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地而起的意思(拔地而起的意思解释)

词句解释

一、题型识别

例 1:根据“给定资料 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 250 字。

例 2:“给定资料 3”中环保专家认为“兵库县堪称‘环保错位’的典型”。请结合资料内容,对“环保错位”的实质进行阐释。(10 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 150 字。

例 3:“给定资料 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 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 100 字。

二、常规思路

释义+相关要素+对策

例 1:根据“给定资料 4”,谈谈你对“想象力经济”的理解。(10 分)

材料:当用户需求被设计师解读,并对产品进行重新创作,优秀的产品便产生了,这个产品再造并走向市场形成商业价值的过程,就是想象力经济的落地体现。想象力经济的本质正是将人的创新精神转化为商业价值的一个过程。

例 2:“给定资料 4”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请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15 分)

答案:

遮蔽体现在:一、被现实遮蔽,掩盖历史,创作娱乐化,对时代命运缺乏严肃思考。二、被自我遮蔽,对他人缺少同情,对人民生活缺少感知力。三、被技术遮蔽,沉迷虚拟世界,无视现实生活、社会实践。四、被城市金钱物质遮蔽对农村缺少认识,对精神缺乏关注。

例 3: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 4”中的含义。(10 分 2)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 100 字。(2014 年国考副省级)

材料 4: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说“跟风”来自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见,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吉登斯指出,“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中任何个人的行为都必须参照一种专家系统才可以实现。换言之,人们越来越相信现代社会的专家指导系统,在做任何活动之前,总要去参考各种各样的指导意见,并找到行为的依据,离开了这种专家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当中,一事无成。文章引用了英国学者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的相关阐述,试图把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层次。这无疑会给人们的自主选择能力带来巨大的冲击。在任何属于个人的行为当中,都隐藏着一个他人的选择、他人的要求、他人的想象。因此,它会使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难以生存的族群。隐藏在这种生存的想象性对抗背后的,则是人们期待权威的心态。

三、命题趋势

例 1:请就“给定资料 6”中“我们回家乡,不仅要‘塑新貌’,更要‘塑新人’”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20 分)

要求:理解准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篇幅 250 字左右。

例 2:根据材料 3,谈谈你对其中划线部分“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的理解。(20 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 200 字。

例 3:根据“给定资料 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 150 字。

四、应对策略

例 1:根据材料 3,谈谈你对其中划线部分“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的理解。(20 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 200 字。

【阅卷规则】

1.“错位”是指人才引进工作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城市的模式,要根据各城市间的地理、经济、人才需求结构不同,实施不同的人才政策、避免同质化的竞争;

2.“对位”是人才引进工作要立足地方特色,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明确角色定位,采用合理的人才路线,加强人才生态建设,合理使用现有人才,注重发掘本土人才;

3.总的来说,就是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应该各就其位,按需引才。

注意事项:

1.语言文字表达能力;2 分

2.A 等卷:分别解释“错位”(不能趋同,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照抄照搬,避免同质化)“对位”(立足地方特色,明确角色定位,采用合理的人才路线),且解释正确,并有总结;15-18 分

3.B 等卷:分别解释“错位”“对位”,且解释正确,但没有总结;11-14 分

4.C 等卷:没有分别解释“错位”“对位”但理解正确,或“错位”“对位”只理解正确一个;

5.D 类卷:理解不正确。2-6 分。

例 2:“给定资料 3”中划线句子提到,“这些大学是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 分)要求:理解准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

超过 250 字。(2018 年山东 C 卷)

美国一些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几十年来,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这些研究型大学一直是发明和创造的源泉。能够到这些知名的大学读书,被视为无上荣幸的事情。大学里研究与教学的结合,让那些最杰出的专家与最有前途的学生面对面接触,教师与学生所 4 取得的卓越成就一年比一年突出。无数家长认为,被这些知名学校录取,就是对孩子成就的认可;进入这样的学府,未来美好的前程就有了保证。这些名校的许多老校友经常感叹,如今大学发生了沧桑巨变——与当年他们就读大学时相比,学校规模更大了,有更多的女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进入了大学课堂;大学生的社交变得更加随意了;有更多新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拔地而起,但大学的学术水平却下降了。事实上这些古老学院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的学校机构保留下来了,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课程改革不断适应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内容比以前更丰富了,但课程已不再围绕那些普遍认同的理念来设计;教授们依旧给学生们打分,但这些分数已演变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院的资格,而不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教学反馈;纪律制度已变为可以辩论的“小小法庭”,而不再是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年轻人成长、培养具有责任感公民的途径;就连校际体育比赛似乎也违背了原先锻炼学生心智的初衷,都由专业运动员参加,没有趣味可言。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认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美国名校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人成长,让学生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毕业时成为一个富有学识、智慧、能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承担责任的成年人。现在学术追求竞争替代了大学的教育任务,殊不知这两者不应该厚此薄彼。在这些大学领导的演讲稿中,不乏关于“世界问题”“知识探索”“勤勉工作”与“成功”之类的词句,却鲜有看到个人力量、完善的人格、善良、合作、同情、如何把眼前的世界建设得更美好等言辞。学校越出名,就越强调在教师、学生和经费市场上的竞争力。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正逐渐演变为消费者与出售昂贵商品和服务的卖主之间的关系。18 岁到 22 岁是年轻人在人生发展道路上的特殊阶段,这个年龄正好是培养责任感的阶段,他们已经能够成熟地从独立的生活、新的知识和富有挑战性的观念中获取力量和灵感。大学正是他们开始认识自我,发现生活意义和目标的关键场所。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数据、公式、法则、名字和地点的传授,教育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教育学家说,通识教育就是当你接受了教育,又把当初学到的内容忘记后,最后还剩下的东西。如果以此为标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如今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呢?哈瑞·刘易斯教授说:“这些大学是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

