旮旯怎么读(旮旯怎么读什么意思)

“旮旯”即“角落”的方言语音佐证

朱运超

“旮旯”是源于北京方言的一个普通话口语常用词,最早见于清小说《儿女英雄传》,意为“角落”或“狭窄偏僻的地方”。

很多人一般认为它与“角落”是意义相同而用字不同的两个词,湖南梁特猷先生则断言“旮旯”是“角落”的异体字,两者就是一个词!作者的一篇文章从“旮旯”的源流探寻、字义阐释、字音流变、字形演化以及是否约定俗成五个方面,特别是字形演化方面大量列例,严谨论证,最后“肯定旮旯就是角落本字①。并认为将“角落”写为“旮旯”,读为gā1á[ka55la35]②是“因声作字”的造成的现象③。

在该文第三节《“旮旯”字音的流变》中,作者对“旮旯”和“角落”字音的流变作了具体分析,认为:从普通话语音角度看,“‘旮旯’gā1á[ka55la35]和角落jiǎoluò[t?iau2141uo51]彼此发音确有不同,但这里角落’jiǎoluò[t?iau2141uo51]是普通话中角和落各自的常音综合而发的音。也可说是书面语而不是口头语的发音”,而“角落二字构成词后,人们口语在江浙、湘鄂其发音都近乎 guóluo,而陕晋的发音就更近于gālāo。与其说旮旯(gala)是北京方言或方言,倒不如说是大半个中国说汉语的对此都是这类发音。只是江浙、湘鄂并没有因声之别而另创新字。”④普通话却用了“旮旯”。

作者接着分析了北京话把“角落”写为“旮旯”,读为gala的原因:北京建都历史悠久,地处南北交流要冲,是历代移民、五方杂处的聚居地,因元、清两朝蒙、满族与汉族间语言文化相互融合,特别是明朝大规模从吴楚晋陕移民“实北京”,对北京的语言文字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吴楚晋陕的移民,他们对角落的‘角’,口语本就发音为以g为声母的ge或ga或guo,而不是以j为声母jiao;‘落’的韵母则多近于ao甚至a”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见在北京话中,‘角落’被说成gala完全可以从上述史实中找到踪迹,并且是很正常的。”⑤

笔者认为,作者这些论述,运用语音比较的研究方法溯流寻源,以活生生的语音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具有相当的说服力。遗憾的是作者最终未能以确凿论据证明“gala”就是“角落”的读音,而这恰恰又有许多方言语音为佐证。

汉语方音字汇》是一部权威的汉语方音著作。该书采用实地调查记音的方式,“收入全国二十个方言点的字音材料,这二十个方言点可以代表汉语各大方言。”⑥书中对“角”、“落”两字标音如下。⑦

一、中古(广韵)音韵地位:

角:江摄开口二等人声觉韵见母

落:宕摄开口一等入声铎韵来母。

二、当代普通话音值:[t?iɑ?214 l??51]

三、当代各地方言音值:

方言点

北京

济南

西安

太原

武汉

成都

合肥

文读

ct?ye

ct?ye

ct?y?

t?y???

ct?io

ct?yo

t?y???

白读

ct?iau

ct?ia

t?ie??

cko

cko

k???

文读

luo?

lu??

cluo

lu???

cno

c no

lu???

白读

l??

cla

lua??

noc

方言点

扬州

苏州

温州

长沙

双峰

南昌

梅县

文读

ka??

ko??

ko?

t?io?

ck?

k?k?

k?k?

白读

t?ia?

ko?

文读

la??

lo??

lo?

lo?

l??

l?k?

l?k?

白读

l?k?

方言点

广州

阳江

厦门

潮州

福州

建瓯

文读

k?k?

k?k?

kak?

kak?

kau??

k??

白读

k?y??

ku?

文读

l?k?

l?k?

l?k?

lo??

lou??

l??

白读

lak?

lak?

l???

