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程万简介(余万程简历)

他是安徽人,他不应该仅仅被作为杰出的作家被记住、被纪念,他还应该更多地作为一代杰出的新闻人被我们记住,被我们谈起。

余程万简介(余万程简历)

张恨水夫妇

新闻生涯一路走来

在记者与作家这两个身份上,我觉得更应该更多地将张恨水作为一位杰出的新闻人来审视。张友鸾就明确地说过:“他终身从事新闻工作,写小说只是他的副业。”

张恨水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细数他的新闻生涯,先后主编或参与编辑过《益世报》、《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南京人报》、《新民报》等10多种报纸。有人认为他是中国报刊史上少有的采、写、编、管都很在行的全能报人。

1914年,只有20岁的他只身前往汉口,投奔在汉口一家小报任职的本家叔叔张犀草,张恨水利用这层关系写点补充报纸版面空白的小稿。后结识了安徽芜湖《皖江报》总编辑郝耕仁,郝对张恨水的文章很是欣赏。1919年2月,郝耕仁推荐张恨水到了芜湖,接替《皖江报》总编辑一职。在芜湖工作了几个月后,五四运动爆发,他辞去《皖江报》之职去了北京。经人引荐,先为上海《时事新报》驻京记者秦墨哂帮忙处理新闻材料,后在《益世报》总编辑成舍我那里当了助理编辑,期间他又兼任了芜湖《工商日报》驻京记者。1923年春天,他在所有旧职未卸的情况下,又担任了《世界通讯社》总编辑之职,协助成舍我创办联合通讯社,兼任成舍我的《今报》、《真报》编辑。更厉害的是,他还同时给上海《新闻报》、《申报》写通讯,如他自己自嘲的一样,自己就是一名“新闻工作的苦力”。

1925年2月10日,他又追随成舍我创办《世界日报》,1927年至1930年,一度出任《世界日报》总编辑和短时期担任《朝报》总编辑。1930年他辞去《世界日报》副刊主编职务,专心著述。

1936年,由于好友张友鸾想在南京办一份自己的报纸,张恨水再度出山,并拿出自己的稿费3000元,帮助张友鸾创办了《南京人报》,并自任社长,这也使他成为了我国唯一一个用自己稿费来办报纸的人。

1937年12月《南京人报》被迫停刊,张友鸾将他介绍给了《新民报》老板陈铭德。陈铭德对张恨水的加入如获至宝。张恨水从安徽到重庆时,陈铭德派专人到码头去迎接。刚到重庆,张恨水住在郊外,由于距离一班的路程较远,陈铭德特许他不需要每天都来上班,只要派人将所需的稿件拿来即可。陈铭德对张恨水的关怀无微不至,只要张恨水从郊区进城,必请他到家中吃饭。逢年过节也不忘给张恨水送些薄礼,这都给张恨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跟《大公报》一样,当时的《新民报》也是名闻遐迩。它创办于1929年9月9日。做到鼎盛时期时有“五社八版”(重庆、成都、南京三地的日刊和晚刊,北京、和上海的晚刊),一度写下了中国报业的传奇。

我们熟知《大公报》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新民报》也有“三己”主张:“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说自己的话”。

和《大公报》一样,《新民报》旗下也聚集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人才,最有名的要要数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赵超构、浦熙修。他们认同报纸不是用来进行党争和索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他们只是代民立言的人,他们追求超党派、超政治、纯国民的立场。他们坚持同人办报,标榜言论自由,不受政府和党派控制,追求经济独立和言论独立。

作为文人,张恨水本来比较清高,主张自食其力,尤不喜欢官场。《新民报》正是他理想中的栖息地,加之老板张铭德的礼遇,所以他在《新民报》一干就是整整十年,直到

1948年12月辞职,结束了他三十余年的报人生涯。他曾在《我们问心无愧》一文中说出了自己的理想:“本报同仁都是职业报人,是为办报而办报。我们信真理,主正义。我们是民营报,是老百姓的报,不能阿附任何党派,作任何人的尾巴!”

