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id里面的市级行政区什么意思(苹果市级行政区怎么填)

我国行政区划通名中的“省”、“县”、“乡镇”等用词中指代性都是明确的,都有一个确切的含义。而通名中的“市”,它可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市、较大的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直筒子市)及县级市等多种级别的“市”,它的跨度为省级、副省级、地级、副地级、县级等,它的功能有综合性城市、钢铁城市、煤炭城市、森林城市、旅游城市、港口城市、口岸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等,人口多则逾千万的超大城市,如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深圳市、重庆市、成都市、天津市等,小则一两千、七八千人或一万多人,如三沙市、二连浩特市、阿拉山口市、霍尔果斯市、阿尔山市、胡杨河市、铁门关市、新星市、可克达拉市、双河市、昆玉市等,不但跨越多种行政区划级别,而且其含义不仅仅是原来的“市”字,内涵模糊不清,外延大小不定,是行政区划通名中最混乱的一个称谓。

“市”,原意为集中做买卖的场所。古代称这些地方为“市井”、“市集”,现行村镇等地名中还存在着许多带有“市”字的名称,可见“市”为集市之意。清朝时,规定城厢以外人口在5万以上的市、镇、村庄、屯集等地方称为镇,人口不足5万的市、镇、村庄、屯集等地方称为乡,因此,清朝前的行政区划通名中还没有“市”字,“市”只是指集市而已。根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统计,我国目前乡镇叫我国的“某市镇”至少有上百个(这些基本上在古代历史上都曾经是一个区域内的集市),比如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热市镇、陬市镇、剪市镇,隶属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的袁市镇,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的敖市镇,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的召市镇,隶属于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的代市镇(广安市第一大镇),隶属于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的北市镇,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的张市镇,隶属于湖北省天门市的拖市镇、彭市镇、卢市镇、皂市镇、胡市镇,隶属于重庆市奉节县的羊市镇,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市镇,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的腰市镇,隶属于湖南省怀化洪江市的江市镇,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的鲇市镇,还有岳阳市临湘市的聂市、常德市石门县的皂市镇、磨市镇、易市镇,衡阳市的硫市、铁市、草市、石市、关市、板市、洪市、茶市、冠市、柞市、茅市、相市、州市、新市、黄市、汤市、粮市、大市、灶市、白地市,此外,全国还有数不清的“市镇”,比如何市镇、诸市镇、杜市镇、汾市镇、腊市镇、麦市镇等等,其他省还有很多“某市镇”或“某市乡”“某市街道”。

“市”作为行政区划用词,始于民国时期。年江苏省临时省会议通过了《江苏省暂行市乡制》,第一次将“市”字引进区划用词;1911年,国民政府颁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从此,“市”才真正开始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实体出现在我国行政区划的通名中。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政厅正式成立了,广东省省长公署发布第7号布告,宣布将省会地方划为广州市的行政区域,这是我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建制市,随后广东省汕头市成为我国第二个建制市。但当时的“市”,只有院辖市和省辖市之分,分级简明,而且对省辖市在人口、税收所占比例等方面都有较严格规定,所以,冠以“市”的行政区并不很多。

解放后,我国的市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49年,全国政区以“市”冠名的有135个,1958年为184个,1978年为193个。这个时期的“市”,是按照“工矿、交通、贸易和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这一基本框架来设置的,且基本是以切块设“市”为主。比如城镇规划君曾经工作的新疆昌吉州奇台县,曾经在1953年,新疆省人民政府(当时新疆还没有成立自治区)决定将新疆人口大县奇台县的县城(奇台镇区)设立奇台市,但1954年9月2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四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中,要求全国各省市县必须设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之前的人民政府。于是,1956年自治区撤销了奇台市人民政府,成立奇台镇人民委员会,将所辖12个街政府调整为10个居民委员会,奇台镇人民委员会隶属于奇台县人民委员会。从此,奇台市不复存在,彻底从共和国的地图上消失了。

到了1979年以后,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国家放宽了设市的条件,于是就出现了“设市热”,各地都竞相设“市”,“市”的数量快速增长。至1996年底,“市”的数量已达666个,其中直辖市3个(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副省级市16个,地级市202个,县级市445个。1979年至1996年18年间共设“市”473个,平均每年23.6个。这个时期主要是以撤“县”改“市”和撤“地”改“市”的广域形式来设“市”。而到了2021年11月,我国共有建制市691座,其中直辖市4个(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地级市293个(占设市城市总数的42.4%),县级市394个(占设市城市总数的57.02%)。近年,国家虽然对设市标准从定量和定性方面较科学、系统地进行了规范化,对设市的总量和速度也进行了控制,但通名混乱现象仍未解决。

为什么在行政区划通名中多级区划都要挤用一个“市”字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按传统习惯看法,“地区”、“县”等是以农村、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而“市”即为都市,以工业为主。在人们的印象中,“市”比“地区”、“县”知名度大,品位高,“市长”比“县长”大,名气好听,更便于对外开放。二是“地区”不属于行政区划名称,不是一级政府,属省里的派出机构,而撤“地”改“市”以后,它就成为介于省、县之间的一级政权实体,也就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称。三是设“市”可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以减轻机构改革的压力。四是“市”比“县”权力大,给予特殊政策多,光征收的城建维护税“市”比“县”可高2%。五是“市”还有希望升格,县级市可升为副地级市,副地级市可以升为地级市,地级市可以升为副省级市,副省级市可以升为省级市。六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带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能起着积极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都积极争取设“市”,冠上一个“市”字,以期给该地区带来繁荣,达到城市化。于是就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多种行政区划级别用同一个通名的现象,给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辨别区划级别等带来诸多麻烦,易使人产生误解。