词句解释(笔记)

选择综合题中的词句解释题作为专项讲解,是因为这类题目难度相对较大,很多同学仅听基础课程感觉没有听明白,做题时有很多困难。目前国考、联考角度看,综合题中词句解释是最重要的题型。

01 题型识别

02 常用思路

03 考试趋势

04 应对策略

【解读】

1.第一个部分是题型识别。

2.第二个部分是常规思路。

3.第三个部分是考试趋势。

4.第四个部分是应对策略。

5.每个省都可能考,只是考频不同,江苏偶尔考一次,不是每年都考。

01 题型识别

例 1:根据“给定资料 4”,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 250 字。

例 2:“给定资料 3”中环保专家认为“兵库县堪称‘环保错位’的典型”。请结合资料内容,对“环保错位”的实质进行阐释。(10 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 150 字。

例 3:“给定资料 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 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 100 字。

【解读】

1.第一题:给出一个小短句,让你谈理解。2.第二题:要求“阐释环保错位”。

3.第三题:问死海的意思。

4.三道题中,一些题目问词的意思,一些题目问短句的意思,理解这句话、

阐释这个词的意思,给出一个词或句子,要求进行解释。

1.题干给出一个词语或者句子

2.理解、阐释、意思、含义等

【解读】

词句解释题就是题干给出一个词语或者句子,有时候词语或句子比较抽象,

在此基础上要求理解词语或句子,进行阐释、解释、说含义,问什么意思,为词

句解释题。目前国省考中看,高频是问“理解”。

02 常规思路

一释义

二相关要素

三对策

【解读】

1.常规答题思路:分别是释义、相关要素、对策性总结三个环节。

2.总逻辑:总分总,先用 1-2 句话整体对这个句子进行解释,之后具体分开解读,最后以对策总结。

3.释义:对给出的这个词或题干给的句子进行整体性解释,这一环节称为释义。释义寻找的方式——注意词语句子的上下文,即就近原则,通过这一方式找到。

例 1:根据“给定资料 4”,谈谈你对“想象力经济”的理解。(10 分)

材料:当用户需求被设计师解读,并对产品进行重新创作,优秀的产品便产

生了,这个产品再造并走向市场形成商业价值的过程,就是想象力经济的落地体

现。想象力经济的本质正是将人的创新精神转化为商业价值的一个过程。

【解读】

1.词句解释题:谈对想象力经济的理解。

2.释义:找词所在段落,这段话大概率会出现这个词的意思。

(1)“当用户……体现”:设计师先去解读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想要的东西创作出产品,放到市场上进行买卖、交易,会有商业价值,变成经济,落地即实现。这句话有些抽象。

(2)“想象力……过程”:“是”后总结想象力经济的意思,人的创新精神是设计师解读用户需求进行创作,并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

(3)释义:想象力经济是将人的创新精神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

例 2:“给定资料 4”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请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15 分)

答案:体现在:一、被现实遮蔽,掩盖历史,创作娱乐化,对时代命运缺乏严肃思考。二、被自我遮蔽,对他人缺少同情,对人民生活缺少感知力。三、被技术遮蔽,沉迷虚拟世界,无视现实生活、社会实践。四、被城市金钱物质遮蔽,对农村缺少认识,对精神缺乏关注

【解读】

1.要求理解遮蔽,属于词句解释题,本题是 2019 年的国考题,材料没有关于遮蔽的直接解释。

2.从答案中反推方法,第一段是释义,第二段是相关要素,关注如何获取释义、与下文有何关系,即总结,现实、自我、技术、金钱可以一一对应,有解释抄核心词句,如果没有解释,则没有释义,可以寻找相关要素,将相关要素中的核心词提取出来放到首句,也可以作为这句话的核心解释,释义可有可无。写是为了保证结构完整,不写是因为意思重复,若字数足够则写,若担心字数不够则不用写。

