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会被骗?看完这篇文章就知道了!

1、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思考问题,做出判断和选择,并付诸行动。当我们在思考的时候,通常用到两套不同的思维系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觉思维”:跟着感觉走。基于过往经验和感觉决策。决策快,省时省力。出错机率高。“逻辑思维”:跟着理性走。基于数据和逻辑推理决策。决策慢,费时费力。出错机率低。

以上只是大致划界,但实际情况比这里复杂多了。

比如,肚子饿了,有人想吃白菜,有人想吃萝卜,这里并没有对错之分,完全可以跟着感觉走。但有些时候,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不同的行动,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比如骗子冒充公检法打来一个电话,你凭直觉认为公检法是一个权威机构,应该选择相信,然后就把按对方的指令把所有的钱转到“安全账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也可以遵循逻辑思维认为公检法办法有一套严谨的流程,不应该这么草率,从而选择不信,就因此避免了一大笔财物损失。

此外,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比如一个警察接到一个冒充公检法的电话,他凭直觉就可以迅速判断这是诈骗电话。因为他过往的经验足以让他把一般人视为专业的知识变为常识,从而能理性、专业地凭直觉做出快速决策。但警察一样有认知的盲区,比如碰到保健品传销诈骗时他就不一定能凭直觉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真正的牛人,是在许多领域都拥有专业的知识,都能把专业当常识从而凭直觉就能快速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牛人毕竟少之又少,作为普通人,如何避免因为凭直觉判断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呢?这就需要了解人们在直觉思维系统的主导下,到底有哪些不理性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认知偏差,会把你带到“坑”里。

2、据说,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人类至少存在上百种认知偏差,但常见的、或经常把你往“坑”里带的就那么几种。

了解以下四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就能大大减少你掉进“坑”里的几率,或者,至少你掉进“坑”里之后,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第一个认知偏差叫:过度自信效应。

这是最常见的认知偏差,也是反诈骗宣传的第一个“拦路虎”。

我们在反诈骗宣传中,几乎所有被宣传对象都认为:没那个必要吧?我这么聪明,怎么可能被骗?你们这些宣传应该对那些傻子讲,别在我这里浪费时间了。更有甚者,认为反诈骗宣传污辱了他的智商:你几个意思?你认为我傻是吗?

实际上,诈骗已经成为分工极为专业且门类众多的行业,骗子也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骗子,在某个细分领域(比如冒充公检法),他的认知己经远远超过一般人。无数的反诈实践表明:当你认为自己不可能被骗时,其实你离傻子也就不远了。更悲催的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越是能力欠缺的人,比起真正有能力的人,尤其会高估自己。也就俗话说的:半桶水还要淌得很!

第二个认知偏差叫:盲信权威。

这里有三种冒似权威的幻像最容易把普通人往“坑”里带。

一是“权威”的人。这里一般指高官、名人、专家、学者之类的,这些“权威”号召力强,一呼百应,所以骗子最喜欢找这些人站台。但无数涉众型诈骗案件说明,其实“权威”的人不见得靠谱。对于高官,位高权重不等于有相匹配的认知高度,识不配位的不在少数;对于名人,主要是靠脸吃饭,名人代言的产品他自己也不见得了解、使用、购买这些产品,而是看在巨额代言费的份上;而对于专家学者,现在有大量的伪专家、伪学者存在,他们为博眼球,语不惊人死不休。e租宝、泛亚贵金属这两个涉案金额超过500亿的涉众型诈骗大案里,都有网红级的专家学者在收取巨额出场费后为他们站台的现象。

伪“著名”老中医刘洪斌

二是“权威”的媒介。普通人的常识是,越大的媒体、层次越高的媒体越靠谱,骗子正是抓住普通人这种心理,不惜砸下重金在全国性、收视率高、发行量大的媒体上做广告。比如e租宝据说砸了6000万在权威媒体上做广告,许多老百姓正是看到权威媒体的广告才纷纷跟投。实际上所有媒体对广告产品都只能做形式审查,不可能做实质审核,因为媒体毕竟不是公安局、不是法院,并不具备专业的调查和判断能力。而这几年,传统媒体广告份额一降再降,生存都成问题,不排除有些媒体出于商业利益无视社会责任、为虎作伥!

三是“权威”的场所。越是高大上的场所,越能彰显实力,越容易获得人们的信任,所以,许多诈骗公司一定要选址在甲级写字楼,开推广会一定要选在五星级酒店,员工也是个个西装革履,人模狗样。

第三个认知偏差叫:从众效应

指人们倾向于做很多人都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

对于个人来说,从众心理就是把判断和决策这些麻烦事交给别人,自己只需要享受别人判断的成果就行。而实际上,“大众”可能是“大傻”,而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比如中世纪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只有极少数人相信,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为了维护日心说,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而活活烧死。但骗子却把从众效应用到极致,比如在荐股诈骗群里,由骗子扮演的群成员个个买买买,个个晒战绩表,目的只有一个:大家都赚钱了,你还不扑进去抢钱?

再比如推销保健品诈骗中,骗子往往事先会安排一大批“托”买买买,让你感觉这么多人都买了,你跟着买准错不了,再不买就断货了。

第四个认知偏差叫:盲信喜好。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接受到无数的信息,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隐形的信息过滤网,把自己不喜欢听、不感兴趣的信息过滤掉。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吃东西,尽管桌上摆了一桌菜,我们也只会挑自己喜欢的菜;就像我们一生会接触无数的人,但只会愿意跟志趣相投的人交往。

但是,就像你不喜欢的菜不代表不健康、你不喜欢的人不见得就是坏人一样,被你过滤掉的、你不喜欢的话不见得就是不正确的话,事实上,忠言逆耳,被你过滤掉的信息反而可能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骗子一定是利用“盲信喜好”的高手,所有诈骗的毒药都是包裹着甜蜜的糖衣,要诈骗先洗脑,一定要让你对某个骗局深信不疑、甚至让你爱上这个骗子、爱上这个骗局、只有骗子的话听得进去,骗子才有可能骗到钱。

所以,家里一旦有人深陷其中,家人如何苦口婆心,你会发现被深度洗脑的家人已经是九头牛都拉不回了。

记住!所有的“骗”都是基于“信”!要说服深陷骗局的家人朋友,首先要重构他们的“信息过滤网”,才有可能拨乱返正、迷途知返!

3、了解了这四种最常见的认知偏差,你应该也就明白了,直觉思维是多么的不可靠。

但是,直觉思维是无意识的思维,我们日常决策可能99%都是基于直觉思维,当然,不等于我们日常决策99%都可能有问题,因为日常决策的很多问题是基于价值判断,并没有对错之分,比如选择吃萝卜还是青菜。

另一方面,也不见得所有的逻辑思维都比直觉思维靠谱,某种意义上,直觉思维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逻辑思维却可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选择直觉思维还是逻辑思维,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对它们缺乏了解。希望此文能给你起到科普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701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