二、目前的“市”绝大多数是“县”改“市”、“地”改“市”,不是切块设“市”,城市包括广大的农村,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造成了虚假城市化,与“国际惯例”相违背,城市统计数据难以说明问题(如出现了重庆市行政区划和市域总人口比上海市大得多的情况,但城市规模重庆市比上海市要小太多)。

三、由于体制上的相应变化,设“市”后就能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特别是“地”改“市”,在省、县(市)之间增加了一个行政实体,多了一个管理层次和关系,变成地方四级政府,并且“地”改“市”以后,往往把所在的县级市分设为区、县或几个区,机构重叠,人员倍增,重复建设,因而提高了管理成本,加重了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负担,增加了在经济和建设项目上的矛盾,影响了县(市)一级的活力,降低了办事效率。

本来,撤“地”改“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推行市管县(市)的体制来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然而,城市政府职能与中心城市职能虽有联系,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心城市职能其实主要是经济方面职能,依靠市管县(市)的行政干预的手段来建立一定区域的经济中心,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用不是很大。以金华市为例,在撤“地”改“市”以前,原金华市(县级,现分为婺城区和金东区)的经济一直处于原金华地区(包括现在的衢州市)的第一位,1984年也就是撤“地”改“市”前一年,在金华地区中,原金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是6.68亿元(已剔除划归龙游县的湖镇区),金华地区中较发达的义乌县(当时还没有撤县设义乌市)是3.8亿元,东阳县是3.58亿元。1985年撤“地”改“市”后,原金华市的龙头地位就逐渐消退了,至1998年底,金华市区婺城区和金东区之和的国内生产总值是86.41亿元,虽然有很大发展,但义乌、东阳两市发展更快,分别已是116.39亿元和92.01亿元。而到了2020年,金华市城区(婺城区包括开发区和金东区)地区生产总值为913.75亿元,而义乌市生产总值高达1485.6余元,义乌市超过了金华主城区500多亿元,永康市地区生产总值639.78亿元,东阳市生产总值638.16亿元,也追上了婺城区,超过了金东区。

所以,从这一点就难以看出以“地”改“市”来促进中心城市的形成在经济方面的功效。另外,“地”改“市”以后,金华县没有城区,只有农村,是标准的“三农县”(农业、农村、农民),工业基础差,财政困难;婺城区有城区,工业集中,农村少。这样,城乡之间的联系人为地增加了隔阂,对发挥城乡经济互补的优势和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增加了阻力,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而且当时还没有撤县设金东区的金华县政府驻地在同级的婺城区政府辖区内,矛盾颇多。金华县(金东区的前身)没有城区,在城区搞建设,引进项目困难重重。如金华县府大院里的人民大会堂因破旧需拆建改造,房屋拆掉了,可由于未取得金华市的同意,导致五年时间仍是一片废墟。当时金华县要开大会,只能租用金华市人民大会堂。

由此可见,设“市”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在行政区划通名方面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完善。为克服这个问题,应考虑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规范“市”的名称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文字丰富多彩。历史上的行政区划通名的指代性都是很明确的,未曾出现过同一个名称可跨越多级政区,可以是多种含义的情况。在如今信息社会里,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划更不应该采用同一个通名而造成通名重名。虽然由农业社会发展为工业社会,最后走向生态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但是城市化不一定都以“市”字作为标志。没有“市”作为通名就不是城市,这个认识上的偏差应给予纠正。可在有关对“市”的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改革、规范“市”的名称,不同级别行政区划通名应冠以不同的称谓。如“直辖市”均为我国的大都市,可以称“都”;副省级“市”可称“道”;地级“市”可用历史上用过的“州”或“府”字;县级“市”才可称“市”,或者保留“县”,市区(建成区)才称“市”,大的市区可分几个“市”,取消市辖区的“区”。

二、也可以从改革行政区划体制入手

有资料表明,我国一级政区个数与国外相比明显偏少,管理幅度(人口、面积)极不均衡,管理层次过多。例如日本国,一级行政区划个数为47个,行政区划体制分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目前,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政府活力不够,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快;部分省、自治区管理幅度过大,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许多不利影响。对此,有专家提出要完善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思路:调整幅度,减少层次,增加活力。以立法改制、缩省扩县、设市控区的办法,最终实现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理县(市),县(市)直接管乡(镇)的地方三级管理体制。如果能划小省区,增加“直辖市”个数(副省级“市”多数可划为“直辖市”),调整、扩大县级政区,撤销330多个地级管理层,合理调整乡(镇)布局,同时要对一级政区和县(市)级政区的称谓进行规范化。这不仅是一项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而且也是一项解决“市现象”混乱,使行政区划通名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有力举措。

三、行政区划通名管理应立法

为了使行政区划通名规范、科学,防止今后再出现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划竞相仿用同一通名而导致通名用词的混乱,应在《宪法》及有关行政区划设置的法规中对各级行政区划通名予以严格的界定。将省一级规定为只有省、都(直辖市改为都,如上海都、北京都、天津都、重庆都)和自治区(自治区也可以考虑改成“自治省”);地级规定只有“府”(因为我国现在有110个带“州”字专名的城市,比如广州、杭州、苏州、兰州、福州、荆州、柳州等,所以不宜用州),原地级市和县级市主城区可以叫做“市”,原县级市改为“郡”,县仍旧保留为“县”通名(如金华市婺城区和金东区合并为金华市,义乌市主城区为义乌市,除此之外的区域叫做郡;又比如苏州市代管的昆山市,可以将苏州市改成苏州府,昆山市改成昆山郡,昆山市主城区玉山镇改为玉山市,这样全称就是“江苏省苏州府昆山郡玉山市”。

本文链接:https://www.zhantian9.com/15799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00000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