3.是否表态是观点现象题的事情,这里谈如何答释义。

4.总结不了,词语、句子是抽象的,比如解释善治需达情,达情需近人,有文言文的性质,没有直接释义,此时说人话,治理要人性化,要深入群众、贴近百姓。结合材料可以感知这句话的意思,自己翻译过来。

5.释义:

(1)就近原则,上下文摘抄。

(2)总结要素中的核心词。

(3)说人话——翻译,如果三种无法解决,说明不用写释义。

一释义

二相关要素

三对策

【解读】

1.相关要素:常见要素有问题、意义、危害、原因、对策,可能这些都是要素,围绕想象力经济,说到想象力经济的问题、意义、危害、原因,均要作答,材料有就要作答。

(1)不知道有哪些要素,看着材料容易遗漏,直接答意义、问题都能遗漏,一次性答很多要素容易遗漏要点。

(2)不知道属于哪个要素,分不开,即便知道是问题、意义、危害、原因都要作答,这是最大的难点。不需要分开,如此多要素都要作答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情感色彩法。褒义是积极的,贬义的是消极的,中性的有好有坏,答词句解释题时不需要找问题、影响、对策,只要会判定给定的词句的情感色彩即可,若词语情感色彩积极,则答案积极,若词语情感色彩消极,则答案大概率找消极内容,若词语是中性的,则积极、消极分开罗列。

2.例:

(1)想象力经济:是好的,意味着到材料中找与想象力有关的所有好的信

息。刚刚的遮蔽是不好的,意味着答案呈现一定是负面的,比如掩盖历史,对命

运缺乏思考,缺少同情,缺少感知力……,要素表达是不好的。

(2)题目中提到“技术性是创造性的毁灭力量”,创造性是好的,毁灭是不好的,好的、不好的分开罗列。

例 1: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 4”中的含义。(10 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 100 字。(2014 年国考副省级)

【审题】

1.通过情感色彩找要素。给出一个词,通过这个词找含义,是词句解释题,思路是释义、相关要素、对策。重点训练的是要素,其他部分简单带。

2.字数较少,书写时要简单。

3.释义:注意这个词的上下文,有则找出来,没有则想其他办法。

4.要素:情感色彩判断好坏,“预先失败”可能是没开始就输了,没开始考试就觉得考不好、没追求女孩子就觉得失败了,大概率是不好的,到材料中找到相关的负面信息。

5.对策。

材料 4: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说“跟风”来自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见,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文章引用了英国学者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的相关阐述,试图把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层次。

资料 4 第一段:是“预先失败”的出处,从上下文中找释义。

1.“如果说……窘况”:“这种依赖”指对各类专家的依赖,不难得出预先失败的意思,预先失败显而易见的体现方式是依赖各类专家,是盲目依赖的心理,如果跟风来自于对各类专家的依赖,也就是说依赖会带来跟风,依赖是预先失败的解释,说明预先失败会导致跟风的出现,跟风即危害。或写预先失败是对各类专家过度依赖导致跟风的出现,关键词均出现了。

2.“文章……深层次”:通过这句话可知预先失败的心理问题。

资料 4 第一段梳理:

1.释义:预先失败指的是对各类专家的依赖。

2.危害:跟风严重。

吉登斯指出,“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中任何个人的行为都必须参照一种专家系统才可以实现。换言之,人们越来越相信现代社会的专家指导系统,在做任何活动之前,总要去参考各种各样的指导意见,并找到行为的依据,离开了这种专家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当中,一事无成。

资料 4 第二段:

1.“吉登斯……心理问题”:解释什么是个人无意义,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与很多人的心理相似,认为自己无用,这句话的核心词是无意义感,无意义感是预先失败的什么每个人的界定不同,预先失败是坏的,写上即可,作为危害、意义均可,组织答案时句子通顺即可,老师认为是原因,正是因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会依赖别人。区分不了可以不区分,认为是坏的,写上即可。

2.“在吉登斯……实现”:每个人的行为都要参照专家系统,即依赖专家。

3.“换言之……依据”:换言之即换句话说、可以说,说明上下文意思一样,强调依赖专家,即预先失败的解释(第一段得到),写过度依赖专家/参考指导意见,找到行为依据。

4.“离开了……一事无成”:是预先失败带来的危害,导致自己迷失、一事无成。

资料 4 第二段梳理:

1.原因:个人无意义感。

2.危害:脱离专家指导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中,一事无成。

这无疑会给人们的自主选择能力带来巨大的冲击。在任何属于个人的行为当中,都隐藏着一个他人的选择、他人的要求、他人的想象。因此,它会使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难以生存的族群。隐藏在这种生存的想象性对抗背后的,则是人们期待权威的心态。

