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煤矿工人(赞美煤矿工人的短语)

煤矿中的“芳华”

——读刘庆邦新作《女工绘》有感

正是收看作家出版社的直播才知晓这本书,正因为是同龄人写的同年代事情,勾起了我阅读的兴趣。当我合上书最后一页,突然想起了冯小刚拍摄的《芳华》。《女工绘》讲述的是河南一个基层煤矿宣传队所发生的故事。当年那些队员如今早已是奶奶或外婆,但是读了刘庆邦的文字,似乎她们又在今天绽放出青春的面影,一个个那么鲜活,那么动人。

第一次读刘庆邦老师的作品,一上来就被他在《女工绘》中的短句吸引住了。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干净利落的,可以说没有半个无用的字。同时,每句话中都会有不经意的比喻,是那种生活中脱口而出的来自百姓的比喻。

印象最深就是对“人小鬼大”的华春堂的文字表述。她的出场没有敲锣打鼓的铺垫渲染,而是通过讲述姐姐华冬梅与华妈妈关于端午节包不包粽子、谁与妈妈合睡大床这样“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中家常而平淡地展开,让读者自然而然就觉得这个二姑娘不一般:有主见,有思路,有担当,还很善解人意,并不知不觉地被吸引着想去看看她后面将会发生什么故事。华春堂一生挫折颇多,都凭着她的机灵闯了过去,但命运还是砸向她一个太不公平的结果。我想这不是作家的“艺术故意”,而是出于残酷的现实。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一个出身低微的孩子,要出人头地、要得到自己渴望的幸福生活该有多难:她不但要克服家中父亲工伤去世、自己男朋友不幸遇事故死亡的境遇,还要克服身体瘦小找不到心仪男朋友的难题。这样的女生,假如作家没有亲身接触经历过,怕是不会去刻意去写,更不会写得如此入木三分。而社会上恰恰有着众多这样的人在你的身边,过去也许不曾注意过他们,但是读了这部书,你会开始留意起来,甚至会进而开始一些思考。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住的工房一样,穿的工作服一样,领到手的工资一样,人人思想言行都要求一样,不允许有任何差别、不同。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怎么把人物中人性的差异巧妙又自然地写出来确实很难。个人认为,刘老师的制胜法宝是精细的人物刻画和细节处理。

刘老师首先抓住出身成分的差异来写(成分问题,对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当代年轻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华春堂就是靠着家庭成分好,一路闯五关斩六将走过来的。其他出身不好的女性,比她漂亮,比她有学识的新矿工都自觉低头让路。另外还有工种的差异、地域的差异、性别的差异、身体状况的差异、情商的差异、文化水平的差异,甚至文艺天赋的差异,正是通过这些“差异”,刘老师通过矿区宣传队这个平台,把一群正值芳华的女孩子一个个惟妙惟肖地塑造出来,让人读后难忘。

华春堂给男一号魏正方叠被、主动接近“走资派”子女周子敏,是情节上的两处细节,被刘老师出人意外地细腻地设计并展示出来。这些细节再一次吸引读者思考和感叹:这真是个有心机的姑娘啊!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迎接她的究竟会是什么呢?

青春离不开爱情,这些二十岁上下的女矿工,无一例外遇到了这道人生的“坎”。华春堂想找一个郑州来的知青李玉清,谈得也差不多了,但突然遇事故身亡;她想退而求其次,找一个农村来的魏正方(他曾做过宣传队队长,很有发展前途),但是他嫌她个矮。最后,她赌气找了一个男子篮球队的“第一高”卞永韶。每一段故事里,她都是贴心贴肺的,看得出华春堂一直在努力,想通过婚姻迈上一个台阶。这在那个年代太正常,太普遍了。

刘庆邦这本书肯定会触动某些人的神经,因为他写的就是当时整个中国氛围下的百姓生活。看完第四章《矿上成立了宣传队》,我的记忆和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文艺宣传队在那时非常吃香,一方面,那是年轻人向往的地方,可以施展才艺,抒发革命感情,又可以脱离艰苦的一线劳动;另一方面,从上到下抽调队员也具有极大的权威。记得那时全国性地追查正在社会上流传的《红都女郎》手抄本,我是东北一家物资机构派驻上海的代表,接到公司一份电报:“速回!买不到卧铺,坐硬席立刻回来。”两天后回到当地,马上得知自己属于审查对象。好在我的人缘不错,有人悄悄提醒我:谁问你《红都女郎》在上海的情况,你都回答没听说过。结果两天过去,还没人找我谈话,又不能随便离开。恰巧地区文工团也有上海知青,知道我回来了,告诉我他们在排演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正缺小提琴手,想拉上我。我说不行啊,我还没谈话走不了。他说没事,他让团里给我们局打个电话,要用“革命舆论粉碎反革命舆论”。我疑惑说能行吗?他说可以试一把。果然第二天早上,局政工组组长招呼我,说地区文工团要借调我去排练……三句话结束,我就去了地区文工团。心想真是因祸得福,一辈子没进过正规乐队,这次查谣言,让我在乐队里过了半个月拉小提琴的瘾。

没有《女工绘》中这段宣传队故事的描写,自己这段经历也就永远烂在肚子里,甚至都被自己淡忘了。这是一段难忘岁月的难忘情,有了《女工绘》,就可以传下去了!

2020年9月9日

赞美煤矿工人(赞美煤矿工人的短语)

赞美煤矿工人(赞美煤矿工人的短语)

作者简介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省沈丘县。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红煤》《遍地月光》《黑白男女》《家长》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

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和《哑炮》分别获第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获第四届北京市政府奖。长篇小说中,《遍地月光》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红煤》获第五届北京市政府奖,《黑白男女》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家长》获第二届南丁文学奖。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等国文字,出版有六部外文作品集。

赞美煤矿工人(赞美煤矿工人的短语)

内容简介

她们结束了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走进煤矿的工人阶级队伍,当上了矿场女工。青春的光华到哪里都会闪亮,她们的到来,使古老沉寂的矿山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发,春风荡漾。青春总是伴随着爱情,她们的爱情是顽强的,一如向上的生命不可遏止。

女主人公华春堂正值韶华便突然香消玉殒,该形象所显现的不屈不挠、勤谨务实又不乏温情和生存智慧的人性光华令人动容。小说以华春堂找对象的曲折过程为主要线索,连缀起多位矿场女工的不同命运,写她们蓬勃的青春,写她们不灭的爱情。

作品文字老练、稳健、平和而不失诗意,以平实的笔触、可感的细节,描绘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矿场女工“大观园群像”,唤起了一代人对青春的记忆,对命运的慨叹。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761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