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都有哪些要素:并不是所有的群都叫社群

最近几天,有个感慨,曾经去过的几个消费场所,比如饭店、茶楼、水果店,因为什么原因给商家工作人员留下过微信的,最近我都被拉入了商家的微信群。
仔细观察了这大多数的微信群,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这里跟大家说一说,看看你们是不是也被拉入了这些奇奇怪怪的群。
1. 建群速度快
由于预订座位、微信支付、发送商家位置、咨询商家消费等一些诉求,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跟商家的一些工作人员互相加上了微信。这些微信平时似乎没啥反应,偶尔会在咱们的朋友圈里点个赞,如果没有备注,可能你都不知道赞从何来。
商家积累的这些微信好友,在某一天老板心血来潮,都拉来建个群吧,可能对生意都点帮助呢!于是,我们就在某个时候一不小心被商家加入了他们的“社群”。这些群建立的速度很快,一天可能几百人的群就建了好多个。由于群成员曾经有过业务上的往来,也不排斥未来可能还要继续消费,于是大多也不会轻易退出群。
2. 群内沟通乱糟糟
由于研究社群的需要,在被拉入这些群的时候,我一般选择先进入、观察,不会轻易的拒绝和退出,抱有一种看看到底会有什么神奇的事情会发生的心态。
但是90%的商家社群是让人很失望的,群里面小广告、偶尔两个熟人打个招呼、莫名其妙的链接推送,就是这些社群的主要内容。

3. 社群运营目的不清晰
这样的群,之所以商家会建立,是因为对用户和客户,有进一步挖掘价值的想法。
然而,现在人手几十个微信群的现实当中,如果没有足够好的运营策略,这些微信群可能还会帮倒忙。有些社群成员发现,哦,原来这里的消费对象跟我不是一路人,以后就不来了。
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个做茶楼的社群,以前常去,因为比较安静,服务还不错;自从被拉入这个社群以后,差不多两个月以来,我没有再去过了,因为群里面都是在约牌局,而我对此有点反感。
这些现象说明,很多商家的老板由于消费不旺盛,抱着先建个群再说的想法,对用户进行试探;另一方面,由于商家和工作人员并不擅长和懂得如何运营社群,更不知道如何去挖掘社区的价值,所以其建立社群的目的是不清晰的。
殊不知,在社交工具发达的今天,信息快速到达受众是一把双刃剑,大多人不能掌握这把剑的力量和用法。
4. 将就成员需求,群内气氛死气沉沉
由于不懂,所以将就。由于运营者不懂得社群的运营,又担心社群不活跃,所以偶有成员发起话题,运营者马上赶紧附和,以为用线下的沟通方式移植到线上能够管用,结果可想而知。
没有主张的社群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群成员跟群之间缺乏信任和建立信任的桥梁,更不能期待这样的社群会有多大的经济价值。

不是所有的群都是“社群”

5. 商家为何还是建了“自己的社群”?
商家建立自己的社群其实并没有错,因为大家都建了,少数人还通过运营社群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部分甚至产生了裂变的效果。这就像有人买中了彩票,就刺激了更多的彩民去下注,生怕错过了什么。
商家社群为何在一部分人手中能够玩出花样、玩出价值呢?
我认为商家依托交易关系建立起来的社群在本质上属于“弱社交”的范畴,形象一点描述这种关系是——认识但不熟!
这种“认识但不熟”的关系其实在社群营销中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太熟了,反而不好做成交,因为买卖的结果不是每一次都能让买家满意;但是没有一丝信任基础,成交就不可能发生。由于“弱社交”的关系,信任关系大于0,机会成本趋近0,如果运用恰当的运营策略,那么这些社群就可以产生持续的价值。“社区团购”的社群运营模式,其实就是非常符合这个总结的。
上面讲的很多商家,未能发掘其社群的价值,一方面没有认知这种关系的本质,另一方面在于挖掘价值的手段和策略有问题,从而搞出来四不像的“微信群”而不是“社群”。
你有没有被拉入过上面说的这些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群呢,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967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