资料 4 第三段:

1.“这……冲击”:“这”指示上文预先失败这件事,指出冲击自主选择能力,是坏事,可以写上,是预先失败的危害。

2.“在任何……想象”:解释上句话,做任何事情想着别人如何想,没有自己的主见,想的都是别人,类比当下在意他人的目光,比如穿一条裙子 XX 会不会觉得我好看、关注他人觉得自己胖或不胖,思考当前社会的要求、他人如何思想我,冲击自主选择能力,对自己的选择没有自信,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

3.“因此……族群”:“它”指代上文,脱离文化系统会迷失自我、难以生存。

4.“隐藏……心态”:后面的深层次的往往是原因,认为权威正确,自己不对,只要冠名专家、学者、XX 领导、XX 负责人,便觉得厉害,对方说的话正确,是期待权威。

资料 4 第三段梳理:

1.危害:冲击自主选择能力,难以生存。

2.原因:期待权威的心态。

3.知道这件事是不好的,写出关键词即可。

【材料梳理】

1.释义:预先失败指过度依赖权威、专家指导意见的心理。

2.相关要素:个人无意义感,迷失,一事无成,丧失自主选择能力,难以生

存,过分期待权威。

(1)原因:因为个人无意义感、过分期待权威的心理,使我们容易迷失、

一事无成、丧失自主选择、难以生存。

(2)危害:若无法区分,只知道是不好的,此时难度增大,要把这几个分

散的词串成完整的句子。

①个人的无意义感让我们迷失、一事无成。

②过度期待权威,丧失自主选择,导致一事无成。

(3)没有特别的要求,写通顺即可。

【参考答案】

1.预先失败指过度依赖专家指导系统。2.表现为:由于个人无意义感和期待权威的心态,导致社会跟风严重,冲击自主选择能力,脱离专家系统迷失、一事无成、难以生存。3.所以我们应科学理性、自信独立。(92 字)

【参考答案讲解】

1.因为……,导致……。将散落的词串成一句话,串词成句。这句话写通顺分数会高一些。

2.不用纠结词是否可以前置,罗列点要通顺。

3.对策是补充的,材料中没有,词句解释题的第三步是对策性总结。

(1)材料有则抄。

(2)材料没有则自己反推,如果字数允许,前面的全部写完还有空格,则进

行反推,问题是过度依赖、跟风,说明不能盲目跟风、依赖,要自信、独立、科

学。

4.如果能区分问题、原因、影响,就区分,分不出来不要慌,将负面词汇画出来、正面词汇画出来,之后串起来,题目难度系数不同,但基础方式一样。

考试趋势

例 1:请就“给定资料 6”中“我们回家乡,不仅要‘塑新貌’,更要‘塑新人’”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20 分)要求:理解准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篇幅 250 字左右。

例 2:根据材料 3,谈谈你对其中划线部分“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的理解。(20 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 200 字。

例 3:根据“给定资料 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 150 字。

【整体审题】

1.不是为了拔高而拔高,是根据考试趋势介绍,近些年词句解释题中有一个现象。

2.例 1:要求理解这句话,是词句解释题,但一句话中有两层意思。

3.例 2:理解一句话,是词句解释题,“要……又要”是两层。

4.例 3:理解一句话,是词句解释题,困境中的希望→有困境、希望,有好有坏是两层。

5.随着词句解释题出得越来越多,出题人会想要创新,一句话有两层的形式频频出现。是接下来的考试趋势。

04 应对策略

根据材料 3,谈谈你对其中划线部分“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的理解。(20 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 200 字。

1.“错位”是指人才引进工作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城市的模式要根据各城市间的地理、经济、人才需求结构不同,实施不同的人才政策、避免同质化的竞争;

2.“对位”是人才引进工作要立足地方特色。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明确角色定位,采用合理的人才路线,加强人才生态建设,合理使用现有人才,注重发掘本土人才;

3.总的来说,就是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应该各就其位,按需引才。

【解读】

1.例题:“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阅卷规则:

(1)“错位”是指人才引进工作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城市的模式,要根据各城市间的地理、经济、人才需求结构不同,实施不同的人才政策、避免同质化的竞争。

(2)“对位”是人才引进工作要立足地方特色。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明确角色定位,采用合理的人才路线,加强人才生态建设,合理使用现有人才,注重发掘本土人才。

(3)总的来说,就是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应该各就其位,按需引才。

2.答题路径:先解释错位,再解释对位,再总结。涉及两个方面的可以拆分为两个词、两句话分别解释,先说明错位的意思和具体表现,再说明对位的意思和具体表现,最后再总结。涉及两个方面的词句解释,先写 A 的释义+要素,再写 B 的释义+要素,最后进行总结。

