的起源比较晚。当孔文子来访的时候,孔子说:我作为一个儒者,对祭祀摆放贡品的事是明白的,但是对拿刀动枪甲兵之事并不懂。而且当他听说这件事后,立刻就告诉学生驾车离开,因为这个国家待不得。他还说鸟儿选择树木,哪有树木选择鸟儿的呢?言外之意是我来到卫国是从事政治活动,不能因为这件事蹚浑水。孔文子听了孔子的话之后急忙来阻止他离开,并且表示我请你去打仗不是我的本意,我本意是想问问打仗的事,不是要让你来帮我完成私心。孔子听他这么说,就准备留下来。但此时鲁国也派人带着礼物来请孔子,于是孔子就回鲁国了。

不耻下问是谁说的(不耻下问是谁说的话)_1

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在卫国这段时间处于很多矛盾的旋涡,孔文子事件只是其中之一。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文子做事是有缺陷的,在《论语·宪问》这一篇里,孔子还评价了孔文子: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

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这是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和季康子见面,谈论卫灵公无道现象的记载。卫灵公宠爱小老婆,将太子赶跑,季康子作为鲁国的执政者听了就不高兴,便问:如果像您说的这样,他为什么不亡国呢?言外之意是对孔子所说的话不认同。而孔子又说:因为有仲叔圉帮他搞外交,有祝负责宗庙、鬼神的事,还有王孙贾管理军事。有这样三大贤人,他怎么会亡国呢?

仲叔圉就是孔文子,祝是负责祭祀的人。祝是一种职业,也就是祭祀的时候向鬼神传达敬意的巫师,祭祀完成之后他们又会向人传达鬼神的赏赐。《左传》记载了祝的一件事,卫蔡争盟的时候,有一个礼叫作“歃血”,歃一些动物的血,谁先喝意味着谁的地位高。蔡国人认为应该他们先喝,理由是当年周王分封的时候,蔡叔比卫国老祖康叔年纪大。卫国人见此不知所措,祝就站出来说按照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周王分封的时候并不是按照年岁来定,而是按照德行。根据德行的原则,并不能说明蔡叔的年纪大就可以先歃血。祝作为负责宗庙的人,他了解历史和宗教,这一番话就为卫国挽回一局。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还赞美他有学问、伶牙俐齿。

当时的鲁国有三大家族分割国家权力,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季氏家族,康子就是季氏家族的掌门人,他也掌握了鲁国的大政。当他对孔子的话表达疑问的时候,孔子却说卫灵公虽然无道,但他善于用贤才。这样的回答让季康子有点自取其辱,因为暗讽了季康子的手下并没有孔文子、祝和王孙贾这样的贤才。由此可见,孔文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很有才干的一个人。

在孔文子去世后,孔子斟酌了他的一生:其一,他有才干;其二,他有缺陷。还有一个特点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孔子最赞赏的一点。《论语》最强调的一个品质就是好学,因为好学的人不俗气。我们的人生像一条河流,你将源头斩断,挖再大的水池注水也是死水,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才能保证源头有活水。虽然孔文子嫁女儿的事和他的夫人与人私通的事不好,但他通过学习改善自己,所以能够治宾客。朱熹在《四书或问》里谈到孔子如何评价他人,认为孔文子好学而成为一个贤人,他的好学精神遮盖了那些缺陷,这也反衬出孔子对学习多么重视。

课本里的《论语》

不耻下问是谁说的(不耻下问是谁说的话)_1

《课本里的〈论语〉》是北师大教授、《百家讲坛》名师李山老师特意为孩子打造的《论语》精读本。内容覆盖中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论语》“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字句,李山老师将这些字句摘选出来,还原到所在《论语》的章节,进行句义串讲,同时不局限于小学教材,结合《论语》全书以及其他儒家经典,以及《左传》《史记》等史书中的故事,对其进行阐发。在阅读中拓展了孩子知识边界,提升了孩子古文阅读力、理解力、逻辑力。

本文为“桃李国学苑”原创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课堂内外》主创团队

不耻下问是谁说的(不耻下问是谁说的话)_1不耻下问是谁说的(不耻下问是谁说的话)_1不耻下问是谁说的(不耻下问是谁说的话)_1

主持人徐德琳

责编黄悠

美编李煜

投稿信箱taoliguoxuetang@163.com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2049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