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上千人欧洲挣钱回乡盖别墅(300万农村豪华欧式别墅)

文 | 徐媛

近日,安徽歙县槐塘村引发关注。槐塘村又叫“欧元村”,从七十年代起,该村村民陆续赴欧洲发展,目前村里有约1000人在国外,从事酒店餐饮、超市批发、皮具等业务。该村每年的侨汇高达数千万人民币,很多家庭盖起了独栋别墅。没想到,“欧元村”的富裕,引发了网友们的争议,一度被推上热搜。

在网友的评论当中,看到了一些刺耳的嘲笑。有人说,村民前仆后继地去国外打工,是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有人说,一窝蜂地修建洋楼,是崇洋媚外。有人则说,村民有钱也摆脱不了盖房子炫耀的小农思维,外面看着很光鲜,里面还不是空空荡荡。

但更多网友认为,村民们发家致富,回乡盖楼,靠的是自己的本事,至于这钱是从哪里挣的,盖的楼是欧式还是中式,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村上千人欧洲挣钱回乡盖别墅(300万农村豪华欧式别墅)

资料图:乡村里的欧式风格别墅

确实,槐塘村的致富之路,跟国内其他富裕村落比,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落后地区的人们,绞尽脑汁地自谋生路,在自身的努力和时代的成就之下,实现财富的积累。发展的脉络也大同小异:村里某个人在外闯荡成功后,通过家族关系和同乡关系,将赚钱的机会带回全村,带来地域性的共同富裕。只不过,“欧元村”的发迹,始于当地一位村民在国外务工经商发财,为同村的人打通了出国挣钱的渠道。

翻看村民们在国外的奋斗史可知,他们背井离乡的打拼满是艰辛。很多人到欧洲,最初都是干体力活,炒菜、洗碗、当搬运工等。此前,媒体报道过,一位“欧元村”村民介绍,他的儿子在西班牙餐馆打工,每月平均收入一千五六百欧元,吃住都在餐馆,当地教育、医疗免费,除了基本开销后,一个月少说也能攒一千欧元。打工四年下来,存款就有五十多万。

靠干苦力挣得第一桶金后,在外的村民尝试自己开店、开超市、经营酒店,生意一点点做大后,把老家的亲戚朋友接过来。就这样,槐塘村 80%的村民都在欧洲闯荡。剩下的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还有的是衣锦归乡的第一代闯荡者,他们把国外的生意交给子女,自己回到故土安享晚年。

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勤劳致富的故事,它验证了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人生经验:人只要肯吃苦,肯拼搏,就能够改善自己的境遇。当然,具体能改善多少,与机遇息息相关。农村的机会本就稀薄,如果槐塘村没有第一个去海外吃螃蟹的人,村民没有觅到海外打工这条出路,或许这个资源匮乏、地理位置不佳的村庄,和中部寻常的村庄没什么区别。如今村民们成功致富,不仅改写了个人的命运,还反哺家乡、造福一方,旁人为之庆幸、骄傲、喝彩都来不及,争论哪里更能发家致富,哪里的月亮比较圆,大可不必。

一村上千人欧洲挣钱回乡盖别墅(300万农村豪华欧式别墅)

“欧元村”村民精通欧洲货币兑换

当然,村民们不约而同地盖洋楼,这里面不排除有跟风、攀比的成分。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可知,比起追求设计的独特和风格的多元,村民们更看重表面的气派、豪华,不希望自己被人比下去。若有一家最先兴建了欧式楼房,受到很多人的啧啧称赞,这一风格很快就会被群起效仿,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这个村牢固的群体偏好。的确,很多盖起的楼房,里面空空如也,或留下老人独守空房,这是豪宅背后不为人见的心酸。

从实用的角度讲,这些豪宅的性价比不高。对于村民来说,情感上的意义,精神上的需要,可能远超于物质上的享受。在欧洲生活多年,出于缅怀,出于对奋斗岁月的纪念,把一些欧洲元素带回家乡,也很正常。而很多人回乡建房,有的是落叶归根、安土重迁的观念使然,无论国外生活多么惬意,在故土养老方觉踏实;也有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成功,以获得他人的认同。所以建房时,他们不会考虑投资属性和投入产出比,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稍显夸张的画面。

总之,“欧元村”村民,靠自己的本事发家致富,我们乐见更多的人,通过自由的流动,拓宽生存的渠道,改善自己的生活。若他们有幸成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建什么样的房子,只要不违法违规,是他个人的自由。但同样对于背后是否存在攀比的反思也是其他人的自由,勤劳致富很重要,不攀比浪费同样重要,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不应该被嘲笑。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955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