句子包含两方面(A、B)的解题思路:

1.解释 A+相关要素(表现)

2.解释 B+相关要素(表现)

3.总结(对策)

【解读】

句子包含两方面(A、B)的解题思路:

1.解释 A+相关要素(表现)。

2.解释 B+相关要素(表现)。

3.总结(对策)。

4.答题路径:相当于当成两个词句解释题,最后合并。也可以首先给出 A 和B 整体的解释,其次是分别写 A 的要素和 B 的要素,最后写总结。可以依据材料而定,如果词句出处的材料上下文有整体的解释,那么可以整体解释,其次是分开写 A 的要素和 B 的要素,最后写总结。如果材料中是分开解释的,那么要分开写 A 和 B 的释义以及相关要素。

根据给定资料 2,谈谈你对于飞所说的“家乡,不只是乡愁,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话的理解。(20 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字数不超过 300 字

【阅卷规则】

1.乡愁指的是对家乡的怀旧和眷恋。(3 分)

2.诗和远方指的是家乡是事业和梦想得以实现的地方(3 分)

3.个人要有理想,(3 分)并且要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3分)通过青年人回乡创业,(3 分)以点带面地带动整个农村的发展,建成富裕、和谐、美丽的新农村。(3 分)其他要求:对于未采到以上 6 点或偏题,角度不对的卷子,酌情给 3 分以内。角度不对,主要指完全从考生自身经历来回答。

【解读】

1.本题是 2019 年真题,要求解释“家乡,不只是乡愁,还有诗和远方”,一句话包含两层意思。

2.阅卷规则:18 分的要点分,2 分是文字表达问,共 6 个点,每个点是 3 分。

(1)乡愁指的是对家乡的怀旧和眷恋。(3 分)

(2)诗和远方指的是家乡是事业和梦想得以实现的地方(3 分)。

(3)个人要有理想,(3 分)并且要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3 分)通过青年人回乡创业,(3 分)以点带面地带动整个农村的发展,建成富

裕、和谐、美丽的新农村。(3 分)

3.答题路径:分开解释再总结。

4.其他要求:

(1)对于未采到以上 6 点或偏题,角度不对的卷子,酌情给 3 分以内,意

思是内容都是错误的最多给 3 分。

(2)角度不对,主要指完全从考生自身经历来回答(胡写)。如果写乡愁是

想家、想念父母、爷爷奶奶等,则是角度不对。

5.关于要素:阅卷规则只给出关键点,有些展开的点不一定给出,只要写到要点并且展开的意思也一致就会给分,要点是给出最关键的信息,不足 300 字。

6.关于对策:本题的对策很多,比重比较大。答题以材料为主,要参照材料,材料重点阐述对策,所以要写对策,思路是释义-相关要素-对策,但是具体的侧重和展开需要依据材料而定,所以不需要纠结,主要是不需要自己臆断和猜测,而是要根据材料回答,而且涉及两个方面的词句解释题,要分别解释乡愁、诗和远方的意思,分别写相关要素,最后进行总结。

例:“给定资料 3”中划线句子提到,“这些大学是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 分)要求:理解准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 250 字。(2018 年山东 C 卷)

【解读】

1.题型判定: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理解一句话则属于词句解释题。

2.答题路径:三个部分,释义、相关要素、对策性的总结。

3.“这些大学”是主语,“失去”是不好的,“卓越”是好的,说明“这些大学是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涉及好和不好两个方面,首先解释失去灵魂的释义和要素,其次是解释卓越的释义和要素,最后是进行对策性的总结。4.情感色彩法:失去灵魂是不好的,所有不好的点都写在失去灵魂部分。卓越是好的,所有好的点都放在卓越的部分,最后是总结性的对策。

5.词句解释题不需要表态,除非题目要求表态的则需要表态。

6.要求:理解准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要标记序号,不超过 250 字。

资料 3:

美国一些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几十年来,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这些研究型大学一直是发明和创造的源泉。能够到这些知名的大学读书,被视为无上荣幸的事情。大学里研究与教学的结合,让那些最杰出的专家与最有前途的学生面对面接触,教师与学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一年比一年突出。无数家长认为,被这些知名学校录取,就是对孩子成就的认可;进入这样的学府,未来美好的前程就有了保证。

资料 2 第一段:

1.“美国一些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优秀学生”:提及大学,“吸引学生”说明大学很好。

2.“几十年来……创造的源泉”:说明学校很好,卓越对应“发明和创造的源泉”,说明大学善于发明和创造。

3.“能够到这些知名的大学读书……一年比一年突出”:卓越的成就是带来各种发明和创造,孩子们在学校与老师一起成为创造性人才、领尖人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4.“无数家长认为……有了保证”:孩子能发明和创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和研究者。