由上可见,时至当代,各方言区特别是非北方话地区,“角”多读[k?k]、[kok]或[kak]、[ka?],“落”多读[l?k]、[lok]或[lak]。“角”声母发[k]为主流;两字韵母多为洪音开口呼。韵腹为“a”的自不必说,为[?]、[?]、[e]的发音舌位均低或偏低,与发“a”的舌位高低相接近,音色“a”化明显,特别是扬州话、合肥话和近离北京的济南话白读音“a”化更突出。郭锡良先生乃当代音韵学大家,他对广韵时期“角落”两字的拟音为[ koklak]⑧,音值与以上各方言的今音极其接近,有些甚至完全吻合。

尤其是闽语区各方言点的情况更能说明问题:

“角”:广东的汕头、潮州、揭阳、海丰、海康、电白话⑨,海南的文昌、琼山、海口、琼海话都念[kak](白);“落”:海南多数闽语方言点都读[lak]。“角落”在海南闽语中普遍白读[ kaklak],文读为[k?kl?k],是叠韵词。表示动词意义时,“落”读[l?k](文)或[lak]、[lo](白)。万宁话单念字音为“[kak]、[lak],组词在语流中连读为[ka?la?],音同扬州话,与普通话“旮旯”的读音[kala]更为接近。如果去掉塞音韵尾,声韵母完全一样!乐东话则单念连读皆为[kala],没有塞音韵尾,与普通话“旮旯”完全同音!粤、琼之闽语来自福建,福建闽语源出中原,主要以五代及宋后的中原移民南迁为源流。而闽、粤、琼历史上地处偏僻,阻山隔海,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闭塞,移民点语言受外界影响较少,不但形成了一个个纯粹的方言点,而且保留着大量的中古音成分。因而从闽、粤方音溯索中古语音,可靠程度相对较大。

“角落”本入声字,而今,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的许多方言点和普通话里,人声随着语言的演变已经消失。历史上,全国各地历朝移民“实北京”,对北京语言带来影响确为事实,因而,北京人口语语音在受到影响而发生演变的过程中,说“角落”时去掉入声韵尾而将[ak]、[a?]韵母发为“a”,或将韵腹趋“a”的[?k]、[ok]、[??]、[??]等韵母发成“a”韵母,显然有其合理性,把“角落”读成[kala](即gala)也就不足为怪了。

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也为“旯旮”即“角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古见母在洪音前今普通话读[k]。“角”乃中古见母洪音字,在多数方音中,其韵母至今仍为洪音,且韵腹音值为“a”或趋“a”,甚至有些北方话方言点的白读音里“角”至今也保留着洪音韵母。如合肥话、武汉话。明代几次大批“实北京”的移民大多为操洪音的南方人,因而其“角”字韵母的韵腹的“a”化因素影响北京话,使北京话保留洪音韵母,其声母自然为[k]而不为[t?]。且因后来北京话入声消失,因而使北京人口语上去掉塞音韵尾导致普通话把“角”发成[ka](ga)从理论上能够讲得通。

“落”读la[la]更容易理解:中古来母今读[l]毫无疑义。争议焦点在韵母音值。笔者浅陋,找不到中古开口铎韵在今天普通话里读[a]的文字资料,但普通话语音实际中,“落”也读la[la]却确确凿凿。“书落在家了”、“他落下很远”、“别落在后面”里的“落”都读[la]足以为证。纵非据此,而同样从外来语音对本地语音影响角度看,明清时代北京口语受移民语音影响后,去掉塞音韵尾把“落”读成“1a”也不无道理。

可见,“旮旯”即“角落”的方言语音佐证十分充分,梁特猷先生“肯定旮旯就是角落本字”的论断是令人信服的。

注释:

①③④⑤梁特猷:《“旮旯”议》,见《傍麓絮聒》,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7-一12页。

②梁文原用汉音拼音字母注音。为便于进行语音表达与比较,并使读者易于理解,笔者采用宽式国际音标标音。并对梁文中笔者认为应该加标国际音标的注音材料加标国际音标。凡国际音标标音皆加[]号,汉语拼音字母皆用手写体小写。

⑥⑦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编:《汉语方音字汇》,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版,《内容提要》及正文第196、135页

⑧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63、35页。

⑨林伦伦、陈小枫:《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页。

(作者单位:原海南省教育厅)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9508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