新民“三张”成为大伽

当他从记者生涯一路走来,加入《新民报》时,一段中国新闻界的佳话也就产生了。那就是有名的“三张”。

余程万简介(余万程简历)

左起:张慧剑、张恨水、张友鸾

抗战期间重庆成为陪都,也因此成了中国的新闻业中心,报业鼎盛时有20多家报纸同时出版,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各家报纸旗下都揽有大量的人才。譬如《大公报》有范长江、孟秋江、萧乾、彭子冈等,《新华日报》有潘梓年、胡绳、乔冠华、夏衍、张友渔等。与他们相比,《新民报》旗下的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浦熙修也非等闲之辈,由于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都姓张,又因为他们都是安徽人,所以也有人称他们为新民的“三剑客”,也有称他们为报界“三个徽骆驼”。

“三张”中,张慧剑和张友鸾都是生于1904年,张恨水长他们9岁,年龄最大,名气也最大,所以他们一生都尊张恨水为“大哥”、“恨老”是名副其实的新闻大伽。

张恨水是安徽潜山人,天生就有带有报人基因。有人说,他在哪家报纸服务,哪家报纸就会成为风景。《新民报》是他服务时间最长的一家报纸,从1938年到1948年。

首先他是全能王,他小说、散文、随笔、杂文、诗词曲赋、四六文体、游记、通讯、政论、考证、尺牍、戏评、影评、画评、副刊写作十八般武艺全部用过,而且样样都行。

其次他是快抢手。据说,一天他在打麻将,报社派人来催稿,他边左手打牌,右手写稿,照样按时交了稿件。

这件事有可能虚构的,但他倚马可待的本事确实是有的,每天给《新民报》“报屁股”补白也是真有其事。每到夜深,《新民报》所有新闻稿件都上版了,组版也快结束了,就差那么两三百字时,张恨水就会喝着茶,铺开纸,忙活起来。于是人们就会看到一篇篇不过几百字的补白文章从他的笔端汩汩流出。后人研究这些补白文章,发现这些文章绝不是敷衍了事之作,大多文思灵活,角度新颖,不枯不枝,含蓄蕴藉,耐读耐看。

张友鸾是安徽怀宁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大学新闻系毕业生,是民国著名的记者邵飘萍的高徒。张友鸾1922年从安庆一中考入北京的平民大学报业系,当时报业系主任就是邵飘萍。1926年邵飘萍被奉系军阀杀害后,他极其悲愤,立下了终生从事报业,为民众说话的志向。他一生继承了恩师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风格,为争取言论自由不懈与各种恶势力进行斗争。张友鸾是做社会新闻和标题的高手,他的标题在民国时被称作“张氏标题”,人们一读《新民报》就知道哪个标题是出自他手,他的标题成为《新民报》的最大卖点之一。

张慧剑是安徽石台人,被当时的新闻界尊称为“副刊圣手”。他先后在《新民报》供职工20年之久,主编过“西方夜谈”、“出师表”、“夜航船”、“夜光杯”(现在还在哟)、“骆铃”,这些副刊栏目在当时都是文艺青年追捧的的创作园地。

他的惊人之作是首家发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1945年11月14日,在他主持的《新民报》副刊《西方夜谭》上,他首家发表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在当时的重庆无疑像投下一颗重型炸弹。当时连《新华日报》都没有想到毛泽东的词会在《新民报》上发表。国民党中宣部紧急召见报社,老板陈铭德被一顿申斥和警告。重庆的十多家报纸包括《新华日报》和《大公报》随后才立刻跟进。

当时有人评价,以《新民报》的副刊为拍舞台,以“三张”为核心,客观上形成了一个文艺流派兼新闻学派。正是张恨水的小说连载、张慧剑的“副刊圣手”、张友鸾的“张氏标题”和社会新闻,成就了《新民报》的辉煌。

记者身份帮助了创作

张恨水是文学大师,但他更喜欢称自己是记者。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成就时,他总是感恩新闻职业对他文学创作的帮助。

这好像也是一种文学现象。世界上许多作家都是新闻记者出身。海明威是美国《星报》的一名记者。他以记者的身份遍历希腊、土耳其、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古巴及非洲,还作为战地记者亲历20世纪的欧、亚大小战争。他的战争三部曲《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皆取材二战中他本人的所见所闻。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百年孤独》作者,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在成为著名作家之后,仍然对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一往情深。他说:“新闻是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激情,遭遇现实才能尽情挥洒……没有为此而生、打算为此而死的人无法坚守一份如此不可思议、强度极高的工作。”他不无骄傲的认为,没有比记者更好的职业。

中国的著名作家中记者出身的也不泛其人,如我国唯一获得诺奖的莫言,就曾在《检察日报》工作10年之久,认为那是他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黄金岁月,每次谈到《检察日报》总习惯地说:我们报社。

张恨水深知记者职业对他接触社会、收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性。他说:“我南南北北地走过一些路,认识不少中下层社会的朋友,和上层也沾一点边,因为是当记者,所见所闻也自然比仅仅做衙门或教书宽广一些,这也就成为写章回小说的题材了。”