5.本段说明大学是卓越的,体现在能发明和创造。资料 2 第一段梳理:卓越:注重发明创造。其他的词可以写,多写一个词或少写一个词都可以,例如写上提供创造发明的环境。

这些名校的许多老校友经常感叹,如今大学发生了沧桑巨变——与当年他们就读大学时相比,学校规模更大了,有更多的女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进入了大学课堂;大学生的社交变得更加随意了;有更多新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拔地而起,但大学的学术水平却下降了。事实上这些古老学院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的学校机构保留下来了,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课程改革不断适应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内容比以前更丰富了,但课程已不再围绕那些普遍认同的理念来设计;教授们依旧给学生们打分,但这些分数已演变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院的资格,而不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教学反馈;纪律制度已变为可以辩论的“小小法庭”,而不再是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年轻人成长、培养具有责任感公民的途径;就连校际体育比赛似乎也违背了原先锻炼学生心智的初衷,都由专业运动员参加,没有趣味可言。

资料 2 第二段:

1.“这些名校的许多老校友经常感叹……但大学的学术水平却下降了”:

(1)“这些名校的许多老校友经常感叹……有更多新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拔地而起”:好的方面,属于卓越。学校规模大,“有更多的女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进入了大学课堂”说明原来女生和一些种族不能上学,现在体现平等、公平、种族多元化,崇尚民族多元,没有性别和民族歧视。“随意”比较中性,表达的意思是社交自由,不再是男生和女生不能说话,上等人和下等人不能聊天等。如果将社交随意列为不好的方面,则会扣分,因为没有理解清楚意思,“但”表转折,前面是好的,此处不建议使用原词,因为原词不能体现材料的意思。“有更多新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拔地而起”说明硬件设施更加完善。

(2)“但大学的学术水平却下降了”:“但”表转折,表示不好的方面,即失去的,不是卓越的部分。

2.“事实上这些古老学院……不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教学反馈”:

(1)“事实上……理念来设计”:内涵变化,转折之前是好的,卓越的点是课程内容丰富,讲解的课程内容更多,可能涉及天文地理等各种方面。“但”表转折,后边是问题、不好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的理念有问题、出现偏差、错误、不正确、缺乏普适性、出现问题、不科学,“不同”不贴切。

(2)“教授们依旧给学生们打分……教学反馈”:分号后边也是要点,更加重视分数、功利化、唯分数论,属于不好的方面,分数变为能否进入研究生院的依据,功利性、唯分数论、只看分数、不考虑其他的方面,分数的作用放大,自然忽视了教学反馈方面的作用。

(3)“纪律制度……公民的途径”:分号后边有要点,纪律和制度是用来约束的、遵守的,现在用来辩论,说明没有尊重纪律和制度,纪律和制度丧失约束力和权威性,对于道德教育、帮助年轻人成长、培养具有责任感公民的途径。

(4)“就连校际体育……没有趣味可言”:“就连”是递进,“没有”是否定,体育比赛不能锻炼心智,丧失趣味性。

2.整理:

(1)卓越的表现:学校规模大,更加公平;社交自由;硬件设施完善,教学内容更加规范。

(2)失去灵魂:外表虽然很好,但是内部腐烂,虽然内容丰富,但是设计理念偏差、缺少普适性,虽然是打分,但是唯分数论,看不到学生的全貌,制度丧失权威性,比赛不能锻炼心智,丧失趣味性。

资料 2 第二段梳理:

1.卓越:学校规模大,学生种类多;社交自由;硬件设施完善,课程丰富(创造发明,学校越来越好)。

2.失去灵魂:是指大学学术水平下降、教学内涵缺失。具体有:1.课程设置不合理,设计理念偏差;2.学生评价过分注重分数;3.纪律松散,缺少道德教育,忽视成长、责任感的培养;4.体育教育忽视心智锻炼,丧失趣味性。

3.卓越部分是四个字连接,句子通顺。失去灵魂部分也是同理。

4.答疑:课程内容增多,但是内涵发生变化,教学的内涵减少,所以教学内涵缺失是问题,即失去灵魂。“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有冒号,“内涵”是总括句,其后具体的表现是分开阐述的点。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认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美国名校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人成长,让学生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毕业时成为一个富有学识、智慧、能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承担责任的成年人。现在学术追求竞争替代了大学的教育任务,殊不知这两者不应该厚此薄彼。在这些大学领导的演讲稿中,不乏关于“世界问题”“知识探索”“勤勉工作”与“成功”之类的词句,却鲜有看到个人力量、完善的人格、善良、合作、同情、如何把眼前的世界建设得更美好等言辞。学校越出名,就越强调在教师、学生和经费市场上的竞争力。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正逐渐演变为消费者与出售昂贵商品和服务的卖主之间的关系。21

