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育(广告投放专员)

线上教育(广告投放专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阳光美丽,知性优雅的90后海归研究生顾洋从事的职业很特殊——生命教育推广员。

曾经,在公开场合介绍自己职业的时候,有人会刻意地与她保持距离;这几年,当她袒露自己的职业时,有人主动加她微信,向她吐露心声。

“今年,老爸老妈打电话给我时,再也不提离职这件事了。这,也许就是变相的认同吧。”顾洋说。

上个月,她还走进了北大课线上堂,为学子们传授生命教育的课程。

线上教育(广告投放专员)

进社区、进校园,她让大家直面生命教育

毕业于韩国梨花女大、获得硕士学位的顾洋学的是传播学专业,曾经做过一年娱乐记者。回国后,她在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工作,从事的是卖课、双11促销等单调的活。“那时的我找不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工作中大多是重复性事务,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我希望物色一份更加有创造性的,有意义的工作。”

2018年,顾洋进入了福寿园担任生命教育推广员。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生命教育推广员的工作是做什么的。顾洋解释说,这份职业的第一项内容是进社区、进学校等开展生命教育传播,让大家知道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通常,进入学校的时候,她会通过绘本的形式做生命教育普及。有一次,她给一个小学的孩子们讲了《再见了,艾玛奶奶》的绘本。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坦然地面对未来可能的离别。“绘本里的奶奶给子女留下一封信,子女根据老人的遗愿将她的骨灰撒向大海。通过这样的解读,我希望孩子们对死亡不会那么恐惧。有的孩子面对隔代长辈的死亡时,家长会用隐秘的遮掩的方式处理,让孩子感到很困惑,不理解为何爷爷奶奶会走。”

在浦东潍坊社区宣讲的时候,一群爸妈和孩子围坐在一起,在讲到绘本《外公》时,几位30多岁的爸妈哭得很伤心,抽泣声此起彼伏。有一位妈妈透露说,孩子的外公去年过世了。

宣讲会结束了,这位妈妈特意找到顾洋,“顾老师,你讲得很好”。

“死亡这个话题在很多家庭属于禁忌话题。家庭成员不会公开谈论,唯一的谈论场合可能是追悼会、殡仪馆。过了这个时间段,大家很怕触动死亡带给人的伤口,但掩盖不代表他们放下了。这些关于生命的讨论释放了他们的哀伤情绪。大家需要场域和空间去聊死亡这件事。”顾洋告诉记者。

上个月,顾洋还和福寿园生命教育团队其他三位讲师一起,先后在线上走进北京大学课堂,参与北大公选课“中西话语中的死亡”的授课。

原来,北大外国语学院高一虹教授近两年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名为“中西话语中的死亡”的全校公选课。希望从话语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探索和学习如何在中国情境中谈生论死,希望以此培养学生向死而生,珍惜和热爱生命的观念。

在生死教育体验环节,顾洋带领同学们用橡皮泥设计了自己的“墓”,看似沉重的话题,在橡皮泥艺术的助力之下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起来,北大学子们兴致勃勃脑洞大开,借由不同的造型、色彩、创意来体现自己人生最后的符号。

手作过程中,一位同学提到,她希望能在墓上保留自己的心跳。“当我们死后,我们的心跳仍然存在于世界上,无意中还会被人聆听到,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岁月可以逝去,但是记忆可以将它变成永恒。”

顾洋表示,希望这样的体验活动能够协助大家去探察自己这一生到底想要如何度过,什么是自己最为珍视的,期待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为自己画上人生的句号。

线上教育(广告投放专员)

跨界创新设计,这份工作需要不断学习

顾洋的另一个工作重点是做“生前规划”咨询。她解释说,传统的做法是家人过世了再去安排身后事,但这么做有几大弊端:一是所有的规划不是当事人本人的意愿,是家庭成员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二是因为没有提前调研,容易被非法殡仪一条龙坐地起价,很多家庭哀伤的同时还要在经济上蒙受损失;三是在老龄化社会一些孤老的身后事没有人处理。不少年轻人丁克或者不婚,也需要未雨绸缪。

所谓生前规划就是提前为自己或家人规划身后事。而此时顾洋的角色就是提供各种法律、医疗、殡仪等一系列咨询服务。

“这份职业涉及的知识面太多了,不充电会跟不上节奏。”顾洋告诉记者,除了心理学、法律、社会学、医学等等,她还要学习收纳知识,甚至还拍摄了如何进行遗物整理的视频。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为何大家会排斥?为了更好的去理解“死亡”,她参与到大大小小各类生死议题相关的课程与活动中,从安宁疗护到灵性关怀、哀伤抚慰、芳香呵护、遗物整理、宗教信仰、殡葬习俗等,还研读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著作、学术成果。

2019后,她又以探索者和践行者的身份陆续在社区做生死教育的尝试,从最初单纯的传播理念,到后来开发针对不同人群和年龄层的生死教育课程及活动。

她跟着殡仪馆的同事深入家庭提供治丧服务,也跟着墓园的伙伴去擦拭墓碑,前往律所、公证处聆听法律达人的遗产继承等相关课程,也深入临终医院跟着医生查看临终者的情况。

2020年疫情期间,顾洋在线上开展“福寿三嘱”培训课程,自编教材、自出考题,她将之前在外学到的遗嘱、预嘱知识力所能及分享给更多同事,当年就实现了在社区推广公益咨商服务200余场。现在,她又在线上线下举办各类生命教育讲座。

作为一名生命服务从业者,为了减轻公众对死亡这一沉重话题的忌讳,顾洋想了各种办法,特别设计了老少咸宜的生命教育桌游,将殡葬相关的话题融入到桌游当中,带领大家在休闲娱乐中学习相关知识。“生命是无常的,死亡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事情,它是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有可能面临的。在推广的过程中依旧有很多阻力,改变观念的过程比盖起一幢大楼要难得多,只有对生命服务充满热情的青年不断加入进来,相信未来殡葬行业会更好。”顾洋说。

线上教育(广告投放专员)

打破行业偏见,从被排斥到被接纳

和入殓师一样,从业这些年来,顾洋也渐渐感到了公众对这份特殊职业的接纳。

2019初,有一次她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养老博览会,向来往的老年观众分发“生前规划”理念宣传单页,当得知宣传单页来自墓园的时候,本已接在手中的单页被一名老人家“啪”地一下扔在了地上,“哎呦,不要不要,走走走……”那是顾洋从业以来,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巨大排斥与拒绝。

伴随着入职而来的还有周围人的不理解。几乎每次接到父母的电话都是催自己离职,“你怎么还不辞职呀?研究生毕业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

但今年,顾洋父母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过问女儿的职业选择了。

还有一个例子也体现了周围人的变化。“几年前,我参加英语角,坐在一名打扮时髦的小姐姐旁,当我介绍说自己是殡葬从业者时,这位小姐姐惊讶地看着我,倒吸一口冷气,坐得离我远了点。但现在,我参加活动介绍自己的职业时。大家会说,‘你好棒啊’‘加个微信吧’,愿意和我聊死亡的话题,袒露自己的脆弱。有一个参加活动的小姐姐和我说,‘你们的工作太重要了。我爸几年前过世的时候,我不知所措’。”

“成为生命服务从业者让我有机会站在很多人生命的尾端去照见自己的生命。这很像是所有人在参加一场叫做人生的考试,而我是拿了别人已经得出分数的考卷在作答自己的考题。我想跟更多人分享我在其中的收获,也希望更多人能在‘死亡’这一话题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顾洋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6757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