他的《疯狂》、《牛马走》、《偶像》、《八十一梦》等作品,都是以报纸上社会新闻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为素材写成的。他写《东北四连长》时正苦于不熟悉军事生活,正好他有一位学生当过连长,张恨水就利用这个机会,以记者的身份,详细采访了军人生活,并让这个学生写一篇报告,经过两三个月的采访,张恨水终于写成了这部抗日小说。

正因为此,张恨水在他的工作履历的职业一栏里,一直填的是“编辑”这两个字。这是他以新闻人为自豪,也是代表文学向新闻的最高敬礼。

新闻人该向张恨水学什么

保持记者的尊严。

他曾在副刊《最后的关头》发刊词上直言:“我们够不上帮忙,又不愿在今日之下帮闲。无已,且在这个‘诤’字上作点功夫。”老舍曾评价张恨水“是个真正的文人”,“最重气节,最富正义感,最爱惜羽毛”

说实话,新闻这个行当,没有一点独立精神和远离官场的骨气,是做不了优秀新闻人的。

蒋介石曾拜访过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时将他叫去,两个人单独谈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话,并给他送了延安的小米、红枣等。周恩来不止一次赞扬过他的《八十一梦》。张学良看过他的《春明外史》后,非常欣赏他的文采,将他找到自己的寓所深谈,并引为朋友。

对于一个普通的记者,这么多政要都主动与他接触,向他示好,应该很牛吧。可他坚持不托“飞驰之势”,从来没有借此捞取政治资本。如果放在今天“芮成钢们”身上,不知会做出什么样的炫耀,翻出什么样的花来。后来张学良曾三次邀请张恨水去做高官,都被他以“我不是做官的材料”拒绝了。而毛泽东在重庆与他谈话的内容,他至死都没有对外说过一个字。

作为新闻人,在他的眼里只有读者和被采访者,没有权贵和平民之分,即便有分,他也将自己视为代民立言的人,而不是什么救世主。相比当下的一些媒体人,热衷于与权贵交集,并以此为骄傲,编织自己的人脉网,或招摇撞骗捞取利益从此荣华富贵,或记者做着做着就做到官场上去了,从此飞黄腾达。当下这样的新闻人还少吗。

敬畏自己的文字。

君子于利,取之有道。他曾在一首七绝中总结了自己的记者生涯:“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记者是得靠写文章赚钱,但绝不出卖自己的文字,更不搞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

作为民国著名写手,找他写东西的人太多太多,但他一般都是拒绝,即使写了,也不会收取红包。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在张恨水身上。

他因《八十一梦》嘲讽孔祥熙等人,被视为眼中钉。本来素无交情的安徽老乡张治中派人请张恨水到家里吃饭,对张恨水说:“恨水兄,有个朋友,一向敬重你,希望你把《八十一梦》的版权给他,稿费他可以多出几倍,合作成功他能在政府给你挂个相当于部长的职位,拿干薪,你还写你的小说。”这是一笔大买卖,张恨水虽然迫于压力,停止了写作,但断然拒绝了将版权交出换取高出稿费几位的金钱交易。我可以暂时停下写作,但绝不出卖我的文字。

另一部现代战争历史小说《虎贲万岁》则是受人之托写的。为了纪念常德会战,余程万将军派部下找到张恨水,请他为“虎贲”烈士们的英勇事迹立传。张恨水为烈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余程万将军的请求。文稿出来后,余程万看完后非常激动,为表谢意,特意派人给张恨水送来一笔丰厚的稿酬。面对高额的酬金,张恨水却坚辞不收:“我写这部小说,并非为余将军个人,而是为了唤起全中国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我是中华民众的一分子,为抗日做点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我一分钱也不能收。”

注重报人情谊。

据说与当时的《新华日报》、《大公报》相比,《新民报》记者编辑的收入并不高,但为了共同的新闻理想,大家并不在乎。反观现在的一些新闻从业者,完全是看报社的收入多少决定自己的去留。报社兴旺发达时趋之若骛,报社一遇到困难就作鸟兽散,缺乏是起码的同人办报精神和担当精神。

作为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在当时是真正的大V。老舍先生称他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作家。陈寅恪、吴宓都喜欢他的小说,尽管他要养活一个大家族几十口人,非常需要一些额外的收入来弥补亏空,但他仍没有这边拿着报社发给的薪水,那边自己去干私活。他感恩于老板陈铭德的知遇之礼,在《新民报》的十年里,无论报社遇到什么样的波折和困难,都是兢兢业业,践踏实实工作,彰显了一位报人应有的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可贵品格。

作者:梦笔生

(文章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所有者。同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中国现代报刊活动家思想评传》、《陈铭德、邓季惺与〈新民报〉》等书。)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859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