资料 2 第三段:

1.“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认为”:其后是观点信息。

2.“作为知识的创造者……社会承担责任的成年人”:

(1)“成功”说明卓越,“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是创造,之前写过发明和创造,不需要重复写。“但”表示转折,其后是问题,即失去灵魂。

(2)“但它们……成年人”:失去灵魂指目前的大学忘记了教育的基本任务,本句话是任务的具体展开,犹豫是否需要写,担心字多写不下,衡量写不写的标准是字能否写得下,建议画出波浪线,并且画出问号,如果整体的内容较多,就不写;如果格子够用,就写进去。

3.“现在学术追求竞争替代……厚此薄彼”:现在学校重视竞争,大学的竞争力培养得很好,但是教学的任务做得不好,即失去灵魂。

4.“在这些大学领导的演讲稿中……更美好等言辞”:对应现在的大学主张竞争,所以探讨“世界问题”“知识探索”“勤勉工作”与“成功”之类的词句,不能落后,宣传的都是成功学的知识,忘记了教育的力量是让人有力量、人格、善良、合作、同情,都是任务,不确定能否写得下,所以需要画出波浪线和问号。

5.“学校越出名,就越强调在教师、学生和经费市场上的竞争力”:结果,市场竞争力很强,但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和责任感很弱。

6.“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卖主之间的关系”:只有利益相关,只想要学生成功,有无情感,是否回报母校不关心。

7.本段的两个关键词是“竞争、教育任务”。

资料 2 第三段梳理:

1.卓越:竞争力强。

2.失去灵魂:遗忘了教育本质和基本任务(缺少学识、智慧、责任心,个人力量、完善的人格、善良、合作、同情、世界建设得更美好等内容)。不确定括号中的词语是否写,只能是画出波浪线和问号。3.答疑:材料给出概括词,即“本科教育的本任务是”,告知“竞争”。

4.梳理逻辑:高校忘记任务,任务是“帮助……成年人”之间的内容,并且有概括词,所以分开阐述的点可以暂时不写。总结是“现在学术追求竞争替代了大学的教育任务,殊不知这两者不应该厚此薄彼。”厚的是竞争,薄的是教育任务,证明教育的任务没有做好,突出的是竞争力,将所有的精力放在竞争上,后边是举例子,在大学领导人的讲话稿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只讨论成功的问题,即竞争,不讨论完善的力量、人格、善良、合作、同情,即教育任务,以竞争力代替教学任务,所以学校越是有名气,竞争力越强。学校和学生之间完全是培养竞争能力、功利性的关系,本段主要阐述竞争力与教育任务之间没有平衡好,太重视竞争,忽视了教育任务。材料最后是学生和学校的关系,题干问大学是什么样的,所以不用写最后的卖主关系,而且买卖关系就是竞争,忽视情感、责任感、美好、善良、合作,可以写“声誉、功利化”等词。

18 岁到 22 岁是年轻人在人生发展道路上的特殊阶段,这个年龄正好是培养责任感的阶段,他们已经能够成熟地从独立的生活、新的知识和富有挑战性的观念中获取力量和灵感。大学正是他们开始认识自我,发现生活意义和目标的关键场所。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数据、公式、法则、名字和地点的传授,教育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教育学家说,通识教育就是当你接受了教育,又把当初学到的内容忘记后,最后还剩下的东西。如果以此为标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如今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呢?哈瑞·刘易斯教授说:这些大学是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

资料 2 第四段:

1.“18 岁到 22 岁……力量和灵感”:没有信息点,原因在于没有提及大学,只提及年轻人。

2.“大学正是他们开始认识自我……目标的关键场所”:出现“大学”,年轻人的培养要靠大学完成,但是大学忘记了教育的基本任务,没有完成基本的任务。

3.“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数据……这些大学是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数据、公式、法则都是知识,大学不仅仅是知识。说明通识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现有的大学没有通识教育,言外之意是如今大学没有做好通识教育,所以要重视通识教育,故“这些大学是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即只顾着卓越,失去了灵魂,灵魂才是最重要的内容。

4.知识教育是从小到大背书、公式、答题、提高做题速度、记人名和典故等,全部是知识,但是很快就忘记,可以结合自己思考,很多人在高三达到了知识的巅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数理化语英不在话下,为了高考满腹经纶,会背很多诗,现在大学毕业、上班几年之后不再会背几首诗以及公式,人名典故记不住多少,基本忘记了,只剩下满腹痉挛,说明这些内容没有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忘记,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解的如何做人会留存,讲解如何合作、培养道德和素质等,大学如果不想要失去灵魂的卓越,就要重视通识教育。

资料 2 第四段梳理:对策:重视通识教育。

【材料梳理】

1.题干要求理解“大学是失去灵魂的卓越”,分别整理失去灵魂和卓越的意

思。

(1)失去灵魂是大学的教育没有内涵、内涵变质、水平下降,体现在教育的理念出现偏差,过度重视分数,唯分数论,且忽视法律制度的权威,体育锻炼违背心智、初衷、失去乐趣,而且大学教育忘记基本的任务,不知道大学到底是做什么的。

(2)卓越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取得各种各样的成就,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注重自由平等、硬件更好、社交更加自由、培养的学生竞争力越来越强、课程内容更加丰富,都是学校的进步。

(3)终究失去灵魂,即通识教育。对策是重视通识教育。

2.画出上述要点,将失去灵魂的点放在一起,将卓越的点分别放在一起,最后给出对策性的总结。

3.失去灵魂:课程水平下降,失去内涵,内涵缺失,理念出现偏差,唯分数论,制度法律权威丧失,制度缺少权威,制度不被尊重,缺少道德、理智等培养的途径,体育锻炼丧失初衷、失去兴趣,忽视基本教学任务,利用动宾搭配,将要点串联起来。

【参考答案】

“卓越”是指大学外在成就突出。表现在:学校规模大,学生种类多;社交自由;硬件设施完善,课程丰富;注重发明创造,师生竞争力强。“失去灵魂”是指大学学术水平下降、教学内涵缺失。具体有:1.课程设置不合理,设计理念偏差;2.学生评价过分注重分数;3.纪律松散,缺少道德教育,忽视成长、责任感的培养;4.体育教育忽视心智锻炼,丧失趣味性。这些遗忘了教育本质和基本任务。我们要注重通识教育。(186 字)

【参考答案讲解】

1.用逗号将词语全部串联起来,可以不用分号。

2.可以写数字序号,也可以不写。

3.答题要尊重材料本身,材料中哪个部分多,答案中就哪个部分多,材料没有对策,所以答案中的对策很少。

4.可以写对整体的解释,例如“这句话指目前的大学,虽然成就突出,但是教学水平下降,教育内涵缺失。表现在……”,其次是分开阐述具体的表现,最后是总结性的对策。

5.之前有波浪线、问号、不确定是否写的内容,先将确定的全部写上,如果格子有空余,不确定的可以补充在具体表现的后边。

【参考答案】

“卓越”是指大学外在成就突出。表现在:学校规模大,学生种类多;社交自由;硬件设施完善,课程丰富;注重发明创造,师生竞争力强。“失去灵魂”是指大学学术水平下降、教学内涵缺失。具体有:1.课程设置不合理,设计理念偏差;2.学生评价过分注重分数;3.纪律松散,缺少道德教育,忽视成长、责任感的培养;4.体育教育忽视心智锻炼,丧失趣味性。这些遗忘了教育本质和基本任务。我们要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识、智慧、善良、合作、同情、个人力量,完善人格;培养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将世界建设得更美好。(234 字)

【参考答案讲解】

1.写完卓越和失去灵魂之后,并且给出对策,此时有剩余的格子,如果在具

体的表现部分可以写进去就写,如果此处没有空余的格子,可以在最后补充对策,

即“培养学生的学识、智慧、善良、合作、同情、个人力量,完善人格;培养社

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将世界建设得更美好”,将词语转换为对策,没有丢关键词

而且将格子充分利用。

2.能补就补在具体表现后边,不能补的就写在对策后边,学习要灵活,不能

学死、生搬硬套,要点不是一定在哪里,二者是并列关系,前后均可,句子通顺、

意思正确即可,表达方式不重要,多一个词或者少一个词均可,意思一致即可。

3.害怕是因为不理解句子的意思,抓出材料的重心和重点,所以要更好地理

解题干和材料,抓住材料的重心,会更加坦然。有的同学画出词语但是不会串联,

知道自己的弱点就要练习串词,例如将“喜欢、我、书、故事”串联成一句话,

是小学学习的内容。

4.答疑:失去灵魂部分可以将遗忘了教育本质和基本任务前置,后续的具体

表现再具体展开。

【思维导图】

【梳理】

1.词句解释题的识别:理解、阐释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含义,则是词句解释

题。

2.内容:释义、相关要素、总结。释义可以通过上下文找、自己总结、翻译

/说人话,要素要通过情感色彩法来写,对策要写材料中的或者根据问题反推,

有多少就写多少。

3.阅卷规则:句子含有两个方面,要分开作答,体现逻辑性,而且分开作答26

的难度比较低,先写一个,再写另一个。“既要……又要……,要……要……”

或者一句话有两个相反意思的词,则是涉及两个方面的词句解释题。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861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